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都人家 ▏外公外婆

小巷院落,藏有多少成都故事?

歌曲:往事随风(曹芙嘉)

写下这些零碎的记忆,让下一辈也知道他们的故事。

17岁的女儿突然有一天跟我说,因为我们在美国,没有大家庭,她对她的先人都不了解。她想知道我的祖父母,她想知道她是谁的后代。我便有了动力写。

故事也许与事实有出入,毕竟我是第三代了,也没有好好的去考证,就当是讲故事摆闲龙门阵吧。

街坊邻居说我们是外省人,所以是成都的外人。外婆在成都生活了40年,还是说得一口京片子。外婆说外公说的是南腔北调安徽话。家里的孩子上学前都说北京话。

还记得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跟在我后面叫:再说一次“红色儿,再说一次”……好嘛,大概我一个月内就学会了成都话。这辈子再也不记得北京话的音儿了。

外公是安徽人。他父亲去世的早,外公很小就出去做学徒工了。然后考进了黄埔军校的交通教导营学习军事通讯技术。大概那时候做军人是最好的出路了。

外公参与了北伐,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说在桥下,看见一个伤员,恳求他:兄弟,帮帮忙!让他帮忙了结了自己。他下不了手,逃了。

北伐最终打到了北京,便开始了外公外婆的故事。

外婆家是旗人,所以是大脚,身材也高大。据我妈讲,外婆40多岁穿旗袍时,还好显身材气质。外婆家在北京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家。

外婆当时在德国人的医院里做护士,据说那时的护士是大户人家小姐们才能做的高尚职业。

有一次,外婆下班没有坐黄包车回家,被护士长看见了,第二天被狠狠的训了一通。

尹家小姐就是这时遇见了北伐军的外公。故事就像通俗小说,自然是一见倾心,也自然是家里坚决反对。再接着是两个恋人私奔到一位表哥家,求表哥出来说情。

故事到这里,外婆的爸爸也没法了,只好要外公写保证书。保证一辈子对外婆好,保证家里没有其他老婆。完美结局。

结了婚,外婆跟着外公回到安徽老家,这下炸毛了!家里有个童养媳!!!不知道当时外婆有没有拿出她的泼辣闹,反正这位童养媳被好好的嫁了出去。

上世纪60年代,外公回家探亲,她还来看外公。如姐妹一般。

婚后的外婆,一直跟着当国民党军人的外公南征北战。抗战爆发后,也跟着一路撤。

外婆说最难忘的经历是火烧长沙。当时本是不许家属坐军车撤的,外婆就换下旗袍,扮成士兵,趴上卡车,还把两个小孩藏在座位下。

外公大概人缘好,大概职位也不算低,一家人就这样脱离了危险。8年抗战,他们住过长沙,贵州,西安。

我母亲是5个孩子里最小的,就出身在西安。

外公是通讯教官,写了本关于通讯技术的书,里面的图都是外婆画的。外公还去东南亚接收过美军的资助。

外公官没做到多大,脾气却越来越大。还是因为脾气大,所以官就没能做到多大。一直做到1945年,抗战结束,外公就决定退伍了,改行经商。

那些年里,外婆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常常要一个人支撑一个家。外婆可以在黑暗里打毛线衣,还是有花色的。会钩针、裁衣、做鞋。我4、5岁就被要求自己织袜子。当然是我织直筒,她帮我织脚后跟和脚尖。5、6岁就被要求自己秀自己的枕头套。不过我大概是不可救药的,现在还是5、6岁时的水平。

那个年代里,她所经历的生活中的难处,我很少听说。零星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她具有女人少有的镇静。据说有一次大姨掉进厕所里了,她镇定的把孩子救上来以后,静静的冲洗,说,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这话给她说对了。

1947年,他们举家搬到了成都。

外公刚开始做生意时就是个倒买倒卖的小生意。走四川,云南,陕西几省。有一次在四川境类,货被军阀抢了。据说外公就直接拜见了四川大军阀刘湘,便要回了全部的货物。

这不是他第一次如此的举动,北伐时,他的团被打散了,全军覆没。没了队伍没了位置,他拦了蒋介石的车,请校长安排,如愿。一比,找刘湘的故事听着也就不那么传奇了。

到了成都,外公开始开药厂,是华洋制药厂的股东之一。华洋制药厂后改名为成都制药二厂。我从小学到高中,每天上学都会经过这里。

解放后,外公的职位从厂长被降成搞销售的,最后干脆就降成洗瓶瓶的了。他的股份也被公私合营搞成了零圈圈。

西药当时很贵吧,我妈大概在49年左右得了肺病,打青霉素,外公用一车中草药换一支青霉素。打了不知多少针,救回了我妈的小命。

外婆就像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和幻想。便把4岁的我妈送进了小学,她去药厂里积极参加工作了。可怜老妈当时还找不到学校到家的路,每天放学后要等姐姐下课才能一起回家。也就每天被姐姐的同学哄,你姐走了……没有一天不是哭着回家的。

然而,随后不久外婆高涨的热情慢慢的被我家的遭遇,和厂里的一些事给浇凉了。

她又辞职回家当主妇了。

外婆家五个孩子,除了大姨早婚,48年就去了台湾。其他三个上了大学。一个因为游泳好进了国家队,也许她就是当年版的虎妈。

我记忆中外婆是严厉的,规矩特多,连吃饭怎么用筷子都有规矩。

外公好像对我是随和的,常带我跟他去泡茶馆。那时喝茶,没有零食,就一碗清茶。不时有服务员来添水。添水的壶有长长的嘴,远远的隔着人倒入每个茶碗,水花都不会溅出来。

茶馆里叶子烟和纸烟熏的我头疼,我还是喜欢去。

外公每天出门,从不会空着手回家,舅舅们笑说他风也会抓一把回家。其实外公大概是买便宜货的专家,他总能找点什么。

我记忆里,外公每天回家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他总会给我带几片云片糕,或者一小块绿豆糕。我可以吃几个小时,就慢慢的抿。

外公经历多,不管什么情况,外公都没有绝望过吧。我妈说当我家被抄了3次后,真的是每个人只剩身上的衣服了,外公居然还能从口袋里摸出2元没被发现的钱,就递给外婆,说:买肉去。

我们去了梓潼后,外公来常住。县里就多了个“潘老先生,潘医生”,很是受人尊敬。不知道他怎么得的这个称呼。女儿女婿是真医生,他是假医生。

外公喜欢梓潼,说以前跑生意时,梓潼是入川必经之地。

有外公在,我们的伙食就丰富好多。一会儿是有漂亮尾巴的山鸡,一会儿是草鱼,还有什么野鸡蛋。他总能找到好东西。

外公是戏迷。自然就是县川剧团的忠实粉丝,每晚必须报到,我和弟弟也就每晚跟着看戏。什么刘秀过江,被一女子所救,后来他封她为后:梓潼。这是梓潼地名的来历。也不知是真是假。乔老爷抬轿,里面的梓潼酥饼看上去香死人。还有个我喜欢的公子: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春有蚊虫秋有冷,收拾书箱回家园。每天也就重复这几出戏。

看戏十分快乐,早上起来赶作业万分痛苦.....

如果他们还在,也过百岁了。

写下这些零碎的记忆,让下一辈也知道他们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婆,这个冬夜又想您
三三有梗:和你的最后一个夏天
成都街巷系列(45)——磨房街耙耳朵的故事(一)
真实故事||我去了趟河北,从麻雀变凤凰,直到看了我哥的私密日记。
一个小故事
老徐,闯过非洲,跪过病榻「有故事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