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兴,三绝!

今天是在宜兴陪伴你的第2608

(♬ 点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宜兴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有温度的江南小城,走进《在宜兴》有声内容,听不一样的宜兴故事。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个地道的吃货,因为吃,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苏东坡爱吃,会吃,几乎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谪居常州,他“拼死吃河豚”;被贬黄州,他“知鱼美觉笋香”;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在海南,他“食蚝而美”。

而在宜兴蜀山时,因为“吃,苏东坡发生了这三件趣事
“雪芽我为求阳羡”
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曾多次被贬,生活颠沛流离,但他并没有沉沦于生活不幸,而是以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寄情山水,热爱生活。

他爱饮茶,更擅品茶。在其《汲江煎茶》一诗中,苏东坡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都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其中“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两句,写出了茶水沸如雪沫之状,煎茶声似松风之音,未饮而使读者心驰神往。

(资料图,来源网络)

苏东坡中年便在宜兴买田筑室,意欲卜居终老,他喜爱宜兴山水之美,风俗之俭,民风之淳,同时也爱饮宜兴名茶——阳羡茶

阳羡茶在唐朝被朝廷定为贡茶,卢仝有诗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在宋朝,饮茶风俗盛行,阳羡茶不仅为皇亲国戚所喜欢,也深受文人雅士推崇。这其中写下“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名句的苏东坡对阳羡茶尤为钟爱。 


“竹符换水”

苏东坡在宜兴饮茶爱用金沙寺玉女洞的泉水,经常派书童去金沙寺挑水。

蜀山离金沙寺十几里路,路途遥远。日子一长,书童苦于往返劳顿,便想出一个偷懒的办法。他从半路的丁山取水回去,省去大半路程,乐得清闲,并自以为无人知晓。

不料他的主人苏东坡,既是著名的大文豪,同时也是有名的吃货。

苏东坡一尝便知,并且为了取到金沙泉水烹茶,便借用古时调兵遣将所用的方法,将一块竹牌一劈为二,制成竹符,寺僧和书童各拿一半,书童去金沙寺挑水,必须交换竹符,此后书童便没法再偷懒,苏东坡戏称此竹符为“调水令”

(资料图,来源网络)

过去,宜兴城乡各处茶馆都有“老虎灶”,“老虎灶”专事烧开水,供应居民。“泡开水”一般不付现金,而是使用自制竹片代价筹码(即“水筹”)预售,烙上本店标识。这“水筹”便是从苏东坡“竹符换水”的故事中得来。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这个器就是指泡茶的器具,茶具的优劣,对茶的味道和品茶人的心情都有直接影响。

宜兴是著名的“陶都”,在宋代已出现紫砂陶器,而紫砂壶泡茶的特点是既不夺茶的香气,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苏东坡在蜀山居住时爱饮阳羡茶,对宜兴的紫砂壶更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紫砂壶太小,不能尽兴,苏东坡便决定自己动手制作茶壶。

他叫书童买来天青泥和几样工具,一连做了几月,却没有进展。一天夜里,苏东坡正为制壶之事苦恼,书童手提灯笼送来点心,他眼前一亮,按照灯笼形状制作壶身。后又模仿房梁结构,设计提梁式茶壶。茶壶做成后,苏东坡非常满意,便起名“提梁壶”,并写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名句。

(资料图,来源网络)

其诗句“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中的“氐壶”就是指他亲自设计并制作的提梁紫砂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很多艺人模仿,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



一提起苏东坡,我们总会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因为大文豪苏东坡,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认真地过着每一天的小日子。他不仅爱吃、会吃、更吃出了人生的境界。

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讲学时,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称的,即茶美、水美、壶美,唯宜兴三者兼具。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而其中最吸引人、最让人魂牵梦绕的还是一座城市的美食。

宜兴这座城市,历史悠久,美食众多,此时的你是否也在宜兴,和美食结交奇妙缘分呢?

《在宜兴·有声》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

宜兴市图书馆

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承办

用声音传达文字的情感和温度

宜兴好故事,好看更好听

素材来源:《苏轼与宜兴》、《阳羡茶录》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饮茶趣事
紫砂壶,不仅仅是美
东坡茶经东坡壶
苏东坡和宜兴紫砂壶不得不说的故事
明清之际的紫砂艺术
“三名”看宜兴 你造吗?苏东坡与宜兴不得不说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