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shoulderimpingementsyndrome,SIS)是指肩关节在前屈、外展等活动时,肩袖、滑囊、盂唇等结构受到摩擦、挤压、撞击而引起炎症、损伤,出现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等临床症状。

广义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主要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喙突下撞击综合征和内撞击综合征;狭义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特指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文献报道,44%~65%的肩痛是由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引起。撞击发生于肩峰下间隙,其上界是由肩峰、喙突、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构成的喙肩弓,下界是肱骨头和大结节,间隙内有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肩峰下滑囊等结构。多种原因可导致肩峰下间隙绝对或相对狭窄,当肩关节上举、外展时,喙肩弓与肱骨之间的软组织结构受到挤压、撞击,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常见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

  • 原发性撞击主要由肩部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结构异常引起,又称为结构性撞击。肩部骨性结构异常主要为喙肩弓骨结构的改变,如Ⅲ型肩峰、肩峰倾斜或低平、肩峰及肩锁关节下缘骨刺等,可直接引起肩峰下间隙狭窄。软组织结构异常包括喙肩韧带增厚钙化、肩袖病变等。
  • 继发性撞击由肩关节不稳引起,又称为功能性撞击,如经常进行过顶运动,关节反复处于活动度的极限状态,可引起关节囊及支持韧带松弛,出现关节不稳,肱骨头上移并与喙肩弓发生撞击,造成肩峰下间隙内结构的损伤。

对于怀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

  • X线检查是简单而必要的方法,应拍摄肩关节正位片、冈上肌出口位(Y位)片和腋轴位片,可以显示骨结构的异常、肩峰下间隙宽度、肩袖肌腱和喙肩韧带钙化等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 CT检查可以更直观、立体地显示骨结构的改变。
  • MRI不仅能显示骨结构的形态异常和骨髓水肿等,更有助于发现撞击造成的肩袖、滑囊等软组织结构的损伤。

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分为病因征象和撞击相关损伤

1、病因征象:

(1)肩峰。
肩峰形态一般在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上评估(图1),也可在CT/MR的斜矢状面上评估,MR观察层面一般为肩锁关节外侧的第一幅图像。
肩峰形态分为4型,Ⅰ型为扁平形,Ⅱ型为弓形,Ⅲ型为钩形,Ⅳ型为凸面向下的反弓形,其中Ⅲ型肩峰最易引起肩峰下撞击(图2,3)。
正常的肩峰斜面约呈水平或稍向前上倾斜,肩峰向前下或外下倾斜、肩峰低平均可能造成肩峰下间隙狭窄(图4)。
肩峰下骨刺常提示存在长期的慢性撞击(图5,6)。


图1 X线片评估肩峰形态。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示肩峰前部呈钩形(↑),为Ⅲ型肩峰。

图2,3 Ⅲ型肩峰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图像。肩关节MR平扫斜矢状面

图4 肩峰倾斜的MR图像。肩关节MR平扫斜矢状面T1WI示肩峰前部向前下倾斜(↑),肩峰下间隙狭窄

图5,6 肩峰下骨刺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图像。肩关节MR平扫斜冠状面T1WI(图5)和脂肪抑制T2WI(图6)示肩峰下缘增生骨赘(↑),肩峰下间隙狭窄,冈上肌腱增粗、信号增高(△),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

(2)肩锁关节。

肩锁关节退变时可出现骨质增生肥大伴下缘骨刺形成,关节积液,关节囊增厚,有可能与肩袖发生撞击。
(3)喙肩韧带。
喙肩韧带增厚、钙化在斜矢状面上显示最佳,其肩峰附着处可有骨刺形成,尖端指向喙突(图7, 8, 9)。

图7 肩峰骨刺的X线片。冈上肌出口位示肩峰前下缘喙肩韧带附着处骨刺(↑)

图8,9 喙肩韧带附着处骨刺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图像。肩关节MR平扫斜矢状面T1WI(图8)示喙肩韧带肩峰附着处骨刺形成(↑),肩峰下间隙狭窄,斜冠状面脂肪抑制T2WI(图9)示冈上肌腱信号增高、滑囊面纤维不连续(↑),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滑膜增生

(4)肩峰小骨。

肩峰次骨化中心通常在22~25岁骨化完成,如果骨化中心未能如期愈合,未愈合的部分就称为肩峰小骨,在X线腋轴位或CT/MR横断面上观察最佳,在冈上肌出口位或CT/MR的斜矢状面上有时可见“双肩锁关节征”(图10, 11, 12)。
肩峰小骨可以不稳定,其软骨结合处或假关节下缘还可有骨刺形成,引起与肩袖的撞击。在MRI上当软骨结合处出现液性高信号时常提示肩峰小骨不稳。软骨结合处还可出现硬化、软骨下囊变及骨髓水肿。

图10,11 肩峰小骨的X线片。腋轴位(图10)示肩峰见透亮线影,边缘少许硬化,其走行与肩锁关节大致垂直(↑),考虑为肩峰小骨;冈上肌出口位(图11)可见“双肩锁关节征”(↑)


图12 肩峰小骨的MR图像。肩关节MR平扫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示肩峰小骨,其软骨结合处呈高信号(↑),锁骨远端可见囊变
(5)肩峰下间隙(acromio-humeralinterval,AHI)。

AHI的宽度因人而异,目前多认为AHI越小,撞击发生的概率越高。多项研究发现,当AHI<7mm时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肩袖损伤的准确性较高。
但有文献报道,AHI与肩关节体位及肌肉活动相关,最小AHI值随肩关节外展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不同外展角度时施加负荷,外展肌收缩时的AHI值均小于内收肌收缩时的AHI。因此功能位MRI可能更有助于寻找肩峰下撞击的病因。
2、撞击相关损伤:

(1)最常见的损伤为肩袖肌腱尤其是冈上肌腱的损伤
肩袖肌腱水肿、炎症在MR上表现为:

  • 肌腱增粗,信号增高,边缘毛糙;
  • 肩袖部分或全层撕裂表现为肌腱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在液体敏感序列上肌腱内出现液性高信号,累及部分肌腱或贯穿肌腱全层,伴或不伴断端回缩;
  • 慢性全层撕裂时还可出现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

(2)常伴有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可见滑囊积液、滑膜增厚。
(3)可伴有盂唇、肱二头肌长头腱等结构的损伤,但相对少见。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评估。陈雯,袁慧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尺骨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丨临床及影像表现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评估
科主任灵魂大拷问: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7个问题
肩部撞击综合征--形态、临床症状及MRI表现----影像基础
【专家大讲堂】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和 肩袖损伤的MR表现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MR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