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万年】之二百九拾三:灞柳风雪,唐朝长安人是如何送别亲友的?

“灞柳风雪”是古长安八景之一,它有什么特别呢?这要从长安人如何送别亲友说起。唐朝的文人墨客,在送友别亲时,有一种癖好,即“折柳”。“柳”“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既表示不忍分别,又表示永不相忘,因此,在这些文人墨客的影响和带动下,唐都长安逐渐成了在灞河边“折柳”表达离愁别绪的方式。

“折柳”这种很流行、又很特别的离别情感表达方式是很费柳树的,好在柳树与其他树木相比,生命力很强,而且生长速度也快,更有“不择地而生”的特点,即不论栽在哪里,都能拙壮成长,正好可以拿来祝愿远行的亲友像柳树一样随遇而安,一切顺遂。无论春夏秋冬,“灞柳风雪”之中,都是亲友离别的身影,这是唐代一道自然和人文风景线,久而久之,便成了长安八景之一。

在唐代,长安灞桥(今西安东郊灞桥镇)的柳枝,似乎特别具有离情别绪的滋味,是柳枝送别的正宗佳品。灞柳名气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灞桥是当时出入长安人数最多的地方,当然,在都城长安的南、北、西三面也会有人出入,但人数相对而言要少很多,也就成不了什么气候。

灞桥之柳,婀娜多姿,正好拂动了多愁善感的唐代文人墨客心中最柔软之处,也满足着普通百姓对亲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他们与亲友在此话别,情丝多于柳丝,正所谓“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亲友相送,来到灞桥柳林之下时,已经到了必须挥手道别的时刻,万千柳枝也似乎善解人意地随风摇曳。这时,折下一条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友人,自然会思绪万千。渐渐地,唐人眼中的灞柳,便承载了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其实,柳枝并无意,文人自多情。

 

折柳送别的风俗,并非唐朝独创,其实古来已有,只是唐都长安将其发扬光大而已,给折柳之风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随着长安人口的与日俱增,出入长安之重要通道灞桥的行人过客也络绎不绝,这些行人中总有一些是即将分别的好友,折柳送别的人多了,便成了流行趋势。

早在秦汉时期,灞河上就建有石桥,岸边广植垂柳。隋文帝杨坚时期,又在河上修建了更宏伟的“升级版”石桥,即“桥二代”。到了唐代,灞陵作为出入都城长安的重要驿站,每天迎来送往络绎不绝,皆到此桥而止。

不论是轻离别的商人,还是外放的京官,抑或至亲好友,每到灞桥犹如走进离别伤心之地。桥头岸边的垂柳,记载着许多唐人的离恨别愁,灞桥相送也就成为唐朝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以至于有人称灞桥为“销魂桥”。

许多唐代诗人对灞桥相送情有独钟,这么感人的场面,一定是文学的重大体裁。“诗仙”李白的就在送友来到灞桥时,写下了“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之诗句,情到浓时,遂发出“正当今日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的慨叹。

唐人送别友人,总是要送到灞桥之长亭、桥头或灞河大堤,才算情谊深长。于是,就有不少这样的地方,因为名人在此离别而享有盛名。从“情尽桥”到“白柳桥”便是一例。有一次,唐朝一个名叫雍陶的官吏送客至“情尽桥”,他看到“情尽桥”三字时,似乎心有所动,就向旁人询问这桥名的来历。

路人告诉他,此桥取名“情尽桥”,是因为大家迎送亲友,都止于此桥,方为尽情,所以得名“情尽桥”。雍陶听了,感觉此名不好,便命人拿来笔墨,为这座桥题名为“折柳桥”,并即兴赋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灞桥上,行人匆匆;灞桥下,流水潺潺;灞河岸,杨柳依依;灞河水,别绪悠悠。在唐朝都城长安的东郊,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长安人就以这样送别亲友,看似对柳树的无情,却是对亲友的深情。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91 李商隐七律《柳》读记
美文美图崔长平 | 青青河畔柳
灞柳风雪
八水四色
西安灞桥为什么又叫“销魂桥”?和杨过的黯然销魂掌有关系吗?
送别的桥??灞桥风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