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祠:给活人盖祠堂,这货脸皮得多厚?|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在中国古代,祠堂是很神圣的所在。一般来说,祠堂是给故去的先贤建的,但也有给活着的人建祠堂,这有个专门的称呼叫“生祠”,提到这个,最有名的就是明末的太监九千岁魏忠贤,他在权势熏天的时候生祠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等他一倒台,这生祠跟他一起名声彻底臭了。

但其实追溯历史,生祠的历史相当久远,有资格建生祠的也有不少历史上评价相当正面的人物,那生祠有啥讲究?魏忠贤是怎么凭借一己之力把生祠的名声毁了?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 石庆(?-公元前103年),河内郡温县人,万石君石奋之子,西汉武帝时期丞相,封牧丘侯。

有记载最早的生祠来自于西汉时期。当时燕国的国相栾布和齐国的国相石庆深得民心,老百姓自发地建立了栾公社和石相祠,这是有记载的生祠之始。帝制之下地方官员的任免是用的流官制度,对地方民众来说,能不能遇到一个对自己好的官员在很大程度上讲全凭运气,而他们纪念一个这样的父母官,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树碑立祠,表达怀念之情。

◇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祁溪,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唐朝宰相、政治家。

到了唐朝,这样的生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就任地方官,减免赋税,关心民生,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所以他有三座生祠。这种事情在唐朝绝不是个例,地方官的功过由老百姓评说,这自然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唐律疏议》对立生祠做了规定,立不是不可以,但这个官员的政绩要接受朝廷考察,想建生祠可以,也得需要朝廷考核,要是没啥政绩还造生祠的,就得判处一年流放,法令一出,生祠就大大减少了。

到了宋朝,如此规定不再严格执行,百姓又开始大规模给官员立生祠,有不少生祠遗留至今。

 今天的范公祠

比如北宋的范仲淹在泰州兴化和南阳邓州为官,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在他离官之后,两地百姓自发给他立了生祠,这两处范公祠经过历代重修,至今仍在。再比如南宋初年,岳飞率军队在建康附近的牛首山大破金军,并掩护靖江百姓撤退,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在金军撤走后给岳飞建了一座生祠,这也就是如今靖江岳王庙的前身。

 今天江苏省靖江市岳王庙

这样的风气在有明一代也被延续下来,谁要是能在活着的时候被老百姓自发立祠堂,那是要被史书记上一笔的。

明朝末年,东林党人极为重视名节,而能够让地方上给自己修生祠,无疑是彰显名声最好的方式。东林党人欧阳东凤为官一方,当地发生灾害,他越级上奏救助灾民,当地百姓自发地给他建生祠。一般而言,生祠的修建都得基于百姓表扬一个地方官的自发行为,体现父母官的恩情,当然也有不要脸的货,比如嘉靖年间一位叫赵仲辉的,他任广平知府,在任上对百姓非常苛刻,动不动就是大竹板往死里打,就这号货色还在当地利用官威自顾自建起了生祠,后来这赵仲辉生病眼看快不行了,就派人去看看自己在广平立的生祠到底咋样,结果一看已经被当地人毁坏殆尽,当时的人都觉得这实在是自作自受,纯属活该。

按理来说这生祠修与不修,都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地方官员才能有生祠,不过明末魏忠贤掌权之后形势开始其变化了,他不在地方为官,这玩意儿怎么也轮不到他头上,但无奈全国许多地方官争先恐后地巴结魏公公,干出什么突破底线的事儿都不意外。

◇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后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天启六年,浙江巡抚潘汝祯以杭州织造机工的名义给魏公公修建了一座生祠。生祠完工之后,规制完全碾压了邻近的岳庙,并赐名“普德”。整座生祠的核心是用沉香木雕刻的魏忠贤塑像,这塑像打开还有金银做的五脏六腑,而太监不长胡子,就在发髻上插鲜花代替。

魏忠贤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有人给他建生祠,自然非常开心,而潘大人做榜样在前,全国上下官员们为了求得进步,争先恐后地给魏忠贤建生祠。占耕地,毁树林,拆民房,诸如此类,这都是基本操作。江西巡抚杨邦宪为了给魏忠贤建生祠,先后捣毁了周敦颐程颐朱熹的祠堂,而河南开封建的魏忠贤生祠,完全按照帝王规格,拆毁民房两千余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当生祠落成之后,地方官员前去跪拜,也是给魏公公的像行大礼。

 电影《绣春刀》中权势熏天的魏忠贤

比如蓟州巡抚刘诏在北京宣武门外建了魏忠贤生祠之后,迎塑像时就下跪行了五拜三稽首之礼,后来在日常的跪拜中又行八拜跪伏之礼,魏忠贤听闻之后马上有所表示,刘诏先升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又很快升为兵部尚书。跟他相比,有些人对这样的生祠不满,或者路过魏忠贤生祠时态度不够恭敬,只要被东厂太监盯上了,轻则下狱,重了当场打死,都没人敢去过问的。

就这样,在魏忠贤熏天的权势之下,从天启六年到天启七年,全国遍地开花,建立了七十余处为他歌功颂德的生祠,蓟辽总督阎鸣泰甚至把魏公公的生祠建到了关外的宁远等地,连赫赫有名的袁崇焕都被迫参与了这些建设,而每一处生祠的耗费,动辄就是几十万两白银,这些魏忠贤都不在乎,在那个时候,谁更能无底线地吹捧魏公公,谁就更能像火箭一样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图为广东普宁魏忠贤生祠留存的魏忠贤石像,魏忠贤倒台后,这座石象被丢入池中,两百余年后又被人挖出,却被误以为是“文曲星像”得以留存

所以当时那些平日里读着圣贤之书的太学生,有人主张魏忠贤能跟孔子相提并论,这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只有跟着魏公公才有前途嘛,只不过魏公公倒台的太快。

天启七年皇帝去世,继任的崇祯皇帝把魏忠贤的势力连根拔起,那些遍布全国的魏公公生祠,就成了罪证,各地方官员唯恐拆之不及,祸及自身,所以那些曾经金碧辉煌的建筑也就很快灰飞烟灭。最早建立起来的杭州魏忠贤生祠门口的石狮子本来是想给放在岳庙门口,相传当晚雷声大作,风雨四起,第二天一看这对石狮子已经倒了,不得已只能把它们挪到孤山,现在它们还在中山公园门口。

◇ 图为杭州中山公园门口的石狮子

到了清朝,百姓自发给官员建生祠的也不是没有,但整个规模比起之前小了很多,而当事人也往往选择低调。比如康熙年间澎湖民众给施琅建了施公庙,乾隆年间台湾民众给福康安建立生祠,但并没有大肆宣传。这究其原因,还在于明末魏忠贤为祸太烈,经过他这么一折腾,生祠原本蕴含的那点百姓对官员自发的感激也就彻底被冲刷的荡然无存。

往后谁要是提到生祠,大家本能地就会想到魏公公,既然如此,那生祠哪怕是别人发自真心实意给自己造的也受不起,至于有人还活着就给自己雕塑揭幕,那也就成了笑柄。

生祠被魏忠贤玩坏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孔不入的专制制度对文化的破坏,本来这样的生祠是为数不多老百姓可以评判地方官名声的手段,相当于以地方官的名声为筹码约束官员不能乱来,这就是古语里说的“公道自在人心”,像魏忠贤那样费尽心机想用各种手段,让地方官竞相用木石营造生祠给自己脸上贴金,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因为现实巨大的反差导致身败名裂,还把生祠这个物像给糟蹋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太监立传——憨山大师传【连载56】
你视珍珠如膏血 我送几滴离别泪
UC头条: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太监是谁? 死后百官扶棺送葬
拍马屁吗?轰轰烈烈的那种!
咸丰年间河南禹州联庄会抗粮起事本末(11)
90%的人错了,十大易错历史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