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忘天际那抹红——记忆中的专署食堂

难忘天际那抹红

——记忆中的专署食堂

赵建湘

每个地方或城市都有地标性建筑,邵阳市九井湾对面有一幢建筑很有名,那就是专署大楼。有的邵阳人含混不清地把专署大楼说成专区大楼,实为大谬也。
署者,官衙也。邵阳专署全称应该是邵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请注意,那时候邵阳地区与邵阳市是两个概念。邵阳地区不是一级政府,而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机构的首长叫行政专员,办公场所叫行政专员公署。文革前,党政是分开的,党的领导机关叫地委,在城南公园附近。政府的机关叫专署,就在红旗路上的九井湾对面。也许我这段说明没有必要。因为对于邵阳人来说,无论老少,只要一提专署,都知道是在哪里,是一个什么建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标性建筑的意义。
专署大楼是一座正面呈凸字型四层楼房,今天看来平淡无奇,半个多世纪以前,她可是邵阳城里造型美观、洋气十足的高大上建筑噢!据说它是民国时请一名外国建筑师没计并打造的。当年站在四楼顶的大平台上,宝庆古城的风貌尽收眼底。

受传统的官仪影响,专署门口有一对石狮子,张牙舞爪,好不威严。大门柱子上挂着行政专员公署的大牌子,有二十多个部办委局等行政单位,就在这栋大楼内办公。
大楼后面是一个用青砖砌成的大院——专署大院。当年的大院不像现在这样拥挤不堪和杂乱无章,那时候院子里绿树成荫,宿舍都是联排式的平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幽静而安祥。单身的普通干部,和携家带口的各局、室、办主要领导,以及位高权重的正副专员们,都分别住在这十几幢平房里,
干部中携家带口的居多,于是大院里孩子也就多。这些孩子就像一群秋天田野上快乐的小麻雀,飞来飞去,给大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随着岁月增长,这群小麻雀慢慢长成时代的雄鹰,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他们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打球跑步,吟诗作画,谈古论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他们后来都立身社会,不少还成了各路精英。今天他们虽然都天各一方,但是童年的生活仍是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对我来说,童年可回忆的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只想说一说专署食堂。为什么,民以食为天啊!  
中国的革命队伍,战争时期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夺取政权后的初期实行供给制。我们小时候的专署大院,可能是受供给制的影响,所有家属宿舍都不建厨房,就连后来60年代初精修一栋2层的红砖房子,也不准建厨房。没厨房,这么多拖家带口的,总要熬碗粥、烧口水吧?对不起,只能在屋沿下、走道边、阳台上架个小煤炉!
那么干部和家属们吃饭问题怎么办,这个不用担心,专暑行政科管理着一个大食堂,有七八名厨师,可以解决几百人的吃饭喝水问题。食堂还规定,局一级领导、正副专员们吃中灶,普通干部及家属吃大灶。所谓中灶,就是小锅小灶做饭炒菜,食材好一点,光是包子馒头就用的一等面粉,大灶则是用二等面粉。那时候的风气比较正,专署的级别高的老干部,都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中灶基本无人去吃,大家都愿意享受同一种待遇——吃大灶,也就是吃大锅饭菜。
食堂坐落在大院的右边,数间青砖大瓦房,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不知原来作过什么用,反正后来作食堂是挺适合的。房子屋顶高,宽敞又明亮。最大的一间是厨房,中间摆一张四五个平方的大案板,切菜或做包子馒头,十分宽绰。周围分别是择菜、洗菜的地方,旁边是蒸饭炒菜的灶台锅台。七八个师傅在里面各司其职,生龙活虎,忙而不乱。大厨房的斜对面,也是个大房间,那是干部们的餐厅,里面摆了几张八仙桌和长条登。靠壁有几个大碗柜,存放干部们自备的碗筷。

每到开饭时间,干部及家属们就会从不同方向朝食堂涌来。厨房对外开了四个窗口,干部们用三个,家属们用一个。窗口的上方有一块小黑板,白色的粉笔字写着菜品及单价,有五分、一角、一角五、两角等几个档次,素菜和荤菜共有五六个之多。黑板上菜品天天有变,永远不变的是在黑板最下方一行字:鸡蛋汤三分。大家不要小看这三分钱的鸡蛋汤,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鸡蛋汤哦!由于这汤勾了芡,比较浓稠,金黄色的蛋花便悠悠然然地巡游在汤水中,汤面上还漂着翠绿的葱花,和一个个圆圆的小油珠。你说这三分钱的蛋汤值不值?
窗口前,干部们拿着自备的碗筷,有说有笑地排队打饭。家属队伍则是杂牌军,老的老小的小,手上的器物也比较复杂,锅碗瓢盆什么都有。无论是干部还是家属,大家都十分自觉地按先来后到排队,没有谁加塞插队。
开饭是厨房里最忙的时候。一个手法比较好的师傅,专门用勺将大盆中的菜,凭他的感觉,舀入案板上排列的小瓷碟中。窗口后的师傅,则一边收取饭菜票,一边接过锅碗瓢盆,分别倒入相应的饭菜,手脚相当之麻利,差错率极低。当时干部的粮食定量是27斤大米,他们一般都会要3两米饭,要一份对口味且价格适宜的菜,外加一份鸡蛋汤,然后坐到餐厅里慢慢享用。家属们则是或捧或提,拧着盛饭菜的器物急匆匆往家赶。不到半小时,人群散去,喧闹的食堂就恢复了平静。
今天的人们提起吃食堂,仿佛是个受委屈的事。而我不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在回味当年食堂的味道……
专署食堂早餐有粥,熬得烂烂地、稠稠地,我最喜欢喝。配上二等老面做的馒头、花卷,再佐以切成细丝的大头菜或腌萝卜,滴上几滴香麻油,也可以将馒头从中剖开,抹一层豆腐乳,那滋味比现在的牛奶面包好得多。

那时候肠胃里油水少,因此我们最喜欢吃食堂的粉蒸肉。粉蒸肉,那可是湖南人的一道传统佳肴,其制作和用料都十分讲究。首先将五花肉切成2寸宽、3分厚的片,用盐、酱油、香料腌制一段时间。再将大米放锅中炒至金黄色,用石磨磨成细沙状粉末。将腌好的肉,一片片两面都裹上炒香的米粉,码入容器中。食堂用的是陶土蒸钵,将半斤称过了的裹了米粉的肉放入其中。一切就绪后,待蒸米饭时,米粉肉放上面的笼屉,米饭放下面的笼屉。然后烧起猛火,40分钟光景,米饭蒸熟了,肉也蒸烂了,饭香夹着肉香,弥散在厨房里,把一个个人熏染得垂涎欲滴。
只要获悉食堂会卖米粉肉,我都会早早去排队,最少买两份,两份才8毛钱——那时候的钱才真叫钱呐!碰上父亲高兴,买三份!嗬,我一蹦三尺高,拨腿就跑。在那一个月难得吃一餐肉的年代,一家五口能大餐一顿粉蒸肉,那真是幸福得不要不要的了!
那种大快朵颐感觉至今还在。看那米粉肉——粉嘟嘟,香喷喷,油汪汪,肥而不腻,用筷子夹一块送入口中,上下牙慢嚼细磨,将肉与米粉融合为浆糊状,再用舌头来回搅拌,让米粉的香直冲脑门心,让猪肉的鲜刺激每一粒味蕾,厮磨良久才允许它滑过喉咙,下到胃里。现在人们形容享受美食时总喜欢说狼吞虎咽,其实那是错的。享受,那就是一个慢用的过程。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那时候的做法是,哪怕是饭菜全部下肚了,还舍不得擦嘴巴,让嘴皮上的油花花,口中的肉味能保留更长一点时间……
至今脑海里,那些年那些给我们提供美食的人,也就是炊事班的师傅们,一个个还那么亲切。听口音他们都是湖南人,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个个年轻力壮。班长姓匡,长沙人。瘦高个儿,背稍许有点佝,也就是常说的哈背。如果不是有这么一点美中不足,他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大帅哥:枣型的脸膛,一双大眼很有神,配上两道剑眉,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薄皮大嘴,乌黑的大背头看得出抹了少许头油。他是个讲究的人,即使在厨房里忙,衣着也比较整齐,显得干净利落。他还是个急性子,大嗓门。如果你想去炊事班找他,站在食堂外就知道他在不在,那个长沙口音的大嗓门,就是他。

人们常说大锅饭小锅菜,意思是说,饭要吃大锅煮出来的,菜要吃小锅炒出来的。按这个逻辑,食堂的菜是没有家里的菜好吃的。食堂里每餐的主菜或者说是荤菜,都是匡师傅亲自掌勺的,也就是说,匡师傅大显身手基本上都是大锅菜。看匡师傅炒菜简直是一种享受。只见他站在直径约一米的大铁锅前,双腿岔开像练武功的,撸起袖子,腰系围裙,手握一把近一米长的大铁铲,就像上阵厮杀的猛士。往锅里倒油后,待油烧到七分热时,便倒入食材,然后舞动大铲,左一铲,右一推,翻过来,覆过去,随着食材在大锅中腾挪翻滚,他时不时将早已经备好的调味品与作料洒入锅中。有人说,炒菜没得巧,关键是火候把的好。匡师傅就是火候把的好的人。就这样,大锅,大铲,大火,大师,不一会儿,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菜就出锅了。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用仅有的食材,用更高的技巧,花更多的心思,把饭菜做得更加可口,而自己并不能多拿一分钱,这种职业操守和精神境界,正是今天的社会所稀缺的!我母亲曾经是堂堂邵阳市饮食服务公司的经理,对全市国营饭店和餐馆的当家厨师的手艺大抵是知道的。母亲跟我们一样,餐餐在家里吃饭。多少次,在饭桌上,她对匡师傅炒出来的菜称赞有加。一个机关食堂的大师傅能把大锅菜炒得连全市饮食行业的一把手都叫好,这还不牛逼么?
专署食堂,一个普通的后勤单位,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守岗位,保障供应,给机关干部及家属子女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方便,让我们尝到了材料简单却味道不错的大锅菜,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如果说缺衣少食年代的底色不是那么明快的话,那么专署食堂算是给它增添了一抹橘红,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赵建湘,1955年出生于邵阳,中共党员,电大毕业,高级技师,1976年参加工作,从工人一步步成长为车间主任,副厂长。企业改制后去广州经济开发区外企任技师,2008年离职返回邵阳。业余爱好写作。2022年因病去世。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罗东成  刘惠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下干部湖南工作团:共和国历史深处的记忆……
开新锅流程,你学会了吗? #厨房里的江湖 #餐饮人 #开新锅方法 #邵阳简师傅
No1170 记忆中的专署大院--黔阳专署大院印象(1)
刘茂泉:【莱阳的“裕”铁锅 】
17岁厨师惨死厨房,都是这口锅害的…厨师兄弟注意了
#邵阳简师傅 #湖南邵阳 #简师傅教做菜 #邵阳简师傅 #湘菜#凉拌包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