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别人只有诚心还不够,还要有善意。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695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人是群居的动物,从一出生起,就避免不了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尤其是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很复杂,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张巨大而无形的关系网。
那我们应该如何维系这张网,即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呢?
待人需要诚心
朋友相交,贵乎交心,也就是说,知己朋友要心意相通、坦诚相待。
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美德,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变成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才能产生信任,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但是,要求不败,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还要让好人知己,不让坏人知己。
然而,好人坏人很难分得清楚,所以不得不制造若干假象,来掩盖自己的实情。
中国人通常会让自己的眼光收敛一些,不流露出真正的感情。
戴上面具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面具等于赤裸裸地站在众人的面前,反而容易引诱别人欺诈或利用你。
所以我们必须小心,有时把弱点装成优点,有时又要把优点装成弱点。
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没有弄清楚对方之前,以及弄清楚对方根本不怀好意之后,必须谨慎地保全自己。
否则一直诚恳待人,反而为人所害,势必使自己从此对诚恳失去信心,结果变成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岂非害了自己?
中国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来难免遮遮掩掩。
明明是个中高手,却装成一窍不通 ;喜欢的东西,假装不喜欢 ;想要的东西,先让给别人 ;
不想来说“要来”,说“不来”却来了。中国人在虚虚实实之间,有很多变化。
有些人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多数重视诚信,不过是因为亏吃多了,自然懂得遮遮掩掩的好处。
有时候中国人并不骗人,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其变。
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所以也不算是什么善意的欺骗,因而丝毫没有欺骗的意思。
待人需要友善
对待别人只有诚心还不够,还要有善意。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
子路说 :“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 ;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评价道 :“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 :“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 ;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道 :“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回说 :“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 ;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
孔子评价道 :“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事实上也可善可恶。
一般人偏向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自己抱持善意,期待对方善意的响应,多半能够心想事成。
因为中国人是交互的,你对他好,他没有理由不对你好。
同样的道理,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对方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来,当然不会诚恳地响应我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关系。
别人注意我们,却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让他注意,反而更好。
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需要造成良好的观感。
表达善意要多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地回应。
大家都将心比心,交集的范围加大,彼此有共识,当然容易沟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任何人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必然被视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欢迎。
想想自己,也想想别人,才能合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合乎将心比心的原则。
有一句话很通俗,“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不过有些人前半夜想自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从来没有想过别人。
待人需要礼貌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礼”。《论语》上说 :“不学礼,无以应。”民间也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
可见,在人际关系中,礼貌是不可或缺的。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牛忧伤地说 :“人人都有好兄弟,就单单我没有!”
子夏说 :“我(商)曾经听人说过,人的生死,冥冥中自有天定,人的富贵也完全是由上天安排。
君子只要恭敬地修养自己而不犯过错,对待他人谦恭有礼,那么在四海之内的所有人,都是我的好兄弟了。君子又何必忧愁没有好的兄弟呢?”
礼貌的作用,一使大家相处愉快 ;二使大家在一起时,秩序井然 ;三为表现合乎自己的身份 ;四为发挥以让代争的精神。
做一个谦恭有礼的人,别人自然会喜欢你而与你亲近,你又何必做司马牛之叹?
对人有礼貌,不见得马上有实际的效益。有些人急功近利,认为,有没有礼貌,人家又不能把我怎样,何必约束自己,处处讲求礼貌?
有些人注重形式化的礼貌,却丝毫不关心人,令人觉得此人很虚伪。
就像美国人那样,他们惯有的礼貌只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并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
待人需要有差别
虽然与我们打交道的人众多,但我们却不会一视同仁。
中华文化中形容交情的词有很多 :点头之交、泛泛之交、患难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
这些词多以交情深浅而划分,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交情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亲疏有别、差别对待的形式。
对只是认识但并不熟悉的一般人,我们仅限于礼貌性地打招呼,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
逐渐互有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成为熟悉的朋友之后,虽然也交换一些意见,但多是闲聊,毕竟交浅不言深,不可能涉及不足为外人道的题材。
熟悉的朋友当中,有一些信得过的,慢慢变成好友,再进一步成为密友,这才放心商量一些私人的问题。
密友经得起再三的考验,切实可以交心的,才会变成知己。
其实每个人都如此,都会谨慎区分自己的知己、朋友、熟人,我们如此对待别人,别人也如此对待我们,这都无可厚非。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别人心里是何分量。
如果你和别人是知己,完全可以无话不谈,他有什么过错,你都可以委婉指出 ;
如果你和别人只是熟人而已,则交浅不可言深,以免犯了别人的忌讳,埋下祸根。
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其想法,以了解其感受、要求和苦恼。
这种感情投入是自发的,不应计较产出,你自然会得到许多朋友。
如果你是为了获得回报才投入的,总是想着“我对你好,你一定得对我好”,那你肯定得不到他人的回馈。
人和人打交道不应该点到即止,如果你认识的人都只是泛泛之交,而无一个知心朋友,那又怎会有乐趣呢?
我们认识别人,并不会只是抱着认识的目的,而是想通过交往熟悉起来,成为朋友。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