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万年】之一百四拾九:“科头”锐士,无胄奋戟,所向披靡的秦军真的没有头盔吗?

古代称头盔为“胄”,把不戴头盔的士卒称为“科头”。秦军的“科头军”是一支劲旅,张仪曾对此倍加赞赏:“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tújū)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军中数以万计的“科头”锐士,与东方六国之士卒作战时的冠胄披甲为了某种利益相互拼杀,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文字记载外,秦俑军阵中秦代“科头”锐士“身穿战袍、免胄挽髻”的形象,也给今人一种错觉,认为“秦代无胄”。1998年,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东南约200米处,发现了秦代“石铠甲坑”,也寻找到了关于秦代有无铠甲的正确答案。

先保护好自己 ,再消灭敌人。“铠甲”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是保存自我的关键装备。先秦时期,主要用皮革制作,称为“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的“铠”,皮质的仍称为“甲”;唐宋之后,不分质地材料,或称为“甲”,或称为“铠”,或“铠甲”连称。

铠甲起源于原始社会,开始它是用藤、木、皮革等原料制成。商周时期,人们已将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动的皮甲,在使用皮甲的同时,也开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铜铸件。战国后期,锋利的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促使防护装具发生变革,铁铠甲开始出现。直到汉朝,铁铠甲才逐渐取代了皮甲。目前,发现最早的铁铠甲,出土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

秦始皇陵石铠甲坑比秦兵马俑一号坑略小,平面呈长方形,是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园外城墙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石铠甲坑中有大量的石质铠甲、石质头盔,还有石质马铠、石质马缰以及一些青铜镞等珍贵文物。这些石铠甲和头盔均用质地均匀、颜色灰青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联缀而成,称为“铜缕石甲胄”。

石质铠甲是按原形比便大小制作的。甲片主要有长方形、近方形、舌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圆形等。甲片上钻有一些圆形或方形的小孔,用扁铜条联缀在一起。根据甲片特征和甲胄外观特征的差异,可将铠甲分为三类:鱼鳞甲、札甲和特大型甲。

目前,特大型甲只发现一领,身甲已烧成白灰状,颈甲保存较好,该甲纵长1.8米,从其形体和结构判断,这副甲不是人的披甲,可能是马的铠甲,即后世所谓的“马铠”或甲骑具装中的“具装铠”。根据史书记载,至东汉末年才有较完整的“具装铠”,因此,此“马铠”要比文献记载早400多年。

石铠甲的制作并非易事,要经过切割、打磨、钻孔,并用铜丝串片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铠甲坑中的石铠甲数量惊人。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没有切割机,秦代工匠何以会创造出如此奇迹?!石铠甲的制作工艺向世人充分展现了秦代高超的手工业技术和超级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与铠甲同时出土的石胄约36顶。这些胄与燕下都发现的铁胄很相似,可以保护颈项并披搭于铠甲的肩部之上。所有石胄均由一整片圆顶片和若干板瓦形或等腰梯形不带弧度的侧片组成。修复的一顶石胄高32厘米,底部宽32厘米,重达3168克,超过3公斤重。

石质铠甲和头盔过重过厚,且不结实,明显不适用于实战,因此,它们只作为陪葬品,但石质甲胄的大面积出土,表明秦代完全有思想、有技术、有工艺制造高质量的实战用甲胄,从而填补了秦代军事装备的空白,其数量规模和制作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考古史。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俑坑中的陶俑不戴头盔
秦陵地下“军备库”曝光:出土各种古装备
秦始皇陵地下“军备库”曝光 或藏上千石甲、石盔(图)|考古|车马器
秦始皇陵发现地下“军备库”
神秘的秦始皇地下军备库揭秘
秦始皇陵地下“军备库”曝光 或藏上千石甲石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