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木兰:你瞅啥?老娘不是Hu建人


迪士尼版《花木兰》刘亦菲饰

好莱坞《花木兰》真人版的预告片一出,网友们的小心脏又一次地不淡定了。

刘亦菲的戎装造型倒是没让人失望,放着那张好脸,愣是整了个英hui姿tou飒tu爽lian的造型,全无“花瓶”的样子。不过从军前那两撇没抹匀的腮红和眉间的低配版“华为”商标还是着实辣眼睛。

福建土楼

全片凑满了(西方人以为的)中国元素,比如花家的房子,直接住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如今网络发达了,信息流通了,不少中国网友都知道这号称曾被美国间谍卫星当成原子弹发射井的土楼,位于我国的福建省。

怕是在美国的胡建侨胞太多,让老美以为福建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花木兰”也成了“Fa Mulan”吧。

要说这花木兰,和福建土楼倒也不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些土楼的形状十分怪异,常常是几个环形建筑互为依托,每个环形建筑内部也是里里外外三四层。

这样的设计在古代工艺条件下建造起来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内部空间又十分逼仄,采光困难,住起来一点也不舒服,是什么促使当年的土豪们不惜巨资修建这样复杂的建筑呢?

土楼内部结构图/出自《大鱼海棠》

土楼的真正目的,是防御!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以来,或是由于内战,或是因为游牧民族入侵,中国经历了多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来到当时还地广人稀的南方。

他们中的大部分融入了南方的社会,但也有一部分继续抱团生活,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客家人”。土楼中的很大一部分,便是客家人的作品。

作为外来族群,他们与当地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即使在南方居住了几百年,也依然被称作“客”家人。

为了防卫野兽与贼寇的侵袭,也预备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宗族冲突,客家人中的世家大族选择聚居在城堡一般的土楼里。

可以看到土楼外墙的小而密的窗户

这样的生活是充满危机感的,所以土楼必须具备长时间孤立生存的条件。土楼除了难以攀爬的坚固外墙,还需要有水井、粮仓等设施。

有些过度居安思危的家族,还要在水井里头养几条活鱼防人下毒,在墙壁中使用薯粉和糯米做粘合剂,万一饥荒或被围困可以充饥……

土楼是若干个同心圆,那么圆心则是家族的祠堂,作为凝聚家族精神的载体。比较阔绰的还会有戏台这样的娱乐设施。

一座大型土楼,几乎可以满足一个大家族一切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现存的土楼大多是清朝建造的,历史上关于土楼的记载也一般不早于宋元,距离花木兰的时代已经有上百年,那么花木兰和土楼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现代客家人

花木兰与土楼确实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花木兰与客家人的形成却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花木兰”并不是她的本名。

关于“花木兰”最早的记载是《木兰诗》(或称《木兰辞》),中国大陆的初中语文书基本都有收录,一般还要求全文背诵。

在中国诗歌里头,这算是比较长的了,不过全诗都只提到“木兰”这个名字,并没有说她姓什么

不少人考证“花木兰”这个称呼源自明代大才子徐文长的戏曲《雌木兰替父从军》,里头 “妾身姓花名木兰”的台词。这个结论基本可以采信。

而由北大教授温儒敏先生领衔,“倾全国之力”编写的“举国一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注释是这么写的:“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这个注释很暧昧,“南北朝时北方”是否可以等同于“北朝”?其实还是需要一番考证的。

南北朝时,南朝版图最大的是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势力一度到达长安一带。而《木兰诗》中有“黑山(今内蒙境内)”、“燕山(今蒙古国境内)”这样的地名,这显然超出了刘宋的版图。

刘宋疆域版图

这样看来,木兰是北朝人无疑了。

北朝有着浓重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色彩。西晋末年,地球进入小冰期,平均气温持续走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生存日益艰难,鲜卑、匈奴等民族相继南迁,进入中原地区。

西晋王朝刚刚经历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中原兵力空虚,无力抵挡游牧民族的入侵,最终也被游牧民族所灭。

经此丧乱,北方汉人大量南迁,这大概就是第一批“客家人”了吧。

而中原土地上,各游牧民族和留下的汉人长时间冲突与融合,最终由以鲜卑人为主体的北魏统一了北方。

有学者就猜测木兰实际上是鲜卑人。因为鲜卑姓氏中有“丘穆陵”和“仆兰”,读音都与“木兰”接近。但这只是推测,仅供大家参考。

鲜卑作为曾经的游牧民族,想要在中原长期统治,就必须接受农耕的生活方式。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接受农耕的生活方式,也就必须接受中原的文化与政治体制——俗称“汉化”。

鲜卑人壁画

生活、文化与政治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北魏开始,北方几次改朝换代,“汉化”与“反汉化”的纠结从未停止。

从《木兰诗》的一些细节,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纠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论木兰是汉人还是鲜卑人,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她的房子是有“户”(门)的,还有织布机,她已经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显然这里“天子”和“可汗”是同一个人。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很多君主觉得汉人的“皇帝”很是气派,便也自任皇帝、天子。

而“可汗”是北方游牧民族君主的惯用称号。这里显然是把北朝君主的正式称谓“皇帝”习惯性的俗称“可汗”混用了。而“尚书郎”又明显是中原王朝的官职。

这几个称谓中可以看到明显的过渡色彩。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鲜卑人自己就是游牧民族,木兰出征去塞外打的又是谁呢?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存空间是极度不固定的。当鲜卑等民族入主中原后,蒙古草原上便出现了力量真空,很快会有别的民族前来填补。

柔然骑兵

原来的游牧民族汉化了,就必须面对更“游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这个新对手,就是“柔然”。

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习惯性地想象木兰家是个贫苦人家,这也不符合事实。

木兰家父亲老迈,弟弟还年幼,只能说明他们家人丁不旺,不过他们家可一点都不穷。有诗为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首先,木兰的马匹和马具都是自行购买的,这花费不亚于今天买辆轿车。

其次,木兰是骑兵。在北朝,骑兵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北魏为了防备柔然等“更游牧”的民族的威胁,在北方边境设置了6个军事单位,史称“六镇”。

组成六镇的大多是鲜卑兵,其中的骑兵更是精锐的军事贵族,待遇优厚。

后来随着北魏重心越来越移向中原,六镇军人的地位下降,生计也出现困难,不过从木兰的家境来看,在家里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这样的经济实力,看来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

北魏孝文帝像

木兰属于鲜卑人,他们和其他少数民族迁入中原造成了中原生灵涂炭的局面,也直接导致了汉人南迁。而南迁汉人在迁入地的生存状态最终导致了土楼的出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少数民族也给中原文化和制度带来了新鲜血液,后世极为推崇的唐朝也有着很重的鲜卑色彩。

杀戮与融合都已经翻越千年,今天的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应当更心平气和地接受木兰是“异族人”这一事实。

或者说,千年前的“华夷之分”,在今天也已经成为能为一个历史名词。民族,本就是流动的,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脉相承”。

作者:苏老师,上海教育工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是怎么回事?
花木兰戎马12年,如何做到瞒天过海不被发现?理由只有一个
花木兰非汉人是隋朝时期的突厥人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到底是鲜卑人,还是汉人?
我们长期以来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误解
《木兰辞》中的木兰是姓花吗?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她是汉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