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不能忍?如何拿下忍字头上的那把刀

好多家长和我交流,说是对孩子的行为看不惯,但是,考虑到家庭和谐,想到方方面面,于是就忍下了内心的不快。

我们都能背诵出鲁迅先生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这句话可不仅仅是指民族危亡的大事,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

忍字头上一把刀啊!

忍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会爆发,如果不爆发,那就可能出现问题,或者是孩子的问题,或者是大人的问题。

有的家长会陷入迷茫中,管也不行,不管也不行;打不得骂不得,纵容忍耐也出问题,到底该怎么办呢?

如何拿下忍字头上那把刀?突然发现,去掉那把刀,剩下的是一个“心”。那很明显,古人告诉我们了,用心就可以。

怎么用心?

首先,我告诉大家一个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就个人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当你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基本可以断定,是我们还没找到路,而不是没有路。

你要说地震预测、避免台风等灾害天气、控制火山喷发等,这些我们目前确实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是,就家长们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还远没有达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向前走会掉下悬崖,往后退会失足落下悬崖。向前往后都不行,怎么办?那就往左右方向走啊。有好多家长就处在不知道还有左右方向可以走的状态。

总之,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或者开辟更好的教育孩子的道路。

那么,路在何方啊?

如果我告诉你,要理解孩子,要宽容,要和他讲道理。你肯定会说,我都知道啊,不用你来说。

下面我讲的你可能不知道——怎么做到理解和宽容,然后给孩子讲道理?

不和大家讲理论,理论太枯燥。先打一个比方。

假设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屏幕,外界同样的事物投射到不同的大脑屏幕上,显示的画面是不一样的。

把这个比喻先牢牢刻在你大脑的屏幕上。这是我往下说的逻辑起点。

以后,只要孩子和你的想法或看法不一样,你就想一想我说的这个“屏幕不一样”的比喻。

然后,用这个比喻告诉自己,之所以他不听我的,是因为我们的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画面不一样。

还有就是,每个人屏幕上的画面都有缺陷,都不是现实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这点不要不服气,别说是我们单个人,就是整个人类,有多少看似是终极真理的认识观点,都最终被后人推翻了。

接下来,继续说屏幕的事儿。

你这个屏幕上是阴雨连绵,他那里可能是艳阳天;你这个是寒风凛冽,他那里可能温暖如春;你这里白雪皑皑,他那里花团锦簇。

差距有这么大吗?有时候就是如此。

明白了这个比喻有啥用呢?

接下来想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他那里花团锦簇,我这里白雪皑皑呢?

为啥不一样尼?

举例说明。他打游戏上瘾,觉得太好了,太爽了,这是他屏幕上的画面——花团锦簇。

你这里呢?气的不行了,你在想,这个小家伙游戏上瘾,这辈子还有救吗?

于是,你的眼前白茫茫一片,看不到希望——白雪皑皑。

出现这种屏幕上的差别,是因为我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框架是不一样的。

认知框架,又有些理论味道了,那就换一个说法。

我这里有一个盒子,你那里有一个盒子,我的盒子是方的,你的盒子是圆的。当然,也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样子的盒子。

外界的事物,比如沙子,或者大米、小米等东西,装在方形的盒子里,从屏幕上看就是方的,装在圆形盒子里,就是圆的。

盒子就是你的认知框架,也可以说是认知模式。

要想改变你大脑屏幕上的画面内容,不是去改变外在的事物如沙子、小米或者大米等东西,而是改变你的盒子——思维框架或思维模式。

这个还是比较难理解,再举例说明。

当一个人说的观点和你不一样时,比如有人认为管教孩子就要严格(沙子);而你的观点是要学会宽容孩子。

然后,不同思维框架(不同盒子)下的反应有啥不一样呢?

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盒子):这个人说的不对,严格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和天性,对孩子就是应该宽容。

习惯盲从的思维模式(盒子):我错了,看来宽容是不行的,对孩子必须要严格。

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盒子):你说的对孩子要严格,我觉得有道理,你到底指的是哪些方面应该严格?我很好奇,你说说看。

然后,对方可能就会开启一些你没想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对孩子什么事情上该严格,什么时候该宽容等等。

从而,你们之间通过交流都有所提高。你应该对不同意见表示感谢,感谢这让你开阔了思维,开拓了视野。即使再荒诞的观点,只要你善于发现,也会触发你的灵感。

所以,我们需要用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来和孩子交流。

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变成了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盒子),会发生什么改变呢?

我们从头开始捋一捋:

当孩子和你唱对台戏的时候。

第一步:家长要意识到:他的大脑屏幕和我是不一样的——不着急。

第二步:为什么不一样呢?是因为他的盒子是方的,我的是圆的。我们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找到原因了。

第三步:他的思维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很好奇。

第四步:孩子,你说说是怎么想的?我想听听你有啥想法?

当你走到第四步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到——他自己开始被理解了。

当然,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需要我们的胸怀和智慧。

当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你要迅速做出判断,到底怎样和孩子继续讨论,一起商量什么样的观点或者做法更好?

这个最后形成的新的想法或做法,不是家长的,也不是孩子的,应该是综合了家长和孩子观点中的科学合理成分,形成一个新的更好的建设性方案。

“建设性”什么意思?就是你的方案中要明确怎么做,怎么落实,怎么监督,如何反馈,如何纠正等等。而不是指责、埋怨、威胁和后悔。

至此,家长与孩子的合作共赢开始了。不过,只是开始了,还要继续深入发展,按照方案进行。

注意,这里面最需要把握的,或者说也是最难把握的,就是家长放低姿态,不管孩子年龄多大,都不要摆出你家长的权威,要知道,你的屏幕上的画面也不一定是正确画面。最起码,你的画面是不完整的。

生活中有些问题的答案不那么简单,不会那么明显地出现在你的大脑中,或者,根本就没有标准的确切的答案,家长不要期望可以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去解决孩子当前以及未来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和孩子携手并肩战斗,共同对付生命中阻碍我们变得更好的“敌人”。

坚持这样和孩子进行交流,成长的就是一大一小两个人。

当然,思维模式的改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经常受着本能和习惯思维的控制,但是,只要我们开始改变,那就是开启了一道透进阳光的缝隙。

老实说,虽然我一直在努力,至今也只是偶尔会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不过,我越来越在没有运用之后,经常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落后的思维模式。

我相信自己会改变得越来越多,你也一样,只要你开始相信我上面的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种锻炼思维的方法,让孩子大脑更强大,孩子将来一定会感激你
如何做好一个高中生的家长
从孩子看“两极分化”的家长
【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善用“提问”的三大模式
孩子高分利器: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思维导图模式,更清晰!
妈妈拿玩具逗双胞胎宝宝,孩子反应让人笑喷,网友:神相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