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唇风

唇风

高某,女,34岁,1993年5月23日初诊。患者上下口唇皲裂,脱皮、渗液、糜烂,反复发作已3年,3年来经中西药多方内外治疗,始终未愈。患者夜寐时常以绢帛类隔于上下唇间,以防疮面粘连,牵拉疼痛出血,吃饭喝水更是痛苦异常。患者情绪低落,心情忧郁,甚感痛苦,面色萎黄消瘦,口呈半张开状,上下唇粘膜剥脱,糜烂,唇外缘结有薄痂,自觉唇灼痛,口干苦,喜冷饮,心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脾胃伏火,治宜清泻脾胃伏火兼凉血润燥,方用泻黄散加味,处方:藿香10g,山栀6g,防风10g,生石膏30g,生地15g,花粉、玉竹各15g,川黄连3g,甘草10g,内服5剂。外用:冰湿液湿敷或频涂患处,以助消炎止痛。复诊:药后灼痛减轻,口干苦、心烦亦减,原方续服5剂,外用同前。三诊诸症悉减,因故没有及时复诊,停药后唇干裂灼痛加重,伴口臭流涎,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证属伏火外透上攻之象,宜清胃凉血兼解毒,方用清胃散加味:川黄连3g,生地30g,丹皮10g,升麻6g,花粉、银花各15g,甘草6g,5剂,内服,外用冰片蛋黄油涂唇。上方服后唇痛轻,口臭流涎亦好转,惟大便秘结,上方加大黄10g,续服5剂,服后皲裂渗液已愈,粘膜呈嫩红色,无痂皮,服食无大痛苦,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少津,脉细数,火热蕴毒已去,宜益气滋阴润燥,方药:生地、黄芪各30g,玉竹、花粉各15g,甘草6g,服药后皮损全部愈合,仅微觉干燥,多食瓜果蔬菜,随访年余未复发。

唇风一证,相当现代医学剥脱性唇炎,经曰:“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中医认为唇风其病因大多为阳明胃热,脾经伏火,血分蕴热化毒而成,本例患者已患三载,遍用中西医药未获效。余按脾胃伏火,血热蕴毒为治,先以山栀、石膏、川黄连等清泻脾经伏火,次以凉血滋阴解毒,重用生地、银花养阴润燥,重用生芪益气生肌,泻阴火解余毒,在用药过程中,始终选用3大剂量生的甘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具抗炎、抗变态反应、镇痛等功效),后阶段热毒将尽时,选用大剂生黄芪,主要取其益气生肌,泻阴火,解余毒(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能改善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其次,根据创面情况,分阶段选用了消炎止痛的冰湿液和愈创生肌的冰片蛋黄油外用,内外合治,共服药30剂,终使3年之苦疾痊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0岁老人全舌麻辣灼痛,中医抽丝剥茧为其治愈
中医开方常用的“一号”,全是干货,值得收藏! 补血一号:黄芪、当
火锅烧烤加辣椒,口腔黏膜好不了——此时该清热化湿、敛阴润燥了!
王祖龙教授古方化裁治疗“淋证案”1则
痤疮中医治疗经验组成:生甘草、黄芩、黄连...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