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中的情绪虐待

?昊霖亲子教育孩子心理成长,青春叛逆,父母智慧,专家指引一路同行!

循序渐进地发展


  人类的自我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个阶段皆植根于前一阶段之上,有其一定的步调和节奏。人类到了某个年龄,开始发展肌肉、学习说话和走路。18个月左右大的孩子最喜欢说:不要,让我来。到了3岁多他们会开始问:为什么?”到了15岁,他们便想离家出外奋斗。每一阶段都有危机,而每个危机同时意味着成长潜能及高度的脆弱。如果没有在适当时间内以适当顺序完成成长的任务,自我发展就会不健全而失去应有的力量。

自我界限的强度,取决于发展期间的危机是否获得适当解决。如果危机被化解,需要也得到满足,自我就会成长得强壮而健康。如果没有完成发展任务,就得不到下一个发展任务所需的架构,因此自我的力量就会削弱。如果发展需求全部未获满足,自我界限将支离破碎。

  自我架构,即自我界限。一个儿童必须发展出强韧的自我界限,才能成功地步入青春期。在儿时被允许做一个真正的孩子的人,才能踏着坚实的步伐走进青春期及长大成人。倘若在年幼时不被允许当个孩子,我们就会变成小大人。鲁索(Jean Jacques Rousseau)以其精辟之见述及:大自然要人类在长大成人之前先当孩子。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原则,培育的将是一个既不成熟也不可口,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果子。我们会得到一些年轻的贤者和失去天真的孩童。孩子有其特殊的方式去观察、思考和感觉,用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是愚蠢无比的。


  自我界限即是内在力量,个人借此可固守自我以护卫内心世界。这意味着个人运用自我界限来筛选并解释外在世界;也应用自我界限来建构个人与外在世界因应及转变的互动关系。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上需要哪些照顾和满足呢?



一、反应、共鸣和肯定

  孩子最早期的需要就是能有一个温暖的人在身旁,专心反映
和肯定他心中的希望。在头15个月的共生期里,孩子需要一张具有慈爱眼睛的脸孔,在这眼神中所包含的,将是孩子日后自我统整时的核心和基础。


  婴孩的内在感觉形成自我核心,这些早期的内在感觉来自母亲对他的感受。在那段没有语言的日子里,人是透过感觉来经历一切的。儿童最早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自恋,而父母自身的自恋需求如果未获满足,他们在为人父母后,便可能利用孩子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而孩子为了生存,往往也会很合作地在情绪上满足父母。



二、接触、温暖和归属

  如果父母的情感受到压抑,就无法给予孩子所需的接触;而接触是信赖的来源,缺乏肢体接触对婴儿而言是致命性的欠缺。成人则将肢体接触的需要延伸到情绪层面上,情绪的抚慰包括得到注意、受到重视,也包括自己的成就感和获得赞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喜爱,否则就会被迫创造一个幻想中的关系来满足自己,以便让自己有力量前行。


  因为情绪的抚慰是个人的基本需求,如同食物之于身体,因此孩子会不择手段谋取情绪的抚慰,甚至于用不健康的方法,如闯祸、惹麻烦等,终极的目标仍然是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和情绪层次上的接触。

三、自我接纳与自我实现


  个人的独特性需要得到肯定和接纳。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这些潜藏的部分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出现,例如,可能在毫无预瞥的状况下突然发怒。有时我们会说,我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我失控了。除了愤怒以外,悲伤和恐惧的情绪也同样可能偶尔发作。


  我记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不被准许生气,因为愤怒是七大罪之一。我记得小时候曾有一位好心的修女,拿一张病患的肺部X光片让大家传阅,并说这就是犯罪(随便发怒)的灵魂的样子。我当时曾吓得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生气,一定要对人友善。


  我也像大多数的男性一样,被教导要有泪不轻弹以及无所惧怕


  即使是快乐,我也不能快乐得太久,因为父母会说:非洲的小孩都快饿死了,你还乐什么!”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在这种情形下,真我必须封闭,而代之以假我出现。假我可以符合父母的一切要求,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佛生和梅生 (Merle A. Fossum &- Marilyn J. Mason)在《面对羞愧》{Facing Shame) 一书中曾说: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先是有意识地赞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四、自主、独特、空间与分离


  孩子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也需要有身体上的空间。身体的空间是建立身体界限的基础。


  我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会完全遵照我的指导和示范,因为他们总会加人自己的方式和风格。纵然他们会因此犯错或受到挫败,但是这也是上帝许可及大自然为他们安排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机会。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根本无法相比较。每个人也都需要自主。自主的需求在一岁半时就出现,那也正是个人在心理上离开父母、寻求自立的开始。那时,共生期巳满,个人结束了对父母的完全依赖,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两岁的孩子爱说。如果我们允许孩子有说不的权利,今天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受到性骚扰及面对酗酒和吸毒的诱惑时,难以抗拒。强暴孩子的人像是寻找猎物的猎人,他们善于辨识何处有最乖巧顺服的孩子。


  在发展自主性的阶段里,最大的危机是羞愧感。孩子必须学会与羞愧和疑虑共处,这些感觉本来是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限度,知道自己会犯错而非全能。然而过度的羞愧感却使孩子扭曲了意志的力量,把操纵环境的能力转而用来对付自己。


  艾瑞克森在《儿童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 一书中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力感……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过多羞愧会造成内化的自贬心理,而反映出强迫性的控制及完美主义的倾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羞愧在代别之间的传递性:有强迫性控制欲的父母最会羞辱孩子,孩子长大也会有一种强迫控制的不成熟心态。有自贬倾向的父母提供羞愧的最佳示范,这样的父母如何能让孩子学会自爱?


  羞愧最具伤害性的地方是它所引发的过程,它会由一种感觉内化变成实存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个人的情绪、需求和欲望都遭到贬抑。例如,我曾被教导愤怒是一种可怕的罪恶,因此当我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在我生长的家庭里,唯一不会引发羞愧的感觉就是罪恶感。罪恶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在健康的家庭中,罪恶感形成了良知,使个人因此变得可靠及负责任。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罪恶感比羞愧感更为成熟,因为罪恶感的前提是已经有了某些内化的价值观。它指一个人在做了某些违反价值原则的行为时,感到后悔。佛生和梅生说:罪恶感是针对个人行为的痛苦感觉,表达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及负责。羞愧感却是针对自己个人的痛苦感觉。
  倘若牵涉到无法改变的自我及不能挽回的犯错行为,再多的补偿及认错也无法改变羞愧感及自贬的感觉。

在不正常的家庭里,罪恶感是不健康的。这种家庭中的成员都放弃了自己的独特性,只扮演该扮演的角色,以维持封闭系统的平衡。谁若试图脱离系统放弃僵化的角色,追求独立及独特,就会面对系统的愤怒和排斥,并且承受沉重的罪恶感压力。我们必须了解这种罪恶感乃是病态系统的症状。  

需知:在不健全的家庭里,成员是为了家庭而活,并非家庭为了成员而活。


  羞愧感之所以能够内化,乃因为个人的趋力(drive)受到羞辱和贬抑。一个好奇的3岁小孩会探索自己的身体,那是一种正常的趋力。我们可以想象下面的场景:

有一天,小华发现了自己的鼻子并且叫出它的名称。妈妈非常高兴,还叫外婆一起来看小华指认的鼻子。他因此得到许多赞赏。之后他又指出自己的耳朵、手肘、手指等,也同样获得家人兴奋的称赞。有一个星期天,全家都待在客厅(说不定还有客人在场),小华指出了自己的性器官,并期待引起相同的喝彩,但是这次没有。妈妈迅速把他抱离客厅,他从未看过妈妈脸色那么难看,即使他把大便抹在浴室墙上时都没这么糟。于是他了解到:我们家中没有性器官这种东西。自此他的性欲及性趋力受到羞辱,他只能秘密地面对自己的性成长。这当然不是一个开放及有活力的家庭该有的现象。难怪,据调査有68%的夫妻在性关系上有困难,最多的是性欲失调。试想,一个人在一个视性为禁忌的家庭中生活了20年,如何能在婚后,顿时在性方面变得开朗和有活力?有些人唯有在秘密及不法的性经验中才会感到兴奋,一旦它是合法的及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时,欲望立刻就消失了。

  贬抑扭曲人类的性欲是何等可悲的事!


  倘若孩子从小就被告诫要做小淑女或小绅士,不可动作粗鲁、不可过分好奇,孩子的攻击趋力也可能受到羞辱,甚至于在训练大小便期间,孩子的排泄趋力也有可能被大人不经意地羞辱,以至于他们后来会变得像我一样,在如厕时要将浴室的水龙头打开,以免他人知道我正在大号。一旦欲望受到羞辱,往后每当自己的欲望出现,或感到某种自然趋力时,都会为此而羞愧不安。


  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欲望上,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被人拥抱、抚触过,且在他想与人接近及希望有人触摸时被羞辱,以后每当他产生这种欲望时,就会觉得很丢脸。许多小男孩因为渴望被拥抱而受到嘲笑,于是学会用投射或自我防卫来压抑这些需要,以为男子汉不应该需要这些娘娘腔的事情。因此,男人倾向于把亲密需求诉诸,女人却倾向于把亲密需求过度情感化及情绪化。


  男人用性来掩饰自己对亲密感的需要,把被触摸及与人接近的欲望转化成性欲。女人却比男人更会因为性的需求而害羞不安,因此她们会借着温柔慈爱的行为掩饰性欲。


  其实亲密的需求和性欲都是正常的,但是在丧失功能的家庭里,所有需求都可被冠上难听的罪名,不能做自己又无人支持的孩子,他的任何感觉和需要仿佛都不对劲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坏孩子:家庭中的情绪虐待
家庭会伤人|家庭中的情绪虐待:我们都是坏孩子?(深度)
你的人生,都在满足别人吗?
习惯取悦、习惯讨好、习惯小心翼翼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对孩子说“不”,需要做到三点。
如何理性地爱孩子,宠爱和溺爱的界限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