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安奎:​莲舒鹤鸣,风雨彩虹---记国宝“莲鹤方壶”护送人赵全嘏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莲舒鹤鸣,风雨彩虹

---记国宝“莲鹤方壶”护送人赵全嘏

作者 |常安奎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2023年8月25日上午9时,“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一百周年”揭碑仪式在新郑市莲鹤广场举行。河南省文物局、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和新郑市的主要领导出席了揭幕仪式。

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纪念碑
100年前的今天,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青铜礼乐器百余件,引起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并以“新郑彝器”扬名于世。
郭沫若先生曾赞叹莲鹤方壶是“时代精神之象征”,他评价:“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与旧,传承与创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莲鹤方壶不仅承载了东周大变革时代下新旧青铜文化交锋的记忆,经历千年岁月,但它能革故鼎新,莲瓣相依,荷花争艳,也许就是东周时代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写照;
那展翅欲飞的青铜鹤,伴随着它仰天的长鸣,正穿越时空,响彻寰宇,也许正是悠悠春秋百家争鸣中的佼佼者和时代领航的最强音,它历经无数历史的风雨和沧桑巨变,如今更见证盛世中国的辉煌。尽管时光流转,但它铅华不洗,血脉赓续,我们仍然能够与过去相连,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
国宝凝聚民族精华,代表时代精神,然而国宝流传到今天却发生了很多惊心动魄,悲欢离合的故事,沧海万顷,弱水万千,这里我穿越历史时空,只采撷一瓢历史的甘冽清泉,来与大家分享我社旗著名考古学者赵全嘏先生与国宝”莲鹤方壶”的动人往事。
在介绍”莲鹤方壶”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赵全嘏先生:

赵全嘏[gǔ](1906-1978),河南社旗李店镇西杨庄村人(1965年之前归属于唐河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河南著名考古学者,曾任河南省文管会委员(兼秘书),河南省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并兼任文物工作队队长。
他的主要功绩和学术成就有:1941年7月-9月在抗日战争进行当中,赵全嘏先生亲自到河南省鲁山县对望城岗冶铁5个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于1942年9月在鲁山写成了《鲁山汉代冶铁厂遗址之发现与考证》的考古文章,发表在1945年由顾颉刚主编的《史学杂志》创刊号上,他是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的第一发现人和考古人。
1950年他是郑州商代二里岗遗址的重要发现者之一,与安金槐和裴明相,再加上遗址的报告人韩维周先生,后被称作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的”四杰”;参与了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首先提出了“郑州商城系商代仲丁迁徙的商代京城”,是“隞都说”的重要代表,是建国后仰韶文化和夏商文化研究的先驱之一,是考古学中“二里岗商代文化”的重要提出人之一。
下面我们介绍”莲鹤方壶”的历史往事:
最初发现 :1923年8月25日,河南地区连日干旱,家住新郑县南门外的邑绅李锐雇工在自家菜园子凿井灌溉,掘地三丈时发现铜器,先后挖得铜器数十件,并将其中一件大鼎和两件中鼎卖给许昌张庆麟。之后,新郑李家楼出土铜器的消息不胫而走。
9月1日,时任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新郑,听闻新郑出土古物之事,考虑到“鼎彝古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允,宜归诸公家,俾存国粹”,命令副官和新郑县知事将此意告知李锐,李锐欣然应允,将所得铜鼎、铜簋、铜鬲、铜簠、铜甗等 25 件文物交还给公家,并于当晚运至郑州驻地。 
发掘过程: 1923年9月2日,在副官陈国昌等人的监督下对郑公大墓进行继续发掘。10月2日挖至生土层,开始对墓穴进行回填,10月5日发掘结束,历时30余天,先后出土青铜器百余件,其中包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的莲鹤方壶,出土残器碎片和骨、贝、玉等杂器千余件。
收藏过程:新郑李家楼出土器物种类之丰、数量之巨、制作之美在当时乃前所未见,因此它们一经面世,便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如北洋军政府教育部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等诸多单位对收藏此批文物表达了意向,希望能承担保存文物之责。
但由河南地方收藏保护此批文物更有优势,也更有意义。从时任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到河南地方官绅、民众,对由河南省收藏此批器物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表达了此批文物收藏于河南的重要意义。
最终,在多方努力之下,于1923年9月17日和10月17日分两批将所得文物尽数运至开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 
研究过程: 郑公大墓文物出土之后,对其器物的著录颇多。最早由靳云鹗对出土文物进行编录,辑录成《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全书共分为三册,分别记录了图志辑录始末、出土文物影像与尺寸以及各界人士与靳云鹗的函电往来,为我们了解郑公大墓发掘、保存等相关情况留下了最原始的资料。
之后关百益先后撰写《郑冢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孙海波撰写《新郑彝器》等书,这些著录文献成为后人研究这批器物的重要资料来源。
如今,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进展,全国出土东周墓葬增多,伴随材料的积累,对东周墓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郑公大墓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郑公大墓墓葬年代应为春秋中晚期。 
流转和迁移: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华北各地相继沦陷,为了保护国宝,使之免遭日寇劫掠,河南博物馆开始为文物迁移做准备。
经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博物馆选取部分馆藏文物计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为68箱,其中含新郑郑公大墓、辉县琉璃阁及安阳殷墟等地出土铜器34箱,由河南省政府委员凌孝芬、河南博物馆保存部主任赵惜时及雷荫堂率保安队十余人,押送古物由开封西行,开始了艰辛的迁徙之路。文物押送队伍先后到达汉口、宜昌、万县等地,于1938年11月27日抵达重庆中央大学柏溪校区。
山城分离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但和平并不持久,内战烽火又起,铁路中断,交通阻隔,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未有回家之机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元旦过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厦将倾,中共人民共和国即将破茧而生,翩然起飞,此年是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改朝换代的重要一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首先我们介绍赵全嘏先生在1949年4月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和平解放中,充当信使促成句容和平解放的革命事迹和其从事新中国河南文物保护和考古的时代经历。
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在镇江市句容县的解放中,句容县时任国民党县长陈天秩,与何基沣将军当年同是冯玉祥将军的部下,陈天秩也曾是国民党33集团军邓县干训班前总干事,是赵全嘏的前领导,1948年4月接任国民党句容县长职务。
中共铁流饮马长江,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堑,值此光明与黑暗斗争的关键时刻,中共地下党员赵全嘏和王子英受党的安排做句容县长陈天秩的工作。
1949年4月23日上午,赵全嘏先生和县长秘书陈进修一起冒着生命的危险到镇江前线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4军军长何基沣将军,并带回了何基沣将军促使陈天秩县长投诚起义的亲笔信函,收到信函的陈天秩县长立即正面回应何基沣将军的信函要求,并立即任命中共地下党员王子英为保安团长,召开会议宣布句容起义,并于1949年4月24日,带领部下到南京市区郊外一个叫马群的村庄接收中国人民解放军34军的改编。改编部队后担任南京市的戍守工作,后成为南京市的公安部队。
就这样千年江南句容县有史以来免受战火和兵燹,政权更迭中,没有放一枪一弹,没有流一滴鲜血,句容从而宣布和平解放。
句容和平解放后不久,赵全嘏先生从南京回到了河南省会开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河南人民政府副省长,河南大学副校长嵇文甫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孙文青和林伯襄担任,委员有赵全嘏、靳志、张邃青、刘耀庭等。
由于赵全嘏先生有着历史和考古的专业基础,赵全嘏先生被任命为河南省文管会文化科科长,受河南省长吴芝圃的聘请,并兼任省文管会文物工作委员会秘书(文化科下属文物考古工作队,赵全嘏先生是第一任队长,河南省实际文物和考古工作是由赵全嘏先生主持。
紧承接上面,我们介绍“莲鹤方壶”等系列文物在在山城重庆的惊险分离。
1949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大兵压境,兵临山城,国民党空军满载河南古物的两架运输机,一架在张克明的押运下飞离重庆直达台北松山机场,其中,起飞的那架飞机押运至台北的文物共38箱,计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其中青铜器 11箱,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部分铜器亦在之列,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
另外一架因机场跑道被解放军封锁未能起飞,该飞机载有包括莲鹤方壶、铜鼎等器物等郑公大墓出土的国宝文物从此留在了大陆。
从此,同一地点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国宝文物随着中国政权的分立而天隔一方,几十年来两岸中华国宝文物隔海峡而翘盼,望穿秋水以思念,岁月流逝,天宝物华,见证了中华民族骨肉分离,版图分治的斑斑血泪和中华民族崛起的漫长历史。
1950年8月21日,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代表赵全嘏会同中央文化部代表唐兰、卢少忱共赴重庆接收存渝的河南文物,其中包括新郑郑公大墓出土部分文物。
1950年9月13日,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代表唐兰、卢少忱,河南省人民政府代表赵全嘏、裴明相共同签订的存渝文物交接单(《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提取河南省博物馆存渝古物目录清单》,其中唐兰等人挑选河南存渝古物51件,包括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铜鼎等器物,从重庆押回河南,裴明相因而由重庆回到河南开封,在省文管会领导下的省博物馆工作.
1994年,调拨给深圳市博物馆两件铜鼎,也为郑公大墓出土。至今,郑公大墓出土文物藏于四地五馆之中,分别为河南博物院56件,台北历史博物馆21件,中国国家博物馆18件,北京故宫博物院5件,深圳市博物馆2件。 
合作重聚:1998年,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互访达成意向,进行学术研究合作,将分散于我国海峡两岸的馆藏文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从而搭起两岸文化交流之桥梁。
1999年,双方签订《两馆友好合作意向书》,随后成立“郑公大墓青铜器”联合学术小组,共同协作进行郑公大墓相关研究。
2001年,两馆出版《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一书,分简繁字体两种版本在两岸发行,书中全面收集整理了分散于海峡两岸的郑公大墓的青铜器,涉及文物出土、收藏、离散过程,器物的分类、定名,器物源流、风格、演变的考订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百年前,莲鹤方壶等国宝文物出土,震惊中外,令无数观者为之倾倒,即使在当时的旧中国也引起众人惊讶和叹为观止,“新郑彝器”或“莲鹤方壶”扬名于世,穿越历史。百年间,它们历经传奇的际遇和沧桑,见证中华民族时代的变迁。
继先贤告慰乡梓,以宏业激励后人
赵全嘏先生是我们社旗大地走出的红色考古学者和革命者,他主持新中国河南文物和考古事业长达8年之久。是新中国先商文化研究的先驱,“郑州商代二里岗文化”的重要提出人之一。
他当年作为河南文物和考古的主要负责人有幸参与“莲鹤方壶”等国宝文物在渝的接收和移交,是“莲鹤方壶”文物系列聚散离合的见证人和护送人。他当时做的事情,无疑是文博界和文化界的大事,作为社旗人,我们要引以为豪,为之骄傲。
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民族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寓意着莲瓣舒放,鹤鸣九皋的深刻含义.现在它正讲述古老的文明和智慧,伴随着台湾将来的回归,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它将讲述和自己的亲人“分离”和 “团聚”的故事,百年国运沧桑,莲鹤方壶也经历着百年风雨岁月,同时也见证着中华民族悲欢离合的血泪历史。
2003年12月13日,莲鹤方壶邮票首发式同时在北京故宫、河南新郑隆重举行,同庆它们共同的生日。呈现在邮票上的莲鹤方壶,形体高大,壶身饰蟠曲的龙纹,两旁为镂孔的龙形大双耳,圈足下伏双兽,有盖,盖周并列两层莲瓣,莲瓣中立一鹤,做振翅欲飞和引吭长鸣状,它那面向远方,展翅起翔的神态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一件极具艺术感与人文内涵的瑰宝。
      

2023年8月22日,《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纪念邮折首发仪式在河南博物院举行。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程峰共同为《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纪念邮折揭幕。

风雨彩虹,莲舒鹤鸣,见证华夏百年沧桑和盛世,期盼家乡人民、党和政府,以国宝“莲鹤方壶”护送人赵全嘏先生为荣,不忘先生曾对中国考古事业和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贡献,努力保护和弘扬社旗历史文化,充分发挥文物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特殊纽带作用,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关心推动家乡文化事业向前发展,助推社旗经济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太平盛世。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月一款镇馆宝-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
两件令人炫目的文物,同根而生相隔百里,合并展出惊艳世界
1923年8月,河南新郑连续干旱,乡绅李锐决定雇人打井。可挖了几天都没有挖到水,土质却越来越坚硬。就在他想放弃时,忽然听见工人的锄头“咣当”一声,像是碰上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李锐赶紧叫停工人,蹲下去小心
河南叫博物院,其他省则叫博物馆,博物院与博物馆有何处别?
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的传奇故事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