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丨人类2.0时代的“美好生活”

文丨宋彦成(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5年10月的一天,《硅谷百年史》的译者闫景立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而邮件的发送者正是《硅谷百年史》的作者之一皮埃罗,他说预备通过合作以采访的方式直接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中文。其后,便有了来自杭州的资深记者牛金霞远赴旧金山湾区的硅谷负责采访科技领域的诸多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并且记录皮埃罗的观点,以此成书,命名为《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人类2.0》一书力求极简语言而又不失趣味,在牛金霞的序言中,她指出本书不仅勾勒出这些新技术未来演变的方向和面貌,还叙述了科技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该书所探讨的科技未来,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彼时人类还可称之为人类么?

在人类2.0时代,人类历史上所难以避免的“生、老、病、死”等问题将被纳入技术的解决范畴,而举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科技、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社交媒体、区块链、太空探索以及3D打印等领域,势必会为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打开又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正如皮埃罗在书中所言:“今天人类延伸自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出能够改变生命本身的技术,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事实上,本书也是对今天以人工智能为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回应,而在此过程之中,人们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忧虑和向往并存。

在作者看来,“人类2.0”同时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因为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回顾《人类2.0》成书的背景,正是我国全力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之际,而这也成为我们今天如何理解科技和人类的关系的契机所在。

《硅谷百年史》

1

技术带来的人类忧愁

   

诺奖获得者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讲述的是由人类制造的另一类人的故事,其实还是回归到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即最终我们如何定义人类的问题,观照的是人性,诸如《生化危机》系列片以及以《行尸走肉》为首的美剧,讲述的便是生化技术失控后,疫病传播,从人与丧尸的对立,到无处不在的对立,其所叙述的正是社会失序后,幸存而未变异的人类其生存之道,如何使失序成为有序。其中,在《行尸走肉》中叙述了幸存的不同的人群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都试图恢复秩序,重建秩序,而重建秩序需要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探索,这其实也是人类关心的终极命题。

诚然,在人类2.0时代,技术重新定义了人类,尤其是人工智能所争论的“奇点”,是人类能否通过机器智能达到永生的问题,而且像纳米技术、生物科技、物联网、3D打印等这样的技术不但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未来会直接改变人类的身体构成,比如即便在今时今日,无论是心脏起搏器还是假肢的使用,甚至于器官移植在恢复人体功能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一系列的身心调适问题,因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任何时代,都不乏出于对未来技术的不信任所渲染出的浓厚悲观主义情绪,他们承认技术的确改变了人类社会,并且让大家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其实人类更担心的是他们无法或无能为力掌控技术的发展轨迹,以至于技术失控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爱因斯坦就有这样的懊悔。

《别让我走》

皮埃罗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讨技术未来时,也存在同样的担忧:人们由于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不知不觉被技术改变,且朝着违背我们初心的方向改变。不过整体而言,在《人类2.0》一书中,那些受到采访的科学家们对于未来技术的发展普遍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毕竟距离真正的人类2.0社会还很遥远,而且也未必会有什么糟糕的事情发生。

其实,对于技术的大众恐慌,是源于一些科幻书籍以及好莱坞科幻片的深刻记忆,人类其实一直都对未知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的生物种群,科幻迷们对生化人、仿生人或类人的故事津津乐道,如果他们恰是科幻动漫《攻壳机动队》粉丝的话。另外的一些科学家们试图发现外星文明,他们相信穿越星际可以实现人类的永恒梦想,并且已经在探索的路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用技术做着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但是,史蒂芬·霍金远没那么乐观,2016年10月他在剑桥大学未来智能中心的开幕仪式上,指出人工智能全面发展后,恐怕会导致人类灭绝。事实上,霍金一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问题。而关于人工智能受到的关注如此之广除了同好莱坞量产的科幻片不无干系外,而且和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紧密相关,包括将AlphaGo战胜人类就上升到了人工智能的大捷,而其实它只是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而已。

皮埃罗们乐观地表明,目前无论是人工智能也好还是机器人也罢,其只是具备单一的功能,距离智能人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的确,AlphaGo拥有强大的算法和学习能力,但除了下围棋之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人类还没到颤抖的时候。

人工智能时代

人们可能会担忧人工智能拥有感情之后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而或许真正的问题是当人类无休止地压榨人工智能,他/它们可能会奋起反抗。像美剧《西部世界》这样的影视类型片赋予观众以一种关于未来的想象,当然这样的生存焦虑在奇点大学人工智能讲师沃森看来根本没有必要,他认为机器人不可能拥有跟人类一样的需求或欲望,它们毕竟不需要吃饭和睡觉,它们也不会像人类一样渴望权利并且进行复仇。

在他看来,目前人工智能真正的危险在于,当人们让它做一件事情时,它可能会完全误解这个指令,做出让人类后悔莫及的事情。据皮埃罗的说法,这是由于人类制造的机器人是在模仿人类理性的“机器思维”,而不是先天的“符号思维”。

《人类2.0》

皮埃罗的立论基础来源于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于1942年出版的《哲学新解》一书,转引自《人类2.0》第57页的表述是:人类是符号的动物,我们一直在创造看起来跟“适者生存”原则背道而驰的庞大的符号体系。

其实,在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中,一直是以“人类是符号或文化的动物”为研究前提,阐释学派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对于机器来说确实很难,正如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领域一样,人在本质上并非是经济理性的人和机器化的人,而所谓的理性也不过是文化的一种表述,正如打马凌诺夫斯基起所关注的西太平洋岛屿上不那么“理性”的贸易体系开始,我们就需要正视社会和个体的差异化以及理解文化或符号的复杂性。

既然,人类尚未对自身形成完全的认知,而人类生物科技或纳米技术也许会带来颠覆性的发现,但在此之前,符号思维对于人造“智能人”来说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相比而言,人类真正需要担忧的是“人类为了跟周边的机器互动却必须经常表现得像个机器”,而不是机器的智能化。

的确,人的机器化和数字化使人产生异化。其实,西哲马克思和鲍德里亚等早就谈及人的异化和物化,而在数字化时代,人不断适应机器语言和数字语言,人的沟通转变为数字的沟通,甚至于只能像计算机一样进行指令输入和输出的程序运行,最终造成人是机器化的人,就像我们可能受控于钟表。

我们今天的技术更多用到了人机互动,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需要以机器为媒介,计算机、互联网以及视听技术等在极大丰富人类体验的同时,也使得人类的一些本能逐渐退化,比如我们的方向感越来越需要借助于地图软件。

在《黑镜》的系列片中从不同维度描述由科技主导的未来世界所带来人的异化,或者说重新定义人类的命题,这就需要人类在探索科技的进程中不忘反思自我,审视自我,但我们依旧相信科技会带来美好生活,并在人类2.0时代颠覆“生老病死”的造物规律,毕竟产生恐惧、疼痛、忧伤等这样的感觉确实糟糕透了,但也许这还是人类。

2

科技革命与人类的美好生活

   

对于硅谷的科学家们来说,他们想的是“我到底能拿新技术做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商业公司所推动和发展,以及越来越多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被私人实验室所取代。

在皮埃罗看来,旧金山湾区推动技术进步是源自一种理想主义的传统,而在日本和新加坡,技术更多被看成一种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将技术看做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一种纯粹的经济动力。

其实,技术或被定义为科学的技术最先改变的是人类的生计方式,从石器和木器的使用,到取火技术的发明,再到农业革命,发现青铜、铁器冶炼技术,以及历次工业革命等,技术革命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造成新的社会分工,而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震荡最为突出。

事实上,承载技术的工具既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在人力所不及或在一系列社会制度下通过技术实现最有效的目标,而能源革命和电力革命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使得人与机器产生对立。当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人与机器的矛盾就已产生并将永恒存在,历史中工人试图砸毁机器的中外案例不胜枚举,马克思的社会矛盾理论也是源自机器与人的对立。

那么,人与机器是否有和解的可能?无疑,技术革命的确在短时间内使得失业率高企,在很多国家人们埋怨政府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即便类型多样的服务业确实带动了大量就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工业化4.0时代的到来势必会造成新一轮的失业潮。

技术让世界更美好

科技会让人类失业么?这其实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慌,事实上,人类在现代社会的焦虑感不只来源于人工智能,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当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或许会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匹配全新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在今天,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技术将会重新定义社会分工,但是当前我们所经验的世界限制了对于未来职业的全部想象,从而规划更多符合未来的职业需求。对此,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们并不担心,而是认为科技进步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就像此前的工业革命一样。

《人类2.0》援引了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发表的《机器人将成为美国提升生产率和增加工作的动能》白皮书的一项数据显示,在2010年~2013年,美国的制造业新增了646000份新工作,并且表明这个数据还是在经济危机中期,也就是机器人行业繁荣的中期。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进步的确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美国劳工部发布的一项研究称,现在65%的儿童长大后,他们的工作都是今天尚不存在的。就像在1950年,没人想到未来成千上万的人会成为软件工程师,也不会想到今天电子商务会创造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

在皮埃罗看来,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机器,以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分别是世界第三和第四经济体的国家为例,他们人均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而德国的失业率是欧洲最低的,而日本的失业率则是亚洲最低的。反之,意大利其传统上比较成功的是手工制品,比如时装和跑车,但是工作岗位有限,所以也是欧洲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人类2.0社会由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饥饿、恐惧、疼痛、忧伤等一系列使人类身心不悦的信号统统“被治愈”,而这得益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探索,并且在“上帝”为人类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在其他尚未能察觉到的领域极大丰富了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定义,而诸如VR/AR、大数据、物联网、社交媒体、3D打印、太空探索以及区块链等会赋予人类更多的可能性。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在《人类2.0》的开篇中,皮埃罗就指出“硅谷相信:技术让世界更美好”,历史上,火、衣服、车轮、蒸汽机、抗生素、电、火车等每一项技术都帮助人类解决了很多问题。即便是人们担忧的作为致命性的枪支和核武器,其实带来了更少而不是更多的暴力。诚然,技术挽救的人远远多于因其而丧命的人,据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一书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暴力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明显减少,这正是技术的作用。

今天来看,任何科研首先应该是基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这事实上得益于问题意识,“技术的‘初心’应该是解决问题”,当为了战争而推动技术进步逐渐让步于为了美好生活而推动技术进步,那么科技的进步才有意义,比如当前生物制药技术所关注的人类健康问题。

近日,霍金预言称人类可能在公元2600年前就会灭绝,原因在于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而若要摆脱这场灾难,只能去寻找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霍金启动“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arshot)项目的初衷所在。

毫无疑问,在今天的科技创新更应该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在我国首先需要基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除此以外,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焦虑感不减反增,人在机器化、数字化的同时并没有抹杀我们的符号基因,人类依旧需要经历“生、老、病、死”,经验疾病、恐惧、疼痛、无助、乱离、孤独、困惑、愤怒以及悲伤等等身心病症或情绪。

整个20世纪甚至更早,出走的人类学家们大多都有这样的幻想,他们希望从前工业社会或前农业社会中捕捉到回应民族国家主流社会的蛛丝马迹,那些民族主义者或进化论的拥趸者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者散在太平洋的岛屿或非洲大陆上,他们研究狩猎—采集经济,其中一些人幸运地发现了原初丰裕社会的幸福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1. AI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
人工智能为何总在棋类上和人类较劲?
未来需要孵化“疯狂”
36氪领读:人类2.0时代:新技术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细思极恐
深度揭示:IT产业的本质,是人类经验的规模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