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丝路东游记 43:吴哥王城里的中国印迹
尽管泰国友好的氛围和美味的食物令人流连忘返,但是泰国签证剩余停留时间不多了,而越南的签证又在4月12日就开始生效了,只有一个月的停留期限。我只能无奈的随着签证的节奏,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尽管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即将到来,但我别无选择,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曼谷。
2016年4月5日,我开始向着柬埔寨方向骑行。从曼谷到边境仅有200多公里路程而已,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路上最大的困难就是高温,因为泼水节期间是泰国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最近几天中午都有42度气温,路上很少有看到走动的人,可是我却还要顶着大太阳骑车!

比较值得安慰的是,泰国人平时都不在家做饭的,所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餐厅,可以正儿八经的停下来乘个凉吃个午饭。餐厅里的人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这个老外,一个劲的跟我说:“好热!好热!”

我望着门外,烈日当空,热浪滚滚,路旁的树枝低垂下来,树叶几乎都要枯萎了,柏油路也被烤的快要冒烟啦。在这样的天气下大中午的骑车,必须得鼓足了十二分的勇气才行。热辣辣的太阳晒在身上,感觉人只要再加点孜然就成了五分熟的烤肉,鞋子踩在滚烫的地面上都感觉橡胶快要被融化了,如果温度再高一点,说不定轮胎还能自燃,变成风火轮咧!我赶忙把车胎的气放掉一些,以防气压过高会炸胎,轮胎要是炸开了,那可真的是没药医了呢!

从意大利到泰国至今已经7个月,除了在希腊和土耳其过了个短暂的秋天,其余的半年时间都是在30度以上的气温中度过的,而接下来的柬埔寨和越南自然还是同样的高温。也就是说,在海丝骑行的路上,我将度过长达7个月的夏天,这是富有温度的独特体验。


炙热难耐的高温


渐渐地,随着车轮离边境越来越近,路牌上也出现了Border字样,这种一步步接近目标的赶脚是最棒的!顺利的办理了泰国的离境手续之后,我便好奇的向着柬埔寨的方向张望,这又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呢?

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柬埔寨的边境完全是开放式的,有开汽车的、骑摩托车的、拉板车的、步行的……如果要偷偷溜入境,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也许是因为柬埔寨不存在什么让人偷渡的理由吧!花了30美金顺利的办理了落地签,入境到海丝骑行路上第14个国家——柬埔寨。

如果以中国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新加坡看起来像个城市,马来西亚(除吉隆坡)看起来像个县城,泰国(除曼谷)看起来像个城镇,而柬埔寨给我的第一印象则是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不就是个大农村嘛:道路上遍地都是沙土和垃圾,还没走几步路鞋子就被盖上了一层土,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晚上住宿的旅店竟然是没有空调的,只提供风扇,我在东南亚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说明柬埔寨经济落后和电力供应不足;最有意思的是在柬埔寨,大家竟然更乐于接受美元,1美元可以兑换4000瑞尔,人们通常把本国的货币瑞尔作为零钱来使用,几乎见不到大面额的瑞尔,这也说明柬埔寨的金融市场并不稳定,导致人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了信心。

入境柬埔寨
2016年4月7日是我在柬埔寨骑行的第一天,这一天的目标是位于150多公里外的著名旅游城市——暹粒(Siem Reap)。如果说起暹粒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是如果说起吴哥窟,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暹粒正是吴哥窟的所在地,只是被吴哥窟的名气给盖了过去,反而不为人知。

在度过了“心静自然凉”的没有空调的一夜,我开始了“灰头土脸”的柬埔寨骑行。放眼望去,道路两旁的景象可谓是“原生态”,除了一望无垠的田园风光,就是稀稀落落的一些小村庄和佛教寺庙。每当有汽车经过的时候,公路上厚厚的黄土就随之漫天飞舞,让人看不清东西南北,直至无法呼吸。我连忙拉起魔术头巾,把脸包得严严实实的,埋头苦骑,赶紧冲出这“沙尘暴”区域。


柬埔寨的公路



在重装的情况下一天骑行150多公里可不是件容易事,赶在太阳下山的时刻,我终于来到了暹粒。在这华灯初上的时刻,我沿着河畔的景观公路骑行,道路上方的夜景工程的灯带做成了一道道吴哥窟轮廓的造型,向世人昭告着高棉的骄傲: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宗教古迹。
说起暹粒这个名字,Siem的意思是暹罗,即泰国的旧称,Reap的意思是打败,也就是说暹粒即“打败暹罗”的意思。作为相邻的国家,高棉王朝一直把暹罗作为强劲的对手提防着,所以把这座边境城市命名为“打败暹罗”。讽刺的是,在公元1431年的时候,暹罗入侵高棉,高棉人被迫离开暹粒,迁都金边。吴哥王城从此败落,直至被丛林湮没,消声遗迹。直到1860年被法国探险家发现之后,吴哥王城的神秘面孔才得以重见天日。 

对于游客来说,吴哥窟被誉为人生必须要去的地方之一,暹粒是比首都金边热门得多的一个著名旅行地。如今的暹粒市区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配套的酒店、餐饮、购物、休闲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外国人呆起来相对舒适。在安顿好住宿之后,我便来到市区里面最热闹的夜市逛街。咋看之下,柬埔寨和泰国的夜市并无太大差别,沿街店铺兜售着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同时也有不少餐厅和按摩店夹杂其中,是一个集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体。在商店的广告牌上不难发现有熟悉的中文字,还有不少商贩会用简单的中文来招揽生意,因为中国是暹粒的第一大游客来源国,而且消费能力强劲,可谓是以旅游为生的商贩们的金主爸爸。

我找了一家比较热闹的餐厅坐下,拿来菜单仔细研究,里面并没有太多当地特色的菜系,更多的反而是泰国菜和西餐,难怪在国内从来都没听说过柬埔寨菜呢。找来了服务员询问,才得知柬埔寨的国菜叫做阿莫克(Amok),这是一道用椰奶和咖喱作为酱汁调味的菜,可以选择鱼肉、猪肉、鸡肉等不同配料添加在其中,放在香蕉叶里面蒸熟。当我把咖喱汤汁淋在白米饭上,正吃得起劲时,突然餐厅里的灯光全部熄灭了,放眼望去,外面大街上一片漆黑,仅有自备电源的移动摊贩有那么一丝亮光,看来是停电了!

身在中国,已经有许多年没有遭遇到停电了,最近一次停电还是2010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遇到的,甚至连关于停电的记忆都模糊了。只见餐厅的服务员有条不紊的从抽屉里拿出蜡烛点上,给每桌客人送过去;客人们仿佛也习以为常了,依然在那里欢声笑语,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对我来说,除了没有风扇有点热,偶尔享受一下烛光晚餐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电力的供应不足对于旅游业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毕竟吴哥窟有着足够的强大吸引力,让人忽略掉这些无关痛痒的小细节。但是对于工业来说,却是致命的!柬埔寨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比邻国泰国低了很大一个档次,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时隔3年的2019年我又到柬埔寨故地重游,见证了金边和西哈努克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奇迹,在最后一站的暹粒依旧来到同一家餐厅,还是遭遇了同样的停电经历,可见柬埔寨的现代化进程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暹粒市区

言归正传,我到暹粒来并非为了做民生调研,更重要的是要来寻找失落的高棉文明。我们通常说的吴哥窟(Angkor Wat),即俗称的小吴哥,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是柬埔寨的国宝,它的形象不仅出现在柬埔寨国旗上,也在夜景工程和诸多旅游商品中都得到体现,可谓是暹粒的代名词。可是,吴哥并不止有小吴哥,还有大吴哥——吴哥王城(Angkor Thom),它是一座遍布宗教建筑的城市。

吴哥王城跟先前在意大利去过的庞贝古城有那么几分相似,庞贝古城是在火山爆发后被火山灰和岩浆所覆盖;吴哥王城是在战败后迅速衰败,被周边的丛林所吞噬。两者在往后的历史时期里都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整个城市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我们才能有幸看到他们在当年辉煌鼎盛时期的模样,通过这些残垣断壁去了解神秘的高棉文明。

吴哥地图

在探秘高棉文明之前,首先来理一理它的历史脉络:

公元前6-前5世纪,柬埔寨人的祖先高棉人由中国云南南迁,在湄公河上游、孟河一带短暂停留后,分别向西南和东南方向移动,到达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一带,建立了扶南国。

中南半岛的这片福地成为了古高棉发迹的地方,周边的一圈山区使它隔绝了中国和印度两大权力中心的政治影响,但却能吸收到中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和技术,占据了如此的地缘优势,扶南国逐渐成长为中南半岛小霸主。

最早关于关于扶南的文字记载来自于中国的《晋书》:扶南西去林邑三千余里,在海大湾中,其境广袤三千里,有城邑宫室。人皆丑黑拳发,倮身跣行。性质直,不为寇盗,以耕种为务,一岁种,三岁获。又好雕文刻镂,食器多以银为之,贡赋以金银珠香。亦有书记府库,文字有类于胡。丧葬婚姻略同林邑。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时有外国人混溃者,先事神,梦神赐之弓,又教载舶入海。混溃旦诣神祠,得弓,遂随贾人泛海至扶南外邑。叶柳率众御之,混溃举弓,叶柳惧,遂降之。于是混溃纳以为妻,而据其国。后胤衰微,子孙不绍,其将范寻复世王扶南矣。

根据《晋书》中的记载,在公元1世纪,来自印度的混溃娶了扶南女王叶柳为妻,从而成为国王。从此,高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相继传入。

在经历了扶南王朝、真腊王朝之后, 耶跋摩二世在802年定都于吴哥地区,史称吴哥王朝。再往后的600多年间,高棉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吴哥文化。到13世纪初期,吴哥王朝达到鼎盛,统治着南起中南半岛南端,北至云南,东自越南,西到孟加拉湾的大片土地。吴哥城成为东南亚历史上最大、最繁荣、最文明的王国的皇家中心,是高棉文明的文化宝库。

随着后来的缅人、泰人南下和越南东来,高棉的地盘逐渐的被蚕食。自从1431年被泰国攻占吴哥后,便从此一蹶不振,国家面积越来越小,直至今天柬埔寨的范围。我们今天看到的吴哥,便是从废弃之日起,沉睡了500多年后的模样。


吴哥王朝时期版图


说起吴哥窟的发现,这还跟我们中国有关呢!
在元朝,有位叫周达观的使节曾于1296年抵达吴哥,逗留了约一年才回国,最后写成《真腊风土记》,详细叙述隐藏在了原始森林中的雄伟壮观的神庙遗迹,这就是吴哥窟,千年前曾经的吴哥王朝首都与寺庙群。这是现存的对于吴哥王朝政治、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唯一书面资料。
1819年法国人J.P.A.雷慕沙首先将此书译成法文 ,19世纪初期,法国成为了越南、柬埔寨、老挝的殖民国,吴哥窟名声鹊起,而后此书开始为西方汉学家们所注意。

1860年,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正是通过《真腊风土记》中对吴哥窟的文字描述与绘画作品,确信了吴哥窟的存在,从而在热带丛林的探险中发现了举世瞩目的吴哥窟,由此开始了西方世界对吴哥窟的修缮保护运动以及对吴哥历史文化的研究。

《真腊风土记》

2016年4月8日,我迎着朝阳,踩着自行车,兴致勃勃的开启了吴哥之旅。吴哥的门票很有特色,分为1天、3天和7天的,因为这是不是一个小景点,而是一座古代城市,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探索。除了旅行团之外,绝大多数自助游的游客都选择了3天或7天的门票,而我则是折中选择了3天票。在购票的时候还有个有意思的环节,那就是需要拍摄购票人的照片,将其打印在门票上面,每张门票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吴哥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城市级别的景点,四周并没有常见的围墙,仅在一些必经之路上有一些检查站,核对门票上的头像和购票人是否一致。所以门票叫做Angkor Pass,即吴哥通行证。

吴哥通行证

吴哥现存有600多处古迹,分布于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这里既是历史公园,也是森林公园。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诸多古迹之中,无疑是最惬意的游览吴哥的交通方式,你可以不紧不慢,随心所欲的安排行程。在每天的游览中,平均都要骑行50公里以上的路程,总共4天的游览也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可见这座建立于一千多年前的城市的规模之宏伟。

神王是高棉帝国的传统,国王总是把自己与印度教的神灵联系起来,君权神授,统治得也就天经地义了。自从881年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建立了第一座寺庙——巴空寺(Bakong)起,每一任的国王都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寺。在历时300余年的吴哥大规模建设时期,寺庙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吴哥拔地而起,所以吴哥也被称为“寺庙之城”,是创造性的野心和精神信仰完美结合的产物。

不同历史建造的寺庙所反映的宗教内容从印度教崇奉的湿婆、毗湿奴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观世音菩萨。建筑艺术风格方面也持续变化,现存比较经典的有以雕塑精致著称的女王宫(Banteay Srei)、与丛林融为一体的塔布隆寺(Ta Prohm)、有着神秘希腊式建筑的圣剑寺(Preah Khan)、被考古学家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Angkor Wat),以及吴哥的心脏巴戎寺(Bayon)。

吴哥寺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吴哥已经进行过修缮保护,这座诞生在丛林之中的城市经过了数百年的建设,诞生了一座座印度教须弥山式的寺庙,成为远古诸神居住的地方。在经历了短暂的兴盛之后,高棉在跟暹罗的战争中被打败,被迫迁都金边,吴哥从此便被废弃,辉煌的高棉文明消声遗迹,这座伟大的城市又重新回到了热带雨林的怀抱中。

在沉睡了五百多年之后,这座藏匿于茫茫林海之中的吴哥重新被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唤醒,他写道: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吴哥从被发现的那一刻就以它精美绝伦的寺庙震惊了世界。

如今,覆盖于寺庙附近的丛林都已经被清除,恢复了吴哥本来的面貌。但是仍然诸如塔布隆寺、崩密列等寺庙仍然把一部分树木保留了下来,得以让我们一窥吴哥刚被发现的样子。如果从塔布隆寺的远处望去,寺庙里面的几棵苍天巨树额外显眼,如同《魔戒》里面的树巨人一般屹立着。走近一看,你就会明白为何将这些树木保留下来:树和塔就像两名摔跤选手一样死死地缠绕在一起,巨树把石塔压垮的同时也给它提供了支撑力,形成了一种难舍难分的平衡。

望着这些阅尽人世繁华,历遍人间沧桑的遗迹,我陷入了冥想:人类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创造了伟大的神明,力图用最坚固的石材来改造自然,用于建造神的居所,来庇护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当人类离去,神明也便失去神力,丛林逐渐收回它原有的地盘,整座城市重新回到了它的怀抱,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人类的几千年历史放到地球的45亿年之中,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自认为的永恒放到时间的长河当中也只是短暂的瞬间。大自然的竞争造就了人类的进化,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改造了自然,然而过度的开发会导致生态的破坏,最终危及自身。如何保持生态的和谐平衡,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人与自然之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更应该是如此,就像树与塔的摔跤一样。

树与塔的摔跤

接下来,由我来给大家介绍吴哥最著名的两座寺庙——吴哥窟和巴戎寺。
在吴哥的600多座寺庙当中,仅有吴哥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柬埔寨的象征,是高棉文明的发源地和民族骄傲的源泉。吴哥窟独具一格,将灵性与对称完美融合,是人类献给诸神的永恒的礼物。高大雄伟的寺庙被一条护城河所环绕,也正是因为护城河这道天然屏障,使得吴哥窟没有被丛林所淹没,成为唯一一座自建成以来从未被荒废,一直在使用中的保存最好的寺庙。

1113年即位的苏利耶跋摩二世,人称“太阳王”。他积极开拓疆土,兴兵占领邻国国土,而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建造了这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神殿——吴哥寺。

按照婆罗门教的教义,东方是吉祥的方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印度教祭祀的寺庙都是朝向东方,而在吴哥的六百座寺庙也确实都是面向东方。唯有吴哥寺例外,它是面西而立,西方是死亡的象征,国王把它作为自己的陵墓。寺内精美的浅浮雕都是按照逆时针方向设计的,这是古代印度葬礼的习惯。所以,高棉人也习惯把吴哥寺称为“葬庙”。



吴哥窟


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与吴哥早期寺庙中供奉主宰毁灭的湿婆神不同的是,吴哥窟里面供奉的是主宰守护的毗湿奴神,可以看出吴哥的信仰已经从早期的崇尚极端,过渡到后期的爱好和平。


现实中的须弥山位于我国西藏的冈仁波齐,它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等宗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山峰的形状就像是一个金字塔。也许是因为人们都崇尚稳定吧,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和信仰都不约而同的对须弥山形状情有独钟。须弥山的等边四方形椎体形状同样出现在完全隔绝的古埃及的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以及吴哥的寺庙之中。

我想,也许是因为冈仁波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也许是因为每个文明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也许人们需要一个神迹来证明他们是神明眷顾的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以他们各自独特的方式从平地上建造出了相同造型的“须弥山”,他们都尽可能的高出地平线,直达最接近神明的高度,成为凡人与神明对话的平台。

 与吴哥其他的寺庙山一样,吴哥窟也复制了一个空间宇宙的微缩模型。中央塔是须弥山,周围有一些小山峰,依次以象征陆地的庭院和象征海洋的护城河作为界限,七头蛇那伽象征着人类通往神的住所的彩虹桥。


吴哥窟

吴哥窟主殿采用了“曼陀罗”的格局,共三层。第一、二层台基为长方形,第三层即主殿的台基为正方形,层层收拢。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砌回廊,其中第一层是屋顶覆盖的壁画长廊,第二层回廊里面摆有神像。第三层是供国王朝拜用的,顶部就是那五座莲花蓓蕾佛塔,中心塔与四塔的距离相等,超出庭院65米,象征“宇宙的中心”,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协调。通向上层的台阶非常陡峭,因为通往天国的道路绝不轻松。

从入口漫步到主殿,拾阶而上。每向上一层,宫殿都体现着不同的内容,仿佛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整个过程就像从人间来到天堂,寓意着印度教的等级分明的世界观。从陡峭的台阶来到第三层回廊,这里号称“天堂”,是专供国王朝拜用的地方,仅有国王和高僧大德才能上来。 难怪通往第三层的台阶如此难走,因为这本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应该呆的地方。

在这个众神汇聚的地方,沿着回廊踱步,当我向下鸟瞰“人间大地”时,近处的吴哥窟和远处的茫茫林海尽收眼底,底下的人就如同蚂蚁一般渺小,这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从天地之间的制高点环绕四周,就像800多年前的国王俯视着神赐予他的领地一样,屹立于世界的中心真的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奇妙体验。

吴哥窟

如果说小吴哥(Angkor Wat)是一座寺,那么大吴哥(Angkor Thom)就是一座城。它们建造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小吴哥建于12世纪早期,大吴哥建于12世纪晚期,宗教信仰从印度教过渡到佛教。

闍耶跋摩七世是吴哥王朝最后一位伟大的国王,他在位时真腊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达到最大,将高棉文化推至顶峰。闍耶跋摩七世另外建立了新的都城吴哥王城,崇信大乘佛教,广建佛寺,如今吴哥遗迹中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由他兴建的。吴哥王城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它的外围有城墙和护城河,里面有寺庙、皇宫和平台,通过道路连接到整个国家。巴戎寺就坐落于这座城市的正中央,是吴哥王城中最重要的建筑物,相当于吴哥的心脏。

其中,中央拔尖的巴戎寺,代表须弥山;向东西南北延伸的干线道路,象征了从须弥山向世界各地延伸的道路;城墙象征了喜马拉雅山脉的灵峰;而包围城墙的环形渠则表示大海。由此可见信奉佛教的巴戎寺和信奉印度教的吴哥寺的世界观已有所不同。

对于我这样的骑行者来说,巴戎寺就像是个交通环岛,每天我都要经由巴戎寺,前往吴哥王城中不同方位的寺庙。于是,它成为了我印象最深刻,探访次数最多的寺庙。

巴戎寺

巴戎寺(Bayon)建于12世纪末,是吴哥建筑中的标志建筑之一。巴戎寺,吴哥文明的最后一道光,此后的建筑再无法超越这一建筑艺术高峰,东南亚长达五个世纪的吴哥王朝同时也画上了句号。

吴哥帝国的每座庙宇都供奉着主神,印度教庙宇供奉“林迦”,佛教庙宇则供奉观世音菩萨,巴戎寺的建造者阇耶跋摩七世将吴哥最后一座伟大的神庙献给了佛。佛教和印度教认为神都住在须弥山上,所以巴戎寺和吴哥窟一样都是须弥山造型的神庙。巴戎寺的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周围建起了54座大小不一的宝塔,如同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

然而,它声名遐迩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它建筑本身,而是它四面所雕刻的人面头像。Bayon在柬埔寨语中即四面像的意思,54座四面塔,200多个微笑,变化的光线时强时弱的投在正面或侧面,国王慈善的气质和微笑反而胜过建筑本身的宏伟,被后世尊称为的“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

我远远地便被这些穿越百年的微笑所吸引,径直从楼梯上到中央平台。环顾四周,仿佛进了一个人工堆砌的巨石的森林,被犹如群山起伏的宝塔所包围。无论你穿行在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仔细端详,这些佛面有的闭目忧郁,有的挑起眉毛大喜,有的微扬嘴角浅笑,有的凝神思索,安详中颇有几分神秘,如莲花般宁谧。关于这些神秘的佛像究竟为何物,曾经有许多争议:

因为高棉长期以来信奉印度教,宝塔上的四面像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是梵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四面佛;而宝塔的柱子形状同样也让人联想到是代表湿婆的林伽。然而,从寺庙里面的挖掘出来的佛像却证明这是一座佛教寺庙。原来,阇耶跋摩七世崇奉观音,便将他自己和观音联系了起来,仍然进行着神王的崇拜。寺庙塔顶的面容代表着以佛的形式出现的阇耶跋摩七世,塔殿四面面容象征着皇家的权利,福佑着王国的四个方向,每面都和各省宗教和行政中心相联系。16座相连的宝塔代表16个省份,是对国家版图的一种摹写。

时过境迁,在吴哥王城历经磨难之后,国王依旧守护着吴哥,微笑的目光环视着四方,时时浮现在葱绿的森林中,仿佛小心地看护着他的臣民。

高棉的微笑

如果说巴戎寺只有高棉的微笑,那就错了!里面还有我一直都沿着丝路孜孜不倦找寻的中国印迹。

都怪高棉的微笑太具视觉冲击力,让我差点忽略了一层回廊里面的浮雕壁画。回程的时候很幸运的碰到有外国旅行团参观,我便跟在后面有滋有味的蹭听起来。相较于吴哥窟精美绝伦的雕刻壁画,巴戎寺的浮雕破损得比较严重。但是,和吴哥寺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比较浓重的浮雕相比,巴戎寺的浮雕充满了平民和贵族日常生活的题材,更多表现的是市井生活,可谓是高棉版的《清明上河图》。

高棉版《清明上河图》

虽然在雕刻艺术上不如吴哥窟精美 ,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壁画上的细节。通过巴戎寺的壁画,高棉这个失落的文明得以向世人展现它鼎盛时期的风采。

巴戎寺的壁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述战争的场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他们的后勤部队吧:

画面上一幅车马辎重的场景,大象和牛车运载着战略物资。从人物上看,既有肌肉喷张的男人,也有身着长裙的女人,可谓是全民皆兵啊!大家应该很好奇他们都在干什么吧?男人是军队的主力,手执长矛,雄赳赳气昂昂的开赴前线,因为牛车太重,还要有些人来帮忙推车。再看后面,人们站在大象的背上采摘着树上的果实,还有人拿起弓箭,射杀栖息于树林中的飞禽。都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女人又在干嘛呢?在一辆停下来的牛车旁,有一个女人正趴在地上生活做饭呢,她们更多的是分担轻体力的事务。在炊事员的旁边,是一位女汉子,她头上顶着重物,手上拿着长矛,怀里还搂着个小孩,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如果再仔细看,壁画惊人的细节中还有一丝幽默:一个男人挑着扁担,上面挂着一只准备用来做大餐的乌龟,而这只乌龟也没闲着,伸出头来咬了男人的屁股,男人疼得转过头来,抓住乌龟的脖子努力想挣脱开,真的是让人看着壁画都觉得疼啊!


后勤部队

当我看到战争的画面上时,发现上面有三个截然不同的民族形象:

高棉人最主要的特征在大耳、不蓄胡、多数短发、上半身赤裸。而且在壁画浮雕上可以特别注意到的是 “耳垂穿洞"。
占婆人在壁画上的特征最为明显,上半身着衣,头上顶着两层波浪长发,看起来还满帅气有特色的。
中国人的主要特色在于蓄胡、小耳垂、盘发于脑后、上半身着衣等等。

从行军的方向不难看出,高棉军队和中国军队是走在一起的,是作为盟军的关系,而占婆军队则是高棉的死敌。在高棉历史上,阇耶跋摩七世是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他带领高棉人战胜越南的占婆族,版图几乎占领整个东南亚。而其中最关键的战役,就是高棉人与宋朝军队合力打败占婆的战争。

高棉人、占婆人和中国人

在巴戎寺的壁画中,中国人无处不在,出现的频率仅次于高棉人,也因此可以看出当时高棉帝国与中国的友好。高棉人和中国人不仅在战场上是并肩作战的好战友,在贸易上也是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在生活中还是和睦共处的好朋友

市场上,高棉人一手拿着秤,一手指着上面的刻度,在跟中国人交易渔获;在一旁,高棉人和中国人围在一起,各占一边,他们正在其乐融融的斗鸡呢!还有许多壁画描绘了中国人在吴哥的日常生活场景:他们有的在聚会,有的在烤肉,有的在喝酒,有的在跳舞……由此可见,早在宋朝就已经有大量华人移居至此。

巴戎寺建筑的年代正值中国的宋朝,那时候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步兴起,有不少商人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柬埔寨,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领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中国元朝使节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关于贸易的描述:国人交易皆妇人能之,所以唐人到彼,必先纳一妇人者,兼亦利其能买卖故也。每日一墟,自卯至午即罢。无铺店,但以蓬席之类铺于地间,各有常处,闻亦有纳官司赁地钱。小交关则用米谷及唐货,次则用布;若乃大交关,则用金银矣。往年土人最朴,见唐人颇加敬畏,呼之为佛,见则伏地顶礼。近亦有脱骗欺负唐人者矣,由去人之多故也。

在当地会做生意的,一般都是妇女。所以中国人到了柬埔寨,总是先娶一个当地妇女,主要是因为她们会做生意的缘故。每天有市集,从卯时开始午时结束,都是固定位置的地毯。小买卖以物易物,大生意就用金银交换。原来当地人十分纯朴,见到中国人都很敬畏,称中国人是佛,见了就伏地顶礼膜拜。最近也出现欺骗中国人的现象,主要是中国人到当地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的缘故。说明中国人来到了物产丰足的柬埔寨,娶了当地的老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也便乐不思蜀,慢慢地定居在了当地。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柬埔寨人会跟我提起他们的祖先来自于中国。

壁画里的中国人

《真腊风土记》中关于欲得唐货的描述如下:其地想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镴、温州之漆盘、泉处之青甆器,及水银、银朱、纸劄、硫黄、焰硝、檀香、草芎、白芷、麝香、麻布、黄草布、雨伞、铁锅、铜盘、水朱、桐油、篦箕、木梳、针。其粗重则如明州之蓆。甚欲得者则菽麦也,然不可将去耳。


柬埔寨不产金银,所以中国人的金银器被当地人视为一等珍贵的东西。其次是五颜六色的丝织品。再次还有真州的锡镴、温州的漆盘,泉州的青瓷,以及其他许多特产。我捋了捋胡子,壁画上的留着胡子的中国人的形象似乎跟我有那么几分相似。在宋朝,泉州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号称东方第一大港,想必当年来到柬埔寨的中国人里面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泉州,跟我说起来还算是老乡呢!

看着壁画上800多年前的“老乡”,我陷入了沉思:整个吴哥遗迹从早期的信奉湿婆神,到后来的毗湿奴神,再到后来的佛教,这说明了只有和平包容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吴哥王城时代的中柬一家亲,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走进柬埔寨,岁月沧桑的巴戎寺见证了长久不衰的中柬友谊。无论是中国的《真腊风土记》,还是高棉版《清明上河图》,都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借鉴先人的智慧,去实现共同的梦想——和平共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柬埔寨摄影之旅(四)吴哥的微笑
江苏镇江中华诗人“草根无韵诗”泰戈尔诗体回放《高棉的微 笑 ……》
人在旅途|| 仙人掌:从眼到心的旅行:吴哥印象
仲富兰民俗博客(315)图文(98)游暹粒
为何到柬埔寨吴哥窟的游客量是蒲甘的10倍?
吴哥:蒋勋游历14次才写出你的美,你值得我们一生有一次沉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