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六覆而终岁

甲六覆而终岁:

【表意】

黄帝问道:

以六为单位,计度一年

人以九为单位,进行配应

将人分成三百六十五个单位

与天地相应的做法也很久了

岐伯回答说:

您问得高明

我一一说明

之所以

用六与九

是为确定

天的度量

气的度数

天度是为了,刻量日月的运行

气数是为了,规制生化的使用

天为阳、地为阴

天地按一定规律,进行运转

其周期变化具有,确定规律

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多一点

所以大小月合起来成

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

积累多出的

度数成闰月

设立一端

而为初始

以日冕处于正中

最长时确定

为两分之中

余下时间即为

一年的后一半

如此天度

就完成了

【内义】

测日影

日影最长的那天,即为年中

有始有终即可得,一年之数

【禅解】

一年即地球绕日一周、

自转约三百六十五圈

地轴与轨道具有

66.34度的夹角

在地球绕日周转

在地球一点之上

造成相当于太阳

逐渐靠近

逐渐远离

周期效果

这种效果

感受到了

春夏秋冬

四季变化

古人将,360日,定为一年

与圆的,360度,不谋而合

四季气候变化,非常明显

于是将360日,分成四份

每一份代表一种气性,为期90日

一年大致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为期30日

如此每一季节

可分为三个月

又将每个月

分成两个节

每节为15日

一年则有

24个节气

每一个节气

分成三个候

每一个候为5日

一年有72个候

但是每一年实际上是约365日

月份上积累盈余设定为闰月

以此进行,细微调整

总的来说

一年四季

气候变化

正是每日的气候

变化所累积成的

因此每日都有

气性上的特点

气性渐变

在每一日

非常细微

不易掌握

经过长期的观察比对

每5日的气性变化,作为一个单位

每15日三个候,作为一个节气

作为气候变化的指标

以此来指导

农耕等事物

同理人作为

天地之和气

道理上亦有

360个气性变化

每个气性变化都有

相应的穴位来表现

亦即气血总体

随应天地四季

而有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

亦必然分配给了

每日的气性变化

一日的变化即有相应的穴位与之对应

如此构成了,寄载于穴位的物质人体

整体

即对应于一年

都是一个太极

这样的设定,使得天地

每日以至每一季的变化

同时也体现在

人体气血的变化上

而人体气血的变化

又以人体

具体穴位的存在来织络

使得人与天地浑然一体

因此

每一个穴位都具有特定的作用

所有穴位的特定作用合在一起

气血的如天地一年的周期变化

简言之每一个穴位代表

气血变化的某一个气性

如同每一天的天地气性

再简言之

每个穴位

即就是阴阳一年

和合的一个细节

天地一年的气性和合

体现在一年四季周期变化中

而人体的气血阴阳和合

体现在随时所应的气血变化中

而这每一个气血变化

都有相应穴位来支撑

一年的天气变化是

周流性的阴阳寒热之变

一年的人体变化是

体表相应穴位的

依次开阖之变

人体病生,必是原有的和合

被局部或整体的变异所打乱

如此也就意味着

一个或者一系列的穴位状态

处于变异的状态,或紧或松

现代医学

理论来看

就是相应的,体内物质的变化

也是相应的,生理电磁的变化

用针刺或艾灸

作用于穴位上

解除穴位的变异状态

恢复穴位的原先状态

即意味着邪气的消除

为了便于理解与掌握

古人将每日细微的变化

放大至每个季节的变化

亦即太极四分之法

一年之气分成春夏秋冬的

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亦可六分

一年之气

分成六份:

少阳、阳明、太阳、

厥阴、少阴、太阴

少阳与厥阴相对、

阳明与少阴相对、

太阳与太阴相对

人体六气

终为水火之和,即坎离之和

少阳为气为始,成三爻在里;

少阴为血为濡布,成二爻在中;

太阳为气为布散温清,成初爻在表

三气是阳气生发的过程,

与阴卦离象和应,

故离虽为阴卦,

却含火义

厥阴为风为生阴,成上爻在表;

阳明为止为敛降,成五爻在中;

太阴为土为形体之本,成四爻在里

三气是阴气生发的过程,

与阳卦坎和应,

故坎虽为阳卦,

却含水义

由此

可看出两卦爻位

相应的六气之间

随整体两仪性质

而互根而成阴阳,

少阳与太阴互根,

阳明与少阴互根,

太阳与厥阴互根

互根即

非此即彼

以此显彼

少阳迅疾如利剑,太阴柔缓如大地

少阴洪大如奔腾,阳明敛聚如泰山

太阳匀散如弥雾,厥阴急骤如狂风

六气在体中的层次之分

与在体表上的分布不同

论六经间相对的深浅:

少阳与太阴互根在里、

厥阴与太阳互根在表、

少阴与阳明互根在中;

论体表位置上的划分:

少阴与太阳在背、

阳明与太阴在腹、

厥阴与少阳在侧中

少阳与太阴互根

冬至之前显太阴以藏为用;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四个节气;

冬至之后显少阳以发为用;

小寒、大寒、

立春、雨水

阳明与少阴互根;

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

四个节气

显少阴以长为用;

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

四个节气

显阳明以敛为用;

厥阴与太阳

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

四个节气

显太阳以满为用;

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

四个节气

显厥阴以化为用

六气之分,即:

生、长、满、化、敛、藏的过程

如此对应于人体:

少阳经主,生发肾阳以胆与三焦

阳明经主,敛降以胃与大肠

太阳经主,满气以小肠与膀胱

厥阴经主,生阴以肝与心包

少阴经主,长阳以心肾

太阴经主,藏阳以脾肺

于是,全身穴位

自然以六分方式

归类至相应经络

行用各自的特性

【表意】

黄帝说:

关于天度

我已明白

请你说一说气数

怎样与气数相合

岐伯说:

天以六为单位

地以九与之配应

天有十日

经六十日完成一周

如此六周即成一年

是三百六十日之法

如果要通应于天

自古以阴阳为本

阴阳

是万事万物

之所以能够

产生的本源

阴阳种类

可分为九

相应地就有了

九州、九窍等

这些都与天气相通

也可以分类为五行

也可以分类为三气

三气即是天

三气亦即是地

三气亦可为人

天地人三者

合在一起

则成九数

如此有了,九野之分

对应人体,就是九脏

所以把人体脏腑分成

四个形脏、五个神脏

合称九脏与九数相应

【内义】

天以六分则

地应之以九

太极三分之法成年360日

一年分六,则一气60日

地应之以九,则年分四季

一季90日

【禅解】

观天作历

自古以来使用

360日/年的方法

与圆周360度一致

若以六为节

则一年六分

每一分为一气,即:

少阳、阳明、太阳、

厥阴、少阴、太阴

天之一气,在地为60日

含四个节气,为两个月

地应天以九

则一年四分

每一分为一季

春、夏、秋、冬

地之一季90日

含六个节气

为三个月

故历有二,相对于地

以太阳的,运行轨迹

来去确定,一年周期

为太阳历;

以地球的,自转360日

来去确定,一年的周期

则为阴历

二者的对应存在偏差

所以阴历积盈为闰月

以减小消除

两者之间的差距

天之阴阳往复

在地则有五运六气之易

之所以设置

诸如此类的划分

都是为了确定

人所能觉察到

的气性变化

赋予概念

并以此为经纬

用来认知所处的

气候等环境状态

如此,人们可以通过测算

就会知道当下的气性如何

及容易犯哪一种疾病

太阳的自身运行

导致在一定的地日关系位置

所观察到的天幕形状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可归纳为五种:

金木水火土五种天幕形状

由此确立,阴历的年干

同时确定,每年的年运气性

比如立年为甲年,为土运之年

第二年必为乙年,为金运之年

此后

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甲乙

依次循环

在日地关系上,都可以将一年分为六

天幕作为最大的背景,也可以被分之以六

在地球上观察天幕形状

天幕六气呈逆行的偏移

故将此

六分称之为客气,属天;

而以地球自转为准的年

六分称之为主气,属地

由此产生了五运六气之说

可在阴历的基础上进一步

指导每年的气性变化

如2020年的

主客气关系:

少阴司天,受克于常之三气太阳;

又年运为金,受克于司天少阴君火;

但年运为太商,年运金气盛;

又司天少阴君火,克在泉阳明燥金

如此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气候及人有什么影响

还有待于继续探究

【表意】

黄帝说:

六六九九之会,我已知

积气盈闰又指,什么气

有请夫子

发蒙解惑

岐伯说:

这是天帝的秘密

先师传授给了我

黄帝说:快点告诉我

岐伯说:

五日称之为候,三候称之为气

六气称之为时,四时称之为岁

治病以所在时段的气性为标指

五运依次产生

虽有偏气

但可对治

五年结束

周而复始

四时立年

气布各时

循环无端

候亦如此

所以不知道

年气的变化、

阴阳的盛与衰、

虚实所起之由

则不可以

称为医者

【内义】

5日一候

三候15日为气

六气90日为时

四时360日为年

此为360之道法

【禅解】

六十四卦

乾坤坎离

四卦隐则余六十卦

爻为360爻,每一爻对应一日

每五卦对应一个月

病发之时,即为气乱之时

其乱在气,故治从其主之时气

气乱,或虚或实,实则泻、虚则补

五行应四时

为人气之主

春,肝气为主;

夏,心气为主;

长夏,脾气为主;

秋,肺气为主;

冬,肾气为主

以年论气

每年阴阳都有所偏差不均

但道在更大的尺度上调节

亦为

阴阳四气五行八卦

等的道学理论体系

如宋代

邵康节

主张的:

元、会、

运、世

【表意】

黄帝说:

五运动转,如环无端

怎样识别太过与不及

岐伯说:

五行之气更立,各有所胜

自然有盛有虚,这是正常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

岐伯说:没有太过的情形就是平气

黄帝说:

太过与不及

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

这是在经络上

所显现出来的

黄帝说:所胜是什么?

岐伯说:

春气胜长夏

长夏胜冬气

冬气胜夏气

夏气胜秋气

秋气胜春气

以五行之气配应于人体五脏

各脏处于相应的季节时段

称之为得五行时之胜

【内义】

木克土,在春则肝盛而脾受制;

土克水,在长夏则脾盛而肾受制;

水克火,在冬则肾盛而心受制;

火克金,在夏心盛而肺受制;

金克木,在秋则肺盛肝受制

【禅解】

人为天地之和

五行在人为五脏

五行在天为五时

五脏随时而有应

应则其气旺

旺则有生克于,五脏之体制

人体以生克为,五脏之和

所以人经历一年四季

五脏则各应其时而旺

余脏随行生克机制

以持身之常

人病之本为气乱

气乱即生克机制失常

因时气而当旺却太过,

则无受制、克妻太过而妻病

如春脾病,

脾为肝之妻,

受克于肝而病;

肺为肝之夫,

本应克制肝气以达衡,

但肝应春气而太过、

肺气不能制之,

为肺虚

因时气

当旺,而无旺

当受制,却受制太过、

当克,却无克

如春肝病虚

生发势弱、

脾气反实而侮肝、

肺气乘肝虚而制克太过

导致肝气郁聚于下生热

由此可知,对于任何疾病

都应清晰地理顺各种因果关系

对应于各个致病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才是治病之法

世上没有什么一药治病而可痊愈的道理

【表意】

黄帝说:如何才能知道,胜与不胜?

岐伯说:

要看气至

天地已入春气,

还没有开始生发

而人之肝气已始盛旺

这就是肝气太过,

逼迫所不胜之肺、

乘欺所胜之脾,

这种情形称作气淫、

邪气蔓延内生而不能医治

肝气应当

开始渐盛而无生发

这种情形称作不及

不及则

所胜之脾气妄行、

所生之心气受病、

所不胜之肺气

逼迫肝气

这是气迫

所谓求其至

就是指五脏之气

各自所应的时段

正常情况之下

细心等候五脏

各气所当应的时段

脏气必会应时而至

如果

到当至时段而无至

则五脏之生克不分

邪气

就会内生

无法对治

【内义】

天地人为一气

其气分四:

当至而至为气立

当至而早至,为太过,为气淫;

当至而迟至,为不及,为气迫

【禅解】

应时而至

天地人

一气使然

是人之所以

能活的基础

即五脏生克

是活的原因

五脏生克乱则

人失所能活的机制

而天地春夏秋冬之易

是五气生克的外在表现

所以人必然应之而存活

此处太过与不及

即指人体

在五脏之气

与天地时气

相应机制下

相应的

脏气之应

或缓或早

人体五脏之生克无时不在

气血之和是五脏生克之果

五脏生克乱

则气血必然不和,此即为病

乱之又乱,终失生克机制

五脏失生克则胃气竭、人必死

五脏生克

在日有之、

在月亦有之、

在年更有之

失年生克之统,气大乱,必须要及时应对;

失月生克之统,气中乱,亦当及时对治;

失日生克之统,气小乱,或经入睡而得复

【表意】

黄帝说:

有没有天地时气

不依次承序的情况

岐伯说:

天地气易

不能无常

如果发生

天地气易

承序混乱

就是非常

非常出现

必然导致

气候变异

黄帝说:

处于非常而发生气候变异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岐伯说:

如产生变异

人就会生病

五脏中

易而所生的时气

其气性

所不胜的脏病轻微

所胜的,脏病严重

如果此时受时气

相克的脏生了病

且又遭受

邪气侵犯

就不能活

所以说,五脏

因天地气易非常而受病

至受克的时段就会严重

其余时段就会轻微

【内义】

天地气易非常

五脏直接受病

出非常之时气

受其克之脏病重,余微

【禅解】

气之袭,即天地气易有序

天地之气易有序

人五脏之气

亦相应有序

天地气易非常

五脏有序之应

就会发生混乱

人就容易受病

此时,受变异之气性相克的脏器

就会受病严重,其余的受病轻微

当至之气不至,

如立春时至而春气不生,

则肝木生邪,人体当发之气不发,

肾精积郁在下而生热、脾受熏蒸;

当至之气早至,

如立春时至而春气早生,则肝木生邪,

人体当发之气早生而肝气亢盛、脾阴竭

春气有邪则脾病甚

夏气有邪则肺病甚

长夏气有邪则肾病甚

秋气有邪则肝病甚

冬气有邪则心病甚

【表意】

黄帝说:

气合而成形阴

万物是不同的气合模式

所造就的结果

因气合的不同而

万物各有其特性

因其特性

而有命名

天地气运的阴阳变化

在万物中是如何体现

岐伯说:

您问得真是仔细啊

天极广而不可测度

地极大而不可称量

大神明才能提出

如此智慧的问题

请让我一一道来

草有五色,五色之间的变化,数不胜数;

草有五味,五味相参

而产生的

各种美味

没有尽头

虽然

各自喜好不同

但都有与天地

相通的模式

通天气,而使人具有了,五气

通地气,而使人具有了,五味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行使人

看见五色

能发音声

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经消化产生

的水谷之精

与肾气和而藏阳

并以此生养五气

气和即五气源源不断、

津液时刻与其相随

如此则神明自然生

【内义】

阴阳和则神自生

五色之变成万象

五味之参成美味

【禅解】

人为天地之和

天予人以五气、

地予人以五味

五气五味相和则人神自生

气寓于味,而成人体之用

动物、植物皆天地之和

人食之,终取其天地和气为补

天地和气之用,

即为人神,

人活以神在;

人入食,终取食中天地和气,

为神耗之补,但需元阳之和

以成肾精

故,神耗多则当入食多,

入食多则耗元以消化,

元耗多则寿折

养生

始于静虑心平

少神动而守元

多食入体非养生之道

【表意】

黄帝说:

五脏之象

岐伯说:

心是人所以有的根本

心是神明变化的载体

其精华显于面颜

其充盛在于血脉

是阳中太阳

与夏气相通

肺是

人气的根本

阴魄所在之处

其精华显现于体毛

其充盛在于皮肤中

是阴中太阴

与秋气相通;

肾主伏沉,

是封藏阳气的根本

阴精所在之处,

其精华

显现在头发中,

其充盛在于骨,

是阴中少阴,

与冬气相通;

肝是能使气血舒达至末的根本,

阳魂所在之处,其精华在指爪,

肝气充盛于筋肌而生血之气,

肝味酸,肝色苍绿,

是阳中少阳,

与春气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是收纳消化食物的根本,

营气所在,称之为器,

能传化食物成为糟粕,

一进一出而变换食物的味性

脾气精华,在唇口周围显现

充盛于肌肉之中,味甘色黄,

属于极阴之类,与土气相通

这些共计

十一个脏器

其中胆气决定

其他脏器的

功能强弱

如果人迎脉

较寸口脉盛一成,则病在少阳经;

如果是二成,则病在太阳经;

如果是三成,则病在阳明经;

如果是四成,则称之为格阳

如果寸口脉盛于

人迎脉一成,则病在厥阴经;

如果是二成,则病在少阴经;

如果是三成,则病在太阴经;

超过四成,则称之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都比平常脉盛

四成以上,称之为关格

关格之脉太强,

不能与天地精气

相通而可致人死亡

【内义】

五行为根,在脏腑经络体表皆有相应

人气始于足少阳胆,复卦之象

少阳气疾如利剑,为发阳之始

有了少阳气,方能有

阳明之炽、太阳之清;

有了少阳,必有厥阴相对

厥阴之有,阳明之烈方

能化布而成太阳之清匀,

亦即阳明之烈生少阴之濡布洪力

少阴之生发,必源于太阴之藏

少阳与太阴互根,

阳明与少阴互根,

厥阴与太阳互根,

终为三阴与三阳互根,

再终为阴阳互根,

为一元内分之两仪

一元生而有,有即三阴三阳之显,

六气缺一不可,损一则全损而元必病死

守元为生之根法,

静虑禅坐、大小周天等,

皆以此为旨

元不可再生

除妄不耗为法

【禅解】

人之太极内分为五

五行生克之和是

人体生存的基础

人体的各组成部分

都可以归类于五行

类性相同者

则称为气通

心、小肠、面颜、

血液、夏气等为火类,

皆属四分之太阳气;

肺、大肠、皮毛、秋气、阴魄

等为金类,皆属四分之少阴气;

肾、膀胱、头发、

骨、冬气等为水类,

皆属四分之太阴气;

肝、胆、筋、肌、

指爪、春气等为木类,

皆属四分之少阳气;

脾、胃、组织细胞、营气、唇口周围、

黄色等为土类,皆属四分之中心,

是四分气之和,五分之土

人体阳气受病,

则在人迎脉显

少阳气

由底至上、最里最疾,

其盛则人迎脉盛一成;

太阳气最浅最宽,其盛则人迎脉盛二成;

阳明气在中最宏,其盛则人迎脉盛三成;

人迎脉盛若超四成,

则必有两阳气以上同时受病,

则阳气格、单向外散而与内不通

人体阴气受病,则在寸口脉显

厥阴气浅广,其盛则寸口脉盛一成;

少阴气在中势洪,其盛则寸口脉盛二成;

太阴气深厚,其盛则寸口脉盛三成

寸口脉若超四成,

则必有两阴气以上同时受病,

则阴气关、单向内敛而与外不通

阳格,即只有精血化气而无气化阴;

阴关,即只有气化阴而无阳气生发

阳格阴关同时发生,

即为关格,人必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
《黄帝外经
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我译《素问》——六节藏象论(第9篇)》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七十三篇
《译阴阳类论》今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