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孩子产生内疚,能让他变好吗

各位家长,我是涛声依旧。

今天我们探讨一个家长惯用的教育手法,看看是否合理,是否真的有效。

很多家长经常想当然地以为,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内疚心理,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努力的过错,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好。

为此,家长们会经常说类似的话:

“我们拼死拼活地挣钱,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

“你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对你的付出吗?”

“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想让你受委屈,你是怎么做的?”

……

家长的逻辑是:愧疚—醒悟—决心改变—变得更好。

这个推理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理想中的孩子会在听到父母那些让自己愧疚的话语后,这样去想:

父母对我这么好,我还不知道父母的辛苦,还这么贪玩不努力,我还是人吗?我必须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负父母的期望,我要加倍努力,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很恰当。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孩子内心会有不同的反应,并非都能像家长想的那么理想化。

我们不否认,肯定会有能够达到父母理想化状态的孩子,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家长们,这种愧疚式激励法,对大部分孩子的效果不会很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这种让其产生愧疚的训导,更多引发的是孩子的消极情绪,孩子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孩子本身一直以来是积极向上的。

愧疚激励偶尔为之可能会有点作用,但是,经常唠叨那些让孩子愧疚的话语,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那些具有悲观倾向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戈登.鲍尔做过一项实验,他把参与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诱导出他们的积极情绪,另一组诱导出他们的消极情绪。

然后,分别让他们进行对过去的回忆,并对正在发生的同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

实验结果表明,在积极情绪组的人会回忆起更多积极的事件,看待事情往往看到积极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组的人,会回忆起更多的消极事件,看待事情往往看到消极的一面,并且容易走极端。

这个实验对家长的意义在于,我们如果期望让孩子愧疚产生改变的动力,那就冒着让孩子变得更加消极的风险。

一个经常被诱导出消极情绪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变得悲观。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正所谓祸福相依,有无相成,有舍有得,面对同样的境遇,你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就看你更多看到的是哪一面。

有人从困难中看到了机会,有人从错误中汲取了教训,有人把挫折当做了磨练。

但是,也有人在困境中选择了退缩,在失败后一蹶不振,在顺境中迷失了自我。

就像存在一个情绪开关,遇到问题后,孩子经常触碰到的,如果更多是消极开关,那么,孩子回忆起的就是那些让他消沉的记忆,或者就像实验里所显示出的,他看到更多的就是事物消极的一面。

所以,在此,我还需要提醒家长们,在我们上面家长设想的理想逻辑之外,有很多孩子内心是这样一种逻辑:

愧疚—消极—无助—放弃—更加落后—更加愧疚。

在家长让孩子感到愧疚之后,因为他看到的更多是消极的一面,比如自己身上的弱点,事物本身的困难,甚至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事物的困难。于是,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无能为力,会陷入一种无助加无奈的情绪之中,这种无助会让他选择放弃努力,而不是家长期望的生发向上的力量。

孩子会想,我无论怎样去做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了,不是我不想,而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做到,对不起了,我只能做一个不孝之人。

所以,很显然,家长让孩子产生愧疚,绝对是一柄双刃剑,很可能会造就一个越来越颓废的人。

慎用愧疚激励,这是我对家长的一个重要提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界心理医神的旨意
转变都是循序渐进——家长情绪
0-12岁大脑使用说明书丨脑科学家:整合孩子大脑,造就聪明孩子
【家长心得】镜子法则让我找到了问题所在。
愧疚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二胎了,妈妈做到这3点,大宝开开心心接纳二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