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年知青路,一生苗乡情

李林森:九年知青路,一生苗乡情

肖丁勤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年一位伟人的一句号召改变了千万城市青年的命运。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农民,从城市生活到农村生活,这批莘莘学子历经命运放逐和生活磨砺,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留下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中国知青,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虽然在整体意义上已离开农村,但作为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永远使每一个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记忆犹新。在此,让我们翻开那页厚重历史,去感受一位退休老人的知青情结。

知青生涯

19631010日,12名稚气刚脱的邵阳知青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地远人穷的清源公社,被安插在光明和红星两个大队。年仅16岁的李林森因个小体弱,暂留在大队部熟悉工作,春节过后才被安置于大门头生产队。大门头生产队地广人稀,有2个小组,10多户人,散居在7个山旮旯里。面对生存环境的遽然改变,李森林克服“水土不服”,从最基本的农活开始学,接受命运的安排。不久,生产队安排他放牛。大门头有一处天然草坪,周围两个大队近百头牛均放牧于此,看到大黄牯抵角斗架,感到新奇的他常想像起西班牙的斗牛场景。白天生产,晚上开会,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在“看到屋,走得哭”的山区,开一个会加上往返时间,经常折腾到大半夜。时值寒冬,由于贫穷,一半以上的村民靠一身单衣单裤过冬。李林森穿了件母亲用旧毛线织的毛衣,令村里人羡慕不已,纷纷摸了又摸,问他穿“洋索子衣”是什么感觉。社教运动开始后,公社调他去县城学习幻灯放映技术,回来后即在公社各生产队开展破除迷信的幻灯放映和图片讲解。其间,李林森背着幻灯机走遍了清源公社的8个大队33个生产队。

邵阳知青三剑客重返李林森下乡之地城步苗族自治县清源侯家田,(左)龙国武,(中)李林森,(右)罗一川

大门头生产队山高路陡,小孩读书须走10多里山路。由于就学难,辍学情况较为严重。李林森提议在该队开办半耕半读班,即上午集中学习,下午帮家里搞劳动,让孩子不出本队就能接受启蒙教育。在村民的期盼和支持下,该班不久在一村民的堂屋里开办起来。二个组的8个孩子有了自己的教室,不再遭受读书路上的奔波之苦了。后来,生产队为孩子添置了新的课桌椅,教室也搬到生产队的仓库楼上,教学条件大有改观。为了让山里孩子多学点文化,李林森常在孩子放学后背块小黑板揣几支粉笔,爬山涉水深入村民家里辅导孩子,使村民深受感动。一年后,因公社调整教育布局,大门头半耕半读班撤销。

大门头与朝山冲同属统一核算的光明大队。朝山冲原记工员因识字不多,所记工分经常出错,常引发社员之间的猜疑和争吵。大队干部见李林森办事公正思想单纯,决定让他到朝山冲任记工员。在朝山冲,李林森住在村民胡玉庭家里。胡的母亲是位贤淑精致的农村妇女,在那艰难的条件下,她将家里收拾得那个年代少有的干净整洁。对李林森这个“外来人”从无二心,视同儿子一样看待,每有好吃的必要劝菜,总要让他多吃点她才满意。在远离母亲的苗乡山寨,让李林森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也让他感到只有拼命劳动和加倍奉献才能报答山里人无私的关爱和本性的善良。记工员这差事,一定要出于公正心。山里人没读什么书,朝山冲7户人家就有3户不会记数,用他们话说就是“记工员要凭良心做事”。李林森认真履行记工员职责,到了月底,他逐家逐户上门对账;碰上没有记数习惯的社员,便逐天逐日地念给他们听,哪天在哪里做什么事多少工分,等等。做到与社员帐帐相符后,然后再张榜公布。到了年终决算进行收益分配时,是每个生产队记工员最头痛的事,除核清全年劳动工分外,还要核清名目繁多的肥料工分、补助工分、义务工分、上缴工分等。朝山冲由于平常做到了日清月结,年终决算在全大队率先完成。

李林森(右)与罗一川(左)和龙国武(中)在热情的苗乡青年引导下,在大山深处的河谷寻找可供镌刻的奇石

文革期间,光明大队在侯家小地名“学田”的地方办林场,劳力由各生产队抽调。李林森被再次调住林场。数月后,当育苗造林任务完成后,各生产队因管理上产生分歧,人马全部撤回。此时,李林森与林场女知青何日降在几个月的劳动中,双方互生爱意,早已心心相许。何日降的插队点在侯家,那里交通方便,劳动值也较朝山冲高出许多。他们憧憬着在侯家落户安家,长相厮守。可是,在那粮食短缺的年代,多一张口就会多分去原本就多的粮食,该生产队长明确表示反对。李林森抱着最后希望,向大队支部书记侯盛友请求落户侯家。侯盛友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任过志愿军连长,退伍后任过县邮电局副局长,三年“苦日子”时回乡担任大队支部书记。他十分同情远离故土的城市知青,在社员大会上力排众议让李在侯家落了户。侯书记的善心义举,让李林森夫妇永远铭记在心。由于刚成家无房住,侯书记先安排他们住在大队部楼上。后又多次开会商议帮助他们修建房屋。1969年冬,在社员出物出工的无偿支援下,一座属于李林森夫妇的新木板房终于落成。有了这处温馨的知青屋,小夫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融合于这方山水中。

1972年,全国知青开始招工返城。年底,李林森与清源公社部分知青被招工到湘潭市谭家山煤矿。整整九年的知青生涯终于结束。1985年李林森调回邵阳地区电业局,夫妻团聚,生活渐入小康。

李林森与慕名而来的北京知青作家马杰超(左)在他的知青情石刻前留念
情系山村

离开了城步苗乡,李林森情系于彼,那方灵秀的山水和纯朴的山民,每每使他难于释怀。城步清源,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那里度过,成了李林森夫妇的第二故乡。浓浓的知青情结使他从1984年起开始每年给那里的村民寄写春联,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牛年写牛,马年书马,尽是真情的祝福。邵阳日报1997年为此作过“幅幅春联寄深情,报答乡亲情和爱”的报道。

九十年代以来,李林森坚持每年去一次城步清源,捎带一些书籍、学生文具及糖果酒肉,看望那里的乡亲。那间知青小木屋,自他招工返城后,仍有乡亲悉心照看,令他感动不已。1996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时,他邀集当年的知青插友10余人同赴清源,与乡亲共叙友情。当年的毛头小伙均已人到中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1998年,李林森再次来到清源,听到一个小孩上学途中经过一处山涧木桥时失足摔伤,他深感不安,总感到自己应该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次日他赶至县城定制了3块预制板,并请去石匠砌好小溪两边桥墩,分两处将预制板搭置在小孩上学的必经途中,解除了乡亲的后顾之忧。在桥一端的石碑,他刻字其上:生活中总有些永恒的东西,邵阳知青李林森祈盼山那边的精彩。小溪那边是村里的小学,不言而喻,他祈盼城步苗乡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祈盼山里的孩子鹏程万里。2002年,李林森在侯家田村的三岔路口,为过路乡亲修建一座候车避雨的凉亭。亭曰“林森亭”,寓意永远铭记此山此水,难忘青春的足迹;也寓含难以报答当地乡亲自始至终的一片深情。

湖南省邵阳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组团,瞻看李林森镌刻在苗乡深处侯家寨石崖上的″知青梦"(返城梦)

李林森有收藏奇石的嗜好,家里石头琳琅满目,其中有一石头他视为珍物,摆放在客厅最显眼处。那是一块城步清源的河床中常见的山野麻石,重约50公斤。李林森说:据奇石专家考证,城步奇石资源特别丰富,像这种石质的石头,全省只有城步的河里才有。麻石正面刻有两行字:来是缘,去是缘;有缘相聚且惜缘。寓意在那特定的历史年代,李林森与城步清源结下的不解之缘。

改革开放以来,苗乡青年来邵阳求学工作出差的日渐增多。李林森为人随和,待人真情,城步青年也将他家作为中转站。李林森从不嫌麻烦,乐意为他们服务。苗乡人有吃油茶的习惯,久了不吃不舒坦。李林森定期在家打油茶,在邵阳的城步老乡不请自到,非常随意。与他们欢聚一堂,是李林森夫妇最感开心的时刻。在大祥区公安局工作的城步大阳乡人易必松在一天上午同时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喊他喝油茶,一个是请他赴宴喝酒。他毅然选择来李林森家喝油茶。五十年代下放在城步南山的老知青龙国治在他家喝油茶时慷慨地说:“如果你今天杀鸡请我来,我不会来;喊我喝油茶,我特别高兴地来了。在邵阳能喝到油茶的地方不多啊。”一语道破下放知青与苗乡人民的油茶情结。

苗乡美景
勒石寄情

199611月城步县庆40周年,李林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完庆典后,与同为昔年知青的省著名书法家罗一川、知青作家龙国武等10余人遨游当年知青点的山山水水,牵动了他在城步苗乡纪念上山下乡的缱绻情思。面对当年因腹中饥饥而无论如何也品味不出的这人间美景,罗一川感想连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命运的、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历史事件,怎能大潮退后全无依凭?倘在这大山腹地的天然石崖勒石纪事警醒后人,倒不失为有远见卓识之拳拳义举!通过令李林森灵魂难安的长久思考,他决定在自己插队下乡40周年之际的20031010日之前完成知青们的这项夙愿。

从清源返邵后,李林森一直在寻觅一位文字功底扎实,又亲历上山下乡运动的人来执笔行文。李林森为主人公的插队经历唏嘘不已。如能请许先生撰文,当是最佳选择。与许先生素昧平生的李林森决定去省城长沙拜晤他。出于浓浓的知青情结,许先生欣然答允执笔。不久,依据李林森提供的个人资料而创作的《上山下乡清源四十年记》,传真到邵阳。该碑文共346字,四字一句,笔力不凡,几乎囊括了李林森插队的全部经历和人生感怀。考虑到碑文过长,石碑难以包容,李林森又请邵阳市原文联副主席樊家信反复推敲,最终精减到300字。成功后的碑文如下:

城步清源,南临八桂,北望儒林,山清水秀,物阜民淳。一九六三,时在双十,十二学子,下乡清源。次年又继,三十八人。崇山为伴,溪泉为邻。苦难砺志,辛劳耕耘。短者三载,长十六春。酸甜苦辣,刻骨铭心。吾赴清源,二八青春,插队落户,袁家山村。先习放牧,复教童蒙,朝山冲里,再住记工。文革风起,深山无宁,余归学田,植树造林。姻缘有定,天许何君,绿水为凭,青山作证,盛友书记,助我成亲。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生儿育女,得享天伦。一九七二,招工回城,依依惜别,父老乡亲。九度春秋,苦中情真,清源山水,泽余恩深。人去心留,星移情存,天涯咫尺,魂牵梦萦。人生苦短,韶华为珍,苗乡情结,历久弥深。余近花甲,思切寻根,重访清源,勒石寄情。禀告上苍,昭示后代:钱财粪土,情义千金。

供乡亲们休憩的林森亭竣工后,李林森(前排左一)与知青摄影家肖向荣(前排左三)与乡亲们合影留念

随着碑文的撰写成功,标志着离相去期望的目标已不太远。

2003108日,在当地司机的帮助下,镌刻完毕的石碑运抵清源。讵料,在对卸于地面的石碑进行必要的翻动时,那块好好的巨碑竟轰然断裂为二。面对耗时数载却遭受毁损的心头宝物,在场的人们无不惋惜,李林森不由热泪夺眶而出。因无计可施,这块一断为二的石碑在清源侯家的路边蒙垢躺了一年。2004年夏,李林森抖擞精神重返城步,请石匠将原来断裂的两块石碑切刻整齐,磨去原有字迹,再由县城儒林镇挑选两块石碑进行打磨镌刻,运进清源侯家,四碑合一,重立形象。2005年夏,立碑全面完成。九年立碑,印证九年插队,冥冥中传佛早有预定。李林森完成知青朋友托负的使命,感到如释重负。

200611月,城步县庆50周年,李林森再次荣幸当选为参加庆典嘉宾 ,并随同当年知青龙国武等一行再次遨游清源。在浏览了纪念上山下乡石碑后,这些知青神情格外激动,知青作家龙国武当场赋诗:

宝庆知青李林森,独立独行有铁证;

犹记当年青春事,不忘苗民乡谊情;

人生风雨如隙过,史册万载亦追今;

九载兑现老骥梦,吾献拙诗表敬钦!

作者简介:肖丁勤,苗族,1973年5月生,城步儒林镇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任城步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现供职县供销联社监事会。系国家邮政社会监督员、邵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文字方面由诗歌起步,曾入史志部门,钻研中共城步地方史10年,旁涉城步文史、民族文化;闲时用镜头捕捉万象,以文字记录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邵阳对联 || 第100期|| 城步长安营
城步“苗乡油茶”的起源,竟有上千年的历史!
关于湘桂黔边区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城步网红和两大女明星醉在南山
【短篇小说】我的小学老师
邵阳民俗风味油茶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