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虾苗都到如东去了!不好的才发给我们!”成功率糟糕,信心大败,这里养虾求生之路在何方?

·----- 广告 -----

对于提高上海地区对虾养殖成功率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 文/图 厦门市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夏传远

近年来,上海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整体较低,尤其露天土塘的养殖情况更是糟糕,养殖的信心大败!养户朋友们分析原因是苗不好、饲料不好、水质不好、天气不好...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客观原因确实是存在,但人为的管理操作、养殖的观念及模式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由于这个地区整体的养户群体偏老龄化,很多人对于如何才能改善目前的养殖状况并不明确,也没有信心!通过在上海地区八年的塘口服务经验和对全国多个对虾养殖区域的走访了解,笔者对这一问题作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注重检测,让养虾心里有底

上海地区养虾人流行一个说法:“好苗都到如东去了,不好的苗都发来上海!”这说法虽然有点夸大,但从某些角度讲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上海地区养虾流行放空运小苗,而且从放苗到养殖结束,养户朋友们几乎没有做病害检测!所以苗抓得好坏并不能用数据判断,全靠运气。相比较如东地区,从苗场到养户的塘口再到养成阶段,层层严格检测,不好就排,这样好苗好虾的比例自然就高了。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试想如果现在新冠病毒不能通过检测手段发现,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近年虽然养殖的成本逐渐升高,但养殖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养殖的可控性在增强。对于苗种的检测、对于养殖过程中病害的检测,完全可以用检测数据说话!抓苗的时候检测一次,确保自己抓到的苗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分苗的时候检测一次,判断自己标苗过程中虾苗是否受到感染,进一步确保自己的虾苗能够顺利养成;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小概率的一部分虾子在一个月以内吃料和检测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个月以后容易就出现肝肠孢虫感染,所以30-40天时候如果遇到上料慢的问题,可以再测一次。

通过病害检测,不仅可以及时止损,还能省去许多麻烦。重点是养起虾来,心里有底!

春棚虾要赶早,但需稳中求快

上海地区对虾的养殖行业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南有浙江,北有江苏,两地整体的养殖规模更大、条件更好。上海的早造大棚虾几乎是依靠自然温度养成,早些年利用棚中棚标苗模式能够赶在五月一日前卖虾,赶个好价格,效益还不错。但近几年,江浙两地的春棚的加温设备越来越普及,能够赶在五月一日前上市的虾越来越多,且在这一段时间内,越早上市,虾价就越高!

所以要卖上一个好价格,还是要尽可能地早上市。在同等的放苗密度及苗种品系下,早出虾就要早投苗,但也需要根据自己塘口的条件来设定投苗时间,如苗池的大小及加温设备等。越早投苗,加温设备就要越好,也需要更大的苗池来暂养,否则标苗的风险系数就会增大。一旦虾苗在苗池内出现问题,不仅成活率低了,养成的难度也增大,赶早就徒劳了!所以如果自己的条件不行,就不要盲目追求早了。

在同等的放苗时间和苗种品系下,一般来说密度越稀长势就越快。所以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有利于提早上市抢高价,建议纯苗以3-4万尾/亩为宜,密度过低早期水不好调控,产量上不去整体的利润也不高,密度过大管理的难度就增大,风险也增加,整体效益也不一定高。

在同等的放苗时间和密度下,快大品系苗的长势要比高抗品系苗快,尤其在低温条件下,(如20-25℃之间时),快大苗吃料速度更快,长速也快一些。但快大系苗由于长势快、整齐度高,蜕壳过于频繁,对于营养、水质的要求也就更高,且一旦发病,死亡率高。相反,高抗苗虽然长势慢一些,但整体的抗病力更强,即使发病,死亡率更低。所以投放什么苗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管理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毕竟现在养虾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首先要稳,而后求快!

大棚中造虾更好养,效益也不差

早些年很多人对于养殖中造大棚虾都很恐惧,因为很难躲过黄梅后七八月份的高温,水温过高,虾子往往应激过大发病死亡,成功率很低。但近些年由于高抗苗的推出及养殖模式的改进,大棚中造虾养殖的成功率越来越高!首先是高抗苗抗逆性强,对高温的耐受力更高,然后现在多数的大棚较小较短,通风性良好,养殖的过程中配合深井水降温基本能使水温达到对虾生长的要求。

之所以说中造大棚虾更好养,还有其特殊的原因:其一,五六月份天气一般多雨,但大棚内的温度反而稳定适中;其二,七八月份的温度虽然普遍较高,但高温下虾的活动力强,不断地捣浑水,使得池底有机物不会沉淀而坏底;其三,虾子不断捣浑的水体里营养元素丰富,有利于水中菌藻的稳定生长,更容易形成稳定的生物絮团;其四,浑水的透光率较低,棚内高温也使水体的最表层温度常常接近40℃,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具趋光性的鞭毛藻及蓝藻等有害藻反而难以生长繁殖,所以藻毒素这一块就大大减少了,对虾得白便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

养这一造虾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苗种品系,尽量选择高抗品系苗,因为其具有对高温更强的耐受性,更强的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二是密度适中,建议纯苗密度在2.5-3.5万尾/亩为宜,密度过低捣浑水的能力太差不利于水体稳定,密度过高管理难度大并且小虾也卖不上好价格;三是养殖过程中多补碳勤补菌,尤其当虾子开始捣浑水时,补菌补碳有利于水中生物絮团的稳定。四是充足的增氧,高温条件下无论是虾子还是水中的微生物的耗氧量都很大,所以必须保证池塘充足的溶氧!

这一造虾基本可以赶上七月底八月头的小空挡期上市,留晚一些的还能延后到中秋国庆,虾价一般不会低。

藻相,更应该重视

这些年,养户朋友们都在弧菌这一问题上深耕,尤其虾子发病了,基本上大多数人认同是弧菌引起,然后想方设法防控弧菌!过硫和蛭弧菌等产品没少用,但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白便依然越来越流行!原因不是动保产品没作用,很可能是我们的关注点错了!弧菌可能是引起发病和白便的直接原因,但往往不是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把焦点从研究菌相问题转移到研究藻相问题上来。

从池塘的生态系统来看,藻类群体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藻类为对虾和多数菌类提供氧份,也为虾子提供部分必需的营养。藻相的组成结构、活性、丰富度都直接影响水体的稳定性,藻相变化必然引起水环境的波动,水环境波动必然引起对虾应激,虾子应激大了就容易受弧菌感染而发病!藻类的大量死亡也容易产生藻毒素,藻毒素破坏对虾的消化道,继而引发细菌感染!同时死藻等产生的有机质也会加速弧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为什么露天塘早造虾的发病率很高?因为黄梅季节里天气波动大,藻相变化很大;为什么高温天气里肠炎白便很流行?因为高温天里池塘的有害藻类多,藻类的老化速度也快,长期存在的藻毒素使得白便久治不愈!尤其当台风天气来临,连续数天的降温降雨使得许多大型藻类迅速老化死亡,发生严重的倒藻转水,如果此时塘里的虾子体质偏差,就很容易就引起泛塘!

从对虾发病的三要素,宿主、病原和环境来看,对于露天土塘这样相对不稳定的环境来说,虾子自身拥有一个良好的体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在源头上选择相对耐操的高抗苗种,高抗苗在抗逆性方面有优势,整体更不容易发病,即使发病死亡率也更低;第二个是强化营养、增强体质,建议可以在养殖过程中(尤其在天气变化时)添加拌喂维生素和虾青素,维生素能够增强虾子对于钙镁及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对虾体质,虾青素能够有效清除对虾体内的自由基,有效减少虾子的应激反应,提高活力。

现在很多养户朋友都能够意识到水色稳定的重要性,日常水色维护中都能做到及时地补菌补肥,现在的常规肥水产品中一般都含有碳、氮、磷、钙、镁、钾这些大量元素和常量元素。但在我们淡水养殖区域,水体里的微量元素很少,而微量元素也是菌藻虾生长的必需矿物质,所以除补菌补肥外也应该注重给水体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水体稳定。

对于调控藻相,从微观上讲,当某一种有害藻类出来并成为优势种以后,要在不伤鱼虾的前提下定向控制它确实有难度,尤其当虾多投料量大的时候,往往有害藻类容易占据优势。尤其是这几年的露天土塘,高温天里投料多的时候,蓝藻中的颤藻和螺旋藻就爆发出来,然后一段时间过后肠炎和白便就出来了,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都难以见效,即使见效了虾也差不多没了(逐渐偷死)。近两年,这一现象在农场养殖区尤为明显!

对于水色和藻相的调控,绝大多数养户都是依靠肉眼判断,但是当水色有明显的变化时,藻相结构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害藻类可能已经成为优势种群并且容易进一步恶化!所以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辅助观察才能更为及时准确的判断藻相的变化。上海地区的对虾养户群体整体偏老龄化,对于藻类的认知较少,所以藻相镜检服务也应该是我们一线技术人员及水产药店应该更加侧重的工作。

其实,无论对于虾的问题还是对于藻相的问题,防永远大于治!防控不良藻类的出现重在防而不在出现之后如何消灭,一旦它们大量出现或许已经为时已晚。日常管理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池塘本来的藻相很好,但是打了几次外河水以后,很快就变化了!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这里,对于大多数藻类来说,投料量大的池塘中的营养元素很丰富,非常适合它们生长繁殖,尤其在高温天里,光照充足,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的竞争能力要远大于大多数有益藻类,当一个塘口接种了一定数量的蓝藻藻种时,它们很快会成为优势种!所以从水源上避免接入不良藻种是保持优良藻相的关键!这里提出两个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是源头上消杀,五月份以后进河水放苗的塘口,建议把水位一次性加满,然后在没放鱼虾之前使用漂白粉或硫酸铜对全池水体进行消杀,把有害藻类全部打掉,解毒之后再重新培藻补菌,而后不再进外河水。二是设置蓄水塘或深井,养殖过程中需要用的水全程用蓄水塘水或深井水添加。需要注意的是,蓄水塘如果进的是河水,进满以后仍然需要全池消杀有害菌藻,解毒后再进养殖塘口。

条件可控,让养虾简单化

纵观全国各地对虾养殖成功率高的区域,都有一个好的模式,从苗种、水源、温度,饵料到菌藻相都相对可控,且可控的条件越多,就越可以“傻瓜式”养虾,成功率就越高!一个地区的整体养殖成功率低,多数有其共同的原因,提高成功率就要从这些共同的原因着手!水源不好就要解决水源问题,而不能想着如何调水治病;模式不好就要创新养殖模式,而不能守旧凭运气。虾子养不好并一定不是我们的养殖技术落后,而是我们的养殖条件还不够完善,不够可控。对虾是低等动物,没有特异性免疫,创造更好的养殖条件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难发现,养虾高手往往不是治病的高手,而更像是一个工程好手,不断地建设完善和创新,让自己的塘口条件变得更好,养虾也就更简单化了!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一片区域养虾,为何别人的成功率比你高?只因他多了一口蓄水池
一大波弧菌准备在梅雨期猖狂!
山东沿海对虾市场这么大,部分地区9成转养白虾!现行的投喂方式合理吗?
养虾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对虾红体白斑,损失惨重
各种漏洞百出的对虾防病理论,你怎么看?
交流回顾 | 2016年南美白对虾土塘养殖管理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