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春秋】之一百: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釁,虽贵罚也。

公元前629年,鲁僖公三十一年,龙年(壬辰年)。首先小小祝贺一下“闲话春秋”过一百篇。这一年,除了狄人把卫成公从卫国国都楚丘赶到帝丘外,记载的其它事情都是鲁国的内部事务,借此可以看出国际社会诸侯众生相。晋为刀俎(zǔ),曹为鱼肉,拍晋文公马屁的诸侯国是食客,开始分割曹国。鲁僖公这位食客派了最得力、最智谋大夫臧文仲前去领赏。臧文仲在重邑住宾馆时,宾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说,还不赶紧去领赏,再晚就来不及了(不速行,将无及也)。这本来是一句“逐利人”的口头禅,却一语警醒梦中人,于是作为更高层次的“逐利人”,臧文仲迅速行动,为鲁国最高层级的“逐利人”鲁僖公去争取最大利益。打着仁义的旗帜,干着强盗的勾当,得到实惠后的鲁僖公论功行赏,臧文仲没有忘记那位宾馆工作人员。《国语卷第四·鲁语上·臧文仲请赏重馆人》说:“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釁(xìn),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意思是土地分得多,是重邑馆舍看守人的功劳。我听说:“一个人的善德彰明昭著,即使身分低下,也应该给予奖赏;一个人的恶行得到证实,即使地位高贵也应该给予惩罚。”现在由于看守人的一句话而扩大了国家的疆土,他的功劳再明显不过了,请国君奖赏他。僖公于是把这个看守人从仆隶中提拔出来,赐给他大夫爵位。宾馆工作人员无意间一句质朴的真心话,让号称鲁国贤能的臧文仲、让鲁国国君鲁僖公露出了人性的本质!仁义放两边,利益摆中间。不过,臧文仲‘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釁(xìn),虽贵罚也。’的话,尽管当时是权宜之言,但却值得后世遵从,它体现了人类社会今天还在孜孜追求的人人平等思想。

        “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公子遂如晋。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秋七月。冬,杞伯姬来求妇。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孔子老先生用50字记载今年5件事,最重要的事情是鲁国瓜分到了曹国的济西田地,这是“邦无道”的强烈信号。

             (一)

            “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公子遂如晋。”

        鲁僖公三十一年,春季,鲁国取得了曹国济水西岸的田地。

        鲁国与曹国以济水为界,济水西岸为曹国的地方。没有派军队去进攻,怎么取得了曹国的济西之田呢?这是因为鲁国深得晋文公欢心,晋国把占领的曹国领土分赐给诸侯,其中鲁国得到了济水西岸之田地。至此,自洮水以南,东至济水,都是从曹国取得的土地。洮和济两水都是原来鲁国和曹国的分界,此时鲁国扩大到洮水以南、济水以西,即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济宁市梁山县、泰安市东平县一带。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讨伐曹国,拘捕了曹伯,占领了土地,曹国相当于被灭了,后来尽管把曹共公襄放了回去继续当曹国国君,但领土并没有完全还给曹国(详见【闲话春秋】之九十七)。对晋国来说,曹国的土地离晋国太远,中间隔着郑国和卫国,属于飞地,管理起来非常不便,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分给跟着晋国的“小兄弟”们。今年春季,晋国开始分割所占领的曹国土地,所以才有鲁国取得济水以西的田土。鲁国派臧文仲(臧孙辰)前去,住在重地(今山东济宁市鱼台县西)的宾馆里。重地宾馆里的人告诉他说:“晋国新近得到许多诸侯国家为盟邦,恭顺他的人必定会更亲近,你不快点走,怕会赶不上赐地。”臧文仲听从了,便兼程前往。不知臧文仲先生想过没有,如果不是鲁僖公小心谨慎地扶伺晋文公,讨得“老大”的欢心,你臧文仲先生先生就是马拉松比赛第一名,可以第一个到达,也不可能给你什么好处的,真的把自己当根葱了!晋国分割曹国的土地,把从洮水以南,济水以西的曹国的土地赐给了鲁国。公子遂(襄仲)到晋国去,专程拜谢晋国将曹国的田地赐给鲁国。

        这些就是满口仁义道德的所谓大国强国干的事儿。大的容不下小的,一直玩“大压小”的游戏,等小的全灭亡了,再开始新一轮的大灭小,最后剩下孤家寡人一个了,不知道会跟谁斗?与天斗?斗不过天长;与地斗?斗不过地久。终归一团能量,化做云烟。有人会说这是生存竞争,这个不可否定;但人类到底应该怎样进行生存竞争?这个值得商榷。难道无论人类发展多久,都不能走向文明,依然是生物界的“丛林法则”?

        因为有个著名的重馆之人,所以让我们了解一下周朝的宾馆设置制度。《周礼·地官司徒·遣人》:“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意思是凡是国内城邑之外的道路,十里要建临建的草庐,草庐里边要有饮食;三十里要建固定的房子,房子既要有卧具能住人,还有要灶具食材能做饭;五十里要建有集市,集市除了档次较高的宾馆有供很多人住宿的房间和享用的食物,还有要娱乐、消费等配套的设施。看看似乎比现代人考虑和设置得还周到细致。

          (二)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鲁僖公三十一年,夏季,四月,鲁国四次占卜郊祭,都不吉利,就不举行郊祭,不杀牛,这是不合于礼的。鲁国还举行遥望山川祭祀(三望指遥望泰山、黄河、大海的祭祀),这也是不合于礼的。

        《春秋》记载的是鲁国国家祭祀中的平常事,但今天看来似乎挺深奥。分解一下,会看得更明白。首先,鲁国进行郊祭在根本上就是不合礼的。天子祭天(郊祭),诸侯祭土(社祭)。鲁国只能祭祀自己领土范围内的祖先、宗庙、土地神等,不可以僭(jiàn)越天子之礼,去郊祭,还搞个三望(望祭泰山、黄河、大海)。其次,既然根本上就不合礼了,那么接下来占卜是否可以郊祭以及总共占卜几次,便都是不合于礼的了。退一万步讲,即使天子进行郊祭占卜,郊祭是祭天的常祀,只宜卜牲(用什么牺牲供品)、卜日(哪天祭祀吉利),而不宜卜可不可以祭祀,这就是所谓的“礼不卜常祀”。按礼制,不占卜常规的祭祀,而只是占卜使用的牺牲和日期。最后,鲁国虽然因为四次占卜(正常的占卜应该是三次)的结果不吉利,没有举行郊祀,但仍旧通过遥望而祭的方式祭祀了名山大川泰山、黄河、东海三处,这也是不合于礼的。望祭”,是郊祭的细节,不举行郊祭,更不必举行对山川的望祭。根本是错误的,却在细节上纠结。比如“牛”,郊祭的细节,在占卜到好日子以后就改称牲。通过“乃免牲”可以知道,牛已经成为牲,且还要占卜郊祭的吉凶,鲁僖公如此侮慢大典,而且滥用和亵渎龟甲,肯定是要被讲“礼”的孔老夫子在《春秋》中好好记载一下的。

        看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晕?!好吧,就当是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简单了解吧。以后在某处读到郊祭和望祭、读到牛和牲时,会有点帮助的!

          (三)

          “秋七月。”

        鲁僖公三十一年,秋季,七月。

       《春秋》坚持四时具备,方为一年”的体例规则,无大事记载,但记载时令。

        《春秋左氏传》记载了秋季晋国的事情。秋,晋国蒐(sōu)于清原(亦称晋原,在今山西运城市稷山县),就是在清原军事演习检阅军队,这次建立五个军(撤销三行,扩建上下新军,加上原来的中上下三军,共五军)以抵御狄人(“秋,晋搜于清原,作五军御狄。赵衰为卿。”)。

        中军:将,先轸。佐,郤溱。

        上军:将,先且居,先轸之子,因采邑于霍,又为长子,所以又称霍伯,接替去世了的狐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佐,胥臣。

        新上军:将,赵衰,终于转正为卿。佐,箕郑,后又称箕郑父,采食于箕(今山西临汾市蒲县克城镇),以邑为氏。

        新下军:将,胥婴,胥臣之弟。佐,先都。

        看看晋文公治下的人才,就可以知道其称霸诸侯是一种必然。但“霸”毕竟是武力,就如同一位二三十岁的壮年必然可以靠武力打败古稀之年的智慧老头一样,只要天假其年即可,没什么了不起的,关键是看德行能否怀远。

          (四)

          “冬,杞伯姬来求妇。”

        鲁僖公三十一年,冬季,杞伯姬来鲁国为儿子求媳妇。

        公元前667年有“杞伯姬来,归宁也。”;公元前655年有“杞伯姬来朝其子。”;公元前632年有“杞伯姬来。”;今年又来为儿子说媳妇。杞伯姬是鲁庄公长女,鲁僖公大姐,公元前669年出嫁到杞。

        这位杞伯姬真是为儿子操碎了心,把鲁国这张亲情牌打得神乎其神。从思想角度解释《春秋》的《春秋穀梁传》说,女人出嫁就不能再过国境。杞伯姬来鲁接儿媳妇是不对的(“妇人既嫁不逾竟。杞伯姬来求妇,非正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孔老夫子记载这么一笔,而没有削掉的真正意图呢?鲁僖公似乎对这位大姐的行为也不反感,否则的话,一次就够了,还能来四次?!

          (五)

          “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鲁僖公三十一年,冬季,狄人包围了卫国。十二月,卫国迁都到帝丘。

        “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距卫国原来的国都楚丘东边不远,传说远古五帝(黄帝、颛顼< 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城。

        冬季,狄人包围卫国,卫国迁移到帝丘定都,这是卫国最后一次迁都,前边迁都三次,这是第四次。路线是:沬(mèi,朝歌,)—>曹(漕)>楚丘>帝丘(濮阳)。迁都是大事,卫成公专门占卜了一下,结果是立国三百年。根据《史记·卫世家》及《年表》,卫国从今年以后经历十九位国君,国运共四百三十年。之后卫元君迁徙到野王。元君死后,儿子姬角继位。最国秦国灭亡卫国,废角为庶人。卫成公梦见始祖卫康叔说:“夏后启的孙子相(居帝丘)夺走了我的祭献。”成公命令祭祀相。宁武子(亦书甯武子)不同意,说:“不是同族人却去祭祀,鬼神不会享用那种祭品。杞国和鄫(zēng)国是夏朝后代,为什么不去祭祀自己的祖先相呢?相在杞国和卫国没有受到祭献很久了,这不是卫国的罪过,不能违反成王、周公所规定的祭祀规矩,请求您改变祭祀相的命令吧。”

        卫康叔,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三监: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

        卫成公此人的内心无坚守,通过“因梦祀相”就可以窥见一斑。放着自己的祖宗不好好祭祀,却要去祭祀别人的祖宗,原因仅仅是因为梦见“相”夺了“康叔”的祭品。这种畏惧强盗思想和心理的现实版就是卫成公的“欺软怕硬”,在外装孙子,在家当老子,看不出任何人格尊严,更别说怀仁德以爱臣民了。

        卫国被狄人追得到处跑,国际社会的盟主、中原诸侯的“老大”晋文公始终保持沉默,尽管建有强大的五军,那是用来打击卫成公的,而不是救援卫国的。晋文公当年逃亡的首站就是狄人那儿,在那儿生活十二年时间,娶妻生子,第二故乡,在狄人与卫成公打架时,怎么可能帮助卫国?不拉偏架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中原诸侯在对狄人的态度上,从以前的“攘夷”一下子转变为现在的“纵狄”,现实证明,这种截然相反的战略下,老天并没有塌下来,所以,一方面要传承思想,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两者不可偏废。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国史话·第一辑 晋文霸业(九)恩威并施
02成公二年
春秋公羊传译注(上册)5
成公鲁与晋、卫盟
东周列国故事295 晋文公因鬼话释放卫侯
卫献公“射鸿于圃”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