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生活】微诗浅评02期
做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微诗浅评



1.那一抹红
文/盈子(上海)

纯白勾勒出倩影
点燃寒夜
温暖千里之外

【特邀点评老师吉新浅评】
这是一首题图诗。冰天雪地的雪夜,孤独的小屋透出几分微弱的灯光。小诗起笔就呈现了一幅凄美中又有几分温暖的画面。“纯白”隐喻着雪,“倩影”勾画了灯。二句,更点出寒夜的灯,尾句,“温暖千里之外”,可想而知,这“灯”可不是一般意思的灯,那是主人对亲人的牵挂和祝福之情,题旨“那一抹红”不言而喻了吗?尾句情感由画里延伸画外,可谓意味深长!为我喜欢的佳作点赞!

2.从龙背上走来
文/孙继平(北京)

灵动,让心魂袒露
鳞波闪着诗情意语
一个神女,正把爱送给长江人

【夏雨浅读】

这是一首写长江的抒情诗,诗情画意!仿如画中有“襄王有意,神女无心”,巫山云雨的神话。虽只是一个传说,但极富生命力!

作者可为用心良苦,有意让读者感受“华夏神女,三峡会”品味神女故事。

整诗:作者首句以“灵动/让心魂袒露”紧急切题,末句以一个神话收尾。行云流水,景情交融,氛围神秘,烘托了一种家国情怀氛围,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3.母亲河
文/夏雨(广东)

撕开大地一道裂缝
——携爱
灌溉,一条龙的血脉

【特邀嘉宾:飞雅浅读】
中国三大母亲河,黄河、长江、淮河;本次看视频写诗里是长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诗首句“撕开”形象描绘长江的气势磅礴,转接一个留白,“携爱、灌溉”,这是母亲河对子民的哺育;中华五千年文化,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言非虚,母亲河在版图上就像一条龙,而我们都是“龙的血脉”,小诗紧凑、精炼、节奏感强,一首凯歌颂母亲!

4.巫峡泪
文/莫语(甘肃)

猿啼唤醒云山忧伤
抖落的悲泣
奔涌着,咆哮天

【特邀嘉宾:黄德森浅读】
诗者描述了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景—巫峡猿啼,是一首抒发悲怆感情的抒情诗。我们读过古诗人有关“猿啼”的名句有很多,诗者围绕题目“巫峡泪”起落笔,可谓匠心独运,博了读者的眼球,唤醒了我们对巫峡“猿啼”的记忆。诗者连续用动词“唤醒”“抖落”“奔涌”“咆哮”,使整篇诗词画面、动感十足;1—2句用“忧伤”“悲泣”来映衬题目中的“泪”,特别是咆哮“天”,来形容猿猴长声呼叫,曲调凄凉,空旷的山谷回声荡漾,让诗作效果达到“顶峰”,也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感受。小诗语言运用十分值得学习,词语丰富多彩,选材独到精准。赏读,佳作!

5.长江
文/菩提树下的仰望(山东)

叹一口气  如柱  一掌劈开
昆仑的疆土  宇宙论英雄
银河愿赌  却 含笑认输

【孙继平赏析】

诗生活平台推出看视频写三行微诗。这与其它写作方式一改“单调乏味”为鲜活致美。视频的灵动画面感,不仅为写三行微诗注入新鲜的写诗热度,也让更多的歌者因而“乐此而不疲”。从而,一条长江鳞光四起,犹如龙游九章一曲的神韵,让人们为之感动着,情不自禁着,吟诵的去放歌,成了众多诗人诗笔之下无尽的魂落情出。人人欲欲一试,饱蘸心血研墨,将那心笔之言一跃纸上。然而,面对这一大主题背景下写出长江的奇彩韵味,写作的着眼点,表达意象,采用运笔方式,和诗意的延伸。一时间,成了困绕诗人笔难切囗和诗笔的落脚。

诗人菩提树下的仰望“异军突起”,笔力雄劲,言寓于景,情致浓满,意独创美。彰显了诗人的诗志情怀大有气吞云天的浑然胸襟。将诗的内核放大成无限的光环而意落。《长江》由此形神的诗意化了。你看,诗一入笔便点出长江一气之叹“如柱”,“一掌劈开”山峰峻岭。如此的长江气度令人豪迈,回肠荡气,魂于天下 。紧接着,“昆仑的疆土”成了“宇宙论英雄”的客满天下,寓意出了龙的传人,龙的奔游,龙的足舞,汇成了神州大地一幅养眼的灵美之画。继而,笔的延深将“银河愿赌”、“却含笑认输”的笔峰回转凝炼的言志有佳。试想,江水奔腾不息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雄壮的九章一曲,还意笔神韵出了夏华盛事之美。可见诗人的胸怀之大之浓已融入江水丰润祖国强大的景象之中,体现出了对家国的赤爱和忠诚。

这不能不说,诗人菩提树下的仰望具有一定文字的驾驭能力,使文字构成灵美的意象,像一件件服饰,妆扮着血肉丰满的诗骨。同时也让自己生活的底蕴融入诗意之中,让诗的情志光环得到“光芒四射”。让人们由衷地体味到了诗艺魅力的所在,盈满入目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谢谢诗人带给我们诗意的生活!

               
6.长江颂
文/泯然(黑龙江)

俯瞰    劈开青山巍峨
不语     
清澈胸怀纳人间清欢离愁

【特邀诗评:月色明净】
小诗首句就写出了山峰的磅礴的气势,新奇秀丽,不语,却永不停息的为世人演译最美的风景,尾句写出长江的一派壮观景象和风采,以博大的胸怀,温暖的怀抱,容纳了万物沧桑…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自然,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点赞,欣赏学习。

7.巫峡
文/孙彦珠(甘肃)

劈开千峰,抛出丝绢
盘旋为虬龙,诞生
大文明的精髓

【特邀嘉宾:静水浅评】
首先作者标题是“巫峡”,这样就一下将诗定格在一个点,微诗写一个点是容易些。“劈开千峰,拋出丝绢”,佳句啊!“盘旋为虬龙,诞生”“大文明的精髓”,后面两句不但让长江向下游延伸,而且暗示了华夏文明之另一个发祥地。由点到面是这首诗的成功之架构,语言字词的恰当运用是这首诗耐读的一大原因。点个赞吧!

8.大雪·夜
文/漫舞清风

琼花是天空写的诗

读了一晚
寒梅,也试着绽一枝诗情

【特邀嘉宾:兰草浅读】

静谧的夜,雪花悠然飞舞,在广袤的天地间会发生什么呢?雪停了,梅花开放了!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这首小诗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梅雪相拥动人的画面。意在告诉读者,要想像梅花那样美丽绽放,必须得不断的汲取营养,才能“绽放一支诗情”。拟人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值得品赏!

9.母亲河
文/祁宇(内蒙)

湛蓝接天碧
泼墨染山川
谱写华夏千秋诗行

【黄德森浅读】
诗者的小诗寥寥几句就把母亲河描绘得渊源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启发着读者的激情与灵感,永恒的“千秋诗行”在等待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去谱写、去讴歌。小诗中的“湛蓝”“泼墨”,把母亲河的烟波荡漾、兴波助澜点缀得充满活力;用动词“接”“染”,显现了母亲河的高远与深邃。小诗综合性强,精辟简明,题目使人浮想联翩,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诗者是在赞美靓丽风景线长江。文字精瘦些,阅读依然有劲头。

10.纤夫
文/春天的故事(河南)

行如弓,嘶裂的吼声
抖落一江辛酸
背负痛苦,撑起一代岁月

【菩提树下的仰望浅评】
入笔成画!动作扑进眼帘,声音传入耳内。仅仅是首句,便让人感觉到纤夫所具有的那种巨大力量。一个“抖落”,又让人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心痛的感觉,或许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那种辛劳所流的汗水,只是不经意的随手一甩,便掩盖了内心所有的感觉。或许是生活所迫,或许是时代所需,即使明知这种劳作会造成不可逆的创伤,也要努力地去完成这沉重的使命。一个“撑起”让人泪目,那种努力那种挣扎,强烈浓缩了一个人群的生活状态。如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读来入心入肺,拜读学习。

11.锥心的记忆
文/月色明净 (河北)

江边。纤绳勒进皮肉 匍匐 
撼石穿云的号子
是我童年凄楚的歌谣

【特邀嘉宾:飞雅浅读】
这是一首描写纤夫的诗;那时候交通不发达,那时候我们很穷,那时候……我们看诗,首句“江边”用句号断开,锁定画面,那些匍匐前进的人,喊着“撼石穿云的号子”,这需要多大的力量啊?纤夫是不穿衣服的,因为没有那么多衣服可以被磨损,所以纤绳是直接勒进了皮肉,这又得多疼?尾句既归纳总结又点题,这童年的回忆,确实锥心,确实凄楚,这些血和泪,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无法忘怀的,庆幸的是,我们国家强大了,交通发达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了,这些“号子”声将在历史的丰碑上铭记,我是含着泪读完了这首诗,这首用情力作,读之震撼,读之潸然,小诗耐读耐嚼,拜读学习!

12.纤夫
文/恩雅(江苏)

一根绳,牵起岁月
躬身叩首步步沉重
呐喊,穿透千年的涛声

【特邀诗评:锦瑟浅读】
纤夫,是长江边上一个古老的存在,它总让我们想起那些苦难的岁月。小诗首句点题。“一根绳,牵起岁月”,既是画面的铺排,又含有感情的渲染。一个“牵”字,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躬身”“叩首”“呐喊”“穿透”四个动词,情感紧凑一气呵成,饱含着对这苦难群体的悲悯,却又于这悲悯之中读出了深深的自豪。是的,在那些苦难深重的年代,正是这些纤夫,用手臂用肩膀,用不屈的呐喊,扛起岁月,这涛声,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从未倒下!

13.长江颂
文/滕建龙(北京)

暖群山,逐梦幻
一条秀美的白丝带
灈洗岁月容颜

【岁月无痕浅读】
作者以倒叙手法,喻万里长江似秀美的丝带,温暖了两岸人民,改变了精神和物质面貌,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小康的梦想。词句唯美且富有诗意,但诗质偏弱些

14.母亲河
文/黄其海(安徽)

登天,入海;巨龙咆哮
赤练当空独舞,潜入山川
平原,延续泱泱华夏血脉

【特邀嘉宾:莫语浅读】
母亲河从天上来,奔赴苍茫大海。沿途触摸每一寸滚烫的华夏肌肤,从而就有了割舍不断牵挂。诗人动词的精妙运用,如“登天”“入海”“咆哮”“赤练”“潜入”“延续”,生动描绘出母亲河的情感长相。诗意盎然,诗情浓郁,诗风豪放。赏读点赞佳作!

15.夜雪
文/蒲公英 (山东)

一袭素衣掩不住你的流彩
莅临万家,期待与
梅的一次相遇

【特约诗评.夏雨浅评】
一袭素衣掩不住流彩,这个世界也因雪花的莅临而变得分外纯净,妖娆,场景很美!直接点题。二三句略显单薄,伸展不够,也略欠诗意。试想一下,雪本来就与梅直接有关,作者只道出了第一层意,第二层就停下来了,若是再铺垫升华的话,那么第二层的意景就出来了。
整诗以拟人开篇,由景转情,作者对自然与物候有着极其敏锐的情感触角,巧妙地抓住雪的特点,勾勒出一幅立体的动感画面,场景到位、语言凝炼、文字优美、稍欠意景。期待作者下次写出的《夜雪》的“雪与梅”碰撞出更深远的意

16.
文/春天的故事(河南)

身着洁白的风衣
雪姑娘拥抱着红梅
一一望春归

【岁月无痕浅读】
第一句“身着洁白的风衣”其实已经比喻雪了,下句“雪姑娘”就显得赘微诗惜字如金,每一个字没有多余,都必须充分利用,反复推敲,宁少勿滥,记住诗是修改出来的。“身着”“拥抱”“盼…归”几组动词运用尚可,有图外延伸,诗意也不错。值得初学者学习

17.雪的断想
文/锦瑟(山西)

此刻你若念起了远方。念起
那些娇黄与浅嫩

把盏吧!与这告白之下的心动

【漫舞清风浅读】

一眼就被这首小诗吸引!瑞雪纷飞,多像一场深情的“告白”, “此刻”,你会想到什么呢?“若”字是一种假设,更是一种选择,下边即是 “断想”: “念起了远方。念起 那些娇黄与浅嫩”。“远方”既指时间,又指空间;“娇黄与浅绿”是春天的色彩,亦是生活中的清欢。

        空行留下想象空间给读者……想想丰年,想想美好的未来,怎能不“心动“?——那就”把盏吧!“与当下,与未来!
        小诗笔酣墨饱,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尤为精彩的是严谨的结构——诗人胸怀全局,首句的“此刻“正来自于尾句”告白之下的心动“,就像画了一个圆,首尾相连,浑然一体,真是精妙绝伦!老师才情横溢,欣赏学习

18.长江情
文/张瑞安(山东)

艄公的号子寻觅两岸
母亲喊着乳名,雪域高原到东海
美丽的传说流淌五千年

【菩提树下的仰望浅读】
开篇点明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生活方式,艄公的号子让人不自觉的想到乔先生的歌曲,那种悠闲舒适的状态,很美,也很让人向往。“寻觅两岸”,含义多重,寻找等候的客人、浏览岸边的风景以及繁华的盛世之景,都可以。之所以有这种闲适的心态,全因为来自母亲的一种疼爱,但这种爱,不仅仅针对个人,还有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由点到面的诠释,长江的作用对于炎黄子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因此产生的种种传说,更是一代接一代地流传。诗文倒叙手法的使用比较巧妙,内涵也比较丰富,拜读学习。

19.雪屋火焰
文/黄其海(安徽)

相信我:雪夜已深,冷
火焰正红,艳;白如墙垛的
不是寒星,是母盼儿回家的暖

【黄德森浅评】
诗篇通俗易懂,描绘出“在一片茫茫雪原里,都有属于我们自己所爱的天地”的景象,感觉深受读者认可。诗中作者连续用“深”“冷”“红”“艳”“白”“寒”“暖”等形容词来描述“雪屋火焰”,浪漫满屋,透彻心扉;用“相信我:”“不是”着重强调“是母盼儿”刻骨铭心的暖念和希望;题目别具一格,勾勒出一幅红与白分明的画面,诗文朗朗上口、豪放、情深意长。读罢如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盛宴。点赞!

20.长江颂
文/飞雅(江苏)

俯瞰,一条白练腾空起
弓起的脊梁
——谁与争锋?

【特邀诗评:锦瑟浅读】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条长河,千年来作为一种标杆,被无数炎黄子孙寄予情感。作者开篇一个“俯瞰”,目光向下,却又随着一条白练腾空而渐渐抬高,这是长江作为母亲河的雄姿在作者眼中的再现笔下的延展。一个“腾空”,立体感画面感自豪感充分交织。二句“弓起的脊梁”视线转换,必为仰望之角度,“弓起”为形,“脊梁”为神,虚实结合,多层次展开,眼界由此开阔意象从而辽远。前面这所有的铺陈,顺理成章托出喷薄的情感“谁与争锋”,仿佛利剑出鞘寒芒再无遮挡。一首短短三行,却能将大河的形,神同时托出,可见作者功底深厚。点赞学习!
21.围炉听雪
文/恩雅

窗外,簌簌落白
红泥裹着温火

春,隐入一段梅香

【特约诗评.飞雅浅评】
一首冒着温香的诗;“围炉听雪”多么好听的名字,窗外雪,扑簌簌欢舞,室内炉,温煮一段温馨柔软的时光,品茗、听雪、候春再惬意不过;作者用到白红两种颜色对应,尾句一个提调,将诗意铺展,听雪的故事里寻找春之来临,一词“隐入”令人遐想,小诗不仅有梅香还有岁月的馨香,让人愉悦欢喜,为作者点赞

22.闹春
文/孙继平(北京)

雪域里点燃情火
熊焰,已把寒宫惊艳
桂花酒香,醉梅袒露玉美盈天

【特约诗评.飞雅浅评】
一幅激情澎湃的“闹春”图;一把“情火”拉开序幕,在雪域里燃烧吧,惊艳的何止“寒宫”,还有时光,“桂花酒”亦团圆酒,没有什么比一家人热热闹闹团圆在一起更好更美,“醉梅”何止是梅,借喻人也醉了,图是雪景,诗却是热腾腾的,小诗节奏感强,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拜读学习;唯感尾句一丝拗口,浅读,不当见谅!

23.雪夜候归人
文/菩提树下的仰望(山东)

揉碎片片白云   遍撒
不凋魂    红妆微熏
静守   迟来的跫音

【黄德森浅评】
非常惊叹诗者用这么精炼的文字就把图片既定的场景内容描写得活灵活现。亮点一,全。这满园的冬色,翩然的白雪多情的回响,把遍撒“白云”不凋魂、红妆、候归人在静守”等概述糅合在一起,体现了诗者的敏锐的综合观察力及笔锋的犀利。亮点二,“活”。用拟人手法把雪喻以“白云”,把红灯笼高挂喻以“红妆微熏”,体现了诗者的温婉与浪漫;同时连续用“候”“揉碎”“遍撒”“静守”几个动词就把题目的主旨、把诗词最后一句落脚点,即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深情期盼、静守迟来游子团圆的脚步声(跫音)的画外音描绘得环环相扣。读罢瞬间感觉到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画在脑中游”的博览深思意境。上乘微诗!

24.雪之乡
文/飞雅(江苏)

白碾过白——
寂冷在骨缝里流淌出暖黄
红灯笼挂上,声声呼唤……

【特约诗评·林中霞光浅评】

首句四字点题“雪”,同时也契合图片中白雪皑皑的场景。第二句承上启下,用“寂冷”来反衬“暖黄”,道出那切切的思念之情。“骨缝里流淌出暖黄”,结合题目“乡”定是那远乡铭记心底的情,是那刻意留藏的暖。这里延伸出的情感空间,留给读者去进入,去想象。末句“红灯笼”“声声”等词把第二句的思乡情绪推向了高潮。末句省略号用得很妙,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

       整首诗扣题精准,情深感人,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为佳作点赞!

25.小雪记忆
文/桦之白(四川)

灯火,潜入寒白的夜
照亮天堂的梦境
母亲的茶汤,煮红了思念

【岁月无痕浅读】
这是一首心情诗,读后使人潸然泪下。作者在雪夜里想起了已故的母亲:由“点亮”“潜入”“煮红”三组动词在图意引伸下带活整首小诗,母亲做的茶汤不仅温暖了童年,也温润了每一个风起的日子!时值感恩节,这是女儿给天堂母亲一份深情告白,一份浓浓的思念!令人唏嘘不已,确实,妈妈有小棉袄惦记,今生来世足矣

26.雪夜盼归人
文/月色明净(河北)

覆盖了屋顶,灯火
拧出几滴晶莹
打湿思念  浑融中守望

【特邀诗评:锦瑟】
明净老师的文字,岁月静好里透着暖暖的安然。屋顶的雪,亮着的灯,在这万籁俱寂的暗夜里,对于一个归人,是最最温馨的守候,进门的一瞬,被热气包围的一瞬,被微笑拥住的一瞬,被一双柔软接过外套的一瞬,被孩子欢欢拉住的一瞬……这点点滴滴,足以驱散奔波的苦,晚归的倦,还有寒夜的凉。更无需说这打湿思念的几点晶莹,岁月里那浑融的守望。这份暖,世间最难得!

【特邀嘉宾:莫语浅读】
纵使夜色降临,屋顶依旧洁白清亮。室内的温热烘焙从天而降的精灵。只见几滴思念落下,融化在守望的眸子里。那人呢?莫非,雪花也在寻觅。诗即语言之“寺”,恰如月色明净之作。点赞欣赏!

27.大年夜
文/泯然(黑龙江)

银屑玉碎     炸起一锅岁月香
檐外    
红烛高挑听跫音

【特邀诗评:锦瑟】
红红火火的一幅年夜画卷。其一,色泽之鲜明。银玉之白,烛之红,首先在视觉上形成一幅腾腾的欢快。其二,视线之转移,从屋内炸起的香到屋外的倾听,画面有了流动之美。其三,留白。尾句的跫音,你品,你细品,是怎样一种动听!(建议:首句炸一锅岁月即可,香有些具体化,个见,可忽略。

28.梅的爱情
文/池上清莲(安徽)

思念,让夜长出了白发
瞳孔里跑出暧昧的红
透露给雪,一个小秘密

【岁月无痕浅评】

作者的想象力惊人,以比拟的手法,将寒夜里落在梅花上的雪喻为是黑夜里长出来的白发,暗喻是因为相思白了头。接着又借梅色演绎成眼里的暧昧红,这是不是又暗喻一种爱的情结和思念呢!但她只能悄悄地,矜持地告诉雪……可这梅花在哪,图片中没有,也许在墙外,也许在作者心里,她把悬念留给了读者,让你自己去揣摩,去想象……

        小诗成功之处,以细腻的情感色彩以梅喻人,人与物相互映衬,令人读后拍案称绝,欲罢不能。
        作者是微诗新人,尽管最后句由我们的师评老师为其略有改动,延伸了意象,使其更加完善,但无疑这是个很有天赋的诗人。

29.
文/依依(上海)

白色,遮不住记忆
西风划过,寒夜的凄美
炭火,慢慢烘焙远方的梦

【漫舞清风浅读】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诗。首句“白色“点题”雪“,为什么”遮不住记忆“呢?结合中句”西风划过“来看,”西风“指秋风,或许这是初冬之雪,薄薄的一层,风刮即散,落地便化。风雪交加的“寒夜”,自然给人一种“凄美”之感,但诗人并不感伤,而是守着“炭火“,铺展记忆,”慢慢烘焙远方的梦“。
       感觉诗人在借雪表达一种心境——人生已由秋转冬,白发渐生,可是很多记忆是岁月带不走的,生活中有温暖的“炭火”,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享受当下,憧憬未来!心若坦然,“雪”又能奈你何?欣赏学习了!

【夏雨浅读】
起句点题,由描写夜的凄美、自然变化、心理活动,以“一盆炭火”道出了内心炽热的情感。

“白色遮盖记忆”,其实是记忆并没有被删掉,只是暂时被雪遮盖,作者用此画面呈现自己的一系列心理。且以“西风划痕”巧妙切入,是为尾句的情感爆发畜势。

整诗:情景交融,意象完美,“烘焙远方的梦”,才是作者唯一的想念。

30.长江纤夫
文/岁月无痕

牵一个沉重的远古

踩疼的岁月啊,豁裂成
一座座弯弓

【特邀嘉宾:黄德森浅读】
入笔成画感浓烈,如临其地,如见其景,读罢感到胸襟为之一开。诗中描述千百年来,在溪流湍急、冲石啮崖、轰然若雷的长江两岸,一代又一代的纤夫吼着号子拉纤的场景。连续用“踩疼”“豁裂”“弯弓”三个形容词,是诗人思考、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纤夫的形象栩栩如生,使读者不言沧桑而沧桑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母亲河历史的厚重,千百年人民的勤劳与艰辛,以及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整诗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回味不绝。

【岁月无痕析评小诗缺乏延伸。



诗 生 活


诗生活长期征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纤夫:无题兼乱弹——写给雪野
中国诗歌报四川工作室诗评会第104期欣赏
美丽的母亲河----长江全程图
【推荐诗人】铁卷诗兄汪显发|心在呼喊(外二首)
原始生命那个从星辰中走来的少女(五首)
签约作家:志章《老四川老照片》下,赏析/雪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