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塘大讲堂丨叶一剑: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真问题与假繁荣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关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共识越来越明确:这不仅是个产业问题和经济问题,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角度来看,还是政治问题,不仅牵涉到国家治理的内部政治问题,还牵涉到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政治博弈问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绿色建筑进一步的普及,尤其是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开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贯彻,终端消费者的认知和选择,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中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和力量,那时候,就像现在的房地产一样,绿色建筑问题也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这样的共识背后,带给我们的明确信息之一是,绿色建筑的春天真的来了,而且,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做一个洞察,五年后或者说十年后,当我们回看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时,2019年当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关于绿色建筑在2019年的发展,至少有两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与之前较大程度上表现为个别企业和个别地区的绿色建筑产业布局不同,随着今年大量的绿色建筑产业基地在全国开建或正式投产,中国绿色建筑产能开始进入一轮爆发式增长周期,那么,这一轮带有明显复制性的产能布局扩张,是否会导致,或者说将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十年后中国的绿色建筑产能的过剩或泡沫(或者说是结构性过剩和相对过剩)?尤其是考虑到随着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供给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迭代也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增加这一轮产能扩张在未来成为浪费的概率。

中国绿色建筑产能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周期

二是,新版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今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在新的标准中,“重构了评价指标体系,重新设定了评价阶段,增加绿色建筑基本级,扩展内涵和技术要求,提升了建筑的性能”。

更重要的是,按照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侧重了消费体验端的感受。比如,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中,无论是“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还是“环境宜居”,都明显带有消费者导向的色彩,甚至有时候会体现出个性化消费体验的色彩。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一标准得以深入执行的话(我们认为被深入执行是大概率事件,而且会成为一种消费时尚,甚至是一种消费信仰),长期作为影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短板的“消费者或公众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接受度问题”,在新一轮的绿色建筑发展中,不仅不再是短板,还可能成为影响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影响绿色建筑企业产品开发、服务升级、品牌塑造的决定性力量。毫无疑问,这对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影响将是深刻的和具有根本性的。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繁荣一片,一半是危机四伏,一半是历史性机遇,一半是时代性危机,一半是资本的盛宴,一半是用户的选择,这就是中国绿色建筑在当下和未来三到五年内的新常态。

不同机构、组织等要看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真问题

在此新常态下,不同的机构、组织、企业和个人,甚至是地方政府,当然都希望能够在这个万亿级甚至十万亿级的市场中收获成功和转型,而不是收获失败和破碎,这就要求,对每个直接利益相关者而言,不仅要跑得足够快,更要选择好自己的赛道,搭建好自己的平台,选择好自己的队友,看准哪些是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真问题,哪些仅仅是繁荣的假象。

1

已经成为地方产业布局的战略重点

   

今年6月份,重庆市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绿色建筑和节能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继续保持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年度新建城镇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65%以上,其中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1500万㎡;全市公共建筑和区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居住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逐步实现绿色建筑标准全覆盖;逐步引导既有公共建筑由节能改造向绿色化改造转变,实现全年新增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面积120万㎡;按照城市提升行动计划部署,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实施质量,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00万㎡;不断丰富绿色建材评价种类,强化应用管理,年内实现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

另外,单就装配式建筑而言,在此前重庆市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培育形成千亿级建筑工业集群和技术先进、配套完善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与此相关,重庆市将扩大绿色建材评价范围和种类,提高绿色建材评价质量和数量,打造10个以规模化、现代化和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基地。

图片源自:重庆市水利局官网

不仅是重庆,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绿色建筑”这一关键词,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已经针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等领域,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导向、发展目标、补贴机制等。而且,这不仅是省和直辖市的选择,很多地级市甚至一些县级政府也在推进类似的产业发展布局。

这当然与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政策要求以及约束性目标的下达有直接关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地方上普遍出现的这种针对绿色建筑产业的布局逻辑有更加系统的分析,尤其是需要洞悉背后的市场动因,这也是确保在充满乐观情绪的产业爆发期不至于犯严重错误的基本保障。

在我们看来,这一轮产业布局扩张的背后,最大的驱动力还是来自大家对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和市场前景的乐观认知,无论是从增量市场来看,还是从存量市场来看,都可以用“天量”来形容。哪怕短期内消费者的认知并未完全改变,在成本上依然未能突破大部分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影响,仅仅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投入来看,都已经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就像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预测的,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显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将超过50%,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20亿平方米以上,可以预见的,“十四五”期间的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只会比“十三五”大,不会比“十三五”小。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市场机构,都已经看到,绿色建筑产业,从过度依赖政策的政策市开始向更加依赖市场的市场市转变的拐点即将出现,在政策、市场、消费意识培养,甚至技术变革等都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绿色建筑市场不再是看不到前途的幻境,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块大蛋糕。

绿色建筑市场未来前景明朗

所以,就像对新能源汽车一样,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始强力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在当地的落地的同时,也大力布局当地的绿色建筑产业,同步规划了产能,有的甚至按照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来做,希望能够通过市场换产业,基于目前本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掌控的绿色建筑硬性投入和采购,在当地培育出一个绿色建筑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出来,以此抢占先机,并在未来绿色建筑的全国性大市场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进而推动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

就具体的操作来看,大家的模式也多有相似:不仅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对约束性指标、财税补贴机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很多地方还会每年做一场绿色建筑有关的展会或论坛,以此来推进地方的产业链构建和产业生态完善;推动建立当地的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和科技发展中心,并尝试跨行政区的客户拓展;有的还会发起绿色建筑产业基金,围绕绿色建筑的发展尝试更复杂的资本运作;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的绿色建筑平台公司,通过该平台公司不仅发展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和服务,还通过与其它企业的合纵连横,不断延伸当地的绿色建筑产业链,甚至明确提出了在当地构建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和推动公司上市的目标诉求。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会推动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或者外部高校进行绿色建筑的研究,甚至是学科建设,以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等等。

客观讲,这些产业促进政策和手段,在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在当地的快速发展、集聚具有很大的战略合理性,用在其它产业也难说没有效果,可以预见的是,虽然并非所有的地方最后都会真的培育出当地的绿色建筑产业链,但这种具有地方国资背景的绿色建筑企业和平台,在未来中国的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应该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这些地方国资所属的绿色建筑公司较多选择了与那些在绿色建筑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优势的先发企业进行合作,这些企业不但有行业内领先的民营企业,还有一些央企。通过这种结盟方式,对地方政府而言,不但可以快速获得推进绿色建筑标准落地所需要的技术、产业和服务支撑,而且,还可以在当地培育出一个产业。对这些行业先发企业来讲,通过与地方国资结盟,快速拓展了自己的市场布局,跑马圈地,当然,也有很多地方并没有选择与这些全国性的先发企业进行合作,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国有企业平台,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绿色建筑产业链。

绿色建筑市场进入了快速迭代周期

所以,截止到目前,我们看到的绿色建筑产业的竞争态势是,一方面,整体的产能布局快速扩大,产品和服务延伸快速丰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迭代周期,另一方面,各路诸侯开始跑马圈地,竞争格局远未到确立之时。那么,在这个阶段,最基本的决策常识可能就是,注定要入场者要尽快入场。

2

全产业链布局正在成为新的竞争门槛

   

对于已经入场或即将入场的绿色建筑产业的从业者来讲,如果没有看到地方上正在狂飙突进的新一轮产能布局和合纵连横的话,那就可能意味着已经失去了在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分一杯羹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希望决胜与新一轮绿色建筑产业的变革和市场拓展的话,只看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看到在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领域正在发生另一个基本态势,那就是,虽然也有很多绿色建筑产业链上的企业凭借某一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就做得很好,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先发企业而言,致力于绿色建筑的全产业链构建或是向着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的方向发展,正在成为决胜于新一轮行业扩张和竞争的最基本的战略选择,甚至成了参与新一轮绿色建筑产业转型发展新的竞争门槛。

比如,绿色建筑领域较早的上市公司杭萧钢构就明确提出了“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的企业愿景,积极推进“六位一体”的产融新模式,即“房产开发+项目总包+生产制造+建筑设计+绿色建材+电商平台”。其中,绿色建材垂直领域B2B电商交易平台“万郡绿建”,被认为是杭萧钢构实施“产融网”大战略,“智造”绿色建材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将着力推动建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生态化、智能化、人本化,努力把“互联网+绿色建筑”事业推向市场,在成为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据企业宣称,该平台拥有线上商城和线下23万方的产品体验中心,供需双方既可以线上完成交易,也可以到线下体验中心实地考察产品可靠性。

不仅如此,该企业还开始以绿色建筑为解决方案,参与到国家的特色小镇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去,这样就超越了纯粹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施工的范畴,开始介入到更综合的新型城镇化的产业链中,跳出绿色建筑看绿色建筑,进而使得竞争的位阶获得新的突破。

与此逻辑类似,由中国最大的民宿预定平台途家与绿色建筑先发企业远大住工联合成立的途远公司,虽然企业的核心产品线是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但是,从一开始,企业的战略定位就不是一家绿色建筑服务商,而是将企业定位于乡村度假甚至是乡村振兴的服务商和服务平台,并在最新的转型中,进一步向度假产业和民宿产业链服务平台迭代。

途远民宿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杭萧钢构还是途远,其实都是试图超越纯粹的建筑行业和绿色环保的视角来看待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而这一思维方式、战略布局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延伸方式,或许才是面对当下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因素获得更大突破的正确选择。

比如,如果杭萧钢构真的可以在其所描述的战略方向上实现更大、更实质性突破的话,不仅可以为中国房地产开发供应更高效、更丰富的绿色建筑解决方案,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和体系,为一些规模不是太大,但创新性可能很强的绿色建筑企业提供市场订单和投融资支持,从而推动对这些企业的孵化,进而整体性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迭代。

而且,我们知道,直到目前,制约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生产、材料开发、拆除回收等各环节还是割裂开来的,没有形成一套相互支撑、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价值体系,距离真正的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如果在杭萧钢构现有的集成服务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延伸到建筑的拆除、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真正做到绿色建筑理念和解决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商业价值都是很大的。

3

让绿色建筑真正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杭萧钢构参与到特色小镇小镇营造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还是途远参与到乡村度假产业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给绿色建筑市场带来的启示是,虽然目前建造成本和运输半径依然是绿色建筑市场拓展的显著瓶颈,并在客观上强化了在很多地方的垄断性的市场格局,但是,随着新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出现,绿色建筑与传统建造方式的成本劣势将很快被抹平,绿色建筑的市场拓展也将越来越回归到正常的市场逻辑上来,而不再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补贴,到那个时候,现在普遍存在的绿色建筑的区域市场垄断格局将被打破,决定绿色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市场占有率的,除了技术和服务的品质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与其它适应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产品和服务融合发展,绿色建筑提供的可能更多只是清洁的环境和舒适的物理空间,除此之外,打动消费者的还有更丰富的与品质化生活方式有关的内容供给。

让绿色建筑产业进入并改变人们的生活

由此,在我们看来,对于一家绿色建筑领域的优秀企业而言,从现在开始,不但要能够从绿色建筑的全产业链角度对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拓展作出安排,更加重视技术的演变对整个产业重塑的深刻影响,还要能够及时的跳出绿色建筑来看待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立足新消费时代美好生活方式的缔造,不断打破认知边界和行业边界,以寻找绿色建筑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方向,让绿色建筑针对走进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成为重塑人们美好生活方式的产品和服务依托。

如果说之前关于绿色建筑的推进更多是企业和政府在推进的话,那么,随着公众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越来越多,用户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话语权,在未来的绿色建筑市场中,或许真正地决胜于C端才是企业获得发展的根本。

对地方政府而言,也要尽快意识到,面对一个快速成长,而且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都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绿色建筑产业,致力于在当地实现产业集聚,当然没有错,但是,仅靠一时的地方垄断来推动是不够的,需要从更高的战略维度,依托更加开放的资源整合,甚至是更加科学合理的补贴机制的设计,来实现绿色建筑产业在本地集群化发展,将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等交给真正的市场化的企业去做,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所谓平台公司完成一轮左手倒右手的价值转移,否则的话,几年之后,留下来的又是一个产能过剩或毫无生机的烂摊子,就像现在很多地方平台公司一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大发展战略打造成功企业 第1页 —— 晨星 || 企业管理 | 博锐管理在线管理文库,中...
变废为宝,秸秆肥料化大有可为!
践行“三品”战略,奋力推动重庆消费品工业在新征程上实现更大作为
先进制造业大省!河南10年来落地建成项目近5000个凤凰网河南
长安新能源车高速行驶布局智能化共享出行汽车金融等产业链
2023遇见德才 | 来自德才股份董事长的一封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