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 | 你是读书人,还是读屏人?

关键词

阅读

● 你每天消耗多少时间在刷手机信息上?

● 你每天抽出多少时间系统阅读?

● 你以为你真的会读书吗?

手机这种智能的工具,也许正在影响人类获取真正的智慧。而我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信息时代,做个固执的读书人,用阅读的体验完成灵魂的修炼,用好书的气质塑造我们完整的人格。

1995年正式确定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今年是第23年。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读书这件事。

手机中的只是“信息”,不是“知识”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工作学习很忙,没有时间读书,但实际上却用不少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低头族”随处可见,大家都在忙着刷微博、刷朋友圈。我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因为我从来不用手机,但是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需要这些。

个人生命就像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我”是一个很小的单位,面对这个世界,常常会感到孤单,就会需要手机这个媒介来让我和我的圈子保持联络,快乐和痛苦都有人可以分享分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我们在资讯里面散落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散落的智慧到哪里去了?”

手机固然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式的,远远不能帮助你对某一现象做完整的、系统的理解,也没有办法完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有人曾经问罗素:“你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你认为年轻人有什么特色?”罗素回答:“年轻人在哪里?我没有看到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思想。

咪蒙近期也发了一篇有关年轻人的文章,表达了和罗素类似的观点,她总结了当今年轻人的三个关键词:焦虑、迷茫、来不及。

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思想,怎么能算真正存在呢?说的都是别人说过的,想的都是别人所想的,什么时候做“自己”?更重要的是,是不是在过“自己”的生命呢?

你如果想得到的是真正能转变为自己思想的知识,除了碎片式的信息,还需要从根本出发,把自己的生命想象为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阅读,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光读书不行,还得“会读书”

如果一个人从离开学校以后就不再念书,仅仅靠着中学时代的知识去处事,太冒险了。所以我建议大家每天晚上抽出20分钟,选择那些我们能看懂,但是又跟我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书籍来阅读。

比如《论语》里面的内容,不难读懂,但所讲的道理又比字面理解的稍微高一点。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我在教书的时候经常会问同学们什么叫“不惑”,他们会说“没有迷惑”,你再问什么叫“没有迷惑”,他们就不知道了。学生们才二十岁,虽然只能知道字面的意思,但并不妨碍他们提前阅读这些知识,为以后的人生做储备。

孔子从三十岁以后,每隔十年都不一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正是因为他不断地阅读学习,终生学不厌而教不倦。

举个例子,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他在70岁出了一本自传,书中说“我从30岁以后为人处世全靠《孟子》。”他是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但是为人处世不能用物理学,只能靠哲学。哲学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

会读书分三个层次。以小说为例:

第一层要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第二层分析故事的逻辑性;

第三层是把自己投身到小说中。

我最崇拜金庸小说《雪山飞狐》中的平阿四,真正的大侠绝不是指武林高手,而是那种不会武功但是有一颗慈悲的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我读书时就处在第三层:设身处地。如果看到这个境界,那这本小说的精彩之处——人性的光辉就可以被你彻底掌握了。

读其它书也一样,第一次读只是接受信息,知道它在说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再读就可以测验一下心灵有没有得到成长,才能感觉到今天的“我”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人活在世上做任何事情都不会白费,但因为时间有限,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在精不在多,把经典读完,再去读别的书,就很容易判断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  ~下面是福利时间~  ●

明天就是读书节了,小编问傅老师最近在读什么书,傅老师说最近在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钱钟书的《管锥编》。

4月18日,我们公众号发起“写心得送签名书”的活动,后台收到了许多同学的留言,恭喜以下八位同学获得傅老师亲笔签名书《国学与人生》。

以下为感悟节选:

 欧阳(广东深圳):

最开始认识傅佩荣教授时,刚好在经历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因为出国留学产生的文化差异、语言困难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活的意义。

机缘巧合下,听到了傅教授的讲座。傅教授的声音非常慈祥,授课内容也刚好是我想听的,于是开始寻找更多和傅教授有关的视频。记得傅教授在视频里也经常分享他以前在国外时候如何努力,如何做为一个国际交流生在课堂上脱颖而出的。虽然本人愚钝,性格也比较懒,没办法做到傅教授那样,但从视频里我开始慢慢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调整自己的心灵,也慢慢适应国外的生活。 

我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傅教授的感谢,是您的语言文字帮助我走出思想的误区,重新认识自己,谢谢!

 SK(山东):

第一次接触哲学,是两年前准备考研的时候。在汗流浃背、硝烟弥漫的七月份,伴随着头顶风扇吱呀旋转的声音,我坐在教室里随着马克思他老人家的指引,俯拾着智慧的贝壳,被诸如“存在”、“时间”、“空间”等字眼所吸引,进而感叹:原来世间看似混沌的东西也存在着系统和规律性,同时惊讶于人类思想的浩渺无尽。对于哲学,便多了一份好奇和敬畏。 

后来,在渴求哲学之光的路途中,有幸拜读了傅先生的大作《哲学与人生》,间或听了些先生的讲座,感到收益颇深。全书通俗易懂,系统连贯,对我这个“理科生”来说是绝佳的了解西方哲学史、进入哲学圣殿的阶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每个哲学家的生平和创作,还有哲学的“追问”、“反思”和“实践”。在“思想方法”一章,我认识到了逻辑的魅力和科学发展的脉络;“人生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普通的知识背景,提供了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妙的人生哲理与卓越的人生境界。 

 Gin(湖南 常德):

看到《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源于一次机缘巧合。

几年前,本人所在的单位举办了一次书香满院活动,在一大堆书籍中,我一眼看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翻开第一页,看到了学生向老师请教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对话,老师的回答于我如醍醐灌顶。在一口气看完全书之后,我开始反省,反省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反省过去浑浑噩噩生活的二十多年,反省自己没有目标理想的未来。我开始揣测,也许哲学会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可以一生相伴的爱好。从此有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越读越为哲学家们熠熠生辉的思想而着迷。

前段时间购买了傅佩荣老师的注解系列书籍共六本,制定计划一本一本细心研读。我想,哲学学习的道路注定漫长,用心体会学习哲学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一味追求最终能收获什么的结果,才是真诚而纯粹学习态度。

 若谷(四川 成都):

《老庄的智慧》是我第一次读的傅老师的书,说起来也是一种缘分,两年前在书店,闲着无聊随便买了一本书,读着挺有趣的,也没有去留意作者是谁,后来读完之后就放在书柜里没有再读过了。直到去年秋天听了老师的《国学的天空》,《向庄子问道》《向老子问道》《向孔子问道》《向孟子问道》等系列音频,以及一些台大公开课,深深的被傅老师深厚宽广的智慧所吸引,真有相逢恨晚之感,有一天偶然翻看书架才发现,原来《老庄的智慧》早已经把我和傅老师联系在了一起。

读老庄,让我生命得到了一种开阔,与天地万物合一的一种快乐,当我有不开心的时候,都会把这本书拿来看看,也算是一种心理咨询,每次看到原来天地万物如此广大,我人生的烦恼算什么呢?也正是傅老师的老庄智慧,让我的内心开始对以前固有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去透过老庄了解一种究竟的智慧。

 利明:

读傅佩荣老师的书收获太多,简单说五点:

一、儒家的“仁”包含三个层次: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择善固执;人之成,止于至善

二、中庸与其说是“一种”德行,不如说它还包括两方面:衡量德行的智慧,以及实践德行的勇气;

三、什么是“善”?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与人交往中,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

 四、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层次:器物,制度和理念,关键在于理念;

 五、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蔺杰鹏AKA大鹏(内蒙古 包头)

曾听傅老师讲儒家以“真诚”出发,道家以“真实”出发。 有天在公园看到了一颗被砍断树干的残树,被砍断的地方长出了很多杂草,我突然发现了这颗树的善。 如果一个人被砍断了双手,可能会自暴自弃。但这颗树不仅没有枯萎,反而在受伤的地方长出了如此鲜活的绿草,它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营养供给了其他的生物,让它们在自己的身上健康成长,虽然这颗树没有了往日的模样,但现在它散发出的光辉更美丽。 

树没有意识,它不知道什么是善,大自然的善就在于真实,树不会觉得我在帮助它们,而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对于树,它不会觉得自己在行善,因为这是它本来的样子,这可能就是一种真实吧。

 蜗牛(广东 深圳):

从小到大,无论是学校还是家中,我从未真正接受过国学的教育(所以听到老师说日本中学生都背论语,羞愧难当),出来社会后,听得最多的就是“人性本善”,但随着涉世的深入,对这句话产生的疑惑也越来越深,对所谓的国学也就未引起兴趣。

直到看到老师的著作,给我最深最大影响的就是——人性向善!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希望,只要内心真诚,我欲仁,斯仁至矣!每天地铁时,看着一群冷漠低头一族,就在想,幸好,有老师的儒家哲学,让我从此醒悟,不再是蝼蚁中的一员。

 王博文(江西 南昌):

接触傅老师并不是因为书籍,而是《台大公开课—先秦儒家哲学》音频。 我认为中国一部分文艺青年还是有些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梦想的,比如我,想在盛世太平弘扬儒学, 于是毫不犹豫的点开了音频。

那些天不论睡觉、吃饭、坐车我都在听,对人性本善还是向善,对浩然之气,对孝、对仁,乃至儒学的本质都有一个了解。当然,我尊敬傅老师,但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在评论区和一些听课者展开了辩论。 在我看来,傅老师是个真正的老师,他传了我道。这个道我以前有个大概得模型,现在也还有所混沌。傅老师所言不断的拨清我的迷惑。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不断的践行总归会清清楚楚,感染他人。

梦想总该是伟大的,道路总归是孤独的,不过能听到相似的声音,总能很幸福。 听过傅老师的音频,看过傅老师的书,总能产生一种吾道不孤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荐:把国学当“鸡汤”,会腻的
傅老师的《哲学与人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哲学书
中欧EMBA人文讲座:??哲学与人生
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没有相同的“道”,无法“同谋”
老庄哲学——北大哲学系 王博教授
儒释道三教不同点在哪儿|明德讲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