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归经理论

中医归经理论:

归经理论作为

中医理论体系

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前人以:

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治疗法则

中医理论

作为基础

以所治病证,作为依据

经过长期地,医疗实践

探索总结而成

对阐明中药作用机理

和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对归经理论的

源流、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进行分析

为归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和

现代研究思路提供一些指导与思考

1

归经的概念

“归”在《辞海》中释为

“折返”、“属于”和“聚拢”

而在这里的“归”

应取后两者之意

即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

而“经”原意即为“纵丝”

这里应理解

为是建立在

脏腑、经络理论

之上的功能单位

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

即“经络”或“脏腑经络”

“归经”即指

药物对于机体

某部位的病变

所起的治疗作用

具体来讲是

药物对某经

(脏腑或经络)

或几条经的病变

产生的治疗作用

对其它经的

(脏腑或经络)

或几条经的

病变治疗

作用较小

或没有作用

2归经的形成历史

归经理论的,形成历史

可以追溯到,先秦

《韩非子·喻老》:

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在肌肤,针砭之所及;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

这是

早期关于

疾病病位的

药物定位的

论述

《内经》

作为中医

基础的理论体系

确立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在

归经理论形成过程中

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素问》:

五味入胃

各归所喜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色味当五藏:

白当肺、辛,

赤当心、苦,

青当肝、酸,

黄当脾、甘,

黑当肾、咸

此外,《内经》的

其他有关篇章之中

也有诸多类似论述

均对

药物性味

与不同的

脏腑、组织

之间的,密切联系

立足于,不同角度

进行了,精辟阐述

对后世归经学说

的创立和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

当归调经

麻黄定喘

大黄泻下

此论述

已经近乎于

归经之“说”

但并未明确地

提出药物归经

到宋代

医学家已经逐渐

发现到一个规律:

即一般情况之下

药物

只能对某一

脏腑或经络

的相关病症

产生治疗作用

《论脏腑》:

某物入肝

某物入胃

金元时期

的张元素

通过

对脏腑辨证

和药物配方

的研究

认为

遣方用药

应该明确

各味之长

使之

各归其经

以更好地

发挥效用

进而提出

“归经”

这一概念

在其所著的

《珍珠囊》和《医学启源》

两书已有“羌活乃太阳经风药”、

“升麻乃手足阳明经伤风之药”

等药物归经内容的记载

后世医家

对此理论

十分推崇

并将其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至此中医遣方用药上

显得更加,精确合理

疗效更加,显著

在此之后的历代医家

不断对于,各种药物

对机体的,选择作用

归纳总结

充实和发挥了

归经的内容

从而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

归经理论

3

归经的传统认识方法

1以药物

五色、五味、五气

和取类比象

来认识药物的归经

五色配五脏即:

色白入肺、

色赤如心、

色黄入脾、

色青入肝、

色黑入肾

后世医家

据此将药色

分为五类

归属五脏

以说明

药物作用

的选择性

如朱砂,色赤入心经

如《神农本草经》:

“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此归属特性,虽然符合

大部分药物,但非绝对;

如:

浮小麦色黄,但不入脾经;

枸杞子色赤,却不入心经

《素问》: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

是谓五入

中药当中

的确,有一部分

符合,上述论述:

马勃味辛

则入肺经

但规律同样,在临床上

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

如:

锦灯笼味苦

归肺经而不归心经

《素问》:

天食人以五气

张介宾据此论述:

天以五气食人者

臊气入肝

焦气入心

香气入脾

腥气入肺

腐气入肾

后人

也将五气配五脏作为

药物归经的依据之一

消食的类药

通常在炮制

的过程当中

需炒香

以增强

入脾作用

如炒楂曲(炒山楂、炒神曲)

另外

还有以药物的

质地、形状

等的特征为依据

确定药物的归经:

如:

质地轻清之竹茹入肺经

质地重坠之龙骨、牡蛎

入肝肾二经

胡桃形似脑而补脑等

但此种取类比象的方法

如同上述3种方法一样

也不能够,完全揭示

药物归经的普遍规律

如:

白扁豆

形似肾

却并不

归肾经

以药物

五色、五味、五气

和取类比象

来去认识

药物归经

的方法

虽符合大部分

药物归经特性

但是并非

完全符合

所有药物

这点是由

世间万物

的复杂性

所决定的

对此应该有

充分的认识

2

根据药物

所治病证

的脏腑归属

或经络归属

认识药物的归经

将药物的功效与脏腑结合

即是归经的认识来源之一

脏腑的病变

往往代表着

脏腑的症候

如果某种

药物能够

对某脏腑病变

产生治疗效果

说明该药物

对某脏腑病变

具有选择性

所以

就将该药

归入某经

(脏腑)

在临床上

能够治疗

手足抽搐

等肝系疾病的

药物归入肝经

如:

全蝎、天麻具息风止痉、

袪风通络之功,故归肝经;

能够治疗

咳嗽、气喘

等肺系疾病的

药物归入肺经

如:

款冬花、杏仁

宽胸理气

止咳平喘

则归肺经

经络与各脏腑相连属

因此机体

发生病变之时

所出现的症候

可以通过经络

表现出来

如果某种药物

能对某经病变

产生治疗效果

说明该

药物对于

某经病变

有选择性

治疗作用

则就

将该药物

归入某经

如同为,外感头痛:

后枕痛:

属太阳经头痛

常用羌活

故将其归太阳经;

前额痛:

属阳明经头痛

常选白芷、葛根

故将其归阳明经;

侧头痛:

属少阳经头痛

必选柴胡、川芎二药

故将二者归入少阳经

经络与脏腑

虽然关系密切

但又各成一系

由于历代医家所处

历史条件、

周围环境

的限制

以及自身对归经理论

认识的出发点的不同

他们确定

药物归经之时

或侧重于经络

或侧重于脏腑

如:

麻黄一药

因其善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归膀胱经络;

但其又

辛散温通

开宣肺气

则入肺

又属归脏之列

综上可知

如果某药对某一些

脏腑、经络的病变

起到治疗作用

就可以推论出

该药物的归经

这种方法

是以临床

实际疗效

作为基础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因其能治,何经之病

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

所以

以脏腑辨证

与经络辨证

相结合

来认识

药物的归经

即是传统的

科学有效的

方法

4

归经的现代研究方法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至今已有

六十多年

的历史

从最初的

文献整理

逐步进入

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

归经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

虽作过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但仍未有重大突破

目前对于

归经理论的

实验研究

大体可以

分为以下

几个方向

药效观测法:

中药归经的确定

以其药效为依据

李氏等将常用中药

根据药理作用分类

以统计

各种药物

归经频数

发现中药归经

与其药理作用

之间存在着

一定相关性

如:

泻下药入大肠经、

抗惊厥药入肝经

等均与归经理论

相吻合

微量元素

体内分布

观测法:

中药所含

微量元素

在体内的迁移、

选择性富集及微量元素络合物

对疾病部位的特异性亲合

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

柴氏根据

研究结果

认为:

中药归肾经

的物质基础

是锌、锰

有效成分

体内分布

观察法:

中药归经的确定

是以其有效成分

在体内的

分布情况

作为依据

中药有效成分

的选择性作用

是中药归经的基础

武氏等通过观察牛膝的有效成分

牛膝蜕皮甾酮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认为:

牛膝归经的脏腑络属关系

与牛膝蜕皮甾酮对器官组织

选择性分布的特点基本一致

信号传导

水平变化

观测法:

认为中药归经的确立

是以中药

对机体各脏器组织

环核苷酸的水平的

选择性调节

作为依据

增溶作用

认为

组方中

引经药

所含的

活性成分对方中

其他的药物具有

协同和诱导作用

而这些作用的实现

主要通过增溶作用和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两个方面

如桔梗在银翘散中

引经入手太阴肺经

是由于桔梗

含有具有

表面活性的

桔梗皂苷

易溶于水

在达到临界

胶团浓度后

形成胶团

对挥发油

和薄荷油

等难溶性成分

起到增溶作用

进而提高

整方疗效

群子参数法:

根据群子统计力学理论

来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

及中药

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

群子参数之间的关系

金氏等

研究发现:

当群子参数

R1<6时,中药以入肺经为主;

R1在6-9时,中药以入肾经为主;

当R1在10-12时,中药以入肝脾经为主;

当R1>13时,中药以入心经为主

此外根据

各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

与群子参数的,变化趋势

考虑每一种药

又可能兼入其他经

除此之外

叶氏根据

分子药理学理论

认为中药归经

应从现代医学的

受体学说来认识

例如槟榔具有:

减缓心脏搏动、

加快胃肠蠕动

的药理作用

中医认为它归

心、胃、大肠

等经

而根据受体学说

槟榔含有

乙酰胆碱

能直接作用于

M胆碱受体和

N胆碱受体

为M受体接受

发生心脏受抑制

出现心率减慢等;

为N受体接受

就使

胃肠平滑肌

兴奋性升高

两者具有

很高的

相关性

以上

研究方法及观点

均处于探索阶段

中医学界

尚未达成

一致意见

对于

实验研究

然仍处于

百家争鸣

阶段

5

归经研究的思考

归经理论自身的局限性

归经理论的

形成过程中

由于历代医家所处

的环境、条件不同

临床经验

认识各异

导致对,归经概念内涵

存在着,诸多差异

现存

中医文献

也无论述

归经理论专著

从而使得

归经标准

杂乱无序

例如桂枝

《雷公炮制药性解》称其“入肺经”

《药品化义》谓其“入肝、肾、膀胱三经”

《本经逢原》言其“膀胱、心、肺经”

因此加强,对于古代

归经文献的整理工作

及早对归经理论的

定义内涵及外延

进行规范

统一归经学说

及其相关研究

是当务之急

以期

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

中药归经理论体系

以便让其

更好地在

临床实践中

发挥作用

此外,随着

现代医学的发展

不断发现

中药有许多的功效

很难用归经来归纳

如升压、抗休克、抗肿瘤等;

药物新用途的不断发现

以及药物新的给药途径

使其原先的

药物归经内容

显得有些局限

如血蝎有生肌敛疮功能

作用部位在皮肤、肌肉,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

而血蝎归心、肝经,

没有提及脾肺;

再如藁本功效散风祛湿止痛,

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风湿痹痛,

而藁本归膀胱经

而有些

药物的

归经

对于

临床用药

并无明显

指导意义

如驱虫类药主要作用于虫体

这就要求

在研究过程

要以中医传统

的理论为基础

结合临床实践

及其实用价值

运用

现代科学的方法

进行拓展与创新

现代研究方法的不足:

归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

目前

对于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多以研究归经的原理为主

多数

以健康机体

为研究对象

脱离临床的实际

结果说服力不强

因为许多中药

在健康机体上

不表现其作用

而在其

相对应的病证治疗上

却表现出肯定的疗效

如五苓散对水肿病

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而对健康机体

没有影响

因此

药物对病证所表现出的疗效

是决定药物归经的根本依据

研究归经

必须与

具体病证

结合起来

才能更加符合

中药归经理论

更为重要的是:

中医归经理论

作为中医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它结合深刻

的哲学思想

和临床经验

而在归经的现代研究过程中

存在着忽视

有效成分归经

单味中药归经

之间的差异

忽视

现代医学

解剖组织与

中医脏腑的

差异、

忽视

动物器官与

人体器官的

差异

忽视

药量与

归经的

关系

忽视

归经理论的创新和

归经研究的综合

忽视归经信息属性的研究创新

及其关系研究的系统化的现象

研究归经

必须首先

认清其哲学本质

必须

在辩证

唯物主义

的指导下

摒弃

中医理论,当中

形而上学,的部分

和对中医

先入为主

的成见

理论研究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三者密切

结合起来

从物质

和功能

两个方面

进行解释

才能创立

具有临床

指导意义

的现代的

研究方法

6

归经与中医现代化

归经理论研究的,实质就是

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它体现了中药广义

的特异性与靶向性

如何科学地

阐释和解析

归经理论

同时

也是中医

规范化的、

标准化的

重要内容

归经的现代化

只有综合运用

多种研究

方法进行

多学科的

协作研究

以弥补

现有研究中

方法孤立的、

学科局限的

不足

通过在不同层次上

阐明归经所涉及的

现代生理、生化、

药理、病理、解剖

等作用

其理论研究

才能够取得

突破性进展

进而才能加快

中医现代化

的步伐

随着中药的归经理论

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中医必将为

世界医学的发展

作出巨大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中药的归经?对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
中药的归经
论中医归经与中药治疗肿瘤靶向给药(四)
什么叫中药的“归经”?原来中药是这样起作用啊
中药归经治病 疗效事半功倍
应当如何理解中药的“归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