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诗的技巧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一、体会诗中渲染技法

学诗到了一定阶段,再读古人作品时,要着重体会下“渲染”。我一直认为学诗词创作技巧还是以唐人为主。体会唐人的渲染技巧很重要。比如杜甫的 《春日忆李白》,杜甫当时的感情思想是很复杂的,有思念,有孤独,有寄托,有怀才不遇的悲凉……

但是他只用了十个字,表达的淋漓尽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置身其中,我们会感觉到那种无法用正常语言表达的复杂情感。他把这句放在颈联,其作用显然是感情的一个高潮。真正需要读者去想象,去理解他感情的,主要就是这句。当杜甫孤独的面对 渭北春天树 的时候,通过杜甫所在地的春天的生机盎然,更突出了作者的孤独情绪和思念李白的感情。同时他也想象李白也是很孤独的面对江东日暮,天空的浩瀚,色彩的绚丽,更突出了一个人的孤独……在一个广袤的空间,只有一个身影… 学诗到了一定阶段,最容易直接走上剖析的路子,容易忽略渲染这一块儿。你可能现在写的时候,搜尽枯肠,想把这个事情剖析的精确,但是你不能忘了,有时候渲染一下,轻轻的一笔下来,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举重若轻。

二、唐宋诗技法之区别

在写景这方面也是唐诗区别于宋诗的一个方面。要记住,唐人写诗,里面的描绘景色,都是以作者融入其中的方法来表达和衬托的。宋诗则不同,宋诗是以作者是景色之外的。唐诗和宋诗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总体来说,唐诗要成就高一些。宋诗相对读起来清晰,所以我们往往不自觉的就跟着学。其实这样往往忽略了唐人那种挥洒自如的感觉。唐诗需要读者去融入作者的环境里面体会。宋诗则更注重把机理剖析透彻了,让人一看就是道理。打个比方,不一定恰当,唐诗更像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那个实验,让人感觉的是过程,然后去想道理。宋诗更像 是牛顿,把定理总结好了展现出来。同时宋诗的题目往往很明确的反应了内容的相关性。唐诗的题目有时候不是很明确,需要读者去体会。比如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 那首,从题目和开始都是感觉写草,实际是写离别的情绪。离情和草一样,茂盛,绵远,且一茬一茬反复涌上心头。

三、再谈关于起承转合

古人对于起承转合的多数认同点是,起如惊雷,或如爆竹,要响亮,抓住读者眼球。承如璃龙之珠,抱而不脱。就是动画片里面,龙吐出龙珠那个样子,既不完全挨着(挨着就重复了),又在掌控之内。转就比较复杂,不好写了,古人用相应相避来形容。这个度不好掌握。远了就断了,近了又和颔联雷同。合呢,古人用撞钟来形容。要余音悠长。好比和茶,清香悠远…要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说到景结,好比太极拳,起初容易写,但是难以达到高境界。太极拳很好学,比跆拳道好比画,但是练出来要难一些。你现在感觉景结容易把握,说明你还不够深入。

一般学诗是这个过程,起初感觉写景容易,剖析难,当你有足够的语言能力的时候,就觉得剖析更能表达感情,再后来就感觉无论多好的语言能力都不能表达感情了,就又回到景语渲染衬托。

就好比杜甫这两句,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无论你有多好的语言能力,甚至写一个几百字上千字的论文,都不足以表达这两句的境界。

等到这个时候,你就算基本学会写诗了———无论怎么剖析,都不能达到你渲染的那个感觉,就成功了。我们去读古人作品的时候,开始是要看注释和译文,但是随着更深入的体会,会发现那些注释和译文很苍白,很空洞,和诗是没法等同的。

读过 郑愁予 的《错误》吧,是首现代诗,但是其技巧和古诗是一样的。所以好多现在写现代诗的人觉得弄些长短句,压点韵就是现代诗了,其实不然。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看这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一句用了比喻,及其形象自然,且描绘到位。古诗也是一样的,需要这些技巧。容颜从喜到疑问,到又回到悲凉,这个变化,他形象的用了莲花的开落来比喻。这个变化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但是他这一描绘,让我们读者很形象的感觉到主人公那种感觉。如果写论文的话,我们至少要写几百字,才能形象描写这个过程。而且恐怕还达不到这个效果。举重若轻,别看简单几个字,反应了作者极其深厚的功力。

阅读时你好好体会古人的手法,读古人作品不能走马观花。要注重古人隐含的技巧。诗里面没有哪句是不重要的。起承转合都很重要。尤其放在颈联的句子。务必仔细钻研。然后再联系颔联和尾联,看看究竟他们是怎么用的恰到好处的。我们现代人能学到古人的十之二三,就能写出现在看得过去的东西了。

现代人看古人诗有时比作者更夸张。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无须持这种透视镜去捉摸作者心态。只须要掌握作者立意就可以。

太夸張地宣染作者內心世界,神化了一首诗,非是普通人所能看得出。而且牽涉当时天时地理人事,千多年的詩,现代人能理能多少该古诗的天时地理人事?

这非是初学者去了解得到,留給那些国学大师,历史专家,诗词专家去发挥他們专长吧!

文人多讲“空大”话,此处是—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诗法:林黛玉为何看不起陆游?学诗三重境界,你可知晓?
中国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谁?你肯定想不到是ta!
漫议诗词中的情与理
周岭:《红楼梦》里面的诗写得太差了?
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
中华读书报“怎样学写古诗词”开栏访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