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源地理 | 武夷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sdfd

说起武夷茶,就想到武夷山的碧水丹山,就想到 “岩韵”;想到武夷茶的“岩韵”,就自然联想到武夷山著名的“三坑两涧”。不过,三坑两涧栽种武夷茶是明末清初时才从洲地转移进来的。

在这之前,武夷茶因为它的好品质而成为贡品,又因为它的好品质而受茶农荒弃,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唐天宝年间,

玄宗封天下名山,立武夷山为“名山大川”,并且“申樵采之禁”,不能开荒伐木。武夷茶因在岩壑生长,所以数量极少,虽有名丛,但在记载中都难觅踪迹。或许是因当时所属的建州只有驿道,故路不通自然名不见经传。

一开始当地人将武夷茶用来作药,放入锅中加清水煮,连汤带叶全部吃掉。唐时,“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茶成为生活品,生产始成规模。

北宋时期,

武夷茶渐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苏轼在《荔枝叹》中提到丁渭和蔡襄先后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再进贡皇上。虽入贡时以北苑茶名之,但武夷茶本身的“茶味胜于酒,茶效优于药”的功效,受到当时的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名人的传颂。后武夷山成为朱子理学文化重地,茶事与文化的结合使之大兴,武夷茶渐渐脱颖而出。

到了元代,

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亲自监制“石乳”(聚生石崖的茶的别号,当时指武夷茶)二斤进献,其岩骨花香之味得到忽必烈的赏识。后命其子高久住到武夷督制石乳。“岁贡二十斤,采摘凡八十”。来年在四曲溪南一片依山傍水的平圾处创立皇家焙局“御茶园”,独立进贡。

然而,皇族为满足口腹之欲,贡额逐年增加,入贡给武夷山的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到元末,“天下供额止4003斤,而崇安(今武夷)达941斤。”为完成上交贡额,茶园官吏便对茶农进行残酷的勒索,茶农不堪其苦,被迫逃亡,造成茶园荒芜,茶树枯萎。明朝官府不得不停办茶场。此后,这个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御茶园被废弃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又名呼来泉)

明初,

延平(今福建南平市辖区内)半岩茶取代武夷茶成为贡品。进贡既推动了茶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便利,又影响着武夷茶茶类的改制,亦是主产茶区由南向北转移的开始。

“ 官令禁绝民蒙惠,

嗣后岩茶亦渐生。”

无论过往如何波动,岩茶始终会进入人们的茶杯。一批又一批的人总会慕名而来感受岩韵,感受满腔的山水气息。

资料参考自《茶源地理 武夷山》、《武夷岩茶——姚月明论文集》

摄影:林可欣、丘


来和茶道君约茶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夷山御茶园
福建南平:借力武夷山水推进茶产业发展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才能把岩茶做“活”了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研究
我所认识的武夷茶人 大红袍传承人和茶叶专家介绍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谈大红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