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门阵 ▏唠唠叨叨 :十年电影记忆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着电影的片段

歌曲:露天电影(李健)

在平叔闲谭里摆龙门阵,就喜欢摆一些能唤醒回忆、引起共鸣的往事。

今天的话题是有关在文革十年的时代里,我们所共同经历过的那些电影,它虽不可能囊括那个时代的文艺所有,却希望以此唤起人们的往昔记忆。

记得在文革闹腾正酣的时候,许多电影就不能再放映了,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毒草,成了批判的对象。

那时我们院子里还经常放露天电影,一到这个时候,人们早早地就开始抢占位子,有的用凳子、椅子,有的用砖头来代替,因此而打架角孽也是常有的事。

周边一带经常放露天电影的还有铁工校、木综厂、人民北路幼儿园等。

一旦有电影消息,无论是什么片子,都会去的。

也有遇到假消息或因故取消的时候,大家就自嘲看了一场“英雄白跑路”电影,也是无所谓的。

除了露天电影,许多电影院、大礼堂除去召开当时的各种大会,也会放电影。

有许多动画片,像《草原英雄小姐妹》,片子制作到真的很精美,旋律和插曲优美动听。

记得还看过学校编排的文艺节目就有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印象里舞台的灯光很亮,一群扮演小姐妹的孩子脸上的油彩很重,红红的。

她们身上的蒙古族服装也是红红的,帽子上的羊绒是雪白的,气氛热闹而又充满了欢乐。

印象深的还有《路边新事》,里面捡钱的小良以及“六六六,百分之六”的台词,记忆犹新。

至于《半夜鸡叫》里的地主周剥皮,现在看起来好善良,一个万恶的地主老财被一群长工如此捉弄还只有忍气吞声,逻辑不通啊!

要是放在现在的国企、私企,你娃儿试试,你敢!

当时配合学校教育活动还经常放映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收租院》,也学会了那首《天上布满星》的歌曲,歌很凄凉也好听,也很容易唱。

再后来电影似乎多了起来,一些被封禁的老片子也被允许放映了,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就那么几部片子,只能反复不停地播放。

对于喜欢看战斗片的孩子是百看不厌,但也只是看个热闹,都知道那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至于情节更是熟悉透了,银幕上还没演到的地方,观众倒先把台词给念出来了。

以后,从电影库里放出来几部抗美援朝的影片,如《英雄儿女》、《铁道卫士》、《奇袭》、《打击侵略者》等,这几部片子大人孩子都非常喜欢,也算是可看性比较强的。

在那个时候看电影除了消遣就是看个热闹。

其实有些电影的情节、音乐、人物的表现力还是有的,甚至感染也是强烈的,因而也能引发心灵和情感的共鸣。

许多片中一些带喜剧色彩的情节或语言印象尤其深刻。

《地雷战》记忆深刻的是日本工兵队长挖雷挖到屎粑粑雷的情节,还有鬼子渡边化妆成乡下女人偷地雷的情节,还有影片最后那个幻觉里石头变成大地雷的镜头,至今难忘。

《地道战》记忆最深刻的是影片的主题音乐和在音乐中向前延伸的地道的哪一组镜头。

还有高老忠就义的场景,电影主题歌的旋律顿时响起,我们就一起唱到:“老忠快跑!老忠快跑!”

此外,高传宝双枪击毙煮鸡鬼子的情节,鬼子队长屁股挨枪的情节和击毙汤司令、活捉龟田的情节。

还有就是其中的一些诙谐和精彩的对话。

这两部片子之所以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不在于大情节的真实,而在于小细节的真实和艺术化的处理,当然这种功力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体验,也是今天再无法拍出这种电影的根本原因。

《南征北战》记忆最深的是影片开始的行军途中战士的对话,冯喆饰演的高营长和指导员的对话、高营长和张大娘的对话。

当高营长和张瑞芳扮演的村长在一起的时候,总以为他俩是搞对象结果没有。

之所以印象深刻与镜头相伴的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富有节奏而又充满了诡异神秘,引发人的想象。

记忆深刻的镜头还有国民党开作战会议的镜头(其中各个军官表情和神态非常真实,不像现在那么假迷假眼的)。

还有抢占摩天岭时小胖子战士摔倒的镜头、行军途中高营长被雨淋的镜头、李军长呼救张军长的镜头、国民党军队仓皇撤退和被遗弃伤兵在公路行走的镜头、炸坝堵耳朵的镜头以及守卫火车站的激战、高营长负伤和炸坦克的镜头。

最耳熟能详的是我军师长(陈戈饰演)的那句椒盐普通话,“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打碎了!“

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来之所以成功除了战斗场景的激烈真实外,还在各个人物的刻画和表演都十分出色。

据说这部电影被评为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那时还复映了四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其中《打击侵略者》和《铁道卫士》好像要看得早一些。

《打击侵略者》最出彩的地方在李炎饰演的军长站在地图前的镜头、埋伏地的草被燃烧弹打着,紧张的情景和音乐及军长在作战室紧张焦急来回走动的镜头留下极深的印象,还有就是白虎团团长和被俘朝鲜军人对话的镜头。

《铁道卫士》中的几个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高科长、马晓飞、女特务、铁路老工人、女打字员等。

电影一开始的主题曲和打飞机(不要发散思维哈,是真的打飞机)的镜头、老工人用枪托排险的镜头,马晓飞被盘查的镜头、女打字员故意踩翻洗衣盆的镜头、高科长与马晓飞在列车顶上搏斗被掐昏的镜头。

其中对饰演女打字员的宋雪娟表演特别喜欢,总感觉很独特,觉得她特别有女人味儿。

对孩子们来说,《奇袭》是最好看最精彩的电影,因为整部电影情节紧凑惊险、音乐和影片的节奏感强烈而又贴切。

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一开始方勇带领侦查员爬行探测火力的镜头,首长在布置任务时,那个地形沙盘的镜头。

行军时插旗和收气旗的镜头,战士逗鸟的镜头、阿玛尼救方勇牺牲儿子的情节、阿妈妮被李承晚的伪军推搡和被解救的情节。

游击队伏击敌人时手里拿着大个手榴弹的镜头、侦察员在吉普车上运输队长睡觉的镜头、追击最后断崖边的骷髅标志和放油跳车的镜头,都是吸引人的。

还有就是最后炸桥的情景,让人捏一把汗。

《英雄儿女》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影片,对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还是电影的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的抒情就不太看得懂了也觉得没多大意思。

而长大后的感受渐渐反了过来,就觉得后面这部分更有味道。

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一开始抬车的情节、王芳与王成相见的情节、王成向政委和团长要求上战场的情节、王成与敌人作战的情节,这是孩子最喜欢的一段。

记得当时观影时的心情与主人公及情节的进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时替增援的战士着急,也为最终没有在王成牺牲前赶到阵地而痛心和惋惜。

当一声”向我开炮!“过后,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电影里浓烟升起,树木摇动和悲壮的音乐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深刻的还有抬受伤的王芳过河的情节,特别是小刘试冰时滑倒的镜头,显得好真实、好自然。

于蓝的丈夫,导演田壮壮的父亲田方扮演的王政委,在回忆在上海被捕时与女儿分手时的情景也非常感人。

阿尔巴尼亚影片《广阔的地平线上》看得比较早,时间一长印象就淡漠了,只记得是围绕船、海和工人生活与工作的影片,比较深的是影片最后在台风中钢丝绳拉断,工人们牺牲的情景。

《伏击战》就有点莫名堂了,故事过于简单,上来就开打,打得稀里糊涂的。

但因战斗场面多,孩子们比较喜欢,特别是游击队员在扔出已拉弦的手榴弹之前被击中而把自己炸死的情节让人有点压抑。

影片最后主人公掐死敌军官的镜头很壮烈,成为孩子们经常演绎的情节。

《地下游击队》看的次数比较多,影片情节较杂乱。

也有情节比较精彩,比如影片开头跳上坦克炸坦克的镜头,真的很酷。

影片中枪杀敌特、把没收的手枪还给主人公、窃取弹药库枪支和炸毁弹药库的情节、最后解救彼得罗和被俘同志的情节,都很精彩。

特别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彼得罗,很英俊帅气。

阿尔巴尼亚影片还有《海岸风雷》、《宁死不屈》、《脚印》。

《海岸风雷》我认为是看过的阿尔巴尼亚影片中最好的一部。

《宁死不屈》比较喜欢影片一开始女主角拒捕的情节,但后面的穿插回忆的戏太多,弄得晕晕乎乎的,印象里结尾比较悲情。

《脚印》努力回想了一下,只留下某些记忆片段,依稀记得木头从山上滚下的镜头。

《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十月》是那时放得比较多的的两部苏联电影,不知看过多少遍,感觉电影还是很好看。

孩子们觉得《列宁在十月》要比《列宁在1918 》要好看些,因为战斗的场面要多一些。

而更多的年轻人则喜爱《列宁在1918》,喜爱开场的那一段四小天鹅的芭蕾舞,一旦看完了小裤裤立刻就退场,据说为了这些小裤裤,有的居然看了上百场。

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热血青年好执作、好纯真啊!

当时还看了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故事惊险好看,可以认为是当时最好看的影片。

女猪脚很漂亮,也是第一次看到男女缠绵的镜头,其中船长抱起妻子“我要把你扔到河里去。”的情节十分轰动。

影片结尾时主人公在胜利队伍中的刚毅英姿印象极深,感觉简直是帅呆了。

自然,看的最多、听的最多,也最为熟悉的一定是样板戏了。

《红灯记》里的人物都很熟悉,不仅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铁梅,就连王连举、鸠山的每句台词也是熟悉的。

像《痛说革命家史》那一段至今仍记忆犹新。

还有《沙家浜》中的胡传魁的那段《老子的队伍》很早就唱开了,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唱,纯属自娱自乐,自己开心让周围的人也很开心。

《沙家浜》在我的脑海里,阿庆嫂蓝底百花的形象似乎成了这部影片的标识。

不慌不忙的阿庆嫂、鬼祟的刁德一以及闷蹬儿胡传魁,三个人的智斗,现在已经成了经典了。

至于郭建光以及十八根青松的英姿,则是电影剧照的影像,在情节里不太被关注。

最早看《红灯记》记得是在成都剧场,好像连续放映了两遍,感觉色彩是红色的。

《红灯记》最吸引我的是影片最后的打斗场面,特别是八路军战士翻跟头的镜头觉得太精彩了,每次重复看这部电影都急切盼望最后一场战斗戏。

同时看的还有《智取威虎山》,感觉要比《红灯记》好看,功夫也深厚一些。

印象最深的是少剑波在作战地图前一边看一边唱的情景和大风把门吹开的镜头。

还有就是《打虎上山》那场戏中森林中的松树和白雪、月亮的场景一一闪过。

《白毛女》里《太阳出来了》那段戏中得救的喜儿和大春走出山洞的情景和最后一场戏中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喜儿和大家面向太阳的情景很令人感动。

那时太阳就是毛主席,后来每当面对从天边升起的太阳时我便不由得联想到这个情景。

《红色娘子军》感觉是一部感染力很强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就替逃跑的吴清华着急,不太理解舞蹈的表现手法,就觉得她老是转圈不往外跑。

吴清华在舞蹈时跟着她一起移动的有个光圈,就感到很奇怪,不知道这个光圈是干什么用的,后来才知道没有艺术修养的自己好愚蠢。

在南霸天逃跑那出戏里,因南霸天逃走而感觉遗憾,就觉得敌人居然也可以比革命者还聪明。

军民联欢那出戏里,从最后那急促的马蹄声感到不祥的预兆。

后面的戏充满了悲情,随着情节的进行,我多么希望红军提前到达主人公洪常青会因此而能获救。

直到最后也很难从洪常青牺牲的悲情中解脱出来,觉得火烧得一定会很痛。

再后来又新上映了样板戏《龙江颂》、《海港》、《奇袭白虎团》。

感觉《奇袭白虎团》要好看一些,因为动作戏多一些。

那时朝鲜电影最早看的是《看不见的战线》,反特片。

娃儿些很喜欢,里面许多精彩的对白,还有影片中的音乐印象也很深刻。

现在重新听到影片的插曲,就会联想起影片中的情景。

印象最深的是男女特务挖变天账的情景和医院着火的情景和老狐狸的形象。

《南江春的妇女》这部电影对影片名称的印象要比影片中的情节要深刻,影片没太多记忆,只记得影片中比划南瓜这么,西瓜那么大的情景和特务被击毙掉下山崖的镜头。

后来又引进了朝鲜片《摘苹果的时候》,故事虽然平淡,但却是彩色故事片,引起不小的轰动,里面的旋律很快就会哼唱,但唱不全。

其中老人回忆旧社会中穷人的孩子因吃了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被打瞎眼睛的情节印象十分深刻,也很感动。

同期的还有《鲜花盛开的村庄》,记得影片中老人拿出一张长得很胖的、被称为六百工分的姑娘的照片,说是影片中不上进的男青年的未来的媳妇,引起全场观众的哄笑。

朝鲜还有一部被称为哭片的《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其主题曲《爸爸的祝福》一时间都挂在人们的嘴上。

影片制作精美,情节过于悲情,很多情节让观众唏嘘不已。从电影院出来,人们的眼睛几乎都是红肿的。

影片中地主婆的形象很凶残,主角花妮和她瞎妹妹顺姬令人同情,就觉得社会主义才是巴适的。

当年有个顺口溜,高度的总结了电影的状况,叫作: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外加蛐蛐叫,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西哈努克围着全国跑。

这顺口溜说的特精辟,你看现在朝鲜电影现在也是这个样子的,一说起领袖来就激动的又哭又笑。

《森林之火》是我看的最早的越南电影,影片很惊险,神秘,但没有看懂。

放映《森林之火》时,影片的音乐,影片开头,男女主人公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半山腰上,一个神秘的人出现,然后消失在山林中。

接着还有后面巫师跳大神的情节也有些阴森,许多孩子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恐惧。

在影片结束回家的路上,有人就会装鬼叫,吓得女孩子们一阵哀嚎。

还有《阿福》和《回故乡之路》。《阿福》是一部儿童片,《回故乡之路》只记得有战士在炮弹壳中睡觉的情节,其它就都模糊了。

有一段时间新电影很少,记得有一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中国》的纪录片,其中有位不停歪着点头的叫宾努亲王印象极深。

影片里有嘻哈胖访问新疆吃羊肉串的镜头,那是生命里第一次认识羊肉串,没有想吃的感觉,因为根本不知道味道,就没有想吃的冲动。

记得还有一部《歌颂毛主席的歌舞片》,其中的朝鲜族歌舞印象极为深刻。

后来放映钢琴伴奏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影片中不断重复殷承宗弹琴的镜头,一双手在琴键上来回随意拨弄,就想着这样我也会弹。

后来这段时间,又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战斗的早晨》,影片是一部儿童电影,其中偷洗澡德国鬼子衣服和枪支的情节影响极为深刻。

接着是阿尔巴比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一部典型的阿尔巴尼亚式的影片,影片穿插都是回忆,但电影不难看,一句”你亲亲我的屁股吧!“就成了经典。

陆续又看了几部越南电影,有《山村女教师》、《深姑娘的森林》、《小火车站》。

《山村女教师》故事清晰,比较好看。

《深姑娘的森林》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只记得女主人跑来跑去,最后炸弹爆炸了,女主角也倒下了死球了。

《小火车站》基本上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影片的色彩很暗。

还有中朝合拍的电影《战友》,但印象已经非常淡漠了。

到了73年开始出现新摄制的彩色故事片。

最先上映的是《火红的年代》,只看了一遍,其中赵四海与白厂长对白的那一段非常感人,那时的人单纯,许多人就流了眼泪。

还有就是阶级敌人搞破坏,被抓住的情节印象深刻。

后来又上映了《青松岭》。

当时亲眼看见取片时,青蓝色铁盒上写的白字《青松岭》,当时完全不知道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想象。

电影上映时很激动,可以说非常新颖而又色彩鲜艳,故事也非常完整而易懂,就是钱广搞破坏。影片中的歌曲”长鞭嘞,那个一甩哎!“流传很快,我也很快就会唱了。

紧接着就是电影《艳阳天》。当时,浩然的小说已经开始流行了,故事情节多少有一些了解,因此对影片更加充满了兴奋感和好奇感。

电影同样很轰动,那天在观众的要求下,放了两遍,我也跟者大家兴奋地看了两遍。

当时每放一部主要电影,前面通常要放新闻简报和各种类型的纪录片。

记得当时除了新闻简报之外,主要看了有解放军雪地拉练的纪录片。

还有一部消灭地老虎的农业科教片、一部彩色的出海捕鱼的纪录片,一部黑白的讲述土制建造储粮仓的科教记录片,一部南方割胶的纪录片,还有香港拍摄的彩色纪录片《杂技英豪》。

还有一部记录北京中学生去八达岭进行武术表演的纪录片,还有毛主席接见尼克松的纪录片,还有一部朝鲜拍摄的记录金日成及亲属,朝鲜建设的彩色纪录片。

另外还多次放映马王堆考古的纪录片,那具金箔玉衣和干尸让人心生恐惧。

记得后来还上映了一部《无影灯下颂银针》,是彩色的故事片。

我那时太喜欢看电影,但遗憾的是片子太短,故事太简单,不过瘾。

这时电台也开始播放一些新上映电影的录影剪辑,人们就围着收音机听电影。

像《闪闪的红星》、《烽火少年》等等的录音剪辑都是经常播放的。

那时家里有部红灯牌的电子管的收音机,后来又买了有超短波的半导体收音机,收听节目就更方便了。

偷偷告诉你吧,从前这部心爱的收音机里,我曾一不小心就搜到了”M国之音“、”莫斯科广播电台“以及”Australia“,心底一惊就想换台,可又觉得里面的音乐太好听了,就决定带着批判的态度来听,这种批判很愉悦。

一天,记得好像是过年,全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包着饺子,突然从广播中听到女播音员的声音:现在播送电影《渡江侦察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我激动万分,竟然久闻大名的电影竟又重新拍成了电影。

时隔不久,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当时可谓是万巷皆空,露天广场是人山人海。

记得当天放映了三部片子,一部是纪录片《砂石峪》,这部纪录片的插曲很好听,不就就广为流传。

一部是电影《创业》,当时并不知道这部片子,当银幕上打出“创业”的字幕时,我以为是一部记录片,当电影出现穿穿黑色警服的警察时,才明白是一部故事片,意外的收获让自己很兴奋。

而且这部片子是如此的长,超过两个小时,但对我们观影的兴致没有丝毫的影响。

当开始放映主打片《渡江侦察记》时,已经到了半夜12点,当电影放完已经是后半夜一点多了。

这应该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是视觉大宴,很过瘾。

与《渡江侦察记》同时在电台播出的还有一部著名的电影《难忘的战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战斗剿匪片。

在广播里听得就非常过瘾,但电影迟迟没有上映。

那时在收音机里听到的电影还有《小螺号》、《海霞》、《红雨》、《决裂》、《车轮滚滚》,还有后来的《平原游击队》、《沸腾的群山》。

《战船台》和《向阳院的故事》也听到过,但是不完整。

《小螺号》《春苗》看得比较早,《春苗》画面和内容很清新,当时感觉很好看。

还有《第二个春天》,虽然片中阶级斗争的内容淡一些,但片子的色彩和艺术性是不错的。

《海霞》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比较轰动的大片,据说能否放映两条路线还斗争了一番。

里面有个小海霞就是现在的喜剧明星蔡明扮演的,她的艺术之路真够长的。

《钢铁巨人》看得很突然,放映的时候还下着雨刮着风,李亚林扮演的主角当时误认为是于洋,直到几十年后回顾时才知道是李亚林扮演的,印象最深的是反角杨斌和保管员到冰面捕鱼的情景。

《碧海红波》当时觉得名字很新颖,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电影还可以,只是人物表演有些做作和僵硬。

新拍的《平原游击队》看之前听过很多遍的录音剪辑,听广播的时候很兴奋,因为这部电影当时可谓久闻大名。

当时看的时候觉得比老版差远了,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印象。

《决裂》放映的时候已经是76年春节之后了,龙校长是”李向阳“扮演的,”马尾巴的功能“是葛优的老爹扮演的。

看之前录音剪辑听过许多遍,感觉没什么太大意思,不过在当时,影片的画面、色彩,人物表演和故事的演绎还是很棒的。

同时期看的戏剧片有现代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和现代舞剧《沂蒙颂》。

《平原作战》观赏性不错,但有《平原游击队》的对照,大大降低了他的影响力。

《杜鹃山》今天看来的确是一部难得的艺术佳作。

《沂蒙颂》还可以。

当时还有一部现代舞剧《草原儿女》,现代京剧《红云岗》,但没有看过。

《激战无名川》名字很响亮,内容不咋地。

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红雨》、《金光大道》、《难忘的战斗》、《黄河少年》都被我一网打尽。

当片子还有《车轮滚滚》、《长城新曲》。

当时又上映了朝鲜电影《原形毕露》和《一个护士的故事》。

《原形毕露》当时很轰动,印象深刻。

《一个护士的故事》感觉情节很散,但比较精致,感觉还是很好看,插曲《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好听。

在当时还有两部罗马电影《爆炸》和《巴布什卡历险记》。《爆炸》当时嚷嚷的很厉害,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音乐好听,还有男女猪脚在沙滩奔跑的画面。

还有《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片子拍的很好,作为资料看起来也不枯燥。

这时陆续地拍摄了许多新的电影。

《沙漠的春天》电影拍的不错,激烈的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很吸引人。

《年轻的一代》,故事平淡,但影片的色彩很好,是属于像《第二个春天》、《磐石湾》的上海海派的那种色调,一种令人沉醉的蓝,其中林玉生的读信的那段戏感动了无数的人。

不久珠影的《枫树湾》出来了,最初是从收音机里听的,不久看了电影。

电影不错,但色彩不好,里面的插曲很快流行了。

同期还看了吕剧《三定桩》、故事片《小将》等一些小片子。

随后又上映了《牛角石》和《阿夏河的秘密》、《山村新人》。

其中《牛角石》和《阿夏河的秘密》这两部电影最初都是先听了录音剪辑。

《阿夏河的秘密》是一部儿童片,典型的海派风格,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种明亮的蓝色,故事也很吸引人,孩子们都很喜欢。

后来又上映一部西影的《开山的人》感觉很一般。

除了彝族大爷对大山呼喊的情节,基本没留下什么印象。

进入1976年,开始闹地震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心惶惶,电影放的很少。

电影太少了,我确实感到了对电影的饥渴感,只记得放过一部外国的关于《地震》的纪录片,还看一部《金锁》的儿童电影。

不久上影拍摄了《欢腾的小凉河》,电影一上映非常的轰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使得影片很吸引人。

后来,又上映了八一厂的《南海风云》,描写西沙海战的,影片拍的很美、很诗意、很抒情。他是八一厂影片的那种色调。

诸如《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万水千山》、《长征组歌》、《四渡赤水》中体现的色调。

1976年的十月份是中国的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文艺的发展到了这里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十月国庆上映了一批电影,如《芒果之歌》、《雁鸣湖畔》、《锁龙湖》、《青春似火》、《山里红梅》《主课》、《南海长城》、《雷雨之前》、《山花》等影片。

不久,随四人帮被粉碎,这些影片除了《南海长城》以外,其他的电影都迅速没了踪影。

据说当时准备上映的影片还有《盛大的节日》、《反击》、《千秋业》、《金钟长鸣》还有即将完成的《西沙儿女》。

这些片子中《反击》是作为批判电影放映过。

说实话电影不错很有激情,也很好看,是于洋主演的。

随后,上映的还有上影厂的《征途》,记得最初是在当时抗震的活动板房里看的,后来看的电影,郭凯敏主演的。

不久又上映一部《海上明珠》的电影,据说是《海霞》原班人马搞出来的,王舒雅主演。

到了1977年,后来陆续上映的还有《金光大道》中集,《祖国啊母亲》、《连心坝》、《渭水新歌》、《万水千山》(新版)、《延河战火》、《春潮急》、《青春》、《战地黄花》、《南疆春早》还有后面的《巨澜》。

这些影片可以说是前面文革文艺发展惯性的产物。

这以后西方的电影开始进来,有了《追捕》、《望乡》、《寅次郎的故事》等。

像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也是开了眼界。

印度的《流浪者》等。

国产电影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像《小花》、《庐山恋》等。

这也迎来了电影院的繁荣期,一时间,通宵的连场电影成了最时髦的文化生活。

时代的变迁,风尚、群体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使得许多美好而富有诗意的东西很快被遗弃,我们被裹挟着懵懂着前行。

改革开放初期,曾有大批西方的经典的文艺作品进来,这些东西至今让我回味无穷进来,受益匪浅。

同时,开放、自由的思想也给文艺复兴带来了许多源动力。

这一点,是现在哈韩哈日作品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龙门阵摆到这里,虽然有些冗长有些啰嗦,却是一种对往日美好的回味。

它不可能囊括那个时代所有的电影记忆,只希望以此唤起人们的过往的追忆。

下篇再见。


平叔闲谭

听平叔摆龙门阵

微信:psxt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电影短片十四条戒律
影评《孔雀》开屏有无时
看多少烂片才能淘出一部好电影,随时更新(07.31)
电影的「节奏」是什么意思?哪几种节奏是受观众欢迎的?
分享|影视编剧入门基本功—拉片子!
【快收藏】电影控无法拒绝的29部另类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