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40)邋遢大王王安石

第四十讲、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梅花》,咱们从小就学过,他的作者,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王安石。

提到王安石,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让咱们慢慢道来。

王安石,字介甫。是江西临川人。这地方人杰地灵,出了不少的名人。王安石就是个人杰,他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就像杜甫所说的,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所以,对王安石来说,无论是写文章、考进士还是做大官,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王安石中了进士之后,并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在京城里,做做文字工作就满足了,他来到了一个县里,做了县令。县令官虽然不大,但是,却能够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就是这样,在这里,他勤政爱民,又是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又是扩建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每过多久,就成绩显著,不但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王安石自己也声名远播了。

后来,王安石多次放弃了进京城当官的机会,在地方上做地方官,在这个过程中,他广泛地接触百姓,了解民情,帮百姓解忧,不但获得了好的名声,也让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

这时候的宋朝,表面上看起来国泰民安,但实际上,很多的社会问题都一点点地显露出来。很多的老百姓的生活由于各个方面的压榨实际上都很苦,国家的实力也不够强大,和北方的邻国辽和西夏的战争,宋朝也是败多胜少。堂堂大宋,甚至要给这两个国家送钱送东西来换取和平。所以,王安石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加上这些年自己在地方上的实践,向皇上提出了变法(改革)的主张。

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也想有一番作为,所以接纳了王安石的建议,让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来又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包括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等很多方面。本来,他的初衷是好的,想富国强兵,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他的新法过于激进,而且,新的法令触动了很多有钱人甚至是官员集团的利益,所以,很多人要么直接反对,要么阴奉阳违,王安石的这本好经,被一些“坏和尚”给念歪了。他不但没有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还引来了许多大臣的反对。这些大臣里,甚至包括司马光、甚至皇太后这种大人物。没过多久,皇上也顶不住压力了,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虽然,后来王安石又被恢复了官职,但时间很短暂,这就注定了变法的最终失败。等到宋神宗一死,新皇帝一登基,就立刻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条令,王安石看到自己的一生心血毁于一旦,也许受不了这种打击吧,没过多久,就在现在南京的家里去世了。

王安石因为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这也是咱们称他为伟人的一个原因。王安石被称为伟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咱们都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充分说明,他的散文成就是非常之高的。王安石的散文名篇,像咱们熟悉的《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等。咱们来读一下其中的一篇: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咱们为什么要读这篇小文章呢?因为咱们平时老师总是要求咱们写读后感,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读后感怎么写!那咱们就看看人家王安石是怎么写的。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认为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能够礼贤下士,家里有门客三千,这些门客各有各的本事,帮助孟尝君度过了很多难关。然而,王安石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读了《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之后,得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岂足以言得士?他只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里得到了真正有本事的士人呢?否则的话,凭借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贤士,就可以打败秦国了。正因为他得到的都是鸡鸣狗盗之徒,都是没有大本事的人,所以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就不会来了。这篇文章只有四句话、八十八个字。但是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告诉咱们一个道理: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否则,就算你写出一万字的文章,也没有用。

王安石不但文章写的好,诗歌也是很有成就的。他的很多诗歌,要么借古喻今,要么借题发挥,但不管怎样,总是表现出自己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念。而且,他写诗很认真,咱们都知道“推敲”的故事,知道贾岛写诗要想、要修改,其实,王安石写诗的时候,甚至比贾岛还厉害。

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咱们都很熟悉: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咱们总是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写的好,其实,为了这个字,他是费了很大的功夫的。按照宋朝人的记载,王安石这句诗本来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可他觉得不满意,在“到”上画了个圈表示删掉,写上“不好”,又改为“过”,又删掉了,后来,反反复复改了十几个字,最终,才确定用“绿”字。你想想啊,人家大作家大诗人写个句子都修改这么多次,咱们自己写作文时呢?有没有修改过呢?修改,也是让咱们的作文变得更好的方法之一。

王安石还有几首诗很出名,咱们也来读一下: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晚年的时候,因为变法不顺利,就住在南京,他的家叫半山园,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半山”,他晚年的诗歌,也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含蓄深沉的风格,被后代的人称为“半山体”。王安石不管怎么样,一生中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朝廷封他为荆国公,这也是他被称为“王荆公”的原因了。

好了,说过了王安石的伟大,接下来,咱们要说说为什么王安石要被称为“怪人”了。

王安石有个外号,叫“拗相公”。这是因为他很固执,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就是爱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在推行变法的时候,对于别人的建议,不管有没有道理,只要是反对新法,他一律不听,甚至打击报复人家。所以,在新法实行过程中,因为天灾人祸,用人不当,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当时很多人甚至把家里的猪叫做“拗相公”,以此来讽刺王安石。

王安石很节俭,这本来是好事。但他节俭到了让人受不了的地步。有一次,他家的一个亲戚来京城拜访王安石。这个亲戚想,王安石是宰相,招待他的一定很丰盛吧。可是,过了中午,亲戚都饿了,也没开饭,想走吧,又不好,只好等着。又等了很久,王安石终于来了,先干喝了几杯酒。亲戚想:“不愧是宰相家啊,吃饭请客都与众不同。喝了酒,一定会有好菜了!”可是,别说什么山珍海味了,连个花生米、拍黄瓜都没有。仆人直接端上来两块胡饼,就是咱们现在的烧饼,还有一块肉,被切成了四小块。这个亲戚平时也是山珍海味吃惯了,这些东西,哪里吃得下去啊。就抠了烧饼的中间吃了一点点。没想到,王安石看他不吃,自己直接拿过来就吃了。

王安石是真的不在乎饮食的。有一次,有朋友对王安石的夫人说:“您家王先生很喜欢吃鹿肉啊!跟我们吃饭的时候光吃这个,不吃别的菜!”王夫人说:“你们把菜放在那里了?是不是放在他面前了?”那人说是的。王夫人说:“你下次换个菜在他面前试试。”第二天,人们把其他的菜放在了王安石面前,还特意准备了鹿肉放在远一点的地方,结果,王安石只吃面前的菜,鹿肉,来看都没有看一下。

王安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邋遢,脏,极其不讲个人卫生。他不洗手,不洗脸,也不洗澡,不换衣服。如果是一天两天也就罢了,他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不梳洗。有人看他脸色很黑,以为他生病了,就给他请来医生来看,结果医生说:“王大人没有生病,脸黑是因为污垢太多了!弄点洗面奶沐浴露的洗洗就好了!”于是大家马上准备好了东西,结果王安石看了看说:“我天生就是黑,洗了也没有用,赶紧拿走吧!”由于常年累月不洗澡,不换衣服,王安石身上长了很多的虱子。有一次上朝的时候,王安石跟皇上讨论事情。没想到,一只虱子竟然爬到了王安石的胡须上,皇上看到之后忍不住大笑,把王安石搞得莫名其妙。问了别人才知道是什么原因。手下人给他把虱子抓掉,别人还开玩笑说:“这虱子可是皇上亲眼看过的啊,不能轻易杀死的啊!”所以,唐宋八大家里面的苏洵看不惯王安石的时候,在文章里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意思是说,他穿着囚犯一样的衣服,吃牲畜才会吃的食物,蓬头垢面,竟然还在那里心安理得地论诗谈史。按照正常人的思维,王安石是有辱斯文的。真不敢想象,皇上每天面对这样的一个人,还让他当丞相,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通过王安石,咱们可以明白“人无完人”这句话,而且,说实在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有大成就,就算是不拘小节,随性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空前绝后的邋遢宰相 王安石
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史上最邋遢的宰相王安石。
“邋遢大王”王安石的讲究人生
一代名相王安石竟然是邋遢大王
王安石的诗都有哪些
王安石:邋遢的皮囊,有趣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