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恨俄建国:乌克兰为何极度敌视老大哥?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主讲:三喵先生

◎ 策划:瑞鹤

◎ 责编:马戏团长

◎ 全文约32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行为,请在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前几天,乌克兰局势非常动荡,国内政局不稳,国外也是被俄国大兵压境。在近现代,乌克兰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把辛酸泪,东边的恶邻不管在什么时候,一有机会都逮着它可劲儿欺负。

◎ 2021年12月,乌克兰附近的俄军部署——现在似乎更多了

◎ “敌人来了有狙击步枪”

其中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俄国当然不是省油的灯,而乌克兰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被“仇恨俄国”定下了基调。指导思想这样,又挨着俄国,这也就注定了这个国家的悲惨命运。

◎ 乌克兰当地的民族主义

跟俄国一样,乌克兰的主体民族也是斯拉夫人。俄国的主体信仰是东正教,但在乌克兰,有不少上层贵族信仰的是天主教,宗教信仰不同,让他们跟沙皇俄国离心离德。

18世纪后期,俄国迅速崛起,并频频插手欧洲事务。从俄国到欧洲,乌克兰是必经之路,沙皇不会容忍这里有不听话的势力。于是,18世纪末,俄国沙皇开始在乌克兰全境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天主教啥的一律禁绝,当地的土语也不许说了,甚至学校里也不许教,沙皇要从文化上彻底同化乌克兰地区。

在当时,俄国人管这里的人叫“小罗斯人”,明显带有侮辱的色彩。

◎ 现任乌克兰东仪天主教教主舍夫丘克

但是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民族国家”的概念迅速在欧洲蔓延开来。简单来说,我跟你不一样,不是一个民族,我就有权利建立自己的国家。乌克兰当地不少人也抱着这样的想法,宗教不同,语言不同,还被俄国这么压制,这鸟日子啥时候是个头,不如独立算了。

这想法不管多美好,但只代表少数上层精英和知识分子,而且俄国实力强大,硬碰硬肯定不行,这些知识分子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既然俄国禁止当地人说土话,他们偏偏去整理搜集大量的当地方言,并坚持用这样的语言发表作品。

这些知识分子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叫塔拉斯·舍甫琴科的诗人。他的一生很多时候在圣彼得堡度过,但舍甫琴科一直惦记着祖国乌克兰,他写的诗歌剧本,绝大多数都是用乌克兰当地的土话写出来的,这些艺术品被俄国的沙龙追捧,但也给他惹来了麻烦。

他因为写诗被判流放乌拉尔山去当二等兵,临行前沙皇尼古拉一世还亲自写了判词,让舍甫琴科接受最高等级的监视,剥夺一切写作的自由。

◎ 球迷眼中的舍甫琴科是这样的

◎ 但在乌克兰历史上,更重要的舍甫琴科是这位

即使如此,舍甫琴科还是趁着看管宽松的时候,在流放地用乌克兰语创作诗歌。等俄国新沙皇即位,宣布大赦天下的时候,舍甫琴科回到阔别的故土乌克兰,并把自己藏着掖着的诗歌发表出来,引起了轰动。

本来流放多年,舍甫琴科就想着落叶归根了,但沙皇命令他必须返回圣彼得堡,他在乌克兰发表的作品也被禁止流通。虽然舍甫琴科命运这么坎坷,但他的努力极大地鼓舞了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他被当成乌克兰的英雄,甚至乌克兰语之父。

◎ 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

不过,像舍甫琴科这样的知识分子,虽然可以在文化上尽力争取乌克兰的自由,但俄国人的皮靴还是死死地踩在这片土地上。乌克兰要想独立,光靠他们肯定不行,还得有别的机缘巧合。这个时候,西边的奥匈帝国发生着一系列变故,并影响了乌克兰今后的命运。

在当时,奥匈境内的斯拉夫人主要聚居地叫加利西亚,这地方就在现在的西乌克兰,是整个奥匈帝国最穷最落后的地方,当地斯拉夫人对奥匈统治者早就非常不满了。

◎ 加利西亚的变迁

自打民族主义的思潮席卷欧洲,俄罗斯帝国国力蒸蒸日上,加利西亚的斯拉夫人要求自主建国,或者干脆并入俄罗斯得了,为此奥匈帝国大伤脑筋,也进行一系列残酷的镇压。

但是,这种局面不是暴力能解决的,奥匈帝国也采用了一系列怀柔政策,比如承认这些斯拉夫人跟俄国的深刻关系。比如,诗人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的偶像,但他的第一个雕像并非建立在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而是在加利西亚的一个小村子里。

除了文化上的怀柔,奥匈也给了当地很多优待,但是即使如此,当地民族主义情绪依然高涨,这其中不少人主张“并入俄国”,俄国本来就强大,要是加利西亚再给并过去,那就太可怕了。

奥匈帝国的统治者意识到,需要从精神方面下手,人为创造一个概念,那就是“加利西亚的斯拉夫人跟俄国人不一样”,就这样,他们制造出了“乌克兰人”的概念,意思是住在边境上的人们。就算加利西亚将来要独立出去,那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充当奥匈跟俄国之间的缓冲。

有了乌克兰人这个概念,奥匈帝国就跟加利西亚当地人宣传说,你们不是俄国人,是乌克兰人!日复一日地说了几十年,当地人就真的接受了这样的想法。

而且,加利西亚周边,凡是信仰天主教的地方,之前都被沙皇俄国在文化上打压的厉害,可谓“天下苦俄久矣”,一听说有“乌克兰人”这样的概念,纷纷在心理上跟俄国人划清界限,这一次,他们背后有大国奥匈,腰杆就硬气多了。

1890年,奥匈帝国的国务会议上,两名加里西亚代表公开宣言表示他们不是俄罗斯人,而是乌克兰人,这是“乌克兰人”一词第一次被公开提出。不过,这会儿的乌克兰,也还只是地理概念,西边还是奥匈的加利西亚,东边也还是归属沙皇俄国。

◎ 仇恨俄国的大筐

等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跟德国紧密团结在一起,并着手制定日后同俄国的战争计划。按照德国人的想法,“乌克兰人”这个概念很好用,它可以团结一切在东方沙皇俄国的仇恨分子,甭管是天主教徒,还是不愿意归沙俄管的斯拉夫人,都可以归到“乌克兰”这个旗帜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以“乌克兰”为招牌,打击和瓦解俄罗斯,缓解德国在东线战场的压力。

当时德国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曾经对记者说:“事实上乌克兰是我们创造的产物,而根本不是什么当地人民自己的意志。我们创造乌克兰,是为了可以至少和一部分的俄罗斯达成停战,从而缓和东线战场压力。”

◎ 威廉二世亲自视察东线战场,鼓舞军队士气

可以说,乌克兰近代的悲惨历史,跟他们这样建立在仇恨俄国基础上的民族主义关系非常大。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是各国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但这民族主义也分种类,正常点的民族主义建立在对本国土地的热爱之上,这样发展出来的国家,不至于在心态上走火入魔,比如爱尔兰,虽然跟英国磕磕绊绊,但大体上也还过得去。

跟这种一比,建立在仇恨基础上的民族主义,往往会让一个国家陷入苦难,乌克兰就是典型的案例。

团结大家的是“仇恨俄国”的旗号,而不是对土地的热爱,这就注定了乌克兰即使建国,也是命途多舛。1917年,俄国革命,乌克兰当地的俄国势力被扫荡一空,在德国扶植下,当地的民族主义者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这些民族主义者本身就是好几个派别,所以建立的好几个政权彼此争权夺利,像什么乌克兰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等等。

后来,随着德国战败,这些政权失去了西方的依靠,并在随后的几年内被新成立的苏联击败,1922年,乌克兰并入苏维埃联盟,存在了短短几年的乌克兰民族政权就此寿终正寝。

◎ 1918年乌克兰国声称的势力范围

不久之后,流亡在外的乌克兰各路政权领导人在维也纳开会,成立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不择手段赶走乌克兰土地上的俄罗斯人,让乌克兰人自己建国,本质上还是“仇恨俄国”的这一套。

这样的想法在乌克兰当地人这里也很有市场,所以,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人为制造乌克兰的大饥荒,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再后来,二战爆发,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打德国人,也打俄国人,甚至苏军元帅瓦图京就死在他们手底下,这些游击队不管如何,目的也还是在赶走俄国人,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家。

◎ 命丧乌克兰的瓦图京

所以,在这样仇视俄国的思想下建立的乌克兰国,又挨着俄国,这样的苦难也就是注定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倒霉的也就是乌克兰当地的民众,这也算是历史“沉重的遗产”吧。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评价波兰和乌克兰近期爆发的外交争端?
世上最热衷“窝里斗”的民族,内斗千年仍未消停,民族被一分为三
文汇报-俄国视角的“一战”史与俄国革命的国际史
科索沃,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吗?02
一战中的乌克兰军队
安那琪:乌克兰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