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青松:又到麦收时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又到麦收时



作者 | 周青松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布谷…布谷…布谷…又到了布谷声声麦穗儿黄的时候。五月的田野上,金黄色的大地上,麦浪滚滚。一台台收割机轰鸣着,就像唱着胜利的凯歌一样穿梭在麦浪中,欢快地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看着那丰收的场景,思绪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割麦时的情景。

“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意思是等麦子完全成熟时就不能在等了,等到熟透了就收不回来了。在农村长大的都知道,麦熟一晌,就是说,早上看起来还满地绿生生的麦子,一阵风刮过去,霎那间满地金黄,一棵棵麦子都垂下了头,再不收割就要熟过了,割的时候,麦穗就要断一地。

五荒六月,龙口夺食。就是说更不要说下雨了,如果再来一场狂风暴雨,麦穗被打落一地,麦粒全部都落在了地里,一季的收成都没了。
我们家一共6口人,是典型的“一头沉”,父亲在乡供销社工作,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家里劳力少,一家子10多亩的地,所有地里的劳作都压在了母亲那廋弱的肩膀上,犁地、春耕锄草、施肥、收割甚至扬场等等,尤其是收麦的季节,又收又种的,简直是要了人命的忙苦累啊!
七八十年代,每到收麦的季节,大人小孩齐上阵,都要下地干活。一到麦收时节,不管是小学、中学学校统一放半月麦忙假,全力以赴服务农村“三夏”生产,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无论是家在农村有收麦任务,还是帮助亲戚收麦,只要请假,一律批准。

每到麦收季节,也正是父亲工作正忙的时候,要组织采购农资化肥等生产资料,保障全乡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父亲经常出差,工作忙回不来,母亲领着放麦假的我们,每天早早的被母亲从被窝里揪出来,脸都不洗,边走边啃着馍,糊里糊涂的跟在母亲后面到地里割麦子。
当火红的日头当当的照在头顶时,又饿又热又累又困,麦子的芒还把胳膊上拉的全是口子,汗水汇合着灰尘在脸上汇成了黑一道白一道的小河……
我当时正在上初中二年级,记得有一年麦收,学校放麦忙假,我约了几个同学到家里帮忙,大人们还怕累到我们,尽量找一些轻活让我们干。
家里来客,母亲又慌忙回家准备饭菜招待,活干不了多少,却也让一家子忙着烧水,做饭,安排晚上住的地方。耽误的自家的活也干不成,如今长大后成家立业,才想到不是帮忙,而是给家里人添乱。
麦收季节到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到集市上买点菜存起来,亲戚朋友都买着肉菜等生活用品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帮忙收麦。麦收如果天气好还可以,刮上五六级风,遇上阴雨连绵天,那就更难了,麦子倒在麦田里,像打场一样,常常要挽起裤管,打着赤脚在地里割麦,一脚深一脚浅的一点一点向前挪。
割好捆好,又从地里一捆一捆背到地头,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论多么劳累,都必须毫不犹豫地把麦捆堆起来。由于淋雨后的麦垛会发霉出芽,而发芽麦子磨出来的面,没筋骨,不好吃,所以,麦收必须体现一个快字,快隔快收快入仓。
麦子割完后,再打成捆,把麦捆拉到打麦场里垛起来,那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和架子车,等天气晴朗后,把麦子铺在麦场里,摊开后的麦穗晒的发焦了,最早是用牛套着石磙辗轧。金黄金黄的晒场里,牛把式赶着老黄牛,拉着青石磙转圈,轧一遍后,再翻场,再辗轧。

临近黄昏的时候,家里的青壮年劳力便把辗轧脱粒后的麦子的茎穗用木杈挑开,再把混有麦糠的麦粒集中在一起,扬场就开始了。扬场是个技术活,没有一定的技术经验是不会让你干的,另外一人则拿起扫帚开始“打落”。
随着农民们把混有麦糠的麦粒一锨接一锨的抛向空中,麦糠飘走,金黄色的麦粒落下,大家看到了从播种收割历经辛苦的最后收获,心中油然生出无限喜悦和期待。
夕阳西下,麦子堆的像小山一样,这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便会围坐在麦堆旁,抽一阵烟,家里人会把饭菜送到麦场,喝着啤酒聊天,各自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计算着交完公粮后,还有多少余粮。憧憬着生活的甜美梦想。
等到趁天晴,麦子晾晒三遍后,咬在嘴里嘎嘣响的时候,当时,别人晒三遍,我家的麦子总要多晒一遍,把那些籽粒饱满,优质的麦子拉到镇上交公粮。
我不解的问爷爷:“别人家把那些好的麦子留在自己家里吃,想方设法把那些劣质麦子卖给国家,你怎么这么老实,和别人反了个过”。
爷爷说:“你这个傻孩子,爷爷是个党员,要带头交售爱国粮,不能让人在后边说咱的二话呀!再说,光咱家就有好几个吃商品粮在外工作的,宁肯自己吃点亏,也要把好小麦交给国家”。
过去的麦收时节,最集中的时段大概有一个月,从开始收割到归仓,多靠人力畜力完成,因此,显得很漫长,很劳累,很辛苦,也才有了很深的记忆和值得回味的地方。
斗转星移,时移世易。后来我到县城上高中,毕业到部队服役,转业后参加工作,再也没有下地收过麦子了。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村里慢慢有了第一台打麦机、联合收割机,再到播种机,麦子耕种收逐渐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一到麦收的时间,只见大型联合收割机自南向北,依次从公路上大道上进入麦田,而麦田的主人只须准备好相当的钞票和口袋,几天时间就可以轻松的完成麦收。

我小时候记忆中那种麦收方式早已成为农耕文明一种美好的记忆,尘封进历史册页。那田野中的挥镰收割,那麦场里的繁忙身影,那些个不眠之夜,总会在麦子的收获时节萦绕在我的心头。劳动是艰辛的,但更多的却是快乐;即使欠收,也会感激老天的点滴眷顾。他们朴素的思想,一直深深地、深深地影响着我。萌生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初心和动力,时刻激励着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作者简介

周青松,中共党员,南阳唐河郭滩镇人,现从事城市管理工作。先后在《南阳日报》、《石柱山》、《唐州风》等刊物发表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当年割麦忙》
[河南]老家就要收麦了,这八道工序你还记得吗 | 豫记
布谷声声麦飘香
​朱克雄|风吹麦浪 我心难忘
乡村记忆‖ 生产队时期的麦收画面,至今仍让我回味
六月,又到麦香时节||孟祥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