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络养生,一些常见病的治疗

 身体是自己的,犹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
 
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这无异是一种疯狂的自相残杀。
 
    健康的真正杀手是“体内三浊”和“体外两害”。“三浊”即指浊气、浊水、宿便;“两害”是指:不良的生活习惯
 
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身体通常不是哪里都很强,有强的地方就会有弱的地方,要学会把身体强壮部位的气血引到相对虚弱的脏腑或经络上,
 
也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先把身体的污毒浊排出去,随即把新鲜的气血补进来。就是要先找到压抑点。身体的致病因素叫三浊 --浊气、浊水和
 
宿便。
 
 
    百病从气生的“气”分为外气和内气。外气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气指期情--喜、怒、哀、乐、忧、思、悲、恐
 

 
中医对“痰”大概分为三种:
 

 
一是气郁生的痰。其最宜表现为脂肪瘤、囊肿,中医叫痰核。脂肪瘤看似是个有形的东西,其实它是气郁的结果。
 
二是脾虚生的痰。就是平时一咳嗽就吐的痰。它其实不是来源于肺上,而是生自于脾。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
 
  要想根除痰,就必须健脾祛湿。
 
 

三是血痰。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高血脂。血流缓慢,停滞住了,然后堆积下来,就形成了高血脂。
 
 
 
这三种痰是不一样的,但中医都称为痰。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心包经就是化痰的,化血脂之痰,是专门预防高血
 
脂的一条经络。
 

浊气不去,新血不生。
 
百病从心生,要想去掉心病,就得去掉肝火,就得 增强肝的解毒功能。
 
百病从气生,气从肝生,气大伤肝。肝藏血

 
风从颈部入,寒从脚底生。冬天一定要保护好这二个部位
 
 
养护脾胃就是调养我们的后天之本--身体
 
 
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后天”的功能是靠外来的培补来使身体强壮;“先天”则是自然的赐予,
 
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潜能。体质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来改善,但却无法使之变得强大。激活肾经就是激发我们身
 
体的先天之本。

 
治病从调肝入手,养生以强肾为功。强肾从打通督脉和膀胱经开始

 
打通膀胱经就是让更多的气血流入这条经络。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只是个通道,本身无动力运行,需肾气
 
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所以加强了膀胱经的需求,也就激发了肾脏的供应潜能。
 
 
同理,督脉也是如此。督脉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借此宣发,是元气的通道。所以,打通督脉,可以祛除许多
 
疾病。增强督脉的气血供应,就能激发肾脏的先天之气。
 
 
打通膀胱经、督脉的方法有: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经不通,敲臀就会很痛),还可用
 
掌根从颈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话也可以用肘来揉。膀胱经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样可用上述方法,甚至用
 
手大把攥,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还可两腿绷直,俯腰两手摸地等许多瑜伽上的动作,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
 
后侧的膀胱经,那就全可采用。
 

引血下行三部曲:第一:推腹,先把气血引到腹上去;第二跪膝,把气血引到膝盖上去;第三才做金鸡独立,把气血
 
引到脚上去。
 
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去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血海穴是调血的,足三里是
 
 
补气又消肠胃的浊气;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
 
血穴--老宫;补肾穴--太溪;养肝揉地筋;悬钟是人体的髓之会穴,阳陵穴是筋之会穴,曲池--治痒奇侠,通治皮肤病

肺经的中府穴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是调补中气的要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其补中气之力最强,按摩、
 
艾灸都有显效。山药薏米粥也是补益中气的佳品。
 

三焦经是人体上一个最大的腑,主一身之气,是调气的一个大通道。百病从气生,它也是一个出气筒
 
 
胖人减肥,瘦人增肥:推左小腿的脾经就可以了

 
在揉肾经的时候,最好把心经同时揉一揉,因为心肾是相同的,效果能达到极致。肾经叫足少阴经,心经叫手少阴经,
 
其实它们是一条经:在胳膊上叫心经,属火;在腿上就是肾经,属水。
 
 
肾是我们的先天之本,它得通过肝的生发疏泄才能用。我们一生当中损耗最大的是肝,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肝。谁给
 
肝供应营养就靠肾。
 
憋在里面的火,由肝经管,已经发出来的火,则归心经管。
 
 
春天的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胆经抒肝经之气郁,心包经通肝经
 
之血郁;心包经和心经不是一回事,它们可以协同而作。心经管情志方面的问题,心包经管心血管、冠心病方面的问题
 
 
肾气虚则补肺,肾阳虚则补肝,肾无火则补心,肾无血则补脾,肾阴不足直补肾。这只是个思路,要根据实际情况去
 
操作。气不足则不振奋,阳不足则不刚硬,火不足则神不定,血不足则难持久,阴不足则筋易伤。
 
需要注意的是,膝关节有问题,不要经常揉膝关节的痛点,而要揉胳膊肘;胳膊肘痛,要揉膝盖附近的痛点;脚踝有
 
问题,要揉手腕子。手指有问题,揉脚趾
 
 
尾骨和颈椎互为反射点。所以尾骨痛要揉颈椎上的痛点,颈椎痛要揉尾骨上的痛点。
 
虽然气血同源,但有的人是偏血虚,有的人偏气虚。偏气虚的人要直接补血是补不上的,一定要先补气,气足了血才
 
能生。如果火气很旺,那就是气实,不需要直接补气。

 
肺功能不好是肝里的浊气造成的,源头在肝,所以调节肝才是治本的方法。
 
 
刮痧一次不要刮很多条经络,因为人体的气血有限,那样太分散战斗力了。最好得知哪条经络比较瘀滞虚弱,就主要
 
刮那条经。一般刮痧都是从脖子往下刮,推拿一般都是从腰  向脖子方向。按揉刺痛的地方用力可以强些就等于泻了,
 
酸或酸痛的地方有些虚,就力度小一些,等于补了。腰背痛可以看看是哪个经的穴位,然后找到该经腿上的穴位进行
 
按摩,腰痛多是按揉小腿上的承山、委中。刮痧是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
 
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刮痧会加速血液循环,对心脏是很好的锻炼,作为防病来用,安全
 
有效。
 
心脏功能弱的人、气血虚的人还有皮肤病的人都先不能刮,孕妇不要刮,安全第一。癌症病人也不建议刮,会出现许
 
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对于有出血倾向的人,刮痧是双刃剑,特效和危险并存,没搞清病因也别刮。6岁以下的小孩先别刮,
 
可用捏脊代替。血压很高的人也先别刮。
 
拔罐可补可泄。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一处。
 
通常在外面拔罐时总是满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这对气血虚弱的人便
 
大为不利了拔罐最棒的功能是它的引血功能。
 
按摩一定要找准经络,穴位找不准慢慢来,离穴不离经就行。腹部胃经上压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经痛就按阴陵泉。
 
颈椎病主要由二个原因引起:一是心血管瘀阻造成的颈部供血不足,二是脊椎受损在先,进而影响了颈椎的供血。可
 
以用刮痧配合按摩的方法,有前后俯仰颈痛的,病在膀胱经,就先刮膀胱经;左右转侧疼痛的,病在、
 
 
小肠经,就先刮小肠经;痛连后背的就从膏盲厥阴俞开始刮,然后再刮脖子;中间脊椎痛的,从后发际顺着脊椎向下
 
刮,直至刮不出痧为止。使劲刮不出痧的人,就用按摩法。但不可光按摩颈椎,一定要上按摩入发际,下按摩至尾椎,
 
对整条督脉进行按摩,痛点处要仔细按摩直至不痛。按摩颈椎时一定要轻柔。
 
治疗近视眼的速效法:一、转眼球。先按顺时针方向转眼球,只动眼不动头。向左转时,目光要极力向左,能看多远
 
看多远,但头不能向左转;向上看时要极力向上看,但不许仰头;向右和向下也是如此,极目而视。转动的轨道应是
 
原型,而不要只是上、下、左、右四个点,顺时针转完25次后,再逆时针转25次,这时会感觉后颈发酸,关键就在这,
 
必须要转到后颈发酸才有疗效,只有此时眼部的肌肉神经才已经和后颈的肌肉神经接通。二、这时只要按摩后颈的肌
 
肉,酸痛感很快就会消失,而这时感觉眼部异常轻松。通过短短几周的锻炼,视力会大幅度提高,且可以预防其它眼
 
疾。
 
治便秘的药:3种常用的补脾胃养气血的小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柏子养心丸其实是最佳治便秘的良药。如便
 
秘伴有肛门下坠、内脏脱垂的用补中益气丸为好,失眠心悸的用柏子养心丸更佳,参苓白术丸则对便秘腹泻交替的有
 
效。即使没有上述特别症状,这3种药可以随意选用。要救急,可以再加泻药,补药的力量会加到泻药是,在泄的更畅
 
快的同时又不伤脾胃。柏子养心丸含有朱砂有毒成分,不建议多吃久复。
 
80%的妇科病都与月经不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调顺了月经,很多妇科病就可以不治而愈。对于月经病的治疗主
 
要从肝、脾、肾三脏入手。三阴交和次髎穴是二个最重要的穴位,如果每天按它们几分钟,会非常有益。三阴交是治
 
妇科病的万灵药,且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它能收摄、能活血又可止血、能滋阴又可利湿。按穴是外治,再服用成药
 
效果更佳。一般临月经前三四天开始服用,到月经止时可暂停,觉得舒服也可继续多复二天。如果觉得自己的火气较
 
旺、口干、喜欢饮冷的人,可服加味逍遥丸;若是无火体质且不爱喝水的,就用逍遥丸。还有,可在月经快要结束时
 
吃点六味地黄丸,如是虚寒怕冷的人可选用十全大补丸。如月经淋漓不止,可在平日吃补中益气丸,每日吃红枣数枚,
 
在来月经时可服用八珍颗粒二袋和三七粉一瓶。如果每次月经量少,滞涩难下,或久久不来,可在平日里经常以山楂
 
煮水服用,偏虚寒者可加红糖同服。
 
脾虚可用食补,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药薏米茨实粥。胃寒可去薏米;胃热可去茨实、山药,换成绿豆,绿豆薏米粥,最
 
祛湿热,对于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
 
如果胃寒、怕冷又脾虚的人,附子理中丸当为首选,此药祛寒湿而养胃,扶中气而健脾。柏子养心丸补心又养肝,安
 
神又通便,如果吃点东西就饱胀难消,那是心脏功能虚弱,此时补心就是健脾。
 
中风脑溢血的急救:在病人出现中风症状时,拿注射针头去扎十个手指头,每个手指头挤出黄豆大的血,可立刻缓解,
 
免于中风。
 
小儿发热的通治之穴:天河水是指劳宫穴到曲泽穴这一段,是心包经的位置。逆推心包经,既可泻肝经之火,又可补
 
脾经之血,肝火得泻,心里自然清凉,脾经得补,胃口必然大开。所以对那些夜里手脚心发热,汗出烧不退,烦躁难
 
眠,夜咳不止的热性病症,最为有效。若是畏冷怕风,神卷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万不可用。推法:家长用拇指,从
 
孩子左手心沿小臂中线一直推到肘窝的曲泽穴为一次。每次要推至少300次。推时要在孩子手臂上抹些润滑油,防止擦
 
伤皮肤。睡前推效果最好。
 
 
四季养生
 
春天--祛病养肝的良机
 
春天,人体陈旧的疾病最易复发,这是因为时令给身体注入了阳气。人的机体有一个本能,就是一旦有了动力,它就
 
要冲击身体的病灶,并将病邪赶出去。春天,有人会眼胀头痛,有人会眩晕耳鸣,这些都是肝火过旺,无从宣泄所致,
 
要及时打开宣泄肝火的通路:敲胆经、三焦经以通肝气,刮痧或按摩心包经,以行肝血,在后背膀胱经刮痧或用取嚏
 
法以散表寒。还有的人经常腿抽筋,有的会经常腹泻,有人经常会困倦,这是肝旺脾虚的表现。五行中,肝属木,脾
 
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应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
 
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气无力,才会有上述症状。此时可服用逍遥丸、参苓白术丸、大红枣、山药薏米粥以健
 
脾养血。
 
 
敲完胆经后头痛失眠,通常是邪气被赶到三焦经了,再敲敲三焦经就可解决。
 

夏天--医治冬病的天时
 

  有“冬病”人多为虚寒性体质,即“没有火力”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
 
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冬天气候寒冷,再加体质虚寒,两寒夹击,便无法医治寒症。而在盛夏,外界是暑热骄阳,体
 
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及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力,就会错
 
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夏天痛饮消暑的饮料,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
 
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
 
发麻的症状。所以,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秋风一起,外寒复来时,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夏天可用“内用温热”法祛除积寒。即服用偏温热的饮食。热药凉服,比如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 ,但可
 
以倒在瓶中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却是热药。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后怕风的人,可
 
用“玉屏风散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真是一石三鸟。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是排除体内
 
寒邪的最好办法,同时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借用《九阴真经》里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
 
好体现了人体应能: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夏天易出现“肠胃
 
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是因为夏天贪食冷饮,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体表便缺少
 
气血来抵御空调冷气这个外寒了。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又
 
不能很好地发汗。这时,可以服“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
 
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大不适宜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吃附子理中丸先暖暖胃。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
 
在后背刮痧。若能同时用热水泡脚,再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者胡椒白萝卜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有的人
 
虽虚寒怕冷,但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泡,牙龈肿痛,这是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
 
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致。此时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热药或热食,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
 
背去御寒了。
 
秋天--娇生惯养肺
 
  肺属金,秋天是肺的脏气最旺、功能最强的时候。肺有二大功能:一是宣发,二是肃降。宣发主要是通过发汗、咳
 
嗽、流涕来表现。肃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是推动肠道,排泄糟粕。但肃降的功能
 
通常要从病理状态中才能感知到。

  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来自中气,也就是脾肺之气。很多中药制剂可补中气,如参苓白术丸,既可健脾又能补肺,平
 
和无偏;补中益气丸,功如其名,但其功能是提肝肾之气以补中气,若肝肾本虚的人就不适宜了。
 
  来自外部的寒气若不及时排出,自毛孔侵入体内即会伤肺;而来自内部的侵害主要缘于肝火,肝属木,肝火伤肺,
 
肝火不及时消解也会伤肺。所以防止寒气入肺、消解肝火是养肺的重要环节。鱼际穴是肺经的火穴,点按可祛因肝火
 
旺而引起的肺热咳嗽。平日多按摩肝经的太冲至行间,时肝火及时疏散,肺自然就没内患了。
 
  有的人先天肺气不足,身体没火力,畏寒怕冷,言语低微,动则气喘,吸入的氧气很少,这叫“肾不纳气”。肾是
 
气之跟,凡属先天虚弱,就要从肾论治。可艾灸督脉的命门穴,腰部的肾俞穴,肚脐下的关元穴,肾经的太溪穴。
 
  还有一种是肝火旺,肺也不虚,脾气大但很能克制自己不发火。这样的人常会感到胸中堵闷,喘不上气来。可点揉
 
肺经的尺泽穴。

 
  取嚏法更简捷,可上通鼻窍毛孔,下通前后二阴,通天彻地,肺之宣发肃降之功一举完成。它是锻炼肺脏功能的绝
 
妙之法,对于过敏症、虚寒症、气郁证、皮肤诸症,取嚏法可一招致敌。
 
 
冬天--养生从避寒开始
 
  皇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
 
其意就是“早卧晚起”为了“防寒',“必待日光”为了“散寒”,“去寒就温”为了“驱寒”,“无泄皮肤”为了
 
“御寒”。因此冬季养生就是要避寒。
 
  寒气是导致众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寒性凝滞,会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会令筋脉拘挛抽搐,
 
关节屈伸不利。
 
  如果冬天脚总是冰凉,即使盖上后被,也整宿不温,那就多练练“跪膝法”、“坠足功”、“金鸡独立”。另外每
 
晚用盐水泡脚,不仅对暖脚有很好的效果,对冻疮的防治也很有帮助。走路也是冬季锻炼的最好健身法。
 
 
  冬令进补,怕冷的人可以多吃羊肉、虾类、姜、蒜、胡椒、咖喱等温热的食物。羊肉、香菜、萝卜汤的补益力最强,
 
可常吃无碍。若肉吃太多,别忘了吃些大山楂丸。《内经》上说:“秋冬养阴”,对五心烦热、阴虚火旺、口干喜饮
 
的人最为适宜。乌鸡、鸭肉、甲鱼、银耳、百合、莲藕等,都是最好的养阴佳品。此外六味地黄丸更是养阴第一药。
 

生枣通气通便,干枣养血通便。连皮吃通便力强.每日空腹多吃小枣,既补血健脾,又益气通便。大枣补血力强,小枣
 
活血力强,暑日以小枣为佳。
 
 
络穴是治慢性病的
 
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既补阴又补阳
 
按中医的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
 
而它们又是表里关系。
 
五输穴:
 
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各
 
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
 
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脚掌趾关节部,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穴多位于掌腕或  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作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薇至盛,由浅入深,汇
 
入脏腑的过程。不管是五脏的阴经还是六腑的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
 
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
 
属火,“合”属土。五输想在一条经络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
 
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因脾胃不合引起,可刺激
 
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
 
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
 
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
 
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配合使用,祛热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肝经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
 
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喜睡,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
 
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疏筋活络,祛
 
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以选择经穴治疗。如外感
 
咳嗽,可选肺经的经渠穴和膀胱经的昆仑穴;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复溜穴;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支
 
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的功效,平日可作为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的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的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
 
可选肺经的尺泽;脾虚便溏腹泻,可选脾经的阴陵泉;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
 
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两穴合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二者相当于参苓白
 
术丸。
 
 
十二原穴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
 
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
 
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
 
 
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共有15个
 
 
肺 心 心包 小肠 大肠 三焦 膀胱 胆 胃 脾 肾 肝 任脉 督脉 
列缺 通里 内关 支正 偏厉 外关 飞扬 光明 丰隆 公孙 大钟 蠡沟 鸠尾 长强 大包

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
 
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脏   腑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束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络穴 偏历 列缺 公孙 丰隆 支正 通里 大钟 飞扬 外关 内关 蠡沟 光明

十六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
 
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经脉 郄穴  经脉 郄穴
肺经 孔最  肝经 中都
心经 阴郄  胃经 梁丘
心包经 郄门  膀胱经 金门
大肠经 温溜  胆经 外丘
小肠经 养老  阳跷脉 跗阳
三焦经 会宗  阴跷脉 交信
脾经 地机  阳维脉 阳交
肾经 水泉  阴维脉 筑宾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六
 
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共计6个。
 

六腑 下合穴      经脉         六腑 下合穴 经脉
胃 足三里 胃经 膀胱  委中  膀胱经
大肠 上巨虚 胃经 三焦  委阳  膀胱经
小肠 下巨虚 胃经 胆   阳陵泉  胆经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
 
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章门可治各种脏病,其中以脾、肝病为主。
 
2).腑会中脘:又为胃募。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故中脘为主治胃、大肠、小肠病症之主穴。
 
3).气会膻中:又为心包募。主治气机紊乱之症。
 
 
4).血会膈俞,本穴是治疗血病之主穴。具有活血和血、止血理血之功。
 
5).筋会阳陵泉:又为合穴。故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屈伸不利、胁痛、口苦等症。有舒筋活络,清肝利胆,利关节止
 
   痛之功。
 
6).脉会太渊:又为肺经原穴,肺朝百脉,主治节,故太渊可治疗脉管疾患。具有理气、 活血通脉之功,多用于治疗
 
   心肺疾患。
 
7).骨会大杼,具有强健筋骨之功,可治一切骨病。
 
 
8).髓会绝骨(悬钟)。脑为髓海,故悬钟是治疗脑病之要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八脉交会穴在临床
 
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即:内关、公孙;后溪、申脉;外关、足
 
临泣;列缺、照海。根据八穴阴阳八卦属性相配。内关与公孙相配以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后溪、申脉相配以治疗
 
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以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列缺、照海主治肺系、
 
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脉 本经 八穴 会合部位及主治
冲脉 足太阴 公孙 胃、心、胸
阴维 手厥阴 内关 
   
督脉 手太阳 后溪 目内眦、项、耳、肩胛
阳跷 足太阳 申脉 
   
带脉 足少阳 足临泣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阳维 手少阳 外关 
   
任脉 手太阴 列缺 胸、肺、膈、喉咙
阴跷 足少阴 照海
 

人体的特定穴大体可分十类,它们是:
 
 
 
      一,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穴位,即“井、荥、输、经、合”穴。
 

      二,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穴位,因十二经每经一个,故称十二原。
 
 
      三,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各分出一个穴位,称十五络穴。
 
 
      四,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俞穴。
 
 
      五,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称募穴六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共12个。
 
 
      六,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穴位。
 

      七,郄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四脉共十六脉的经气深聚的部位称郄穴。
 
 
      八,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穴位,称下合穴,共6个。
 
 
      九,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穴位。
 
 
      十,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穴位,称交会穴,多分布在头面、躯干部。
 

常用中药
 
 
  参苓白术丸主要由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等组成,可能因生
 
产厂家不同成分略有差异,但参苓白术丸的功效都是统一的。那么参苓白术丸功效是什么呢?
 
 
 
  参苓白术丸的功效为健脾益气、利湿止泻。参苓白术丸组方中人参、白术、扁豆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功能,白术、茯
 
苓等又能健脾化湿,减少腹泻次数。参苓白术丸的其他成分例如山药、砂仁均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薏苡仁还具有利湿的作
 
用,对人参、白术、茯苓起到辅助的作用,疗效更佳。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因此脾虚则易生痰湿,湿重则泄泻,因此健脾益气化湿就是本方治疗的精髓所在。参苓白术丸
 
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身体消瘦,脘腹胀满,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等症。
 
 
  经临床研究,参苓白术丸的功效不仅是上述这些,还有新功效。新发现的参苓白术丸功效为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治
 
疗放疗化疗时所产生的毒副反应,治疗慢性结肠炎;还可以应用于美容保健等
 
 
参苓白术丸:化痰  祛湿浊
 
 
归脾丸由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功效: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心悸怔仲,健忘失眠,食少便溏,身体疲倦,面色萎黄,妇女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以及脾虚出血。
 
 
也可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两者区别:参苓白术丸 偏于调理脾气,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一系列的胃肠道消化系疾病;
 
 
归脾丸 主要是治疗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
 
 
所以面色少华而萎黄;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脾气虚则饮食无味,脾不健运则食后腹胀,胃气虚弱则
 
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舌淡、脉缓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
 

补中益气丸是著名常用的补中益气药,是由黄芪(炙)、党参、白术(炒)、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蜜炙)组成,
 
补中益气丸的作用功效及适用人群如下。
 
补中益气丸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黄芪以益气补中;陈皮理气和胃,
 
当归养血和营,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则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劳倦得之,寒热自除,
 
气陷自举。
 
目前,补中益气丸已广泛用于内、外、皮、妇、儿、五官科的数十种病症,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
 
 
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
 
 
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男性不孕症、顽固性头痛等等
 
但是服用补中益气丸要注意: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不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加味逍遥丸:解郁舒肝,祛肝火又健脾,但虚寒怕冷,不喜饮水的人,要改用逍遥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定穴位及其运用
求医不如求己(经络篇笔记)
脏腑别通
针灸特定穴背诵小技巧!特定穴趣味歌诀(二)
中医必背歌诀(增补版)
倪海厦针灸教程以及临床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