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制科考试:考过了就能当丞相?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400字 阅读约10分钟

提起科举考试,大概都知道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做官的渠道。其实,细究起来,科举考试并不是古代做官唯一的途径,还有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制科考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隋朝开始,中国古代的主要选拔官员方式就是科举,不过科举考试毕竟面对大多数人,考试内容相对死板,不能选拔特定人才。

从唐代开始,为了选拔特定人才,为朝廷所用,增设制科考试。不过唐朝时期的制科考试还只是科举考试的补充,国家也没有太重视这个制度。直到宋朝,朝廷开始重视制科考试,把它单独剥离出来,成为一种不同于科举考试的人才选拔方式,它跟科举考试主要有三大不同。

首先来说,制科考试举办时间不确定。科举考试一般来说三年举行一次,皇上一开心还能开个恩科。制科考试不是这样,不一定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次。其次,参加考试的人也跟科举考试有区别。参加科举考试的需要一级一级考,一般来说没有越级考试的,没听说哪个秀才能直接进京赶考。秀才得先考举人,才有资格。

◇ 图源于网络

制科考试不一样,不管你是谁,有没有功名,哪怕你就一白丁儿也能参加。像是宋仁宗时期的制科考试,就有专门给没有功名的平民设立考试科目,像是:高导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不过因为门槛太低,导致参加考试的人实在水平太差,后来朝廷都觉得看他们的卷子浪费时间。在庆历6年之后,提高了平民参加考试的门槛,要求至少有两名官员推荐,才能参加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跟科举不冲突,就算你已经有了功名也可以参加,比较著名的要数苏轼苏辙两兄弟了。

◇ 苏轼(左)苏辙(右)

当年苏轼苏辙俩人通过科举考试,已经当了官,也参加了制科考试。因为苏轼名气太大,学问太高。那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人都是寡廉鲜耻,这届制科考试有苏轼参加,居然还有70多人报名,怎么这么臭不要脸。

制科考试跟科举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考试内容上,制科考试的难度特别大。

科举考试一般都是从儒家经典里出题,最多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到了明清之后,出现八股文,科举考试更加死板。而制科考试不一样,考试内容完全就是策论,让学生对国家政策,大政方针还有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点评,或者让他们提出治国安邦的具体做法。这样一来,朝廷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找到需要的人才。

除此之外,制科考试在考题数量上也多了很多。

举个例子,普通科举考试,就算你进京赶考,也只要求你在三天时间里,完成大概三到五篇试题,加一块也就3000字到头了。古代写东西用文言文,一个字顶现在好几个字,这3000字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万字左右。而制科考试的考题数量比科举多了好几个量级。

◇ 图源于网络

首先,你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提交不少于50篇策论,每篇策论不少于1000字,而且这50篇的内容不能重复,要针对50个不同领域的国家政策方针或者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阅卷的是当朝翰林学士,宋朝的翰林学士特别挑,一般文章过不了他们的法眼,这个环节会淘汰一多半考生,甚至全部劝退的。比如宋神宗时期的一次制科考试,有70多人报名参加,最后一个通过的也没有,可见制科考试的难度。

有些幸运儿通过了初审,接下来会参加阁试,考试地点在秘阁,也就是当时的中央图书馆。

阁试考试要求考生在一天之内,完成六篇文章,每篇文章500字以上。这场考试是制科考试中公认难度最大的一场,不少通过初审的幸运儿都倒在这一步上。一般来说,能留下三四个都算多的了。宋仁宗时期,有一次7个人同时通过阁试,这是历次制科考试中,最多的一次。

◇ 图源于电视剧《清平乐》

通过了阁试,最后一步就是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阅卷了,这一步叫御试,考试内容就一道题,一般都是国策性质的问题。比如说宋神宗时,就考了一道有关变法的问题。要求考生在一天之内,写出不少于三千字的策论。不仅论点论据论证要写得好,词语也要华丽,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如果有人通过层层筛选,出路还是相当光明的。宋代的制科考试分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分上下两等,其中一等二等是设而不授,三等就已经是最高的荣誉了。整个两宋300多年,一共开设了二十多次制科考试,只有41人通过,获得三等的人,只有四个,成绩最好的是苏轼,三等上。

不过一般来说,只要通过制科考试,甭管你是三等还是五等,基本都能在首都当官。像是三等的优秀人才,甚至能直接到大理寺或者翰林院担任一个重要职位,比科举状元的待遇好多了。值得一提的是,这41个通过考试的人,大部分人当了宰相,没当的人中,有两个人比剩下的都有名,就是苏轼苏辙两兄弟。

刚才主要说的是宋朝的制科考试,这个难度怎么样大家也都明白了,所以当年,只要你能通过制科考试,那就是周围人心中的大神,升官的机会也比别人大很多。天下学子也很推崇制科考试,都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个考试,得到更多机会。

到了元朝,蒙古人连科举考试都不重视,更别提制科考试了,整个元朝98年,也没举行过一次制科考试。好不容易蒙古人被赶跑了,又赶上一个文盲加流氓建立的明朝,朱元璋连科举考试都改成只考八股文了,制科考试这种高大上的东西,他自然不会接着搞。两宋灭亡之后,有好几百年没举行过制科考试。

◇ 康熙皇帝

直到清朝康熙时期,制科考试才再次出现。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都曾经开办“博学鸿词科”,光绪年间也开始过“经济特科”,这些都是制科考试。整体上跟宋朝差不多,也是谁都可以参加,考试流程和考试内容也都差不多,只不过整体难度没有那么大,录取的人更多一点儿。

虽然看上去,清朝的制科考试跟宋朝差不太多,但实际上,清朝的制科考试跟宋朝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宋朝的制科考试是为国家多选几个人才,而大清的制科考试完全为了维护统治的安定。

首先来说,清朝几次开设制科考试,都是在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比如说清朝初期,民间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力量,康乾两位皇帝都想用制科考试为诱饵,给天下读书人一个选择,让他们放弃反清复明的念头,踏踏实实给朝廷打工。

其次,通过这两次考试的学子虽然不少,但都没什么好的出路,一般都是负责编修《明史》或者《四库全书》,基本没人做高官。而且清政府要求这些编修,必须按照要求写,那些不符合清朝利益的史料一律删除,造成了《明史》中几大疑案,给后人研究明史造成很大影响。《四库全书》就甭说了,毁了的书比收录的书多了快一倍。天下学子好不容易通过制科考试,最后却让他们干这个,实在是浪费人才。

◇ 《慈禧太后关于开经济科考试的懿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考试,选拔“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

除此之外,更明显的就是光绪时期的“经济特科”。

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提出要进行这次考试,笼络天下支持变法的人才,为己所用。可惜考试还没开始,变法就已经失败了。慈禧太后掌权之后,马上取消了这次考试。后来民间变法呼声强烈,清廷没辙,只好重新开设这个考试。

可惜,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慈禧太后又大笔一挥,取消了那些康有为梁启超支持者的考试成绩。甚至有个考生,因为叫“梁士诒”,被取消资格。因为慈禧觉得,这哥们姓梁,名字里又有个诒,而康有为原名叫“康祖诒”,名字三个字里撞了两个字,在慈禧眼里这就是康梁一党。

如此荒唐的方式自然不能换来好结果,这次“经济特科”也没能给清廷招募什么有用的人才。倒是在那几年中,民间有关“变法”的呼声降低了,因为所有人都在准备这次考试。可见清朝的制科考试早就变了味。

回顾制科考试的历史,基本只有宋朝真把他当回事儿,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了不少宰相。到了清朝,制科考试已经成了作秀,这中间的起起伏伏是在令人感慨。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一对联获得状元的张謇,后因慈禧一个荒唐之举,为清朝带来一个人才
影响千年的科举制,是如何诞生的?深度解析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寒门子弟的福音,浅论隋唐至宋朝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
古代时,书生们的"模拟考试"
古代科举趣闻:一个外国人中榜后嫌弃官小,回国后当上了宰相
最早的“状元”和科举有什么关系?“状元”是怎样成为第一名头衔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