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外婆到姥姥:当方言没有了,家乡也就没了!

这两天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外婆和姥姥了!

原因是这两位老人家不知道为什么惹了上海语文教材的编写专家,他们把课文《打碗碗花》里的“外婆”一词全都改成了“姥姥”,教育委员会的人(这些人可不一定是专家了,应该是老爷们!)给的答复是“外婆”属于方言,“姥姥”是普通话。也许专家们真是一心一意地想推广普通话吧,反正不问青红皂白,大笔一挥,一改了之。

咱们先不去管“姥姥”这个词到底是普通话还是北方方言,总之按照字典的解释,它和“外婆”一样,都是指外祖母,那么,专家们为什么不直接把它改成外祖母呢?这样多好啊!咱们的童谣就可以是摇啊摇,摇到外祖母桥了;咱们读的童话也可以是狼外祖母了;孩子们放学回家,用银铃般地声音喊一声外祖母我回来了,多好啊!多文雅啊!“姥姥”,怎么也老是有点怪怪的呢?

说到方言,我们不禁要想一想,方言真的跟普通话水火不容吗?真的为了推广普通话就把方言全都要替换掉,甚至要废除掉吗?我看大可不必的。

方言作为某个地方的独特语言,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说戏曲中越剧、秦腔、黄梅戏、河北梆子等等都是和方言有紧密联系的,是不是都要换成普通话来演唱?再比如说我们现今的流行歌曲中有粤语歌曲有闽南语歌曲,这些歌用粤语唱用闽南语唱就极具风味,非常动听,你要是硬要改成普通话来唱,立刻就让人感觉难受了!不信你用普通话唱《爱拼才会赢》试试?除了戏剧歌曲,再拿文学作品来说说。正是因为有很多方言因素的存在,我们才可以通过阅读作品,想象出美丽的江南水乡和辽阔的塞外风光的不同,就像我们读王朔的作品,读王小波的作品,你脑子里出现的就是个北京人的形象,即使他们到了云南,你也不会感觉他是个上海人。相反你读鲁迅的作品,即使他在北京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即使他骨头硬,但他的散文、小说等还是流露出了南方的风味。就算是他们的作品里不直接用方言,但潜移默化中的那种方言的韵味,已经在里面了。正是这种不同,才造就了无限的灿烂。不知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面如果所有的文字都改成正统的普通话,书面语,是否还会这么吸引人呢?

所以,方言是一种艺术,它和普通话的推广并不矛盾,我们不能因为推广普通话而废弃方言,而是应该给方言适当地生存空间,要保护,要发扬,要让它延续下去的。

方言对中国人来说,其实还意味着家乡,意味着精神上的皈依。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身在异乡的时候,偶尔在陌生的人群中听到家乡的方言,一种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因为这里蕴含着熟悉的乡情甚至蕴含着亲情!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作为在外拼搏的人,每天在人前操着普通话甚至还要夹杂着英文单词,每天衣冠楚楚,一本正经,在领导面前装孙子,在更装孙子的人面前装人,多累啊!等逢年过节回到家,嘴里一冒出家乡的方言,立刻就回到了真实的自己。一句方言,在父母面前让自己立刻变成了孩子,找到了依靠,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劳累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一句方言,让你在童年的小伙伴面前可以放下伪装,可以欢声笑语,推杯换盏。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从小就没有了方言,就被普通话剥夺了乡情,等你回到家,还是普通话,人和人之间就似乎还是冰冷的,还是隔着一层东西的。

没有了方言,你就没有了家乡,甚至没有了家。当年贺知章年老还乡,正因为“乡音无改”,所以即使“鬓毛衰”了,即使家乡的人短时间内把他当成客人,但用不了多久,必然会从内心里去接纳他,让他得到还乡的喜悦。这就是方言的魅力,这就是方言的神奇。没有方言,你就没有了家乡,你就永远是个外地人了!

如果你仔细看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史,你就会发现,中国人最喜欢走两个极端,非左即右,不是这个死就一定要那个亡。说一样东西好,就好得完美无缺,说一样东西怀,就坏得不可救药!其实,在左与右之间,是有调和的余地的。何必太绝对呢?

给方言一点空间吧,于人于己,都有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捞鱼 -(284)从对“外婆”称谓的争议想到的
'外公外婆'是方言?小学语文课本把'外婆'都改成'姥姥',引发网友热议
课本把外婆改成姥姥这件事,真是有趣,嘻嘻
'外婆'是方言改成'姥姥'?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引争议
十三张图告诉你“姥姥”和“外婆”的最新地理分布
南方“外婆”,北方“姥姥”,湖北“家家”,哪个更有内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