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解读五谷为养之一二三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很有科学道理。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至于食物的气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此外,祖国中医学又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物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味道,而食物的性与味又关系密切,且烹任方法的不同可使食物之性味发生改变。
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昧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偏嗜,不过食、暴食患病时以“热症寒治”、“寒症热治”为原则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学观点,也是现代浓食科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
2,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http://www.echina.cx/dispbbs.asp?boardID=10&ID=1531&page=2
中医也非常强调饮食调养。《内经》曾指出;疾病除药物治疗外,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亦曰:以食物作药用,“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食疗(食物疗法)可以排内邪、安脏腑、清神志、资血气。可见中西医都认为食疗是人体自我调理最基本的措施。
《卫生宝鉴》还说:“食物无贪于多,贵在有节。”中医又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和”以脏养脏“。如能针对自身疾病和营养情况选择补充食品,并注意食物中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往往胜过吃药。
下面适当介绍中医关于各种食物对人体所产生性能的观点。
五谷为养:
糯米——养胃         薏米——除湿     大麦芽——疏肝消食     红小豆——解毒利水
大麦——健脾         绿豆——解毒消暑   秫米——和胃安神     黑芝麻——补肾润燥
小米——温胃益气     芡实——固肾健脾   谷芽——消食
五果为助:
柑橘——化痰和胃     桑椹——滋肾黑发     香蕉——滑肠润便    核桃——补肾固精
佛手——舒肝止疼     莲肉——健脾止泄     木瓜——舒肝止疼    杏仁——止咳化痰
山楂——消食化滞     西瓜——清热祛暑     大枣——健脾补血     荸荠——凉血开胃
龙眼——补心安神     花生——补血利尿       梨——止咳生津     甘蔗——生精养胃
荔枝——补气养血
五畜为益:
免肉、鸭肉、龟背、泥鳅————滋阴凉血
羊肉、鸡肉、狗肉———————温阳补血
牡蛎、海蜇、蚶子———————软坚消积
元钱(甲鱼、鳖)、穿山甲———软坚消痞
田螺、蛇肉——————————除湿解毒
鲤鱼、鲫鱼——————————利水消肿
五菜为充:
黄花菜——解毒清热            西红柿———凉血平肝
茭白———解毒除烦            萝卜————下气消食
冬瓜———利湿消暑            藕—————消瘀凉血
丝瓜———利湿通络            荷叶————和胃散瘀
磨菇———解毒散肿            白木耳———滋阴润肺
慈菇———解毒散结            黑木耳———活血祛瘀
山药———健脾固肾            白扁豆———暖脾除湿
下列中医小食谱,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及平素的饮食习惯,在“清淡适量,色、形、香、味和富有营养”的原则下可酌情选用。
(1)清热利湿方
绿豆粥:绿豆50g,大米适量,加水熬成粥,再加适量白糖。能清暑利湿解毒。现代医学也认为有一点降转氨酶作用,多主张乙肝患者常食用。
赤豆薏米粥:赤小豆50g,薏苡米50g,加水熬成粥,能健脾利湿解毒。
车前子粥:车前子50g,纱布包好后加入大米煮粥,对大便稀溏,小便黄赤者更为适宜。
(2)醒脾开胃方
荷叶粥:大米加水煮粥,取鲜荷叶一张,洗净覆盖在饭锅上(不用锅盖),粥色淡绿清香。有醒脾开胃,清暑祛湿的作用。
山药鸡金粥:用山药粉60g,鸡内金粉10g,糯米适量,共熬成粥,有健脾止泻,消积健胃的作用。
凉拌西红柿:取鲜西红柿(番茄)二三个,洗净切开撒入白糖适量,放置半小时后服食,其味酸短甜,能开胃生津,甘酸化阴,凉肝和胃。肝肾阴虚型的病人更宜常吃。
凉拌橘皮丝:取恶心厌油纳食不香的病人。
鲜藿香茶:鲜藿香3g,冲入开水,盖好焖二鲜橘皮二三个,洗净后切成细丝,放入碗内,置蒸锅中蒸10分钟左右,取出放凉,拌入白糖1~2勺。能舒肝理开胃进食。适用于有三分钟,饮水代茶,有芳香醒脾作用。
山楂冰糖水:山楂50g,冰糖25g,煎水代茶。味酸微甜,有开胃进食,代瘀消积的作用。
盐水菠萝:取菠萝一个,剥去果皮,挖去果丁,切小块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半天,然后食菠2萝肉。有开胃醒脾,化湿清热作用。
绿梅荷叶饮:取鲜荷叶一大张,切碎,清水煮10分钟,再加入绿萼梅(即白梅花的花蕾)3g,再煮5~10分钟,放凉后后频频饮之代茶,有疏肝开胃、生津、清暑、解毒的作用。
白蝉花(栀子花)茶:白蝉花3g,加入煮5分钟,以水代茶饮,有行气和胃、清暑化湿的作用。
(3)调补滋养方
银耳红枣汤:取银耳(白木耳)5g,用水浸泡半天,洗净后加入红枣20枚,下锅前先入蜂蜜一勺,小火熬汤,每次不得少于1小时。连汤带银耳  红枣一起吃。牟滋阴补血,健脾和胃,润肺通便。适合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或肝脾肿大的病人服用。
黄芪山药粥:生黄芪、山黄芪等量,研成细粉后混合,每次用时取60g,加入适量糯米(或用大米、小米均可),小火熬1小时成粥。能补益中气,健脾消肿,生肌长肉,固表防止感冒。黄芪还有诱发体内干扰素,增强抗病毒及免疫功能。
桂圆红枣花汤:用瘦猪肉(或猪肝)100g,加入黄花(即金针菜)30g,调入适量油盐佐料煮汤,食肉喝汤。能滋补身体,黄花尚有解郁疏肝作用。
芡实莲子粥:将莲子(去除绿芯)30g、芡实30g、糯米适量共熬成粥,将熟时兑入少许核桃仁及黑芝麻,再熬3~5分钟,下锅前撒入冰糖末。能健脾补肾,生津养胃。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来自: 唐山建民(blog.sina.com.cn/jianmin1984)
经过夏日生冷饮食肆虐,不少人的肠胃有所损伤,建议:秋季养收,奉冬之藏。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
“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
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夏日生冷饮食的损耗,所以除燥与进补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五谷为养白色食物赶走秋燥
“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高粱),菽指豆类。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
其中小米最被国人推崇,小米属热性,黄色,最补脾胃,早晨食用好。同时,米属凉性,尤其适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而面属热性,最补心气,冬种夏收,夏季食用最好。
另外,各种豆类比较适合在冬季食用。在腊八那天,传统民俗要熬腊八粥,粥中就加入了芸豆、红豆等各种豆类,这也是非常顺应天时的。
在古代中医看来,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种谷物,也是对人体最为滋养的。五谷被看做各种食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每顿饭中,中医认为应当多吃主食。
目前,秋高气爽,但“燥”字当头,为了避免其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应当以润为主,而五谷可以养人,所以就要多吃一些。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对应的是白色。要想达到润肺的功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吃一些白色的主食,例如米面等。
五果为助 果核果肉浑身是宝
《黄帝内经》中的“五果”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种水果。
在秋季,水果的品种非常丰富,如梨、葡萄、苹果、橘子等,果肉和果核(坚果)各具营养。果肉为了滋养果核而存在,因此坚果类如杏仁、核桃仁、松子仁等都是营养成分充足的好东西。
此外,梨、葡萄等的果肉同样也有润泽之效。不过,梨性寒,若是肠胃不好,生吃则可能会腹泻,不妨熟吃。
(食方一:银耳、秋梨、红苹果、冰糖、莲藕汁熬制成汤,酸甜可口,润肺祛痰。)
五畜为益虽补精血儿童少食
《黄帝内经》中的“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
成人食用一些肉类,可以大补精血,但对于发育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是不适合摄入过多肉类的,因为吃肉太多,可引发性欲。
而对于肠胃较弱的老人来说,由于各种肉类不易于消化,可以在吃肉的同时小酌一些淡酒,并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葱、姜、蒜等,以帮助肠胃更好地消化、吸收。
在秋季,进补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但也不适宜大补特补,老人可以吃一些小牛肉炖萝卜汤,滋养身体。
五菜为充疏通气息易于通便
《黄帝内经》中的“五菜”为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并非是特指,而是泛指各种蔬菜。
一般来说,各种蔬菜在古代作为饥荒时的补充而存在。而在现代,蔬菜则是我们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在秋季,多食蔬菜可以疏通气息,易于通便,滋润秋燥;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五谷:即粟、豆 、麻、麦、稻。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五果:《灵枢经五味》:“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果即:李、杏、枣、桃、栗。
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五种畜类肉。《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
五菜:“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讲究膳食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
“五果”是指桃、梨、杏、李、枣、栗子等多种鲜果、干果和硬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质。“五果”尽量生吃,才能保证养分中的维生素不受烹调的破坏。鲜果加工成干果,便于运输和贮存,虽然水溶性维生素有损失,但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反而因脱水而增多。硬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
“五畜”是指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不足。
“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古人的养生智慧:五谷为养
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和食物有关的描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十六个字堪称中国最早的“膳食指南”。吃什么?怎么吃?古人有智慧,将天下食物分为几大类,并以一个数字“五”来代指数量众多,是古人养生智慧的精华,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的“食物多样化”的古老诠释。今天就介绍下被我们当成主食的五谷杂粮。
五谷为养:
五谷的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
1、稷(小米)、黍(黄米)、麦(有大麦小麦之分)、菽(豆)、麻(大麻子)
2、稻、黍、稷、麦、菽
虽然提到的食物种类略有差别,却都是同时含有谷类豆类的,说明古人非常重视把谷类豆类一起来食用。而这一做法也特别符合现代营养学中“蛋白质互补”的饮食原则。因为谷类和豆类的蛋白质氨基酸各有不足,而这二者一起搭配食用,则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使得蛋白质的利用率提高。比如中国饮食中传统的豆饭、豆、青菜豆腐搭配米饭、面条,都是特别好的吃法。在食物种类不太丰富,动物性食物较少的古代中国,这些智慧的食物组合搭配给国人提供了较充足而优质的营养素来源。
金黄色的小米和黄米:
谷其实就是百谷的总称,包括所有可以食用的粮食类作物。而在这些粮食中,小米和黄米是特别受到古人喜爱的。因为相对来说,小米和黄米不需过多加工就很柔软美味,这在粮食加工不太发达的古代,就是古人眼中的“细粮”了。从上古到先秦时代,小米都是北方首要的粮食作物。在古代,小米还曾作为工资的一种支付给官员,这种方式一直施行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可见从古至今,小米都是特别受到重视的粮食作物。
小米和黄米不需过多的精细加工就可以享用,维生素矿物质都保留较多,比如维生素B1的含量是大米白面的2-6倍,它们金黄的美丽颜色源于类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膳食纤维的含量也比较丰富。
小米和黄米中的矿物质含量也较丰富,尤其是含量分别达到5.1mg和5.7mg,是精白米面的2-3倍。中国北方传统中会给生产后女性吃小米,确实是很符合营养学的习俗。
黄米不仅口感软糯可口,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饱腹感非常强,吃下去非常耐饿,血糖生成指数比较低,很适合糖尿病人和肥胖人士食用。
(左图:小米,右图:大黄米)
五颜六色的豆子:
豆子分为大豆和杂豆两类,大豆包括黄豆、黑豆、青豆三种,杂豆则包括其他各种淀粉类含量高的豆子,如:红豆、绿豆、黑小豆、白芸豆、红芸豆、花芸豆、蚕豆等。
中国是豆子的故乡,豆子也是中国人最喜爱也最善于烹调的一类食物了。大豆可以打豆浆、做豆腐,可以发芽、发酵,可以做酱、做豆豉、做酱、做腐乳,更可以当零食作蔬菜。古人食物单调,豆豉和酱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各种花色豆子则可煮饭、煮粥,做豆包,做甜品小吃
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脂肪,被称为“植物肉”。大豆的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特别丰富,正好可与缺乏赖氨酸的谷类互补。大豆中的各种B族维生素、等矿物质含量也丰富。经过发酵后的豆豉、酱、豆酱等还含有一般植物性食物不含有的维生素B12。做成豆腐、豆腐干后更是不常饮奶的中国人补充的好途径。
更各种花色的杂豆因为富含淀粉,可以当作主食的一部分,其蛋白质含量也达20%左右,与牛肉相当。且富含赖氨酸,非常适合与与各种谷物搭配食用。
豆类的膳食纤维含量也非常丰富,对预防便秘很有帮助。豆类的升糖指数都比较低,有益保持餐后血糖的稳定。豆类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含量很高,对高血压的病人也有一定益处。
燕麦和莜面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的植物,种子带壳与否,分为皮燕麦和裸燕麦两大类,其中的祼燕麦在中国的种植历史约有三千多年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广泛种植,被称为莜麦。不过因为模样不太起眼,以前对它的营养价值也不太了解,所以除了西北一些地区会把它当成主食,大部分地区对其很不了解。直到前些年,它以燕麦片、西式早餐的形像出现,在引起重视。但莜面的知名度仍是比较低的。
燕麦有啥好处呢?
它的膳食纤维是精白米面的10倍左右。而且燕麦的膳食纤维同时拥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种。这些纤维特别适合肥胖者和糖尿病病人。
蛋白质含量达15%,有些品种和肉类接近,而且氨基酸比例构成合理,利用价值比其他谷类高。
脂肪含量略高于其他谷类,但脂肪酸的构成好,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橄榄油的主要成分)达一半以上,所以燕麦的脂肪不会升高血脂,反而具有降血脂的效果。
矿物质、维生素的含量都比一般的谷类更丰富,还含有不少可以帮助人体预防衰老的植物化学物质。
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燕麦是特别好的主食选择,过去西北地区流行着一句俗语叫: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黄米糕。莜面就是燕麦粉,意思是吃了莜面走三十里路都不会觉得饿。这对于需要控制含量、增强饱腹感的减肥人士来说绝对是福音哦。
在现代生活中学习古人的养生饮食智慧,从认识五谷开始吧:)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中医食养“五字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可供人类食用的食物很多,《神农本草经》中列了95种,经历代搜索、扩大,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有391种,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则增至404种。这些食物主要包括谷米、蔬菜、瓜果、肉食、饮料和调味品。种类繁多的食物呈现在人们面前,就产生了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不过,我们的祖先早已对此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其核心观点是:保证健康必先注意营养,均衡营养应讲究食物搭配。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素问·脏气法时论》)。”其中五谷能够补养“五脏之真气”;五果能佐助五谷,使营养平衡,“以养民生”;五畜能增进健康,弥补素食中蛋白质和脂肪不足,“生鲜制美”;五菜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而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疏通壅滞”。《内经》中这一膳食营养的指导原则至今仍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饮食养生“五字诀”。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性七味。五性,即寒、凉、温、热、平性;七味,即酸、苦、甘、辛、咸、淡及涩味。五性七味的作用不同,所含成分也不同。人们因而就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食物搭配方法,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里的“五”系一种泛指,意为“多种”,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五”的实数。
现代人希望的是“吃”出健康,“吃”出长寿,“吃”出智慧,“吃”出美丽。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中国营养学会通过研究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宝塔)及营养摄入量指南可保证95%的人不会缺乏营养。该指南共计8条,有人编了一则《牢记食养五句话》的顺口溜,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合理膳食无奥秘,五句话儿要牢记:
一二三四五六七,一杯牛奶二两米,
三份蛋白四注意;五百克菜六克盐,
七杯开水莫忘记。
这里的“一杯奶”是指每天应喝一杯牛奶,既可获得丰富的营养,又能补钙。“二两米”指每顿饭吃100克米,米是主食的代表,当然其他主食也可以。
“三份蛋白”是指荤食30%,例如100克瘦肉、或一个鸡蛋、或100克鱼类、或100克豆制品等。
“四注意”是指膳食要不甜不咸,有粗有细,四、五、六顿,七八分饱(少吃多餐)。
“五百克菜”泛指蔬菜水果,每天应保证吃500克菜,若每顿都有蔬果则更好。“六克盐”是指每人每天最多吃6克盐(注意:应将咸菜、榨菜、酱油中的盐计入,不单是从盐瓶中取出的盐)。
“七杯开水”是指平时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而且应掌握最佳饮水时间:晨起后、10点左右、16点左右、睡前,此4段时间即使口不渴也要喝水。这“五句话”其实正是中医食养“五字诀”的具体体现。只要牢记以上五句话,做到五句话中所要求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欲求健康长寿就不难了。
中医食养“五字诀”——五谷为养
《周礼》上的五谷,是指黍、稷、菽、麦、稻。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现代所说的五谷泛指谷类和豆类,如米、谷、麦、豆类等五谷杂粮。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古代医家们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通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它强调人们日常所必需能量和蛋白质应主要由粮食供给,粮食是摄取营养素的主体和根本。可见,粮食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强调“为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精细搭配,杂食五谷”。
粗细搭配   吃点粗粮   我们把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称作细粮,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豆类和薯类等称作粗杂粮。粗杂粮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丰富,玉米、薯类等粗杂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营养学家认为,每周至少吃3次粗粮,会对健康有所帮助,也使人的肠胃更健康,食欲更强。我们知道,不同品种的粮食其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其中,粗粮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如燕麦富含蛋白质;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豆类富含优质蛋白;高粱富含脂肪酸及丰富的铁;薯类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我们应特别关注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大豆是常见的食补上品,含丰富的蛋白质(40%左右)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豆浆有“绿色牛乳”之称,但食用时一定要煮熟,做到煮三开,否则易中毒。豆腐素有“植物肉”的美称,它有补脾益胃、清热润燥、利小便、解热毒的功效。
粗粮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如玉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黄金作物”,其纤维素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纤维素可加速肠部蠕动,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绿豆味甘性寒,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谷类蛋白质缺赖氨酸,而豆类蛋白质缺蛋氨酸,谷豆混合,蛋白互补,营养翻番。
新鲜的糙米比精米对健康更为有利,因粮食加工得愈精,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损失愈多。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利用,但能通肠化气,促进食物残渣尽早排出体外。
粗粮还有减肥之功效,如玉米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对于减肥非常有利。玉米成熟时的花穗(玉米须)有利尿作用,也对减肥有利。我们可以把鲜玉米煮汤当茶饮,也可把玉米面制作成玉米糕、玉米饼等。
当然,如果完全用粗粮代替细粮,不仅口感上难以接受,而且营养也不尽合理。研究表明,体重超标准者、喜肉食者以及亚健康人群,每人每天食用粗粮50~80克为宜,也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杂食五谷   营养互补   小杂粮含淀粉和蛋白质较多,主要包括的作物有高粱、谷子、荞麦、燕麦、大麦、糜子、薏苡仁,以及菜豆、绿豆、小豆、蚕豆、豌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在供给国人的粮食中,小杂粮应占20%。
小杂粮不但营养价值高,还含有特殊营养素,例如荞麦、莜麦蛋白质含量高,多重氨基酸配比合理,被誉为“美容、健身、防病”的保健食品原料。荞麦含还含有其他谷物所不具有的叶绿素和芦丁。荞麦中的维生素B1、B2比小麦多2倍,烟酸是其3~4倍。荞麦中所含烟酸和芦丁都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常食用荞麦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豆类还含有丰富的脂肪,为人体热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现代营养学食物互补原理验证,杂食五谷是符合饮食养生之道的。例如,在吃白米、白面时,常搭配些玉米、甘薯、黄豆、胡豆等粗粮,不仅可获全面营养,且可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大米与玉米搭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米不含维生素A,而玉米维生素A含量丰富;大米蛋白质有色氨酸,所含赖氨酸少,而玉米中的蛋白质几乎不含色氨酸,但含有赖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均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大米与玉米搭配,可起到蛋白质互补效应,使人体获得的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更全面,还提高了蛋白质的利用率。
中医食养“五字诀”——五果为助
“五果”是一般水果,尤指桃、梨、杏、李、枣,实际上是水果和干果的统称,还包括某些能生食的瓜果如西瓜、哈密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因可生吃,可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它们辅助“五谷”、“五畜”,使人体获得更全面的营养。
水果滋养又治病是人们的共识。“遍尝百果能成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说明常吃各种水果有利健康。果品味美更有妙用,在中国历代医书中,有很多果品是作为药用的,《本草纲目》第29~31卷就收入果品50余种。如梨,具有清热、止咳、平喘、化痰等功效。在秋冬交替之际,适量吃梨能有效缓解烦渴、咳嗽、咽痛、失音等“上火”症状。枣,民谚称:“一日吃数枣,终生不显老。”据《本草备要》记载,枣能补中益气、滋脾胃、润心肺、通九窍、和百药。柿,据《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血分之果,其味甘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润肠、治咳、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柿子和柿叶所含的有效成分,对预防心血管硬化有一定作用。再如樱桃,“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香”,“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应自知”。山楂可调胃增食欲,其降脂之功更是众人皆知。
“五果为助”助什么?水果类含糖、脂肪、蛋白质相对较少,吃水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补充这三大营养物质,而在于补充其他营养素,即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水果的最大优点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大,容易破裂而出血,还可引起坏血病;使体内乙酸转变为胆固醇的速度加快,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差,容易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维生素C缺乏还可增加某些致癌活性,而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食物,则可减少患肠癌的危险性。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尤其不能缺乏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是促进儿童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如果再缺乏维生素C,抗病能力就会减弱,更容易生病。
【温馨提示】吃水果四注意:
1.吃新鲜水果:“民以食为天,食以鲜为先。”新鲜水果不仅口感最好,营养也最好,能使人体最大限度地获取水果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2.吃时令水果:所谓时令水果,就是指当季的水果。当季水果因为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饱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雨露滋润,多为自然成熟,因而营养更为丰富,口感更甜美,气味更芬芳,价格相对便宜。
3.吃多种果品:吃果品同样应讲究一个“杂”字,所谓“遍尝百果能成仙”,即是说食用果品也要多样化,以获取多种营养,促进营养均衡。
4.吃适量果品:有些果品(如柑橘)如果过量食用可致胡萝卜素血症;橘子吃多了可能“上火”。又如柿子,鞣酸的含量较多,与胃内的蛋白质混合后可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可导致胃石症,更不要和白薯、土豆一块吃。而荔枝含有大量果糖,能被细胞利用的葡萄糖的含量较低,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
中医食养“五字诀”——五畜为益
五畜是指牛、羊、猪、犬、鸡以及乳汁、禽蛋等各种动物性食品。《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畜为益”。益是增补之意,可补充增进主食的不足。中医认为,五畜为“血肉有情之品,最为补人”,能滋养人体精血。
肉类是人们的主要食品。禽、畜、鱼肉共有100余种。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由于动物蛋白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与主食相辅,更能促进人体健康。在瘦肉中,蛋白质约为20%左右,其中以猪肉、牛肉、鸡肉、兔肉等营养价值较高;肉类脂肪含量5%~50%不等,是热量的重要供给来源。除肝脏外,一般肉类都缺乏碳水化物。肉类是维生素B和尼克酸的良好来源。肉汤一般含少量动物胶,少量的肉类蛋白与维生素B族,由于它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鲜味,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所以,许多人对肉汤情有独钟。
各种禽蛋是人们较易获得的良好食品。蛋类的蛋白质具有各种必需氨基酸,易为人体所利用。同时,一个鸡蛋中含有30毫克的钙与1.5毫克的铁,是孕产妇以及少年儿童的好补品;在蛋黄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维生素A、硫胺素、尼克酸和核黄素,都是人体生长发育与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食养提示】食用动物食品遵循“五原则”
1.多禽少畜:据统计,在我国居民的肉食品中猪肉占85%,禽类及鱼只占15%。专家认为,这样的肉食比例结构极不合理。畜肉和禽肉两类肉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有区别。分析表明,鹅鸭脂肪的化学结构更接近于橄榄油,不仅无害于心脏,反而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将猪肉在肉食中的比例降到60%,禽类及鱼肉增加到30%以上是比较合理的。
2.多鱼少肉:猪肉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高血脂。而鱼肉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质的含量高,约为猪肉的两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亚油酸含量也大大高于猪肉。鱼的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易于消化,吃鱼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血脂。
3.多骨少肉:就畜类食品而言,眼睛也不要只盯在肉上。以猪骨为例,其蛋白质、钙、铁和能量均优于猪肉。尤其难得的是,这些养分易被人体吸收,很适合胃口与消化功能皆有不同程度减退的老人食用。
4.多炖少炒:就猪肉的烹调方式而言,在蒸、炒、炖等多种方式中,宜于中老年人的最佳方式是炖食。首先,炖肉鲜嫩柔软,而中老年人的咀嚼功能大多衰退,因而较为适合。其次,炖食可以消除猪肉的某些弊端。实验表明,长时间炖煮,油脂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含量下降,口感也好。
5.荤素搭配: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混合食用可以提高彼此的生理价值,称为蛋白质互补。若将猪肉、禽类配伍,由于都属动物性完全蛋白质,因此,其互补作用较小,不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而要将猪肉和豆制品或蔬菜等搭配,就可以弥补豆类中蛋氨酸含量少,蔬菜中赖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都较少的不足。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盐,维生素可促进蛋白质的代谢,而矿物盐又能中和肉类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产物,以维持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
6.先吃菜,再吃肉:吃饭的时候,饭馆喜欢把蔬菜放在最后吃,其实就餐最好的顺序是这样的:汤→蔬菜→米饭→肉类→水果(半小时后再吃)。
中医食养“五字诀”——五菜为充
有人误把“五菜为充”的“充”字理解为“充饥”。的确,在粮食不足的荒年灾月,蔬菜的确是粮食的补充,俗称“糠菜半年粮”,这是历史。四川的诸葛菜,即蔓菁,春可吃苗,夏可吃苔,冬可吃根,四季皆有,诸葛亮用以充军粮,可见当时粮菜可以互补。其实,蔬菜并不只是扮演充饥的角色。现代研究认为,蔬菜是维护健康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糖类、淀粉、钙、磷、铁、无机盐以及锌、硒、碘等微量元素。所以说,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和抗病能力是离不开蔬菜的。
蔬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尔雅》定义蔬菜为:“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中国作为农耕文化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7000年前,除了种植谷类,对其他植物也进行了选择和驯化;神农尝百草,把它们分为不可食的草和可以食用的菜,而对不宜常食,但可医病的则称之为草药。《礼记·曲礼》篇中说:“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可见,即使是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古代,蔬菜也绝非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养生保健食疗效果的体验。正如《本草纲目》所述:“谨和饮食五味,脏腑以通,血气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寿命可以长久……菜之于人,补非小也。”
蔬菜一般可分为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鲜豆类等四大类。根茎类蔬菜以淀粉为主,含糖量较高,如胡萝卜、红薯、芋头、土豆、山药等能部分替代主食;瓜茄类蔬菜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胡萝卜素较多;鲜豆类蔬菜如毛豆、扁豆、绿豆、碗豆、豇豆等含有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B族类维生素较高)和无机盐比其他蔬菜高;叶菜类蔬菜,特别是深色、绿色蔬菜,如菠菜、韭菜、芹菜等营养价值最高。主要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和胡萝卜素,并含有较多的叶酸及胆碱,无机盐的含量较丰富,尤其是铁和镁的含量较高。
诚然,蔬菜对补充三大营养素(糖、蛋白质和脂肪)是微不足道的。蔬菜的特点是水分多,维生素多,特别是纤维素多。动物类食品不含纤维素,五谷杂粮虽然含纤维素,但在人们精细加工过程中,大多已被除去。因此,蔬菜就成为供给和补充食物纤维最重要的来源。
食物纤维素包括粗纤维、半粗纤维和木质素。食物纤维素是一种不易被消化吸收的物质,过去认为是废物,现在认为它在保障人类健康,延长生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称它为第七种营养素。研究认为,食物纤维的的主要作用有:①有助于肠内大肠杆菌合成多种维生素;②纤维素比重小,体积大,在胃肠中占据空间较大,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③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可刺激胃肠道,使消化液分泌增多和胃肠道蠕动增强,可防止便秘、肛裂和痔疮的发生;④高纤维饮食可加速胆固醇的排泄,肠壁吸收进入血液的胆固醇也相对减少,因而有利于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⑤纤维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粪便量,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泄,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减少,从而可以预防肠癌发生。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可以增加食品的体积,没有发胖的忧虑。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多吃蔬菜无疑是最佳选择。研究还表明,糖尿病患者进食高纤维素饮食,不仅可改善高血糖状态,减少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剂量,并且有利于减肥。由此可见,蔬菜不仅富含营养成分,而且补充了其他食物的缺陷和不足,是平衡膳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ta="" >
从字到人说养生 曲黎敏 著
“食”就是指我们吃的饭。《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jí)米也。”“亼”是聚集的意思。“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中医一直强调养生是要吃饭而不是吃药,药补不如食补。这里并不是说食物与药物哪个更好,而是在强调二者“性”的不同。
药,强调的是偏性;食,强调的是平和之性。食物是我们每一天都可以吃的,而药是不可以天天吃的。药是用来干吗的呢?药是用来赈灾的。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药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中医认为,药物具有偏性,所以没病不能随便乱吃药。
而食物具有平和之性,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用来养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祛病的作用。比如说红豆粥可以祛湿,薏仁粥可以祛湿热。就是说如果身体的毛病不是很大的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解决。
在《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种子都有生发之力,人吃的就是这种生发之性,用以滋养人的生命力。
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肾、脾、胃经,食小米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有安眠作用,还可防止衰老。因为小米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
小麦(面)是秋种、冬长、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时中和之气,营养价值就越高。面的这种热性在《黄帝内经》五性归属中为火,所以为五谷之贵。中医将火与心相对应,所以面被认为最补心气。
夏天,我们经常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
稻(大米)偏凉,清凉顺气,晚上吃比较好。传统中医不主张让老人吃新米、新面。因为新米和新面生发之性过强,容易引发原先藏在身体里的旧疾。老人的身体偏弱,吃陈米和陈面较好。尤其是陈面,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能固摄住虚汗。
黍(粘黄米)热性十足,但也难以消化。如果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长路时,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饿。
菽(豆类)样子像肾,古人认为它可以补精髓,属收藏,可以多食用。豆类之中,以黑豆最为养人。
许多女性以不吃五谷杂粮为减肥手段,这其实是非常不符合自然法则的,也是养生的大忌。因为减肥不吃主食(五谷杂粮)直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食物入于胃,化出来的精华为气和血,供人体所有器官机能使用,而没有五谷的供养,血气何来?五谷是最佳的补气补血的方法,绝对不能不吃。
五谷为养寿命长
来源~~网络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几乎都存在于五谷杂粮之中,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尤其是纤维素,不但可预防便秘、肠癌、缓解腹泻,还可增加饱足感,延缓胃肠的排空。五谷杂粮热量低也有利于控制体重的增加。中医认为“五谷最养脾,天生万物,独厚五谷”,就是说五谷杂粮既是食物,又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而且经济实用,没有副作用。
粗杂粮还能够预防中风。据《内科学杂志》报道:美国一项长达12年的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全谷物食物(粗粮),可使患中风的危险性显著降低。此外,粗杂粮还有利于控制糖尿病。近年的研究表明,进食粗杂粮及杂豆类后的餐后血糖变化一般小于小麦和普通稻米,利于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目前国外一些糖尿病膳食指导组织已建议糖尿病病人尽量选择食用粗杂粮及杂豆类,可将它们作为主食或主食的一部分食用。
补中益气属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光亮柔润,北方人称之为“圆粒大米”,可以蒸食,煮粥最养人,老幼皆宜。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益精强志的功效。北方冬季室内暖气较热,空气干燥,早晚喝点大米粥,可以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
大米饮食处方
●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
●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养心安神属小麦
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清热除烦、养心安神的功效,有“五谷之贵”美称。《内经》称小麦为“心之谷”,可补益心气,如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
小麦饮食处方
●用小麦二两煎汤或入药,有滋阴生津止渴的功效,治疗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心烦不安等。
●小麦粉不仅可厚肠胃、强气力,还可做药物的基础剂。如小麦粉用香油调和涂患处可治烫伤、皮肤生疮等症。
●小麦粉用白酒调为稠糊状,然后外敷可治疖肿。
●麦麸含高膳食纤维,对高脂蛋白血症、痔疮、老年性便秘、结肠癌都有防治作用。
健脾和胃有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小米粥可以健脾、益胃、补血,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不仅适宜消化性溃疡患者食用,而且可缓解某些药物对肠胃的刺激。
小米饮食方
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着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补中健脾是玉米
玉米:又名玉蜀黍、苞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健脾、利尿消肿、宁心活血的作用,最适宜有慢性肾炎者治疗时食用,还适用于有热象的各种疾病如头晕、头涨的肝阳上亢;胃热引起的消渴;湿热型肝炎;肺热型鼻衄、咯血,以及产后血虚、内热所致的虚汗。
玉米饮食方
●玉米碾为细渣煮粥养人,常作为病后体虚食疗之品。玉米须煎汤饮用,可清湿热、利小便,治疗黄疸、水肿等病症。
●玉米油中的亚油酸能防止胆固醇向血管壁沉积,对防治高血压、冠心病有积极作用。
●玉米还有降血糖的功效,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吃玉米能刺激脑细胞,增强人的记忆力。
●玉米中所含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性病变的发生。
健脾益气吃黄豆
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于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食用。实验证明,黄豆及其制品对心血管有特殊的作用。
黄豆饮食方
●经常食用黄豆制品,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帮助解除动脉血管壁已遭受的损害。
●黄豆对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及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具有良好的食疗效果。
●用醋泡过的黄豆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肥胖症。
健脾益中见高粱
高粱:性味甘平,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的作用。具有温中、健脾胃、消积等功效。
高粱饮食方
●高粱有收敛固脱的作用,患有慢性腹泻的病人常食高粱粥,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高粱米与大枣炒研,可消食积,治小儿消化不良。还对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腹痛等症有一定辅助食疗效果。
清热利湿找荞麦
荞麦:又名玉麦、三角麦等。气味甘、平、寒、无毒,入脾、大肠经。具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清热利湿之功效。
荞麦饮食方
●据《农政全书》、《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可“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做饭食可压丹石毒”。
●以蜡调荞麦粉可“涂小儿丹毒疖肿热疮”;也可“降气宽肠,磨积滞,清热肿风痛。降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荞麦面可除湿热、祛风痛、消积滞。
●荞麦苗可止泻痢。
●荞麦叶“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
●荞麦所含的芦丁可降低人体血中胆固醇,具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可治疗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有预防微血管脆弱性出血的作用。
●荞麦面的适口性好,可制作面条、蒸饺、挂面、麦片等。
据分析100克荞麦面含蛋白质10.6克,脂肪2.5克,碳水化合物72.2克,热量354千卡,钙15毫克,磷18毫克,铁1.2毫克,硫胺素0.38毫克,尼克酸4.1毫克。尼克酸含量在所有粮食中是最高的,此外还含有其它粮食作物中没有的芦丁。
酸碱平衡用白薯
白薯:白薯又称红薯、地瓜、番薯,是一种高产农作物,我国种植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据营养分析,每百克白薯中约含蛋白质10克,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125克,纤维素2.2克,并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和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等。白薯的营养既丰富又平衡合理,一般米面等粮谷类食物以及动物性食品等均属酸性食品,而白薯却是碱度较高的碱性食品。对以精米白面为主食,又多爱吃肉、蛋类的现代人来说,适量吃些白薯有利于人体保持酸碱平衡。
白薯饮食方
●白薯有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患有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的人宜适当多吃些红心甘薯,这是因为甘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C。
●小儿疳积、湿热黄疸、血虚经乱、遗精淋浊、痢疾下血、酒积、热泄等症患者,可用甘薯作食疗使用。
●白薯中有类似雌激素的物质,对保持皮肤细腻、延缓细胞衰老有一定作用。日本医学专家报告,白薯中的黏蛋白是一种多糖和蛋白质混合物,属胶原和黏多糖物质,可减轻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保持动脉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从而降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吃鲜甘薯还可降低血脂浓度,对防止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有益。
和胃健脾马铃薯
马铃薯:俗名土豆,又称洋芋、荷兰薯。味甘性平,具有和胃健脾、益气调中的功效,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症有调养作用。土豆含有20%至50%的淀粉以及蛋白质、糖、脂肪、多种维生素,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代粮食供给人体热量;又兼有蔬菜的种种优点,可以用炒、炸、烧、蒸等方法制成多种菜肴。
马铃薯饮食方
●土豆是肥胖者、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的理想食物。民间验方将未发芽的土豆洗净,切碎后捣烂如泥,加入冷开水,用纱布包绞汁,得到含有淀粉的浆水,用铝锅猛火煮干,再用文火慢慢烘焦,取出研末贮存。每日服3次,每次饭前服1克,连续服用三个星期,对胃、十二指肠溃疡面能起保护作用,并促进愈合。
●治习惯性便秘,可以直接饮用土豆汁,酌加蜂蜜同服,连续半月至二十天,就能明显减轻便秘。
●土豆含有一种叫做龙葵素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适量的龙葵素有缓解痉挛的作用,能减少胃液分泌,对胃痛有疗效。但当土豆受阳光暴晒或发芽及皮色变绿变紫时,龙葵素含量增多,大量的龙葵素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中毒症状,严重的还会使人死亡,因此发芽及变绿变紫的土豆就不能再食用。
健脾利湿薏苡仁
薏苡仁:又叫薏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薏苡仁煮粥食用,其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对减轻胃肠负担、增强体质有益。薏苡仁还能治疗水肿、痈脓、风湿痹痛等病。现代研究证明,薏苡仁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
薏苡仁饮食方
●薏苡仁与大米煮粥或加入适量冰糖食用,能使肿瘤患者食欲增加、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薏苡仁中含有苡米素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皱纹,爱美的人不妨多食用
古而不老的平衡饮食
http://yskx.dlinfo.gov.cn/001/01-001.htm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很有科学道理。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至于食物的气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此外,祖国中医学又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物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味道,而食物的性与味又关系密切,且烹任方法的不同可使食物之性味发生改变。
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昧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偏嗜,不过食、暴食患病时以“热症寒治”、“寒症热治”为原则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学观点,也是现代浓食科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http://www.echina.cx/dispbbs.asp?boardID=10&ID=1531&page=2
中医也非常强调饮食调养。《内经》曾指出;疾病除药物治疗外,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亦曰:以食物作药用,“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食疗(食物疗法)可以排内邪、安脏腑、清神志、资血气。可见中西医都认为食疗是人体自我调理最基本的措施。
《卫生宝鉴》还说:“食物无贪于多,贵在有节。”中医又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和”以脏养脏“。如能针对自身疾病和营养情况选择补充食品,并注意食物中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往往胜过吃药。
下面适当介绍中医关于各种食物对人体所产生性能的观点。
五谷为养:
糯米——养胃         薏米——除湿     大麦芽——疏肝消食     红小豆——解毒利水
大麦——健脾         绿豆——解毒消暑   秫米——和胃安神     黑芝麻——补肾润燥
小米——温胃益气     芡实——固肾健脾   谷芽——消食
五果为助:
柑橘——化痰和胃     桑椹——滋肾黑发     香蕉——滑肠润便    核桃——补肾固精
佛手——舒肝止疼     莲肉——健脾止泄     木瓜——舒肝止疼    杏仁——止咳化痰
山楂——消食化滞     西瓜——清热祛暑     大枣——健脾补血     荸荠——凉血开胃
龙眼——补心安神     花生——补血利尿       梨——止咳生津     甘蔗——生精养胃
荔枝——补气养血
五畜为益:
免肉、鸭肉、龟背、泥鳅————滋阴凉血
羊肉、鸡肉、狗肉———————温阳补血
牡蛎、海蜇、蚶子———————软坚消积
元钱(甲鱼、鳖)、穿山甲———软坚消痞
田螺、蛇肉——————————除湿解毒
鲤鱼、鲫鱼——————————利水消肿
五菜为充:
黄花菜——解毒清热            西红柿———凉血平肝
茭白———解毒除烦            萝卜————下气消食
冬瓜———利湿消暑            藕—————消瘀凉血
丝瓜———利湿通络            荷叶————和胃散瘀
磨菇———解毒散肿            白木耳———滋阴润肺
慈菇———解毒散结            黑木耳———活血祛瘀
山药———健脾固肾            白扁豆———暖脾除湿
下列中医小食谱,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及平素的饮食习惯,在“清淡适量,色、形、香、味和富有营养”的原则下可酌情选用。
(1)清热利湿方
绿豆粥:绿豆50g,大米适量,加水熬成粥,再加适量白糖。能清暑利湿解毒。现代医学也认为有一点降转氨酶作用,多主张乙肝患者常食用。
赤豆薏米粥:赤小豆50g,薏苡米50g,加水熬成粥,能健脾利湿解毒。
车前子粥:车前子50g,纱布包好后加入大米煮粥,对大便稀溏,小便黄赤者更为适宜。
(2)醒脾开胃方
荷叶粥:大米加水煮粥,取鲜荷叶一张,洗净覆盖在饭锅上(不用锅盖),粥色淡绿清香。有醒脾开胃,清暑祛湿的作用。
山药鸡金粥:用山药粉60g,鸡内金粉10g,糯米适量,共熬成粥,有健脾止泻,消积健胃的作用。
凉拌西红柿:取鲜西红柿(番茄)二三个,洗净切开撒入白糖适量,放置半小时后服食,其味酸短甜,能开胃生津,甘酸化阴,凉肝和胃。肝肾阴虚型的病人更宜常吃。
凉拌橘皮丝:取恶心厌油纳食不香的病人。
鲜藿香茶:鲜藿香3g,冲入开水,盖好焖二鲜橘皮二三个,洗净后切成细丝,放入碗内,置蒸锅中蒸10分钟左右,取出放凉,拌入白糖1~2勺。能舒肝理开胃进食。适用于有三分钟,饮水代茶,有芳香醒脾作用。
山楂冰糖水:山楂50g,冰糖25g,煎水代茶。味酸微甜,有开胃进食,代瘀消积的作用。
盐水菠萝:取菠萝一个,剥去果皮,挖去果丁,切小块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半天,然后食菠2萝肉。有开胃醒脾,化湿清热作用。
绿梅荷叶饮:取鲜荷叶一大张,切碎,清水煮10分钟,再加入绿萼梅(即白梅花的花蕾)3g,再煮5~10分钟,放凉后后频频饮之代茶,有疏肝开胃、生津、清暑、解毒的作用。
白蝉花(栀子花)茶:白蝉花3g,加入煮5分钟,以水代茶饮,有行气和胃、清暑化湿的作用。
(3)调补滋养方
银耳红枣汤:取银耳(白木耳)5g,用水浸泡半天,洗净后加入红枣20枚,下锅前先入蜂蜜一勺,小火熬汤,每次不得少于1小时。连汤带银耳红枣一起吃。牟滋阴补血,健脾和胃,润肺通便。适合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或肝脾肿大的病人服用。
黄芪山药粥:生黄芪、山黄芪等量,研成细粉后混合,每次用时取60g,加入适量糯米(或用大米、小米均可),小火熬1小时成粥。能补益中气,健脾消肿,生肌长肉,固表防止感冒。黄芪还有诱发体内干扰素,增强抗病毒及免疫功能。
桂圆红枣花汤:用瘦猪肉(或猪肝)100g,加入黄花(即金针菜)30g,调入适量油盐佐料煮汤,食肉喝汤。能滋补身体,黄花尚有解郁疏肝作用。
芡实莲子粥:将莲子(去除绿芯)30g、芡实30g、糯米适量共熬成粥,将熟时兑入少许核桃仁及黑芝麻,再熬3~5分钟,下锅前撒入冰糖末。能健脾补肾,生津养胃。
解读五谷为养之一:何为五谷吃粮食,还是吃鱼肉?(1)
【背景】:近年来,国外流行一种理论,提倡“无谷物饮食”,国内也有很多人拥戴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的营养模式。在我们这样一个以谷类为主食的国家当中,要不要提倡不吃主食呢?谷物究竟犯了什么罪?这种饮食模式适合中国人吗?
五谷为养,还是鱼肉为养?这是一个关系到国民健康和资源利用的重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让我们复习一下有关五谷的基本知识吧。没有充足的知识基础,没有综合评价各方面的证据,没有站得住的逻辑推理,仅就部分研究结果大做文章,或许能够一时让人眼花缭乱,但归根结底会带来误导。
五谷包括哪些食物?
古人说“五谷为养”,这话被国人代代传诵,由此引出了“主食”和“副食”之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无论吃了多少肉和菜,不吃点饭,一餐就不像样子,也觉得不大舒服。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古人吃的五谷,是我们今天吃的精白米饭和精白面包吗?
先来看看“五谷”的意思是什么。其实,古人所说的五谷也并不一致,比较得到公认的说法是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黄米、小米、大豆、麦子和稻子。也有古书认为是粟、豆、麻、麦、稻,可能是因为那时候人们经常吃麻的种籽。
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古人很重视豆类,这和今天营养科学中豆类和粮食有“蛋白质营养互补作用”的说法暗合。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粮食和豆类一起吃,不仅能改善营养,而且有利于预防慢性疾病。
另一个要紧的理解是,古人的五谷,全部都是“粗粮”,也就是全谷,去了壳但是没有精制过的整粒种子。所谓五谷为养,绝非精白米面为养。
(from 范志红 http://snowheart19.blog.sohu.com/77911878.html)
解读五谷为养之二 从五谷到精白米面一统天下
http://snowheart19.blog.sohu.com/78056273.html
毫无疑问,全谷的口感是相对比较粗糙的。看看五谷的排列,是否有点奇怪?为什么大黄米和小米在前面,今人热爱的稻麦却排在最后?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是,古人认为大黄米和小米较为美味,而稻麦的口感,却不尽如人意。
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梦想是“黄粱美梦”,而乡野村夫的生活却是吃“麦饭”。可见,没有精制过的稻麦,特别是整粒的麦子,煮起来颇为不易,口感也比较粗糙,远不如小米那样质软香浓。所以,在没有碾白技术之前,麦子是穷人的食物,小米和大黄米才是贵族的食物。小米和大黄米可以用来煮饭,而麦子和稻子只能用来煮粥。
虽说口感差了些,但那时候,人们从来都不缺乏膳食纤维,不缺钾和镁,也不缺维生素B1和B2。如果全吃精白面粉做的食物,一日所得到的维生素B1、B2只相当于一日需要量的15~25%;如果吃精白米就更少;而如果吃全麦食物,就可以得到一日需要量的80-95%。
这是因为,大自然的设计永远是精巧绝伦。谷物是粮食的种子,它并不是专门为人类而产生的,而是为了繁衍下一代植物而产生。淀粉是种子的能量仓库,而要想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变成能量,B族维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生物化学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人类,同样适用于植物界。因为种子萌发是向外生长的,为了萌发过程中使用方便,粮食们把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放在了籽粒的外围。而为了保护种子次年萌发之前不受伤害,它们又把大量的纤维放在籽粒的外围。
对于植物来说,这一切安排,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可惜,植物们并没有为人类着想,没有考虑到人类不喜欢粗糙刺口、喜欢柔软细腻的本能饮食要求。于是,人类一旦有了能力,就想把粮食外层的粗硬部分完全去掉,可惜只有稻子和麦子在这方面能够达到满意水平,大黄米和小米实在太小了,燕麦荞麦又太粘,不便进行精制。于是,人们的主食格局,慢慢就从杂粮五谷百花齐放的时代,演变到精白米和精白面两种“细粮”分治天下的局面。
解读五谷为养之三 放心吃粗粮
吃粮食,还是吃鱼肉?(3)尽可放心吃粗粮
http://snowheart19.blog.sohu.com/79482034.html
春节从南方归来,心中颇多感触。从三亚到南京,一路上都是大米饭一统天下。在我的强烈要求下,13天当中,总算吃到了一根玉米和两块红薯,还有半碗荞麦面和白面混合制成的面条。
精制米面的确给人们的口感带来了极大的享受。短短几十年时间当中,粗粮杂粮的消费量一降再降,只有精白米的消费量还在上升。
生活中,除了大米饭白馒头白面条之外,人们还被各种白面白米制成的主食点心小吃零食所包围。方便面是精白面粉做的,蛋糕、饼干、点心、小吃,甚至大部分膨化食品,也是精白米面做的。在很多地方,想要吃点粗粮,只有自己动手烹调一法。
然而,测定发现,精白处理会损失掉稻麦中70%左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90%以上的膳食纤维。同时,精白处理把米和面变成了强成酸性食品,变成了高血糖指数的食品,变成了让人们难以控制食量的食品。和古人所吃的五谷相比,已经面目全非,性质大变。
所谓粮食有害,是说这样的精白米面及其制品,如果成为一日之主要食物,不仅妨碍到膳食营养质量,而且会引起血糖上升过快,胰岛素产生过多,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和衰老机制相关。但绝不能说,天然形态的种籽同样有害健康。相反,研究证实,各种天然全谷和豆类不仅血糖上升速度较慢,而且营养价值相当高,对延缓衰老极有益处。
国外多项大规模调查都发现,全谷类的摄入量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因而,各国都大力提倡多吃全谷(粗粮)。甚至如今的糖尿病饮食原则,也已经不再强调大幅度减少粮食,多吃动物食品,而是强调把精白细软食物改成适量的粗粮豆类,摄入大量的蔬菜菌藻,辅以少量鱼肉类食物和少量坚果水果。如此,食物品种丰富,营养素摄入充足,心情愉快,体能充沛,更有利于病人的健康生活。
很多人听说,粗粮多吃也不好。我这里提倡吃粗粮,绝不是说像红军长征路上那样吃糠咽菜,完全不吃精白米面,完全不吃动物性食品,结果肠胃受损,营养不良,面有菜色。
这是因为,我们如今每天的主食摄入量不过200-300克,而粗粮豆类当中的纤维含量约在4-9%之间。一日主食中如果有三分之一来自粗粮豆类,不过多摄入3-9克纤维而已。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人们每天吃30克纤维,我们大多数人目前难以达标。而一天50克以上的纤维才有可能带来害处。还要想到,我们的膳食中有大量动物性食品和油脂,它们会使粗粮对肠胃的刺激减少,也能提供大量微量元素。如此考虑,每天吃一餐粗粮哪里能产生什么严重的危害?
实际上,市售的各种所谓“粗粮”加工产品,比如全麦面包、全麦馒头、全麦饼干、杂粮面条、八宝粥之类,几乎很少是纯粗粮制品,而多半是粗粮细做,在其中加入了精白面粉、大米、牛奶、鸡蛋等内容,纤维含量已经大大下降,对肠胃的刺激也很小。
我本人肠胃十分娇气,吃全麦馒头半个月之后,却觉得肠胃相当舒服,胜过吃白米饭的时候。个人认为,与其说纤维有害,还不如说选择粗粮品种时应当注意符合体质。例如,如果吃荞麦、薏米、绿豆一类感觉肠胃不适,就应当选择其他品种,如全麦、糙米、小米等。只要吃对了体质,每天一餐粗粮,对肠胃消化有益无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食养“五字诀”
小满时节,五谷为养
这7种食物悄悄“偷走”你的健康,茶、人参都上榜!牢记3大原则,才能吃得正确营养~
猛吃粗粮并不好 要注意营养的均衡
春季容易干燥流鼻血?可能是你吃的不对
经常喝小米粥,到底是会升高血糖还是能降低血糖?早知道早受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