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述评:DCR之发展与挑战

2006年5月,Holcomb JB教授在Transfusion杂志发文,首次将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写在了文章标题中,这就是损伤控制复苏(DCR)第一次出现在了公开刊物。与damage control surgery相比,DCR更加重视早期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

Holcomb为什么要提出DCR?他认为,传统的损伤控制复苏实践主要是快速纠正酸中毒和避免低体温,而损伤控制外科关注的是控制出血和污染。这显然,创伤致死性三联征中,凝血功能障碍并没有被重视。很多人认为凝血异常只是由于液体复苏,血液稀释,低体温等引起,但并没有意识到很多严重创伤的病人,在他们到达医院时就已经有凝血功能障碍。因而,提出DCR主要是将凝血功能障碍放在非常重要而紧急需要干预的位置,而不是等到手术止血后在ICU内才开始重视和干预。

上图:创伤凝血病的机制

最初的DCR内涵内容并不多。在其发表的文章中,Holcomb指出DCR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限制性液体复苏,使收缩压达到低于90mmHg水平,以防止再次出血,这又被称为允许性低血压;二是使用解冻血浆(而不是晶体液)进行血管内容量复苏,并且与红细胞的比例至少为1:1或1:2。DCR从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算起,后续的手术室及ICU内都需要有这个理念。不过,DCR主要还是在手术室中进行,后续的ICU复苏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时间。

资料来源: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Early Coagulopathy of Trauma. J Trauma. 2007;62:307–310.

在以上引述的文章中,Holcomb还提出了对于使用解冻血浆,限制使用晶体液,重组活化VII因子及全血方面的后续研究。这也为DCR理论的丰富做了铺垫。然而,早期的DCR原则并没有涉及血制品优化治疗与监测。

近11年来,DCR始终作为严重创伤出血控制的核心内容,并随着时间的推延,研究的深入,血栓弹力图在急诊的应用等,其内涵日渐丰满。Holcomb教授最近在Crit Care Clin杂志对DCR原则进行了补充:

1.限输晶体液;

2.允许性低血压;

3.输平衡比例的血制品;

4.目标导向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本表来源:Joh n B.Holcomb,Optimal Fluid Therapy for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Crit Care Clin 33 (2017 ) 15–36.

随着学会的推进,根据最新美国东部创伤学会实践指南,DCR原则包括以下九条内容:

1.避免/纠正低体温

2.转运与初步评估过程中,实施早期止血措施,以限制失血量

3.彻底止血前,采取延迟复苏/低于正常血压的目标

4.限输晶体液

5.使用大量输血方案,以确保能以预定的比例输送足够的血制品

6.避免延迟手术止血或介入止血

7.输血液成分以优化止血

8.获得功能性实验室凝血测量(如TEG或TEM),以指导持续复苏
9.应用药物进行辅助止血

本表来源: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hemorrhage: A practice management guideline from the Easter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March 2017 - Volume 82 - Issue 3 - p 605–617

针对最新版DCR的内容,美国东部创伤学会提出并回答了四方面问题: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DCR方案、更高的血浆/红细比与血小板/红细胞比、重组活化VII因子、氨甲环酸是否降低死亡率及总的输血需求?对此,该学会做出的推荐是:

1.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需要制定和实施大量输血/DCR方案(基于7项回顾性研究)。

2.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推荐更高的血浆/红细比与血小板/红细胞比(基于1项RCT,2项前瞻性观察研究,13项回顾性研究)。

本条推荐强调的是更多的血浆和血小板。指南将高的血浆/红细比与血小板/红细胞比定义为1:1:1,将低于或等于1:1:2定义为低的血浆/红细比与血小板/红细胞比。在创伤复苏单元内,预先准备1:1:1的血制品(6单位血浆+1单位单采血小板+6单位红细胞)有其好处,即在早期经验性复苏过程中可避免明显的比例不平衡。这一点与欧洲最新指南保持一致观点,后者推荐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至少为1:2 (1B)

3.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指南既不推荐也不反对使用重组活化VII因子(基于2项RCT及3项回顾性资料)

4.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指南条件性推荐使用氨甲环酸作为辅助止血治疗(基于1项RCT即CRAST-2,1项前瞻性观察研究,2项回顾性研究)

本表来源: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hemorrhage: A practice management guideline from the Easter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March 2017 - Volume 82 - Issue 3 - p 605–617

尽管DCR原则不断在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主要是为了早期快速积极地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和预防已经建立的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完整的DCR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血流动力学复苏hemodynamic resuscitation);其二,止血复苏(hemostatic resuscitation),即以固定平衡比例或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液制品;其三、稳态复苏homeostatic resuscitation),即以纠正低体温,酸中毒,低氧,二价离子缺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为主要内容。三者有机组成DCR。

然而,理想常常并非实用。一些原则可能是不能实现的,有可能需要妥协很多现实问题,如低体温流程,加温设备有没有,受伤至就诊的时间是否较长,有无颅脑损伤,有无血栓弹力图设备,血制品能不能马上到手,患者能不能等得起检验结果的出来,家属治疗意愿等等。但不管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如何,最终还是要回到当前医疗水平之下的证据层面上来。十一年来,我们所在推崇的DCR是否改变了患者的结局?有没有减少他们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没有节省他们的医疗开支?尽管理论上都行得通,而近年来的研究及一些学者却似乎透露这样一个信号:DCR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证据十分有限(见下截图内容)。

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脓毒症中曾经的EGDT,二者似乎有些相似。尽管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死亡率一直很高。而随着DCR的推进,这一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而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许已经不是DCR,而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发展与挑战并存,从产生开始到如今,一直都是……

进一步阅读:创伤止血十一条进展

您或许还感兴趣(点击直接进入):

1.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军方首选啥液体?

2.战创伤损伤控制复苏指导原则

3.百年进展|严重创伤的液体复苏

水麒麟工作室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哪些患者能从心肺复苏中真正获益 —— 心肺复苏的非适应证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处理新策略 —损伤控制性复苏(李建国)
损伤控制复苏实践指南
损伤控制复苏 (DCR),一文总结!
成人创伤患者的损伤控制复苏
一份异常的凝血功能报告单:创伤性凝血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