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族和个人历史的年轮

第211篇    自2016年4月1日第一篇算起。

家族和个人历史的年轮

高宁《云卷云舒集》上下

近期得了两本一套的书《云卷云舒集》上下两本,高宁著,香港的《经济导报出版社》出版。读来颇有感慨。其中一本,算作者个人的自传。作为同龄人,这书看一遍等于回顾开始懵懂了解世界和逐渐懂事的1960年起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的风云。

70年代末的知青回城,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鄙视读书的反智主义与正常读书,就是这两个时代的一个主要差别。

恢复高考,给缺乏机会,只有自己掌握到的知识的人,提供了打开人生新历程的大门的机会。知青和侥幸没下乡而在城市工作的历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凭着多年折了旧好多的书本知识和对社会的认识,与当时的应届毕业生一样有了考大学的机会。

他们在新时代到来时,给自己开启了人生新通道的大门。

高宁就是这么一群人中的一员。1954年到2014年的60年生涯中,工龄就达45年,1970年到2014年。从童工开始的这个漫长职业生涯,分工人、大学生、机关干部、企业高管这四个阶段。开玩笑说,如果65岁退休的制度彻底落实,就算22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并且中间没有失业的间断,持续工龄累计也只可能在43年,绝对不可能超过高宁。到去年,我都42.5年呢。此外我们还有一个46年工龄姓L的贵州籍朋友。这家伙文革初中毕业1970年,就上了火车头当铲煤进蒸汽机车炉膛的司炉工,其时15岁不到,也是童工。

退休后不久,高宁的书《云卷云舒集》上下两本(岁月如歌)和(雕刻人生),417页和418页,经整理后出版。估计高宁早有预谋和准备,否则哪里能这边一办退休手续,那边几十万字的书稿便就绪了。这大概算是他自己对职业生涯的一个小结和一个礼物。

模样儒雅文人般的高宁,好多作品我都已经在《贵阳文史》上读到,举凡贵阳城不远的过去,贵阳和贵州文化若干的话题。但是当两大本书拿到手的时候,还是很意外。因为涉及到的文体更多,翻看目录就已经叹为观止:有散文,小说。散文又有抒情,人物,记叙,文史,读书笔记。单位机关和企业的工作笔记都不算,因为那不是私人写作,也不能算文学作品,只是职业记录。

我作为同龄人,第一次拿到同龄人的自传,和其对于这几十年历史的回顾,很是感叹。从中看到各地略有差异但是没有本质不同的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短缺经济下的物质生活的匮乏,以及政治运动中小人物和大中小干部及家属命运的无常;中国命运在1976106日航向转向后激发起的十年活力;乃至于90年代起商海卷起巨澜席卷全国;直到现在房价在大中城市要把家长和年轻人逼得如同祥林嫂。

差不多十年一个时代特征,五十年五个特征。1966-1976政治运动;1978-1988发展与消除贫困;1992-2002商海与小康,叠加半段国企战略调整和下岗,教育,住房,医疗产业化;然后是经济社会转型,体现在民生上则是一些城乡小康又掉入贫困:因为下岗,房价,看不起病,学店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经济新常态,民生上则是物价上,收入不上和焦虑。

不过就房子之外的物质生活来说,大多数城市居民和相当多的农村居民倒是一路高歌猛进。70年代前期谁家有个电风扇都是稀罕物件,有人调侃说,家里唯一的电器是电筒。70年代末开始有录音机和收录机,80年代开始有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冰箱,90年代开始有彩电,电话和电脑;21世纪开始出现汽车和无线电话。更有人有了外国绿卡乃至于放弃了中国国籍。要在50年前,那就是可能送命的罪孽。

西方发达国家需要100年到200年的渐进转变,在中国就是40年的事。旋风般的,浓缩了。

当大家都疲于奔波应付生活和变故的时候,把这个旋风般的时代,以个人亲历的角度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段历史的一段年轮。

再把家族从浙江到贵州的历史大致梗概探访查证清楚,那对于贵州的发展以及家族的历史,都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高宁的这两本书,粗粗看了一遍,岁月如歌这一集,类属非虚构文体,文学价值很大;国家、贵州和贵阳,乃至于家族历史年轮的价值也很大。亲友的人物描写几篇,都是笔调简练而人物栩栩如生。

雕刻人生这一集,则多侧重于高宁个人在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的经历和感悟。一些文学作品也很有味道。对于最近20多年来一直在诡谲的商海里游泳的人,能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不时提笔写下感悟和文学性文字的人来说,实在不容易。

岁月如歌一集,诚所谓家事,自己事,国事,绞在一起,随着作者的平静叙述而渐次展开。算一个人的自传,加上家世算前传。对于高宁自己,这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的年轮记录,对于他儿子乃至于孙辈,那也是后代的家世。他本意是要告诉自己的子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经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958-1976年之间的民族苦难,缺乏微观上对那个时代的记录研究。也因此,高宁的文字也具有宏大意义上的价值。我想,每个地市,只有有一个人干了高宁这样侧重在5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的经历记录下来的事,那么全国几百本,已经足以覆盖当时动荡而疯狂年代的概貌,而且是由个人口述或者笔记留下来的。近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获奖作品,就是记录二战时代中欧东欧人的经历。

对于高宁,这些文字是他的创作,他对自己人生的记录,是很个人化的研究和写作。但是这些文字的时代大背景决定,它们有管窥全豹,落叶知秋的作用。它们也是一个城市几十年历史的见证。

说见证,对于有过类似经历的同龄人来说,是对刚过去不久这段历史的提醒。但是对于一出生就在物质丰裕时代的人,因为几乎禁止教科书等等揭过去丑陋的做法,而对过去不了解,甚至会因为现实的一些丑陋而向往以往的美丽幻影。对于这些一代代的80后,90后,00后等,等他们进入对现代中国来龙去脉要有探究,得出自己结论的时候,这些文字的价值,就从私人文字,变成公共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凝固了过往的那个时代的侧影。

2016/11/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晓声最佳作品《年轮》:共和国的同龄人,大时代下的跌宕人生
年轮---张张经典,时代的缩影,除了感慨还有什么?
悲凉时代的芒花
写给出生在30年代的同龄人
奇奇妙的魏晋时代
石头侃贵州|石头里的花纹,原来是真正的“天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