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春秋】之七十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公元前655年,鲁僖公五年,虎年(丙寅年)。这一年鲁国几乎无事,全是国际大事。一条主线是“老大”齐桓公主导的首止国际会议,在诸侯支持太子姬郑的赞同声中,夹杂着周惠王与郑文公的反对声音。另一条主线是晋国内部实力的整合和对外扩张的实施,杀太子申生,灭虞虢两国,晋献公也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图谋入主中原。《尚书·君陈》有句话,“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祭祀的黍稷不芳香,美好的德行才芳香。春秋时期,诸侯们都从自我出发,想建功立业,想争王称霸,想号令诸侯,想位列卿士,想法很多很多,做法也千奇百怪,甚至象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恣意妄为,显摆自我的同时,将悲惨命运带给天下苍生,而很少有人想想自己的德行是否明澈?是否芳香?因此,这些人于当时、于后世,于千古,得到的评价都不高,原因就在这里,值得忙碌劳累的现代人深思。

        “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杞伯姬来朝其子。夏,公孙兹如牟。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郑伯逃归不盟。楚人灭弦,弦子奔黄。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冬,晋人执虞公。”

        孔子老先生用85字记载今年大小9件事,规模最隆重的是首止国际会议,意义最深刻的是晋国灭虞虢。

             (一)

            “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鲁僖公五年,春季, 晋献公杀了其世子(太子)申生。

        晋国国内政治矛盾开始激化。晋献公当年“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太)子申生”,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伐骊戎(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之戎),得骊姬、骊姬女弟,俱爱幸之”,公元前665年,骊姬生子奚齐,骊姬女弟生子卓子。还是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晋献公也不例外,想废太子。于是就把三个有可能争太子位的儿子打发到出去驻守城池,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奚齐、卓子)在绛”(这一大段,详见【闲话春秋】之六十一。这么一布局,“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决废太子是早晚的事。

        《春秋左氏传》继续讲晋国故事。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做夫人,用龟来占卜,不吉利;用蓍(shī)草占卜,吉利。晋献公说:“听从蓍草所占卜的结果。”占卜的人说:“蓍草之数短而龟象却长,不如按照龟卜。而且它的繇(yáo)辞说:‘专宠会使人心生不良,将要偷走您的公羊。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还会有臭气。’一定不可以。”晋献公不听,立了骊姬。骊姬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等到打算立奚齐做太子,骊姬已经和中大夫定好计谋。骊姬对太子说:“国君梦见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尽快祭祀她。”太子到曲沃祭祀,把祭酒祭肉带回来给献公吃。晋献公刚好出外打猎,骊姬把酒肉在宫里放了六天。晋献公回来,骊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药献上,晋献公以酒祭地,地土突起像坟堆。把肉给狗吃,狗死了;又给宦官吃,宦官也死了。骊姬哭着诬陷太子说:“这一定是太子的阴谋。”太子就逃亡到新城,晋献公杀了他的保傅杜原款。有人对太子说:“您如果申辩,国君是必定查明真相的。”太子说:“国君没有骊姬,居不安,食不饱。我如果申辩,骊姬必定获罪。国君老了,因骊姬获罪而使国君不高兴,我也会忧郁不乐的。”那人就建议说:“那么您逃走吧!”太子说:“国君还没有查清我的罪过,带着这个名义出去,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吊死在新城。骊姬就诬陷两位公子说:“太子的阴谋他们都参预了。”于是重耳逃亡到蒲城,夷吾逃亡到屈地。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之事,版本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依据《春秋左氏传》的记载再创作、再发挥、再润色、再演义,大同小异,不再罗列。“废长立幼”历来是诸侯国政治生活中的大忌,轻则家破人亡,重则动乱国亡。因此,前年“老大”齐桓公在阳谷国际会议上,专门发表重要讲话,“无易树子”(不要随意更换太子)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详见【闲话春秋】之七十二)。现实中,往往是“天理”抵不过“私欲”,古往今来的封建君王们就象飞蛾扑火一样,奋不顾身地去干这件事,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某位红颜,而不是太子真的昏庸无能,真是“你苦在我心上,负了天下又如何?!”每每这个时候,这些自称“生民之父母”的人,了无亲情,了无家族,了无社稷,了无天下,了无苍生。

             (二)

           “杞伯姬来朝其子。”

        鲁僖公五年,杞伯姬带着儿子来鲁国朝见。

        杞伯姬,就是鲁庄公的大女儿,公元前669年,嫁给了杞国太子、明年即位的杞成公(公元前654年-公元前637年在位18年)。公元前667年,“春,公(鲁庄公)会杞伯姬于洮。”“冬,杞伯姬来。”“杞伯来朝。”(详见【闲话春秋】之五十八、六十

        杞伯姬是个比较留恋娘家的女人,通过一系列的“归宁”(回家看望父母)就可以看出来。当时鲁强杞弱,也使杞伯姬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西晋大牛人杜预说杞伯姬是来“宁成风”,也就是来看望现任鲁国国君鲁僖公的母亲成风的。不知道伯姬的母亲是不是成风,但哀姜死了,成风母以子贵,成了鲁国夫人,即使不是她的亲生母亲,带着10岁左右的儿子来看望成风(她的母亲,孩子的外婆),对她自己、对她的儿子,对杞国都没有坏处。《春秋》如此犀利,却不减温情,每看及此,内心欢欣。人性中很多美好的东西,让冷酷的历史变得温暖。

        当然,从当时礼制的角度来讲,杞伯姬这样做还是有可挑礼的地方。《春秋穀梁传》就开始挑礼儿了。女子已经出嫁,不能再随便越境,越境是违礼的。诸侯互相会见叫朝。伯姬想让儿子朝鲁。让儿子朝鲁是伯姬的意愿,这就表明杞伯失去了为夫之道。诸侯相见叫朝,鲁僖公用招待杞伯之礼,招待伯姬的幼子,是不对的。所以说,记“杞伯姬来朝其子”讥刺了杞伯杞失妇道、杞伯失夫道、鲁僖公失君道三件事(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诸侯相见曰朝。伯姬为志乎朝其子也。伯姬为志乎朝其子,则是杞伯失夫之道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非正也。故曰,杞伯姬来朝其子,参讥也。)。

          (三)

          “夏,公孙兹如牟。”

        鲁僖公五年,夏季,公孙兹到牟国去。

        去年冬天,这位公孙兹带鲁军跟随“老大”齐桓公去欺负过陈国,那时已经介绍过他了,这里不再重复(详见【闲话春秋】之七十三)。《春秋左氏传》交待了他去牟国的原因。夏天,公孙兹到牟国去迎娶新娘(“夏,公孙兹如牟,娶焉。”)。亲自去迎新娘子去了。

        “牟”,是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莱芜市城东。《春秋》共记载牟国两次。这是一次,另一次是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详见【闲话春秋】之二十九)。 

 

          (四)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

        鲁僖公五年,夏季,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在首止共同会晤周王朝的太子。

        这次与会者还是去年伐楚救郑的那八位。首止之会是件大事,是齐桓公“尊王攘夷”政策中的另一种“尊王”行为,为的是周王的下一代。首止是卫地,今河南商丘市睢县东南,公元前694年齐襄公杀郑君子亹(wěi)和高渠弥的地方。《春秋》记载诸侯会某人也仅此一例,八国诸侯会见的这位“世子”是周惠王与惠后的大儿子名叫郑。《春秋左氏传》记载,首止之会,是专门会见周王室的世子郑的,目的是商量安定周王室(“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话说到这儿,没有了下文,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因为这次国际会议规格很高,时间很长,形式隆重,所以我们多说几句,以解心中之惑。

        此事还得从周惠王说起。22年前周惠王刚刚走马上任时,就对前景象息夫人那样的陈国美女很垂涎,于是请托前来朝见虢公丑和晋献公为他作媒,娶了陈国的公主陈妫(guī),这就是周惠王的惠后。惠后生二子:姬郑(周襄王)和姬带(王子带),周惠王和惠后宠爱小儿子,这就为今天和以后周室之乱埋下了祸根。(详见【闲话春秋】之五十一)。今年,齐桓公得知周惠王有意要废掉太子姬郑,改立次子姬带,便与宋、鲁、郑、卫、许、陈、曹等国在首止召开八国诸侯国峰会,有点象今天的G20,会议的主旨只有一个,共同拜会太子姬郑,表示拥戴太子姬郑,借此机会向周惠王表明众诸侯拥戴太子姬郑, 以巩固姬郑的太子地位。就是想告诉周惠王,周王室的事情,我齐老大说了算!众诸侯在首止轮流设宴招待太子姬郑,一住就是三个月。周惠王本来就不喜欢太子,现在见太子居然不顾老爹的颜面,与众诸侯搅和在一起,在首止长期聚会,明里暗里地给自己施压,就感觉很不爽,心里很生气,天下美食你都吃三个月了,老爹我眼馋行不行?盛怒之下,也不评估一下当时天下形势,立马派周公姬宰去首止,私自会见郑文公,挑拨郑国和齐国关系,要郑文公离开首止,背离齐国,和楚国结盟,帮助次子姬带继承周王之位,并许诺事成之后,加封郑文公为王室卿士。郑文公认为“从齐不如从周”,又急于得到当年爷爷郑庄公曾经拥有有过的王室卿士爵位,便不听大夫叔詹的劝告,托言郑国内有大事私自返回郑国,又派大夫申候暗通楚国,准备投靠楚国。这一切,又为诸侯们打成一锅粥提供了借口,埋下了伏笔。吃瓜群众又准备开始受苦吧! 

        《春秋左氏传》还在这里记载了陈国的辕涛涂报复郑申侯之事。去年,辕涛涂因为欺骗齐桓公被跨国绑架,年底陈国求和后被放回陈国(详见【闲话春秋】之七十三)。辕宣仲(涛涂)怨恨郑申侯在召陵出卖了他,想出一个报复申侯的妙招。他劝申侯在郑文公所赐的虎牢筑城,说:“城筑美观,名声就大,子孙永记。我为您去寻求筑城的帮助。”辕涛涂就到处向诸侯请求,帮助申侯筑起了美丽壮观的城墙。之后,辕涛涂就跑到郑文公面前进谗言说:“您所赐给申侯的封邑城墙被申侯修筑得如此美丽壮观,这是准备将来用这城墙叛乱的。”申侯因此而获罪。(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己于召陵,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于诸侯而城之,美。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真小人申侯,假好人辕涛涂,一丘之貉!真佩服这些人超群的智慧,可惜用在了徇私泄愤上!

          (五)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

        鲁僖公五年,秋季,八月,诸侯在首止结盟。

  夏季从五月开始,现在是秋八月。夏季不知道哪天开始的这次诸侯间的国际会议,估算会期应该在两个月到三个多月之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吃吃喝喝之后,估计齐桓公认为周惠王已经认识到了诸侯坚决支持周太子姬郑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再做废太子这种事情了,所以就组织诸侯搞了个结盟仪式,无非是重申一下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储君上位之类的事。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收拾收拾各自回家吧,都忙忙的。

        《春秋穀梁传》的评述,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次会盟。会见与结盟中间没记事,为什么记结盟时加上“诸侯”二字呢?是尊重王太子,不敢记太子参加结盟。为什么不敢记太子参加结盟?结盟,是因为互相不守信才慎重地通过签盟来约束盟者守信。所以不敢让这种出于不信任的事加到尊者头上。齐桓公是诸侯,不朝天子,也就不像臣了。王世子,是天子的儿子,安然地让诸侯尊戴自己,坐在尊位,这也就不像天子的儿子了。桓公不像臣,王太子不像太子,那么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如果变通地看他们的行来,也是不错的。天子地位衰微,诸侯不纳贡不朝拜。齐桓公控制大国,扶助小国,统率诸侯而不能朝拜天子,能在首止尊敬王太子,这也是尊敬天子命令的一种方式。太子带着天子的命令会见桓公,这也是尊敬天子的一种方式。太子可以接受诸侯的尊戴。这也是变通地看,是对的。天子地位衰微,诸侯不纳贡、不朝拜。太子能受到诸侯的尊戴,也就等于天子受到尊戴了,所以太子接受诸侯的尊戴是可以的。

        不管齐桓公和诸侯怎么一厢情愿,不管《春秋穀梁传》如何唱赞歌,并对首止之会进行理论阐释,都逃不过残酷的现实。那就是:郑文公逃回国不参加结盟。

          (六)

          “郑伯逃归不盟。”

        鲁僖公五年,秋季,郑文公从首止逃回郑国,不参加诸侯会盟。

        去年,齐桓公组织的“八国联军”刚从楚国手中救下郑国,今年,当着诸侯的面,郑国就不给“老大”面子,这中间必有蹊跷。

        《春秋左氏传》揭开了其中的秘密。秋季,诸侯会盟。周惠王派周公召见郑文公,说:“我安抚你去跟随楚国,又让晋国辅助你,这就可以稍稍安定了。”郑文公对周惠王的命令感到高兴,又对没有朝见齐国感到惧怕,所以打算逃走回国而不参加盟誓。郑国大夫孔叔不让他走,说:“国君举动不能轻率,轻率就失掉了能亲近的人。失掉了能亲近的人,祸患必然来到。国家困难而去乞求结盟,所失掉的东西就多了。您一定会后悔。”郑文公不听,离开了军队潜逃回国(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

        齐桓公估计错了,周惠王没有因为诸侯请太子郑吃饭就服软了,废太子的决心依然坚硬如铁。齐桓公出一招,周惠王还一势。周惠王的招势来自于没有与齐国结盟的楚国和晋国,所以周惠王作如是安排。郑文公偷偷地溜了。国君出行一般是要带着军队的,郑文公不把军队带走是怕暴露行程。郑文公为了那个周王室卿士的空头支票,居然戏耐“老大”齐桓公和诸侯们,真的是有点小人嘴脸。

        齐桓公对郑文公在首止私自逃盟很不满意,又听说郑文公派人私通楚国,大怒,于公元前645年(郑文公二十八年)率领齐、鲁、宋、陈、卫、曹等国兵马讨伐郑国,包围郑国的新城(今河南新密东南)。楚成王得知齐国伐郑,便亲自率领兵马伐许国,包围许城。齐桓公听说楚兵伐许,便转移伐郑的兵马去救许,郑城才得救。不久,郑文公害怕齐国再次伐郑,便杀死申候,派师叔去齐国讲和。齐桓公准许郑国讲和,让郑文公去宁毋(鲁邑,今山东金乡东南)与众诸侯会盟。此是后话。

          (七)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鲁僖公五年,秋季,楚国人灭了弦国,弦国国君弦子逃亡到黄国。

        弦国,姬姓,今河南信阳市潢川县西北,息县南,与黄国和息国是近邻,不过息国因为那位著名的息妇人的关系,早已不复存在。《春秋左氏传》说,楚国令尹斗谷於菟()灭亡弦国,弦子逃亡到黄国。当时江(今河南信阳市息县西)、黄(今河南信阳市潢川县)、道(今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柏(今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西)四国正与齐国友好,这些国家都是弦国的联姻国。弦子仗着这些关系而不去事奉楚国,又不设置防备,所以楚能国一举将攻灭(“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楚国令尹“斗谷於菟”,是位传奇人物,亦写成“鬬穀於菟”,读音一样,即楚国令尹子文,是斗伯比之子。当初,楚君若敖在云国(今湖北沔阳县境)娶妻,生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随其母养在云国。长成后,他和云国国君之女私通生子,为保女儿名声,云夫人让人把孩子丢到云楚泽里去,没想到这孩子不但没死,反而有老虎给他喂奶。云国国国君打猎,亲眼看到此情形,云夫人就将女儿私生一子的详情告诉了云君,云君命人收养此儿。楚人把奶叫“谷”,老虎叫“于菟”,故名斗谷于菟,意思是老虎奶大的孩子,加上斗姓,就成了传奇人物“斗谷於菟”。看来,人家生来就是做令尹的命!

          (八)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鲁僖公五年,秋季,九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据现代天文工作者推算,此次日食是公元前655819日的日全食。一般日全食的记载方法是“日有食之,既。”为什么这里没有“既”?是古人错了?还是今人错了?不得而知。

        《春秋左氏传》首次在历史上记载“日至”。“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日南至”,即冬至。夏至、冬至都叫日至,这里特意标出“日南至”,是否夏至也叫“日北至”?为什么“日南至”在“五年春”呢?因为周王朝历法的春天,其实就相当于夏天历(我们现在用的历法)的冬天。八个节气,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故称分,也称日中。夏至、冬至,白天极长或极短,日冕上的影子也极长或极短,故称至,至是极的意思。立春、立夏称启,春生夏长,古人谓之阳气用事,启就是开始。立秋、立冬称闭,秋收冬藏,古人谓之阴气用事。“观台”,即雉门两观之台。天子诸侯宫门皆筑台,台上起屋,称为台门,台门两旁高出门屋之上的楼房即为双观(或两观)。因为两观连着台门,又称观台。登上观台可望气,观台又称灵台。古时国君于每月的朔日(即初一),必以特羊(一只祭祀用的整羊)告于庙,告朔之后,仍在太庙听治此月朔之政事,称为视朔,也叫听朔。而且凡是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八个节气时节必登台以望天象,大概就是“云物”,占其吉凶并加以记载,这是由于要为灾荒作准备的缘故。古代诸侯的“规定动作”也挺多的!这里好好地普及一下节令常识,在读古文时,经常要用到的噢!

          (九)

          “冬,晋人执虞公。”

        鲁僖公五年,冬季,晋献公抓到虞国国君虞公。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假道于虞,取虢下阳”,“虞师晋师灭下阳”,那时候的虞公还是晋献公的马前卒,现在已经成了阶下囚,这刚刚四年时间,世事无常啊。晋献公的目标不仅仅是教训虞虢两国,实际上他的眼光盯住的是当时经济政治的中心“中原”。晋国要想南下中原必须跨越中条山山脉和黄河两大天堑,除了颠軨(líng)坂这一战略通路外别无选择。颠軨坂地处虞、虢之间,易守难攻,两国一南一北互为犄角,呈唇齿相依之势。于是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发兵,灭掉了虞虢两国,晋国扫清了南下的障碍。奇怪的是虞公,居然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犯同一个错误,即借道给晋献公讨伐虢国,终致自己灭国。

        还是看看《春秋左氏传》讲的故事吧。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与虞国互为表里,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晋国野心很大,不能让他启动;敌寇非常危险,不可玩笑对待。一次借道伐虢已经错得够严重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的‘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宗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老大太伯没有随侍左右,所以没能继承到王位,弟弟季历(王季)继位。虢仲(东虢始封君,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虢叔(西虢始封君,在今陕西宝鸡虢镇),都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卿士,功勋在于王室,受勋的记录还藏在盟府。晋国准备灭掉虢国,对虞国哪有什么爱惜之情?况且对晋国来说,虞国能比晋国的桓叔、庄伯之族更加亲近吗?如果晋献公爱惜桓叔、庄伯,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但是却被杀戮(指灭群公子事件),不就是因为使他们感到受到威胁了吗?亲近的人由于受宠就威胁公室,尚且被无辜杀害,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清洁,神明必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鬼神并不是亲近哪一个人,而只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私亲,只对有德行的才加以辅助。(《尚书·蔡仲之命》)’又说:‘祭祀的黍稷不芳香,美好的德行才芳香。(《尚书·君陈》)’又说:‘百姓不能变更祭祀的物品,只有德行才可以充当祭祀的物品。(《尚书·旅獒》)’这样看来,那么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明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明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占取了虞国,发扬美德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于神明,神明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了他的族人启程离开虞国,说:“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灭国就在这次,晋国不必再次出兵了。”

        八月十六日(周王朝历法的十月十七日),晋献公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功吗?”卜偃回答说:“能成功。”晋献公说:“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之日清辰,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像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整理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日子恐怕在九月底十月初吧!丙子(晋历九月二十九,周王朝历法的十二月初一)日的清晨,日在尾星之上,月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日月的中间,一定是这个时候。”星宿之说,有点难懂啊,了解一下即可。

        冬季,十二月初一日,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亡到京城(成周洛阳)。晋军班师,住在虞国,乘机发动袭击灭了虞国。晋国人抓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此人就是后来在秦国大展鸿图的大夫百里奚),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员(故意屈辱于他),反而修整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赋税归于周王。大气做事,才能成事,晋献公是也!

        所以《春秋》记载说“晋人执虞公”,一方面将此事归罪于虞国,另一方面也叹息此事进行得何其容易!看完故事,也就明白了吧,那就不用多说什么了,今年大事多,篇幅有点长。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共有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
《春秋左传全译》(卷四闵公;卷五僖公(一)) - 长春好吃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春秋战国时代部分诸侯国介绍
《史记》第39期:三十世家·晋世家(译文)1
晋世家
晋献公:春秋五霸中有三个是我亲戚,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