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据说,这是目前解释最详细的《幼学琼林》了(13)

文臣

【原文】圣主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拓展】

出震向离:按易经学说,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方,帝王就像太阳一样从东方升起,在南方照耀天下。

补天:补上天的缺口。传说水神共工造反,和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共工一气之下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中的水注入人间,成了大洪水。百姓全都遭了秧。女娲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所以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天下万物才又开始安居乐业。

浴日:给太阳洗澡。按照《山海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也就是说,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一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还传说,他们住在一棵叫做扶桑的巨大的树上,每天一个,轮流在天空值班。早上,不论哪个太阳值班,都由他们的妈妈羲和驾着一辆六条龙拉的车送他们。

【拓展】

补天浴日: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译文】

帝王有出震向离的卦象,比喻治理天下日渐兴旺之意;大臣辅佐帝王,有为天补缺,给太阳沐浴的功劳。

【原文】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拓展】

三公:古代官名。一般指太师、太保、太傅。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袁绍自曾祖父起,四代里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三台:天上的三台星。古人认为天上的三台星对应人间的三公官职。

郎官:帝王的侍从官。古人认为郎官对应天上的各个星辰。

【译文】

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众星宿。

【原文】宰相位居台铉 xuàn,吏部职掌铨衡。

【拓展】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有辅佐之意。古代和宰相地位相当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有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台铉: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来提起鼎的两耳。后来指代鼎。鼎三足,可以用来象征三公,所以台铉用来比喻宰辅重臣。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组部。长官叫吏部尚书。

铨衡:度量工具。铨是称重量的器具,即秤。衡是秤杆,泛指秤。用来指吏部官员,比喻衡量人才,选拔人才。

【译文】

宰相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地位极其重要比喻为台铉。史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拔衡量人材。

【原文】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拓展】

吏部古名天官,长官称大冢宰;户部古名地官,长官称大司徒;礼部古名春官,长官称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长官称大司马;刑部古名秋官,长官称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长官称大司空。这是把唐朝之后的六部和《周礼》中的古代官职对应起来说的。

三省六部制:

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

【译文】

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大冢宰,是说他能总御众官,好像天道统理万物;称户部尚书为地官大司徒,是说他能安抚万民,像大地生养万物;称礼部尚书为春官大宗伯,好似春生万物;称兵部尚书为夏官大司马,是寓意国家武力强盛,像炎炎夏日一般;称刑部尚书为秋官大司寇,是天子立司寇掌刑法,驱耻恶,像秋天一样肃杀严苛;称工部尚书为冬官大司空,是天子立司空使掌邦事,像冬天敛藏财物一样,使民不空乏。

【原文】司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拓展】

司宪:官名,唐朝把前代的御史大夫改为大司宪,主要职责是监督其他官员。中丞:汉代的时候,御史大夫下面设置了两个丞,一个叫御史丞,一个叫中丞。东汉之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都御史:明代专门行使监察功能的机构御史台的长官。专门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历史上包拯(包公)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海瑞曾经担任过都御史。

内翰:唐宋时期称呼翰林为内翰。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诗人李白曾经供奉翰林。鲁迅的爷爷周福清也曾经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译文】

司宪、中丞,是都御使的称号;内翰、学士,是翰林院的名称。

【原文】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拓展】

天使:皇帝的使者。

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

司成:古代主管贵族子弟的官职。后来称国子监祭酒为大司成。

祭酒:古代管理国子监学府的官员。国子监是宋、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

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比如《儒林外史》里面有个吝啬鬼严监生。鲁迅小说《祝福》里的鲁四老爷也是监生。

【译文】

天使是对行人的美称,司成是对祭酒的尊称。

【原文】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拓展】

都堂:本来是尚书省总办公处的称呼,“都”是总揽的意思。唐、宋时期称尚书省长官处理全省政务厅堂为都堂。明朝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差遣在外总督、巡抚之带有上述官衔者,皆通称都堂。

大抚台:明代巡抚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大抚台。

巡按:唐朝设置监察御史一职,派他们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从此而来。明朝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大柱史:称巡抚为大柱史,又称侍御、总马、执法大夫、绣衣使者等。

【译文】

都堂称为大抚台,巡按称为大柱史。



同名在线课程已经开始,详情可入群咨询。本文转发朋友圈即可获得100元优惠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职官
远观近鉴宋朝人•159·张昭:博洽经史,君违必谏
宋朝的政治呈现一种什么特点?
二十五史新唐书作者宋欧阳修宋祁表第三 宰相下
明史陈循萧鎡 王文 江渊 许彬 陈文 万安彭华 刘珝子鈗刘吉 尹直
陈廷敬五十余年的为官经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