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脾疸

脾疸

苏某,男,50岁,宝鸡县招待所炊事员,以口内发甜5月余于1978年10月3日来本院就诊。患者于5个月前似感口内发甜,初谓饭中加盐较少,自觉喝稀饭与喝甜汤同感,如此数月,方知是病,曾在某县医院及某市中心医院检查,没有明确诊断,精神压力较大,食纳减少,曾服中西药治疗月余,效果不佳。症见:形体肥胖,皮肤干燥,面色萎黄无华,心烦失眠,倦怠乏力,望食生畏,食纳减退,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无力,据其脉证,觉得本证与《内经》中所述脾疸有相似之处,是因脾经湿热日久,化火伤阴,阴虚内热所致,治宜清热养阴,芳香化燥和中。处方:玄参15g,麦冬10g,生石膏30g,白芍10g,石斛10g,白术10g,陈皮10g,佩兰10g,白豆蔻3g,云苓10g,生地12g,甘草10g,水煎服。服上药3剂,饮食能辨五味,自觉病好大半。继服上方3剂,味觉恢复正常,食纳增进,余证皆除。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脾疸”一证,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疸,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也,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又如《灵枢·脉度篇》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脏的精气通于口,其功能正常,则舌能辨味,若脾有病,则可影响口味。脾虚多觉口干无味,脾有湿热,常感口甜,且患者身为厨师,形体肥胖,多食甘美肥腻之品,湿热内生,湿困于脾,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且病程较长,湿化为热,热灼津液,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本病作矣。《内经》治疗本病,所谓“治之以兰”,以有芳香化湿之意。我们在此基础上,采用清热养阴,芳香化湿和中之法而治之。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白芍、石斛益气养血育阴;生石膏、黄连寒凉以助养阴清热之力;白术、云苓健脾利湿;少佐佩兰、白豆蔻芳香化湿;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全方共成清热养阴、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之品,药证相合而能奏奇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舌诊图解
舌头与五脏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颜色对应的病症
舌诊图解(二)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
口粘腻-,找好原因一方解决
浅析吴澄《不居集》理脾阴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