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春雨:看客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看客



作者 | 张春雨

原创 | 乡土中原

“看客”一词的历史并不长,最早出现在鲁迅的文章里,才一百年。中国看客的历史却很长,有统治阶级和战争起就有看客,至少二千年。如今自媒体的发达,看客现象更是被赋予了新的色彩,上了头条热搜的,屡见不鲜。

记得有家自媒体,作者自助发文后有个功能,可以贴出一个标签“欢迎围观”,转发到朋友圈里去,聊以增加曝光率,博君一睹。这是招徕看客。
看客,单看字面意思,是个中性词:围观者。被鲁迅一用,看客顷刻就有了褒义和贬义之分。
那是因为立场。
单说解放前,同村有位大侠,为生活所迫当了土匪占山为王,偶尔横行乡里,偶尔充满智慧,比如率一众乡亲抗国民党政府的粮,杀富济贫以周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宗族乡亲等,挽救许多人于水火,颇富传奇色彩。
后来终于为国民党政府所不容,解放前夕被杀。为儆效尤,勒令村民围观。亲痛仇快,那一堆人里,我猜一定有“被无形的手提着,仿佛许多鸭”的麻木看客,也有不忍目睹和侧目掩面而泣的同宗族人,他们敢怒不敢言,敢骂娘不敢反抗,这是被动的看客,殊为可怜楚楚。
我小的时候,乡村农闲没有太多娱乐项目,常有猴戏魔术杂技走村串乡卖艺。锣鼓家伙一响,全村人聚集围观,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有一次猴子不太听话,把耍猴的帽子扔出老远,挨了皮鞭的老猴龇牙咧嘴吱吱哇哇,骑在主人头上把他一张黑红老脸抓得稀烂。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有人高喊:“使鞭抽他!”气氛瞬间高潮,有的笑弯了腰,有的欢呼雀跃,人们不亦乐乎。
还有一次,魔术师表演用刀割人头,一人先趴在长凳上,头伸向观众,大块红布连头带肩盖严,表演者亲剁树棍试验菜刀后,开始下手。红布下面滴出半碗红色液体来,明知不可能是真的,仍有的人吓得哭出声,但还有的人却在大喊:“掀开红布看看!”很多年过去了,这种伤口抹盐光听心里都疼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情态,横亘绵延,常看常新。
2010年8月17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在京拉开帷幕。以丑为美的“芙蓉姐姐”现身大会引起了众人围观。蕾丝蓝裙露出大白腿,性感妩媚亮相,许多参会人员明知无聊至极,却都驻足观望。这哪是审美,纯粹的审丑,病态的女主遭遇病态的看客,哪里会轻易散场。
犹记2018年昆山“龙哥”,醉酒挥刀欲行凶时反被夺刀,相持之下“龙哥”被砍死。先无论两人对错,如果当时围观者中,能有一位见义勇为者上前,夺刀劝阻“龙哥”施暴,或者夺下“白衬衣”手里的刀具,可能就不会有惨剧发生。但是自始至终围观者都保持“冷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没我什么事”。
“脱口秀女王”杨笠吐槽“看起来那么普通,而他却那么自信”的普信男之后遭网曝,再次登台表演时,台下观众仍然鼓励她接着讲犀利男女话题。这种饮鸩止渴、捧杀“爱豆”的看客,是精致的利己,毫无底线可言。
现实生活中谁没有遇到过看客的冷漠而灰心颓唐?前几年住多层楼房,冬季供暖期物业收费高却不能保证温度,我和楼下邻居去找物业经理要说法。他看我们穿同款制服,误以为是执法暗访的,瞬间产生逆反心理,气势汹汹。
而一众旁观者围得水泄不通,竟没有一人站出来提出相同诉求,任凭物业经理无理嚣张,客观上助长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连合理的诉求都不敢争取,活该你忍辱负重默默前行。“事虽关己,我依靠你。”只想情现成的。

看客心理从古至今普遍存在。好奇他人的隐私、糗事,越详细越好,唯恐天下人不知,以抖搂他人的悲伤为乐。而对于自身,从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常以没有能力为借口,百般逃避责任和应有的担当。
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写阿Q从城里回来大谈杀革命党的见闻,“杀头,好看!好看!”《药》中,华老栓高价购买人血馒头而对革命者被杀害却十分冷漠。在《祝福》中祥林嫂不停地向鲁镇的人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冬天雪地里会有狼......”而人们只报以冷漠麻木,“祥林嫂,你放着吧。”
鲁迅是看客心理刻画大师,是看客文化的掘墓人,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他捅破看客心里那层虚伪冷漠的窗户纸,撕碎后又掰开给世人看,他是最清醒的中国人代表。
存在即合理,这种“看客”心理有着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
首先,传统的封建思想作祟。封建社会一些价值观扭曲,长期以来,人奴役人,强权就是道理,好人有理却寸步难行,无论如何是争不过强势一方的,久而久之弱势一方产生顺从心理,“事不关己不出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三从四德,君臣父子,亲亲尊尊,服从意识根深蒂固。“无权无势不拉架”,弱势一方没实力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旁观。当个优秀的看客,不添乱。
其次,公平正义失衡后的逃避。社会上不乏遭遇不公、申诉无门,一番撞墙之后,“看破红尘”,不再讲什么情怀。利己的都成功了,讲情怀的还在碰壁,失去了对社会的最后希望和基本信任。哀莫大于心死,“让有本事的成功人士管去”,谁行谁上。明明出来说句话就能办妥,偏偏作壁上观。
最后,社会还没有真正构建起“天下为公”的情怀关切。社会转型期许多人正遭受着利益相关的阵痛,社会没有给这部分人充分的关切。无形中的社会分层,也让一些人遭遇不安定感,努力打拼中无暇他顾,更甭提为公,遂使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横行,且沾沾自喜。他们津津乐道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的上层建筑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阵痛。

看客现象是一种社会病。看客普遍有邪恶快感、社会恐惧和道德恐慌中的一种,或综合征。得治。
首先,邪恶快感是仇官仇富仇视别人平安幸福、碰巧被仇视者遭遇打击从而产生的一种求之不得的极度舒适感,暴露出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的不如意。“得不到就要毁掉”是他们内心的极度渴望。我们必须承认,个人能力差异,社会分工不同,大千世界各有分明,可以安分守己静待时机。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杨绛批评过一种人,说“书读得不多,想得却很多。”芈月传里有句台词说得很直白:“你们付出多少,获得就有多少。”很有现实意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正理。而看别人笑话者,其实自己也强不到哪去,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其次,社会恐惧指对别人处于危险或需要帮助时,担忧自己受无辜牵连而不敢出手。关于“扶不扶”的问题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拦路虎。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的确有“其心不正,则眸子眊焉”者,但这仅仅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丑恶现象,况且有法治和道德来约束,终究会消失,不能以此为借口躲得远远的。其实换而言之,谁都有遭遇困难的时候,假如有一天自己也处此险境,谁还能伸出援助之手?万事凭理凭良心,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尽己所能,无愧良心、无悔人生。
最后,道德恐慌是正义被歪理左右,出手了反而受责备。作为资深看客不出手倒还罢了,反过来言语施压想伸出援手的人,实在可恶。伸出援手者一看,嚯!人言可畏,产生精神压力,也不敢出手了。无形中更加助涨了施暴者的嚣张,还有可能削弱遇险者生存下去的信念。客观上使受害者无助,顿显无限世态炎凉。其实万事都由自己拿主意,如果值得就在所不惜,不必仰人鼻息。
鲁迅先生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一百年后,这段经典的话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它能照亮彳亍的暗夜独行路,能够唤醒梦呓的态度摇摆者,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做一个身体健康和心理强大的人,不为世俗左右。更希望少一些无聊的看客,别让人家骂你愚弱,你自己不强大,任是谁也不能逼着你强大。

作者简介

张春雨,男,社旗县兴隆镇马庄人。现供职于某垂直管理机构驻山东单位,居济南。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围观者看中国人的看客心态
看客与说客
观点 | 谷兴云:一个围观读书人的故事——《孔乙己》的一种细读
围观:群体冷漠背后的心理畸变
甘肃女生被猥亵后跳楼,围观看客怂恿嘲讽,娱乐至死的社会谁该反思?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你是否为芸芸“看客”中的一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