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如题

13个回答

经典影片《甲午风云》是1962年摄制的。片中,邓世昌命令致远舰上的水兵将弹头拔下,从炮弹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看到这一情节,每个中华儿女必然无比愤慨,没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于此。

然而,为什么大战在即,北洋海军的炮弹中却装满了沙子呢?原来,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那么我们看到片中从炮弹中倒出的是沙子的炮弹就是实心弹,实心弹要求击中吃水线以下才有用,否则这个炮弹可以说是摆设用的。那么可悲的是,这种炮弹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最成规模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但这两家厂主要是生产陆军用的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弹药,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要依赖进口。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全力建设北洋水师,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出来的远东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清廷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遂对北洋海军紧缩开支,1891年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

这样,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就只能立足国内了。由于资金的欠缺,致北洋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开花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配套赠送的,数量极为稀少。中日大战迫近,紧急外购已来不及了,天津机器局才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赶制开花弹,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产能极低,且质量很不稳定。

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这就是我看为什么看到炮弱倒出来是沙子的原因。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意思是:“哪个人不会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战中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日方称是浪速)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很多人在这写什么实心弹、开花弹,还说的挺带劲,我很怀疑说这些的有没有查过资料,有没有看过电影。电影中描述的情节是炮弹中火药是沙子,导致炮弹无法发射,而且外形就是你们所说的开花弹!《甲午风云》不是现在的神剧,当时拍摄的时候导演和国家都投入很大的精力,包括历史考证,那个年代的电影工作者拍历史片是以还原事实为基准的。你现在去看电影里装沙子的片段,首先炮弹的外形,就是某些人说的开花弹,其次,沙子填充位置是弹壳发射药,不是弹头!



很多人抱怨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去建造颐和园,认为那时最大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定远”合计不过3647万两白银,如果把建造颐和园挪用的几千万两用于购买军舰,则中国海军实力将数倍于日本,而不是不如日本。如果再把《马关条约》赔掉的2亿 3千万两白银和台湾的税收用于建设海军,中国将可以建设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至少十倍于日本海军,别说败于日本,就是迫使日本俯首称臣也不是办不到的。平均1,000万两银子可以买“定远”级战舰5艘,2亿两可以买100艘!余下的用来配备训练人员,购买炮弹,燃料等

  。


但是,从慈禧太后作为满族人的矛盾心理来说,军队不强大则江山不保,军队越强大则汉人势力坐大,满族的统治地位不稳。所以,保持海军与日本相当,则对于满族最稳当。如果李鸿章连日本人都敢欺负,难保他不会有朝一日骑在老娘脖子上拉屎拉尿,那时如何对得起满族的列祖列宗?至于何谓“相当”,则很难说。中国海军“北洋”、“南洋”、“粤海”三支舰队,总吨位和军舰数都与日本差不多,甚至略微超过一些,仅仅“北洋”一支,就在很多地方超过日本。至少中国拥有亚洲最大的两艘7,335吨军舰,而日本最大的几艘军舰不过4,200多吨,从慈禧太后的角度,第一没有想对日本宣战,第二不知中国海军的训练如此不济。

  实际中国海军在黄海大战中失利的原因,既不是日本军舰速度快,也不是日本军舰火炮快,主要是中国海军打不准。以“镇远”“定远”二舰的8门305毫米巨炮,可以先敌开火,而且只需命中一两发即可使日本任何一艘军舰失去战斗力。军舰再快,快不过炮弹,日本军舰在进入中国这两艘巨舰的火炮射程之后,没有被击中,而进入本国军舰射程之后,却频频命中中国军舰。中国比较小的军舰很快被击沉或重创,但是战场上留下的两艘巨舰却让日本人徒呼奈何,它们厚厚的装甲是日本的大炮根本打不穿的,最后日本军舰只好逃走。这两艘巨舰的8门305毫米大炮如果命中率为1/8,则只需12个齐射就可以让日本所有12艘军舰瘫痪,然后其他小舰再上前逐个击沉即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大炮发射速度再慢,也可以每分钟1发,从“定远”在中午12时50分开火到下午17时30分日本舰队撤出战场,共5小时40分,可以发射炮弹8发x340分钟=2,720发。即使如果因为战斗机动等原因,实际上只能10分钟发射1发,也可以发射272发,甚至打10炮中1炮,也可以命中27发,每艘日本军舰可以“分享”2发以上,则不但可以使之重创,全部击沉已经绰绰有余,何况除这些305毫米大炮之外,我军还有260毫米炮1门,250毫米炮4门,210毫米炮12门,150毫米炮17门,120毫米炮3门。但是,这8门305毫米巨炮没有击沉1艘敌舰,只是“偶然”命中的几发,但是已经足以使全部中弹敌舰遭到重创:“松岛”几乎全部上层建筑荡然无存;“比睿”下甲板后部全部损坏,丧失战斗力;“赤城”舰长毙命,丧失战斗力;“西京丸”几乎不能行使,丧失战斗力,这些战绩,几乎都是305毫米克虏伯大炮的一弹之功。要说速射火器,中国军舰上也有,“致远”舰上的“格林”炮就是机关炮,邓世昌在冲向“吉野”时曾亲自开火,命中数百发,但口径太小,基本不能伤害“吉野”。那个时代的海军是“大舰巨炮主义”最有效,大舰则装甲厚,防护力强,这是甲午海战所证明的,巨炮则一击致敌死命,这也是甲午海战证明的。我国海军既有大舰,又有巨炮,本来应该具备制胜条件的,但是因为技术不精,结果最终惨败。我们看一下战后的统计数字:

  中国军舰中弹数日本军舰中弹数

  定远 159松岛 13

  镇远 220严岛 8

  来远 225桥立 11

  靖远 110扶桑 8

  平远 24千代田 3

  济远 15比睿 23

  广丙 1吉野 8

  致远 沉没浪速 9

  扬威 沉没秋津洲 4

  超勇 沉没高千穗 5

  广甲 沉没赤城 30

  经远 沉没西京丸 12

  总计 754以上总计134

  


根据上述统计,加上落在被击沉的中国军舰身上的炮弹,日本舰队至少命中率超过中国舰队10倍以上。另外,从中国几艘军舰中弹百发以上仍然保持战斗力,可见日本150毫米的速射炮威力有限,甚至国产的“来远”号军舰也经得起225发炮弹的轰击,“定远”和“镇远”就更不必说了。还有一个现象,中国军舰凡装甲厚度在200毫米以上的军舰除“经远”外无一沉没,而装甲厚度在100毫米或以下的军舰,大部分沉没,只有“靖远”、“广丙”得以保存。而日本军舰除“扶桑”号以外,全部军舰的装甲都在114毫米以下。最凶猛的“吉野”,装甲只有102毫米,其它第一游击队的3艘军舰“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的装甲只有51毫米;日本本队的各舰,多数装甲在100毫米左右,“千代田”只有33毫米。因此,日本军舰并非很难击沉,但是以中国海军的训练水平,很难击中倒是真的。我军8门305毫米巨炮,奋战340分钟,只有数弹有效,几乎是每次开火都是肯定不中,命中是意外的,或者说是偶然。军舰的速度在战略机动方面作用很大,但是在战斗当中就未必起决定性作用了。中国军舰平均时速15海里,实际在战斗中只开到8海里,日本舰队平均速度与中国舰队相当,几艘快速舰达到时速20多海里,即便如此,也是每小时最多多走5海里,中国的305毫米大炮每分钟可以发射1发炮弹,在1个小时内可以发射60发炮弹,8门合计可以发射480发。因此,大型水面舰只依靠速度获得的战术优势是有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的战列舰设计得比较其它国家的速度快,为此牺牲了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而德国却坚持生存第一,火力第二,速度第三的设计原则,战史证明,德国的设计明显优于意大利的设计。英国最大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就是按照注重速度的原则设计的,结果遇上德国的“俾斯麦”后,仅仅5个齐射,两个齐射命中就被击沉。“俾斯麦”在击沉“胡德”号以后,又炮击“威尔士亲王”号,6分钟命中4弹,重创“威尔士亲王”号。在整个战斗中,英国这两艘王牌战舰只打中“俾斯麦”号3弹。如果“定远”和“镇远”有“俾斯麦”舰上官兵的射击技术,大概三分之一的日本军舰还没有进入自己的速射炮射程范围之内,就已经被我军的远程大炮击沉或者重创了。实际上,我军重炮在5,300米距离开火,敌军进入3,500米(一说3,000米)才还击,时间差了3分钟(一说5分钟)。这3分钟(取其短说)里,我军8门重炮可以齐射3次共24发炮弹,但是没有命中一发。直到开火14分钟以后,才有日本军舰被305毫米炮弹击中。而日本旗舰“松岛”号第一轮齐射就命中中国旗舰“定远”号,使舰队司令丁汝昌负伤,信号旗折断,舰队失去指挥(一说“定远”的舰桥是被自己的大炮开火震垮的,难以令人信服,毕竟几个人不算重,竟然会压得钢铁舰桥象饼干似的不经一震?而且迎风飘舞的司令旗和信号旗也竟然把桅杆“拖累”断了?)。

  由此可见,甲午海战我军败绩,虽然慈禧太后有挪用军费的责任,但是凭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的实力,抗衡日本应该是有条件的。如果当时训练严格,充分,使命中率提高一倍,战争的结果可能根本相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极其劣势的武器装备对抗装备最精良的美国军队,仍然获得胜利,除指挥正确之外,有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上甘岭战役的炮战当中,敌人每天最多发射30万发炮弹,而我军最多只能发射4万发炮弹,相差7倍多,和甲午海战的速射炮对大炮相当,但是我英雄的志愿军依然能够取胜。其中一个原因从美国兵把上甘岭的一个高地叫“狙击兵岭”就可以看出来:志愿军战士单兵技术熟练,枪法好。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的广大官兵浴血奋战,为国家民族付出了惨重牺牲,按照我们的传统,写历史为尊者讳,当然不愿意说他们的不是,而宁愿说是武器不如人。但是笔者认为,实事求是会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虽然真理有时不讲情面。据说,日本人是看到中国水兵把裤衩晾在大炮上才决心向中国挑战的,可见北洋水师训练和军纪之涣散。

  因此,武器装备的因素并不是中国海军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因素显然更重要。后来日本海军提出:“宁要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不要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强调精湛的射击技术对海战的重要性。很快,他们就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欧洲强国沙皇俄国。在对马海战中,日本人也是让俄国人首先开火,自己稍后才开火,但是由于日本水兵的射击技术精良,所以一开火很快就重创了俄国的主力舰只。俄国旗舰经过两轮齐射,基本失去战斗力,舰队司令重伤丧失指挥能力,决定了战斗的结局。

  封建分裂,使得甲午战争在军事上实际上是以李鸿章一个军阀的实力对抗日本举国的侵略,故李鸿章极力避免战争,以保住自己在官场上的本钱。战争爆发后也极力保存实力,不敢主动进攻。北洋水师当时应该组织特遣舰队远征日本,封锁对马海峡,炮击日本沿海城市,甚至炮击东京。当时既没有飞机,更没有雷达,要寻找茫茫大海中的军舰是很困难的。日本大城市多数靠近海边,以木板房居多,炮击大城市很容易引发火灾,影响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珍珠港惨败之后,派“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空袭东京,取得重大心理胜利。

  甲午战争开始,日本海军一门心思放在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争夺上,想不到中国海军会长途奔袭,抄他的老窝。轰击东京等大城市之后,再回师对马海峡,袭击日本侵略军的后勤供应线。如此,日本海军传统上不能置东京等大城市的安危于不顾,必然分兵回防。然后中国海军则可集中南洋、北洋两支舰队主力与日本在对马海峡一带的护航舰队决战。对马海峡的制海权易手,侵略朝鲜的日军将不战自退。

  相反,日本却不可能通过炮击中国沿海获得战略利益,因为没有要塞的沿海城市,多不重要。

  这实际上是“围魏救赵”战略在海军战役中的使用,关键是军舰在出击和转移时,选择非常规航线,避开日本舰队的截击。例如,炮击之后,日本海军可能会在威海附近,截击我回航补给的舰队,但是我舰队可以跑到台湾或者上海补给,会合南洋舰队再北上决战。

  这里建议的战略后来在日俄战争时被俄国海参崴舰队采用,在日本沿岸大有斩获,击沉击伤和俘获日本多艘舰船,并且炮击日本许多沿海城市和地区。只是因为俄主力不在海参崴,才没有达到战略目的。

  以前有一位朋友忽发怪论,说应该感谢慈禧太后,如果她当初把建造颐和园的款项拨作军费,则黄海下面无非多了几堆废铁,我们就没有颐和园游玩了。话虽偏激,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清朝丧权辱国,不关军费开支的事情。腐败的政权,怎么开支都是糟蹋民脂民膏,无非是糟蹋到哪里,让什么人糟蹋罢了。

经典影片《甲午风云》是1962年摄制的。片中,邓世昌敕令致远舰上的海军将弹头拔下,从炮弹中倒出的居然是沙子。看到这一情节,每一个中华儿女必定非常气愤,没想到清廷的腐败竟至于此。


后来,关于甲午海战的资料不断出现,我们能读的书多了,方才恍然大悟,电影导演彻底的忽悠了我们一把,在炮弹中填沙子,是当时国际惯例,当时的各国海军都是如此。原来,当时各国海军的战舰所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

另一种则是实心弹。

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当时的军舰主要是木质,像定远那样的铁甲舰是屈指可数的)。
所以,影片《甲午风云》说炮弹里全是沙子,以此说明外国军火商的卑鄙或是清朝贪污腐败到了瞠目结舌的地步是不准确的。其实炮弹里面掺沙子,不光外国军火商没错,任何人都没错。当时确确实实有掺沙子的炮弹,而且还很规范,掺多少都有规定。这当然不是为了造假骗中国人的银子。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种内装沙子的实心弹,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呢?甲午海战时,最有效的炮弹是开花弹,即爆破弹,北洋舰队缺少的就是这种炮弹。原因在哪里?有两个,一个是没钱,进口是最方便的途径,户部不薄款,什么都没法说了。第二个,没有技术。当时中国开了大大小小那么多机器局,但技术不过关,造出的大开花弹质量不好,只能造些实心弹而已。北洋舰队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炮弹。最初天津主要生产实心弹,后来因为外购炮弹无望,便赶鸭子上架,让他们生产开花弹(小开花弹,即短弹),因为技术不过关,造出来的炮弹质量问题太多,而且产量不高,废品率不少,天津机器局的负责人张士珩为此曾头疼不已。对于这些炮弹,北洋水师本是不会接收的,但问题炮弹短缺实在太严重了,只能下令分批退回天津检验、锉小外径,返工修理后再运来。所以黄海海战时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北洋军舰上炮弹带不够,而基地里面却还堆了不少,堆在基地里的,就是尚未来得及送回工厂返工的。因此,在黄海海战时,北洋舰队各炮配备的炮弹很少,且大半是药量不足的演习弹。重型炮弹尤为缺乏。这也是北洋舰队黄海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致远号是在炮弹用尽之际,与敌舰冲撞时被击沉的,定远、镇远二铁甲舰虽有三十公分半重炮八门,但仅有榴弹数发。开战不久,榴弹用尽,不得不使用彻甲弹。彻甲弹的穿透力虽强,但爆炸杀伤力远不如榴弹。定远号击中松岛的炮弹,就是在榴弹用尽后以彻甲弹击中的。命中后,炮弹穿过松岛舰水雷室、粮食库、机油库,止于后部露炮塔,爆炸力远不如榴弹。且战后检查该弹碎片,发见弹中实以洋灰而炸药极少,因此威力大减。如果该弹是榴弹而又装足炸药,则日舰松岛中弹后,即使不粉身碎骨,立沉于海,其受创亦当必更为沉重无疑。

北洋水师成立于1888年,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主要军舰共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在当年的《美国海军年鉴》中,北洋水师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在1894年-1895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被日本联合舰队彻底击溃。为什么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联合舰队的时候,会败的这么惨呢?因为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只是曾经!

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之初,实力确实足以碾压日本海军。但此后,日本举全国之力奋起直追,在短短数年内,就赶超了北洋水师。

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师的总吨位是34325吨,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是40840吨;总马力北洋42200匹,日本68900匹;编队航速北洋10节,日本14.5节;大口径火炮北洋58门,日本104门;一分钟炮弹投射量北洋23发,日本232发。此外,北洋水师的炮弹质量差,许多炮弹在击中目标后不会爆炸,只能依靠重力加速度击伤敌舰。而日方的炮弹质量优秀,击中目标后几乎能点燃钢铁。

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北洋水师要是能打赢日本联合舰队,那才叫奇怪。

北洋水师成立之后,日本海军拼命追赶并大大反超,那清朝政府又在干什么呢?

当时清朝的实际操控者慈禧太后要重建颐和园,作为自己修养的居所。但晚清时期,国家财力不足,而修园子则要花许多钱。为了能让慈禧太后满意,本来用于北洋水师的经费,竟被挪用去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了。

清朝的许多大臣也认为海军就是个赔钱货,不断的投入就是白白烧钱。1891年,在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劣质的炮弹。

在1889年到1894年间,日本在海军方面的投入年均高达1000万两,而北洋水师的军费,年均仅为200万两。

此外,慈禧执意要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其实也是心中有个小算盘。一方面,她希望北洋水师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保护大清江山;另一方面,她又不希望北洋水师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大清江山。所以,慈禧希望中国海军保持和日本海军相当的实力就足以。

清朝当时有北洋、南洋、粤海三支舰队,总实力确实和日本海军相当,甚至还略超。但甲午海战,其他两支舰队只充当了“吃瓜群众”的角色。在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败给了日本联合舰队,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了。

当时清政府没有钱买穿甲爆破弹!就自己造炮弹,但是南洋枪炮制造局又造不出穿甲爆破弹,只能造出普通不会爆炸的炮弹,而且由于制造工艺精度不够部分炮弹造出来后和大炮的口径不一致,所以有些炮弹塞不进炮膛,才会有用锉刀锉炮弹的历史!至于炮弹里放沙子,是为了让炮弹在飞行过程中有更好的稳定性,也可以节约制造炮弹的成本!!

别在这里扯沙子的事了,去威海刘公岛旅游一圈就明白了,在那个年代,英国已经有了鱼雷了,制造工艺非常精密了,具有典型的现代鱼雷特征,而当年大清用的是什么自己看去,别说什么沙子不沙子的问题,技术上的差距不是体现在沙子上的,任何方面都能让你知道清朝让中国落后于世界多少,那不是数字能解决的,清朝挨打活该,早该灭了,现代人居然还在天天拍摄宣传清朝的所谓的故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厚脸皮怎么就一直在国内有那么大的市场呢?

也许大家听说了,我们的邻居~印度:自己生产的‘英萨斯突击步枪’先不说性能如何。单其5.56毫米子弹,印度自己却没有生产线。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拥有航母,战舰。四代机,三代坦的国家。却把最基本的子弹做不成来。同理,当时清朝何尝不是。该有的都有。比别人还强很多。可是,大多是购买……他国帮助。

平常的话大家看到巨舰大炮,真的打起来。却是纸老虎,被人痛殴。

回望历史,名族自信心不光要做虚的。气节,不仅仅体现与对国家的付出。民族创造性,才能让我过屹立于世界之巅。

在1894年中日之间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海战,尽管这场大东沟海战已经过去了120多年,但是依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人们对细节却并不是十分了解,其实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战败的,反而还曾经有过战胜的机会。

当时中日已经开展了战争,日本海军到了这个阶段不再保守低调,而是想要和北洋水师决一死战,在当年的9月15日,日本了解到北洋水师护送陆军去往朝鲜,当时中国的水师中只有4艘巡洋舰,吨位都在5830吨,其余舰艇的水平还不如巡洋舰,只有18门100mm的火炮,日本立即决定派遣12艘舰艇进行围剿。

可是当他们真的看到了北洋水师之后,突然发现中国还携带了鱼雷艇,而他们的主力还是定远和镇远这两艘主战战舰,原来邓世昌后来特意带着这两艘战舰和北洋水师会合。从数量上来看中日两方数量相当,但是如果从吨位和火力方面来说,却远远比不上日本。

经过了激烈的对战,定远号也遇到了危机,另外两艘巡洋舰立即前来护航,定远虽然恢复了火力,但是北洋水师最终还是耗尽了弹药,最后邓世昌想要带着官兵撞上对方的战舰,却最终因为力竭而失败。

这次的海战从结果上来说自然是日本战胜了,人们一直在批判北洋水师,可是日本方面所占据的巨大优势还是不能否认的,清军方面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但是在这次海战的背后,人们也应该看到北洋水师的努力,他们的表现堪称可歌可泣,战舰性能落后,火力和弹药的威力也都比不上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依旧奋力反抗,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和歌颂。

同时这场海战也告诉了人们,随着各种武器装备的问世,人和武器的完美结合已经成为了战争胜利的关键之处,武器装备要占据着更加重要的位置,虽然说它们依旧处于人们的操作之中,但是在战争中人所占据的重量依旧比不上武器。

这个要从清政府的腐败说起,当时造炮弹时是完全有钱去造的,只是恰巧碰上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需要大量白银去筹办,不得不从军队预算里减,可是没了造炮弹的白银,而且又必须完成炮弹制造的任务,所以只好在炮弹里装沙子,其实这个电视剧里有这样的片段,当时李鸿章还来给这些炮弹测试,结果炮弹打靶都是人工在水下移动靶子,这个电视剧里有播过,剧名好像叫于得水。

北洋水师致远舰

清朝末年,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已经发展进入到了蒸汽机年代了,而腐朽的晚清政府还在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属下的广大百姓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落后守旧日子,但清朝那些当家人还洋洋自得地以世界老大自居。好在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倡导发起了洋务运动,大清国的整体实力才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个时候,引进外国技术。购买国外先进设备、出国留学、合资办厂,整个大清国好不热闹,似乎又看到了一点复苏崛起的样子。

北洋水师定远舰

在这期间,清政府以致远、定远等购自英国、德国的先进舰艇为主,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实际上从一开始建立,就注定了是一支悲剧性海军精锐部队,北洋水师的装备:买的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品牌,现在在世界舰船史上仍赫赫有名,舰艇各级指挥人员,全部是有近代化学堂教育培训出来的,其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部分军官,还有出国进修的经历,学习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海战理论和战术,水兵也是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挑选出来的。北洋水师巨舰大炮、将强兵壮,是一支非常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但是这支舰队的背后,是一个不近代化的昏庸腐朽的封建政权,二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成军之初的北洋水师,在当时世界排名第四,亚洲第一!但晚清政府却没有继续投入发展提高,哪怕是维持北洋水师正常的战力水平,而是把有限的海军经费挪用到建设颐和园等乱石假山上来了。晚清政府从上到下:奢靡浪费、乱中取乐、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最后就连舰艇必备的炮弹都买不起了。

北洋水师水兵

当时,北洋水师因资金短缺,每艘舰艇都是配备了两种炮弹,一种是以黄色炸药填充的爆破弹,杀伤力大,但造价昂贵,每艘舰艇只配发了可怜的60颗,第二种是以沙子为主要填充物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没有任何杀伤力,只是以击穿敌方舰体使其进水为主要作战目的,但这种实心弹造价十分低廉,是北洋水师各舰艇的主力作战炮弹。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舰挺炮厉、官兵奋勇、战力强悍,但杀伤力强大的60颗爆破弹,用了不到半小时,两次排炮就已打光,只能用实心弹来靠近发射,以图击穿敌舰进水而退,反观日本舰队,在打完了整个海战后,每艘舰艇还余下了1000多颗威力巨大的爆破弹。虽然北洋水师在战争中也打出了荡气回肠的战斗气势和英勇气概、也给日本舰队造成了重创,但炮弹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差距,以及晚清政府懦弱无能的战略,甲午一战把北洋水师彻底断送,把晚清政府刚刚有点复苏崛起的样子打回了原形,但即便如此悲壮的结局,北洋水师也算尽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洋海军,亚洲第一
甲午海战详细分析,7成人都不知道的八大谬误
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量充足,可以打败日本吗?
甲午海战失败另一大诱因:翁同龢是想借日本之手整死李鸿章!
甲午海战的炮弹不响,都是沙子惹的祸?非军纪腐败,而是迫不得已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失败解密,及深层次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