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肝癌的辨治经验

肝癌的辨治经验

刘茂甫教授对于治疗中、晚期肝癌,主张“补益攻伐相兼而进”,采用补肾化瘀法为其基本治则,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

一、病因病机

刘茂甫教授认为:“肝癌病位在肝,其本在肾,其标在瘀”。在生理条件下,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这种“精血同源”的关系,决定了肝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属木、主疏泄,肾属水、主封藏,肾水充盛不断滋养肝木,使其疏达、调畅,使其能主筋、主魂,使其爪泽、其筋润。反之,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或长期耗损肾精,则“水不涵木”,出现肝阳上亢,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情志过激,肝火太盛,则下动肾阴。不管是肾中阴精不足引起的肝阴不足,还是肝火过盛暗耗肾阴,均使肾中阴精不足。古人对肾精特别重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今肾精不足,肝失所养则“邪气乘虚而入”。

刘茂甫教授对引起肝癌的邪气认为是瘀邪所致。基于以上肾虚之理论,故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之阴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肝阴不足,疏泄失常,使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气机不畅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水液不能正常敷布,饮食物不能正常运化,则成血瘀、水湿、痰瘀。食积、气、血、痰、湿交合郁结,积于胁下,则见积聚藏块。正如《医学入门·积聚门》所说:“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痰与食积死血有形之物而成积聚癓瘕也。有积聚成块不能移动者曰薇,言坚硬贞固也。”瘀结不通,越积越大,故发展迅速、疼痛剧烈,瘀久化之则出现热症,可见目赤、心烦、黄疸;迫血妄行,则出现吐血、衄血等各种出血症候,真阴耗竭,则可夭折。以上充分说明肝癌的病变部位虽在肝,但其病本在肾虚,其标的临床表现则为瘀,由食和气血痰湿火六郁症,郁久成瘀则癓积成矣。

二、基本治则

基于以上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刘茂甫教授对《沈氏尊生书·寒积聚癞瘕痃癖》所说的:“若积之既成,又当调营养,扶胃健脾,使元气旺而间进以去病之剂,从容调理,俾其自化,夫然后病去而人亦不伤”十分推崇。他认为,“积者,积累也,由渐形至而成,先有虚后有瘀,调其气血,使正气得复,邪气也就渐驱”。故提出以补肾化瘀法为其主要治疗原则。在补肾药的选用上,他认为应以补肾为主,佐以滋阴壮阳药,常用药有:女贞子、枸杞子、山药、山萸肉、菟丝子、生地。理气活血化瘀用:丹参、红花、柴胡、栀子、川楝子;利湿化瘀用大腹皮、白茅根、车前子、苡米;消食化瘀用乌梅、山楂、鸡内金;泻火化瘀用栀子、黄芩、半枝莲、知母、白花蛇舌草。并以补肾化瘀之药制做成药,名曰“益肾饮”(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丹参、山楂等八味药)在病情稳定时服用。

和某,男,36岁,干部,住院号:266615。患者于1991年9月26日以晚期肝癌,肝癌破裂,行剖腹查,肝右动脉栓堵,腹腔清理术后70天,皮肤巩膜黄染6天由肝胆外科转入中医科。患者于3个月前,做B超时发现肝右前叶可见一4cmx4cm增强光团,CT示肝右前叶可见一7.2cm×5cm低密影,边界模糊,核磁共振报告,肝右叶原发性肝癌(大小约6x8cm²2),碱性磷酸酶(15.9),胆固醇(351mg/L),AFP、血清铁蛋白正常,HBsAg(+),HBeAg(+),患者除感乏力外,余无特殊不适感。查体:肝脾不大。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住院准备手术切除,但住院两周后突然出现腹痛,急予剖腹探查,发现肝癌巨块为7cm×10cm,已破裂,腹腔内有大量鲜血,约1000ml,因不能切除故给行肝右动脉栓堵(栓堵液为阿霉素60mg,泛影葡胺20mg,碘化油10ml),同时给腹腔清理,术后7天拆线,伤口愈合良好。70天后感头昏、乏力加重,皮肤巩膜黄染,黄疸指数53u、转氨酶(GPT)高达100u,复查CT,肿块无明显缩小,考虑肝转移或化疗引起的肝细胞破坏,外科给保肝对症治疗一周,效果不显,而转入中医科。入中医科时,头昏、乏力、腹胀、纳呆、尿黄、皮肤巩膜黄染、黄色鲜明,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刘茂甫教授根据病史,结合脉证,诊断为症积,辨证属肝肾阴虚,湿热壅盛,遂用标本同治法,予滋补肝肾,清热利湿,佐以疏肝理气,方用生地12g,山药15g,女贞子12g,丹皮18g,栀子12g,茵陈30g,柴胡9g,山楂30g,车前子15g,水煎日服1剂。服上药10剂,黄疸明显消退,因腹胀不减再加用枳壳12g,莱菔子15g以消胀理气。连服两周,乏力,腹胀、黄疸消失,复查黄疸指数正常,B超报告肝内肿块明显缩小,去清热利湿之剂,以补肾为主(方用生地、山药、女贞子、丹皮、栀子、柴胡、川楝子、山楂、当归)连服一月后转外科行门静脉右支栓堵术。术后两周,复出现乏力,纳差、胁下胀满,但皮肤巩膜微黄,黄疸指数24u,谷丙转氨酶50u,舌红,苔黄腻,脉弦,辨证用药同上,服药1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20天后化验肝功,黄疸指数正常、碘试验(+)高田氏(+),B超报告肝光点增多,增粗,肝内原肿块消失,脾脏略大。辨证同上,用上方加红花12g,郁金6g,继服两月,同时加服益肾饮,每日两支分早晚服,症状基本消失,肝功好转,出院。出院后坚持服六味地黄丸、益肾饮。后每月复查,肝功,AFP,血清铁蛋白、B超观察三个月,未见复发迹象。

沈某,男,59岁,军干,于1991年3月26日,以肝癌术后三个月,出现腹水、乏力、消瘦1月,前来就治。刻诊: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肌肤甲错,食纳减少,每日进食2~3两,腹胀大如鼓,尿少,便溏,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腹部青筋暴露,腹围81cm,腹水征阳性,双下肢水肿,按之没指,肝功射絮16u、锌浊20u、黄疸指数20u、白、球蛋白之比为31:37。辨证属中医之臌胀(肾精亏损、肝气郁结、水湿内停型)治以滋补肝肾,行气利湿,活血化瘀。处方:枸杞子l5g,女贞子15g,山药15g,党参15g,柴胡12g,炒白芍15g,炒苡仁15g,白扁豆15g,车前子20g,莱菔子18g,白茅根30g,山楂15g,丹参l5g。服药三个月,腹胀减轻,但皮色仍暗淡,食纳不佳。刘茂甫教授认为,补肾药不力,并增强消食之剂,故给上方加黄芪、鸡内金、麦芽,同时服自拟益肾饮。服用两月,胀胀消失,腹围正常(70cm),肝功化验射絮8u,锌浊14u,黄疸数正常,白、球蛋白之比3.4:2.4。以上服用五月后,腹胀消失,食欲增加,并可跑步锻炼。腹水征(-),双下肢浮肿消失,面色红润,判若两人,体重增5kg,生活起居如常。后改为每月服药为15剂,其余时间服益肾饮。刻诊:两年后随访,肝功正常,甲胎蛋白检测正常,B超:未见复发。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癌患者皮肤巩膜黄染,老中医治以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治
(五)茵陈蒿汤——肝腹水,肝炎胁痛,肝萎缩,肝癌,
胎黄和黄疸都会让宝宝变成“小黄人”
肝内有癌,眼睛先知,眼睛若有这一个特征,提示肝癌可能已经到访
消化系统讲义(四)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