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旅丨你好,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上)

编者按:为推动西宁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重要支点城市的战略落地,促进实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合西宁文旅和方塘智库,共建“丝路文旅研究中心”,从文旅视角对“一带一路”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研究,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旅智库平台,为西宁文旅产业与投资的发展提供从战略到方法论层面的支撑。丝路文旅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首次“丝路文旅沙龙”于12月1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宾馆隆重举行。在仪式上发布了丝路文旅研究中心首份《丝路文旅小报告》,本文为上篇。

文丨丝路文旅研究中心

对于今天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在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科技创新、工业制造和国际贸易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美日为首的西方势力在太平洋对我国军事和贸易的制衡,使得向西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战略方向。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4年,“丝路基金”设立;2015年,亚投行(AIIB)成立;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2019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在西安举办,中国之崛起将以一路向西的均衡发展与国际合作实现新的突破。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全面开放、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农业自然环境较差、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形势下,中国西部之崛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应为首要维度。

《丝路文旅小报告》第一辑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和化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也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刻关联。旅游业具有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外延和内涵无限延伸的特点,其相关联行业超过100多个,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我国凡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旅游业超过GDP的20%,有的甚至达到40%以上,因此,以丝路文旅为切入点带动西部经济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的发展理念,利用丝绸之路文旅资源的垄断优势、文化遗产丰富、空间要素多元、交通方式便捷、合作机制形成、政策大力扶持等有利因素;弥补和解决产业结构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匹配、空间驱动力未形成、带动产业链转型不足、文化创新理念较差、理论研究体系不足等问题。

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与市场导向,民间资本与产业的导入,运用市场化的方式使丝路沿线节点、城市与景区实现串联和互动,挖掘和彰显历史元素和内涵。与此同时,通过改善交通设施和通关签证制度、打造目的地和集散地、导入IP产业、增强区域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展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以黄金旅游带的构架形成西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增长极。

12月12日,丝路文旅研究中心在西宁举行挂牌仪式

在接下来,方塘智库将持续推动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的落地和打造,以及对外的传播,在成立“丝路文旅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丝路沿线的文旅资源,聚集产业和投资,通过研究性文章、报告和论坛、展览等形式,对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产业运营进行价值挖掘、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甚至主导成立丝路文旅基金,以期待撬动更多的资源汇聚丝路文旅。

1

春天与希望

   

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的“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通道和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曾说过中国与欧洲的丝绸之路是早期的全球化。中外学者曾将古代张骞通西域与近代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并称为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两大历史事件。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帕米尔高原,到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我国丝绸之路沿线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塔尔寺和高昌故城遗址等。

丝绸之路沿线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从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从长安到日月山、从函谷关到嘉峪关,重新发现丝路文旅的价值,以旅游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重回汉唐雄风与亚欧一体化的历史荣光。

丝绸之路沿线各省旅游资源分布

众所周知,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依靠城市化、工业化乃至全球贸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前经济发展其势已成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顺着长江、黄河、珠江一路向西,跨过“胡焕庸线”使经济发展向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延伸,实现东西互济与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以美日为首的西方势力在太平洋对我国进行军事和贸易制衡,国家战略需要向西开放以融入全球化机遇实现大国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西部如何以“追赶超越”实现经济腾飞?我们认为,在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交通区位偏远的经济形势下,西部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内生动地不足,当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经济深化改革的动力引擎和切入点。

旅游业具有撬动产业链的引擎功能,在今天全域旅游的视域下,我们思考西部的发展不应仅仅思考一个省、市或一个景区,传统的旅游开发思维已经过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整个区域乃至经济带打造成一个旅游带,旅游带与经济带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丝绸之路既是欧亚经济的动脉,更是欧亚文化的枢纽,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应该是带动西部崛起的龙头和先行者。

1996—2016中国旅游业收入(单位:亿元)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与此同时,2016年我国人均GDP8866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4.4亿人次,在支付能力增强和闲暇时间增多的今天,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刚性需求,中国正在迎来新一轮文旅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丝绸之路旅游带在高铁贯通、自驾游兴起与文化遗产吸引力逐年增强的旅游产业机遇下,其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一、文化遗产形成价值共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的国际大通道,又是一路向西联通欧亚的友谊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以宗教为代表的世界文化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与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开始着手协调有关国家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

200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安举行的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达成共识:东西方文明交流开始于5000年前,比通常所说的公元前张骞凿空提前了约3000年,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商贸通道,而是连接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运输的不仅有丝绸,还有玉石、金银瓷器、香料、货币和纸张等。

2014年,以中国境内段为主体的丝绸之路东段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让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在统一的文旅符号、线路、产品、产业等层面获得广泛认同成为可能,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呼之欲出,渐行渐近。

2017丝绸之路旅游热度图

二、空间要素内涵多元丰富

在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以后,学者们在贸易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文明之路、发展之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旅游之路等诸多观点,极大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充分挖掘丝绸之路的现代价值,丝绸之路的空间要素不仅没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淹没,反而因现实需要而被世界各国日益关注和重视。

其价值内涵包括:一是丝绸之路是一定时间和空间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拥有典型的文化元素如驿站、石窟、服饰和歌舞等,绝美的自然元素如河流、沙漠、湖波、山脉等;二是多元的文化,丝绸之路既是国内的,又是国际的,既有整体的文化价值,又有自然环境所承载的生态价值;三是国际性价值,丝绸之路在地理范围至少应该包括中国、中亚和东南欧地区等。

三、文旅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被誉为国际旅游黄金路段的古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大量的古城遗址,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城址分布区域,尤其以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如甘肃有汉唐时期古城址120余座,新疆境内汉唐城址亦在百座以上,此外,还有关口、古道、长城、宗教等风景名胜,这些旅行资源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闪烁在漫漫雄关古道之上,追忆起丝路千年的历史沧桑。

随着西部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给开发利用丝路文旅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是古城址、石窟、关隘等旅游要素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且距离相近,便于统一规划和开发;二是丝路沿线已有文旅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如交河故城、敦煌莫高窟等取得了成熟的经验,深度联合开发丝路沿线旅游资源的条件已经具备;三是古城址大多距离公路、铁路干线较近,不需要增加大的投资就可取得明显受益。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使命

我们所使用的文字,与公元前13世纪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承。《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帮,其命维新”,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正是伟大中国梦践行的坚实基础。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变合作机制,借助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历史与今天一脉相承,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汉武帝、唐太宗等,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推动者。一路向西、贯通欧亚,以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融合为目标的旅行将成为丝绸之路最有力的先行者,古代有鸠摩罗什、马可波罗,今天有肖云儒、比尔·波特,以黄金旅游带的开启与引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和衷共济、相向而行。

五、丝路文旅资源的垄断优势

丝路沿线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具有资源垄断性,一是丝路文化遗产是沿线地区人文历史的见证者,具有不可复制性;二是文化的独特性,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贸易之路、文明传播之路,更是文化与宗教交融之路,世界三大宗教通过这条古道传播影响亿万人民的思想及行为方式,甚至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三是艺术垄断性,石窟、古城、寺庙等文化遗产均代表了各个时期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水准,艺术造诣极深,是了解东西方艺术史的最佳实物标本,属于全人类共同的艺术宝库。

六、丝路文旅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我国西北五省地理位置相近,旅游资源关联度较大,交通与市场具有共享性,区域合作优势明显,近年来,不但国家层面大力扶持旅游业以外,而且西北五省亦将旅游业做为重点产业来打造,以自驾游为代表的西部旅行已成为一种趋势,旅游业平均发展速度已经走在全国前列,高速互通,高铁连接,线路联合、空路结合,游客资源共享,其初步合作成效已经明显。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战略定位

沿着霍尔果斯一路向西,中国与中亚五国文化交流基础良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深入交流,教育、科研机构密切联系,为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的贯通,以旅游业践行政治、经济一体化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2

困境与迷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全面开放、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均与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丝路沿线需要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大力提升旅游业供给质量和发展效益,以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破解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经济带与旅游带交融一体,相得益彰,打造全球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在此基础上,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已成为西部崛起的最佳路径,从本质意义上看,丝绸之路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简单时间的集合,而是长时间、长距离的积累而成,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也必须从时空和文化元素的角度入手。因此,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典型特质的文化遗产廊道,未被唤醒的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其当前发展面临以下诸多问题:

一、空间结构不清晰

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的知名景点在旅游旺季人山人海,季节性显著,但是带动旅游空间的“点”和贯通旅游空间的“轴”还未完全形成,“核心——边缘”结构不清晰。在全域旅游视域下,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不仅仅只是诸如几个景点的开发与建设,而是应该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产业,这就需要空间辐射的发散性。

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已成为西部崛起的最佳路径

从嘉峪关往西直至马什哈德的丝绸之路至今还未形成清晰的空间结构,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段丝绸之路经历过多次变化,从空间结构上来看分为北道、中道和南道,带动旅游空间的“点”和贯穿旅游空间的“轴”还未完全形成,贯穿其旅游带的游客流量也基本未形成。

二、基础设施不匹配

区域旅游供给的五大要素是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从目前来看,旅游吸引物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但与之密切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体系不完善,与中亚各国联通的交通基础还较差,国内除省会和州府外,遗址所在地的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还相对匮乏。

通过综合分析丝路沿线的的旅游吸引物,除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等成熟的旅游吸引物以外,大部分遗产“盛名在外,其实难符”,历经千年历史的沧海桑田,只留下让人具有无限畅想空间的遗址,其原因是以文化创意为元素的IP产业孵化和打造还不深,再加上交通的阻隔,其空间要素的匹配至今还不成熟。

三、空间驱动力未形成

比如丝绸之路沿线各省份现在都提出了融入丝绸之路旅游带的概念,但是如何匹配结合自身实际的文旅资源,应该有一个精准的定位,而不仅仅将丝路文旅作为一块招牌。如当今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份都喊出了打造自驾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口号,盲目竞争的背后是对文旅深度资源挖掘的匮乏、市场营销定位的缺失。

从整个丝路沿线来看,除中国、埃及、印度以外,其他国家还未被纳入发达国家的旅游目的地范围,安全、签证、交通均成为阻碍旅游驱动力形成的障碍,国家、地区旅游资源整合、线路整合还未形成,丝路文旅总体关注度不高,需求内在动力不足,距离和空间结构的阻力亦影响丝路文旅驱动力的形成。

四、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不足

丝绸之路沿线西部省区的文化积淀都比较深厚,从产业比较优势的角度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经济普遍欠发达、发展的区位和基础条件都欠缺,并且新型产业成长缓慢的西部地区来讲,发展文化旅游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最佳选择。

发展文化旅游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最佳选择

研究表明,丝路沿线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有一种天然的性质和外观上的“同构性”,一是资源相似导致开发雷同,使丝路沿线的一些景区景点开发模式类同;二是同质化导致无序竞争,有些景区景点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文化遗产播撒在广袤的西部大地,大分散、小聚集,不便于统筹规划与协作。

当今的文旅产业,早已超越门票经济,走向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将旅游业打造成带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因此必须以旅游业的创新深度融入产业链,以IP产业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这亦是西部地区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但从目前来看,在农业地理环境较差、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产业分散的客观环境下,以丝路文旅引领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动能依然不足。

五、文化创新理念较差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和旅游具有一体化属性,西部旅游要实现结构化调整与转变,就必须以IP产业为核心,跨越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戏剧等文化产业多门类的产业,不断创新产业业态更新商业模式。从西部当前的粗放式发展现状来看,距离导入IP产业的星星之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眼全球,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不是因为你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是市场与需求的深度融合,比如我国的非遗产品几乎具有国际奢侈品的所有元素,但却面临濒危需要保护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就是创新理念不足。丝绸之路沿线深厚的人文历史缺少影视、纪录片、小说、诗歌、歌曲等元素的在地挖掘,再不创新就只能在孤独寂寞中等待消逝。

六、理论研究体系不足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三线建设”,还是“西部大开发”,基本都处于政策倾斜和财政转移支付层面,但是西部究竟如何转型发展?缺少理论层次的深度思考和系统研究,甚至盲目对资源的消耗性依赖。当前丝绸之路几乎只有文史学家在研究,大众更不知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在何处,文旅产业理论研究的缺失和文创产业发展的滞后都不利于丝路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带动功能的形成。没有基于历史、地理、江河、宗教、民族的文化剖析,文化遗产将缺少活的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沿海城市发展突围之路:应开拓海洋旅游产业
海洋旅游业是海洋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思考
2014年东营接待游客1244万人次增幅全省第一位
大唐西市:千年丝路上的特色小镇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五大趋势、四大目标与十大看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