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先红:​漫漫求学路,悠悠父母心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漫漫求学路,悠悠父母心



作者 | 史先红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01

好友的孩子今年读初三,她告诉我正在为一个决定犯愁:户口想迁到西安,又有些犹豫,周围有人这么做,但不知道是否合适。
没多久西安回流生事件成为了热搜,好友也打消了这一念头,却让我陷入了沉思:这些年,为了孩子的高考,河南的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又万般无奈。
从十年前的天津,到近年的西安,弥漫着多少家长望子成龙的殷殷情怀和对河南高考想避而远之的无奈之心。
数年前,身边曾有一位在天津读高中的孩子,每个周末父母坐高铁去天津团聚,惊叹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家长的魄力:买房,往返交通,陪读,其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让人望尘莫及!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发生在身边的异地高考,也让我第一次对高考开始关注,第一次去了解孩子背后的家长群。
儿子读高中是在郑州,三年来的付出和所见所闻,我亲身体会和领教了如今父母对孩子上学的支持力度和忘我奉献。
之前都觉得陪读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没想到我也加入了其中。原本以为周末学生可以住校,一个月回来一次都行,可得知宿舍的孩子都回家了之后也觉得还是陪陪孩子吧。
慢慢了解到,陪读的家长根据个人情况分为三种:一是在学校周边小区租房子陪读,有全职陪读的,也有周末过来陪读的;二是在学校周边快捷酒店临时入住,周末陪读;三是在学校内部打工陪读,做餐厅服务员和宿舍管理员。每一种方式都透漏着家长那颗爱子之心: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
问了租房的,还相当紧俏,距离近的早已没有,距离远的稍有不便,权衡之后还是住酒店吧,经济划算,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做饭吃,但是去饭馆吃饭很符合孩子的口味。

萱萱妈妈热心地告诉我说,学校周边有一个公寓,相当于民俗的形式,可以提供煲汤、做简餐的地方,但需要提前预定。于是赶紧安排,可每次打电话都已满房,后来才知道那里的家长都是包月的形式租住的。看来每一个学生家长都是有备而来,像我们这样没有经验的只有唏嘘惊叹的份儿。
三年下来算是领教了这些学生家长的拼劲儿。
周末去郑州那是第一需求,不管工作再忙都要想办法腾出时间去,可谓是风雨无阻,这条路一跑就是三年,有的甚至是六年(初中过来的)!
雯雯爸爸在这条路上跑了六年,用他的话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周末去郑州陪孩子。

雯雯初中就去了郑州,那个时候孩子小,他说天气再坏都要坚持开车到郑州,永远忘不了那个风雪交加的周末,高速上不了,只能走国道,走走停停,因为需要不停地清理积雪,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愣是走了四个小时才到!但是见到孩子的那一刻,一切的疲惫和紧张都消失了,能够陪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许昌到郑州开车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路程,遇到天气不好就会觉得路途遥远,但听了运良妈妈的叙述之后,瞬间觉得这点路程都不算什么了。
运良家是南阳市的,开车过来需要四个小时,冬天雾霾天气较多,能见度低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的经历让运良妈妈说起来仍心有余悸。
她说那天从郑州返程,天气本来就灰蒙蒙的,上了高速之后又起了大雾,能见度不到100米的样子,不敢跑太快,但是看着身边的大货车呼啸而过又不敢减速太多,有种后背发凉的感觉!就这么揪心地走着,时不时还看到一两起刮蹭事故,只盼着赶紧下高速,赶快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做到工作陪娃两不误实在是太难了!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每个周末休息一天半,法定节假日一个不少都要休息。这样的节奏孩子很喜欢,家长却忧思重重,因为其他县市的高中学习节奏都很紧张,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时间没有抓紧,于是乎便自发组织了一个个家长联盟,聘请老师给孩子辅导。一传十十传百,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加入,想进入某个知名辅导班已经变得相当困难了!
学校本来想让学生周末休息,现实的结果是学生换个地方继续学习,家长再掏腰包继续赞助,很多家长都呼吁还不如像县市高中那样周末不休息呢!
学校和家长之间向来是众口难调,正如现在的双减一样,有叫好的有叫苦的!但家长的心始终在孩子的学习上。
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怎么都这么拼呢?但转念一想,自己上学的时候何尝不是让父母操碎了心呢!只不过操心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
02
我上学最让父母操心的应该是初中。我家离乡初中很近,所以上学的时候是走读生,需要5:40到学校跑早操,六点开始早读,一个小时后才是早饭时间。
对于我这个瞌睡虫来说,早上5:30起床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天早上都是爹妈负责叫我起床。夏天还好,冬天的早上黑乎乎的,知道我胆小,父母不仅要叫我起床,还有送我去上学的任务,这在现在好像很正常,在八十年代家长都没有送孩子的习惯,我知道自己是享受了特殊的待遇的。
我去上学,母亲也要起来做饭,因为回家准时吃饭是雷打不动的规律,从大哥上学开始,这已经是延续了十几年的习惯了,直到我上中学结束,母亲早起做饭的任务才算完成。
晚自习放学回家,母亲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有我需要的开水和吃食,还有热乎乎的被窝。
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是一个雪后的晚上,我常规去隔壁教室等同村的辉辉,她们班主任胡老师还在讲台上意犹未尽地滔滔不绝,胡老师爱拖堂是出了名的,耐心等一会儿吧!
可是左等右等还不下课,眼看着周边的教室都已空无一人,胡老师丝毫没有下课的迹象,在门外冻得受不了了,心想:算了,不等她了,还是先回家吧。
时间已经错过了下课的高峰期,路上没有一个学生了,还好在一片白雪的映照下,能够清晰地看到家的方向,一向胆子很小的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从麦田里斜插着就往家跑。
慌不择路地走的麦地,全是积雪,到家里鞋子都湿了,脚丫子也冻的冰凉,赶紧钻进老妈的被窝蹭暖,老妈则直接把我那冰砖一样的脚丫子抱在怀里暖起来,瞬间感觉暖和多了,幸福和感激涌上心头,只差一句“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告白了!
初中的时候老爱生病,整天上火,不是流鼻血就是长火疖子,感觉就没有一个学期消停的。一个常见的镜头就是大热天的中午,父亲忙完了农活和工作,蹬着自行车驮着我去社旗镇医院看病。
暑热的中午没有一丝风,看着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服紧紧地裹着,那种闷热感同身受,我会贴心地轻轻把父亲的衣服捏起来,让骑行的风钻进去一点点,希望给父亲带来一丝的凉爽。
那个让人讨厌的火疖子足足折磨了我两年,此起彼伏,用农村的话来说就是“按住葫芦起来瓢”,毛病虽不大,但是受罪却不少,打针,输液,吃中药。
母亲跟着操心忙活陪受罪,我吃不下饭母亲也吃不下饭,打听各种偏方,听说这个有效就赶紧尝试,又听说那个有效也拿来尝试。最难忘的一道偏方就是土茯苓煮瘦肉丝,不放盐的那种,瘦肉虽然是好东西,但是没有一丝盐味的肉丝也是难以下咽的。
在中西医加偏方的各种操作下,这些毛病总算好了,而我的初中生涯也结束了,总有一个感觉:我的初中是用来花钱折腾人的!
好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哥哥们大都已经上班,至少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每每提及哥哥们上学的时候,父母总是充满感叹和心酸,用父亲的话来说,甚至有点愧疚,觉得他们的学习条件太苦了!但是哥哥们说起来却丝毫没有抱怨,他们觉得父母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
03
三哥四哥上学的时候应该是家庭条件最苦的时候,由于孩子多劳动力少,家里是出了名的缺粮户,但是父母亲依然支持孩子们去上学。
三哥上学的时候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国家教育发展最缓慢的阶段,学校教育很不正规,因为一些政治运动而停课、因为农业劳动而停课是常有的事儿。期间三哥也曾尝试学习木工,并做出了一个不够完美的处女做—小板凳。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送来恢复高考的福音时,三哥带着他的大学梦开始了他的高中生活,就在我们家附近的唐庄高中。
当时每个公社(乡镇)都有一所高中,唐庄乡是1975年建的公社,同年成立唐庄高中,三哥正好赶上在家门口上学,可以节约吃喝用度。由于前期半停半读的学习造就了基础差,底子薄,第一年高考没能考上大学。
回首半停半读的学习生活中曾经的木工经历,三哥还是想考大学。但是唐庄高中已经停办了,再看看家里的贫穷状态:兄妹六人,仅有大哥刚成家,一件大事已经掏空了家里所有还有欠债!
三哥又不好提出去其他学校读书,便想自己在家里自学。这一想法没敢直接跟父亲说,而是趁母亲高兴的时候悄悄给母亲说了想自学考大学的想法,本以为母亲会不同意,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当即同意了,母亲说:“我自己因为没上过学不识字很作难,也吃了不少亏,你们姊妹几个只要愿意上学,再穷也让你们上学”,虽然家里缺少劳动力,父亲依然大力支持三哥在家自学。
父亲出差曾带回来一本英语练习本,激起了三哥学习英语的兴趣。当三哥提出自己准备学习英语的时候,父亲极力支持,便把自己因棉花技术成绩突出而奖励的一台收音机送给三哥学习英语用。
三哥如获至宝,一台小收音机,一盏煤油灯,上学时的一套课本,在村东头爷爷的小房子里开始了他的自学生活。
小收音机频道有限,当时只能收到河南广播电台和湖北广播电台,固定的时间段去听英语学习,有问题就找本村同族的妗子请教(初中英语老师李巧芝)。
妗子看三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刻苦学习,空闲时便把舅舅从北京部队带回来的短波收音机借给三哥使用,使得三哥的英语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保障,但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只能靠自己揣摩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哥在英语学习上下的功夫在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汇报出来了,但是其他科目却落下来了。
三哥在家刻苦自学的消息传到了曾在唐庄高中教英语的董淑静老师那里,唐庄高中解散后董老师便去了县城二高教书,爱惜人才的董老师便提出想让三哥到县二高学习。
为此父亲也去央求二高的一个远房亲戚帮忙,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三哥终于如愿以偿被董老师带到二高学习,并亲自辅导、教他英语。
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是三哥总有贵人相助。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三哥对他的恩师董老师和妗子如此敬重!因为那不止是知遇之恩,更是雪中送炭的帮助。
三哥刚到二高读书一个多月,父亲由于工作需要到海南岛培育棉花一年,家里更是缺少劳动力了!但是父亲母亲并没有中断三哥的学习生活,而是想办法支持满足三哥的学习生活。
本家的伯父在县城火神庙东边有间空房子,离二高不远,为了节省开支,爹妈便去说好话能让三哥借住在二伯家的房子里。食堂饭贵,母亲便给他准备了一个小煤油炉,自己煮饭吃。
早上下课后一个小时的时间也匆匆忙忙跑回去做饭,食材便是每周从家里带的玉米糁、窝窝头和母亲的手擀面,于是乎玉米糁泡窝窝头,水煮面条便成了三哥的一日三餐。当时连个咸菜都没得吃,填饱肚子是第一需要,吃菜只能是一种奢望,想想罢了!
由于不太擅长做饭和收拾屋子,再加上时间紧张,匆匆忙忙没有来得及收拾厨具,没少为此遭受白眼和告状。
苦难是生命的磨炼,它能够锻造出无坚不摧的意志。二高这段艰苦的复读生活,让三哥更加坚定了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并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首往事,三哥总是轻描淡写地说道:“吃苦是一种资本!”
三哥属于大器晚成之人,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为了立志读书,复读时还自己改了名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来年高考三哥终于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
当邮递员去村里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村上人都不知道是谁,有人说:“是不是老史家的明啊?”另一个人说:“不可能是他,要是他考上了,咱庄儿一般大的都得考上!”
说起往事,我能想象得出录取通知书送到我们家的那一刻村上人诧异和羡慕的眼神,更清楚三哥为考上大学付出的努力有多大!从此以后三哥便成了我们村传奇式的人物,关于学习如何刻苦的传闻络绎不绝,甚至夸张过了头。
后来四哥曾调侃道:三哥生就不是当木匠的命,而是当教授的命。我们当然清楚,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这么说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罢了!
好在那个年代大学不用交学费,还有生活费的补贴,父母只用也只能给三哥准备简单的被褥:那是母亲亲手纺线、织布、缝制的妈妈牌四件套(被子,褥子,床单,枕头)。家境的贫寒,出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还是表哥表嫂给三哥准备了他人生第一件的确良裤子,带上父亲的罗汉衫,和母亲煮的鸡蛋出发了。
从老家到新乡上学约七百多里的路程,父亲只能给他送到县城,繁忙的农活和拮据的家境不允许父亲陪伴三哥到新乡。与现在大学新生入学庞大的亲友团相比,三哥只能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开启他的大学生活之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八十年代,沿途都没有直达新乡的班车,需要到郑州转车。社旗到郑州的班车,每天早上5:40从社旗长途车站发车,好在表姐家在社旗可以借住,并且离车站比较近,所以头一天父亲骑自行车把三哥送到社旗表姐家,第二天一大早起来三哥自己走到车站。
冬天班车路过老家的路口时天还黑着昵,但是三哥依然会往村子的方向遥望,虽然看不清,但心里很清楚家的方向,阔别家乡就要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能回来。
没有手表计算时间,只能仰望天空看太阳来估计时间,大约中午一点左右到郑州。然后再从郑州到新乡,这一段路必须经过黄河。

车次虽然很多,但过黄河很不方便,因为那个时候黄河只有唯一的一座大桥,还是南北单向行驶,根据两岸的车流量,定时换向通行。
也就是说一阵子放行往南的车,一子放行往北的车。换向时,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挂一面专用小旗,对方交管人员见到尾车,收回小旗并确认桥上无车后,即开放相对方向的车队通行。这样的通行效率很低,到了新乡也就天黑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有了切身的感受,孩子出门在外,语音电话视频电话总是交代不停。
但是在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八十年代,父母别说想看一眼孩子了,就连听听声音说说话都是奢望!只能经受牵挂和思念的煎熬,在那个靠书信联络的年代,等待成了唯一的法子。
送走了三哥,我们也只能在家里等待,中午吃饭时,有过出差经历的父亲会念叨一句:算着时间,明该到郑州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母亲也会念叨一句:明应该到学校安住生了吧!一切仅靠猜测和想象,唯有等待书信,也成了我们最大的期盼。
终于等到了三哥的书信,父亲赶紧拆开念给我们听,父亲满面笑容地一边念信一边乐呵呵地给我们解释着,生怕我们听不明白,母亲则面带微笑认真地听着,仿佛看到了三哥在学校的情况。读完信,父亲又乐呵呵地从头翻了一遍,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那是一种父母对孩子无以言表的爱,我也第一次理解了见字如见人的深意。
接下来的几年里,听父亲读哥哥们的书信已经成为我和母亲最大的快乐。
……
合上记忆的闸门,走进校园,看到的是2023级新生报到的热闹场景:所有的家长全部变身搬运工,并且乐此不疲,不管是机关干部,学校老师还是一线工人,这一刻都是快乐的搬运工。

父母永远是孩子背后最坚强的靠山和支柱,也许这就是爱的传递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史先红,社旗县唐庄乡人,1996年加入许昌学院教师团队。爱好摄影和旅游,工作之余喜欢通过镜头捕捉身边的美景,利用文字抒写平凡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式父母,为子女甘愿榨干自己最后一滴血汗
雨夜随笔
【脸谱】中国式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专家称孩子不与爸妈分床睡危害大
家长你应该知道:“不舍得用孩子”就是“害孩子”
3岁不分床,对孩子心灵潜意识一辈子阴影,别掉以轻心! 优米儿童网2016-04-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