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凌峰丨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述略
注:本文发表于《印刷文化》(中英文)2021年第3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原刊为准。感谢郑凌峰授权发布!

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述略

郑凌峰

孙毓修(1871.08.15—1923.01.22),字星如,一字恂如,号留庵,室号小渌天(小绿天),江苏梁溪(今属无锡)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在职期间,参与《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初编》等影印丛书的编印工作。职务之馀,留心抄录版本目录学文献资料,辑入丛书《小渌天丛钞》(间有孙氏自著在内),并以此为基础纂成《藏书丛话》《书目考》《永乐大典辑本考》《中国雕板源流考》等著作。

《中国雕板源流考》是最早的版刻学史专门著作之一,就篇幅而言仅是戋戋小册,且以资料辑录为主,间下按断,故有些学者对其评价不高,如王绍曾先生认为:“留庵所著,有《中国雕板源流考》,其书疏琐无统,未能称是。”[1]新中国成立后,叶德辉《书林清话》得以重印,治学者多推崇之。《中国雕板源流考》则长期未重印,自然鲜为学者注意。胡道静先生指出《中国雕板源流考》有两点为《书林清话》所未备,一是关于刻书的工料价值,《书林清话》仅举《至正金陵新志》所记刊刻此书工价的记载,《中国雕板源流考》则列举了四部宋版书的“纸数印造工墨钱”的记载;二是《中国雕板源流考》抄录了《开元杂报》的有关史料,认为其是唐人雕本的物证,此说在其生前身后皆引起争议,但后来为实物所证实,可见孙毓修的眼光敏锐。[2]此外,不同于以时序为经纬的传统论述方式(《书林清话》即其代表),《中国雕板源流考》以书籍刻印主体和版本类型为依归,[3]实则自成体系,已具书籍史之视角,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一、《中国雕板源流考》之版本

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初版于1918年5月,收入商务印书馆“文艺丛刻乙集”,署名留庵,内容凡十节:雕板之始、官本、家塾本、坊刻本、活字印书法、巾箱本、朱墨本、刻印书籍工价、纸、装订。此版为旧式标点,其辑录资料者以顶格排版,孙毓修按语低二格排版。

1930年4月,《中国雕板源流考》收入“国学小丛书”(万有文库本)出版,署名孙毓修,此版为新式标点加专名线,文本内容与“文艺丛刻”本基本一致,唯将孙毓修按语顶格排版,而将辑录资料改为低二格排版,俨然视其为一本现代学术著作。1933年4月,商务印书馆印行《中国雕板源流考》“国难后第一版”,仍收入“国学小丛书”,版权页署称1918年5月初版,实为重印万有文库本。1964年10月,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国学小丛书”,仍收入此本,称台一版。1974年7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又将此本收入“人人文库”再版。

1949年以后,《中国雕板源流考》在大陆久未再版。1990年,《出版史料》季刊当年第3、4期连载《中国雕板源流考》,胡道静为之题跋,此连载本未说明底本,从标点来看,当是据万有文库本重排,于辑录文献及孙毓修按语皆不区分格式排版。同年9月,印刷工业出版社刊行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雕版印刷源流》[4]收入此著,称系据“文艺丛刻”单行本1924年8月第四版重排,署名孙毓修,改题《中国雕版源流考》,对原书格式稍作调整,以宋体、楷体区分排版,然已颇失原貌。2008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中国雕板源流考》与陈彬龢、查猛济《中国书史》合刊,未说明所据底本,从标点风貌来看,当是据“文艺丛刻”本重排,于文字略作订正,撰有简单的校勘记,并配插图,然于辑录文献及孙毓修按语皆不区分格式排版,大失原本之貌。

除了正式出版的单行本之外,《中国雕板源流考》还有两个早期版本,一是未完稿本,收入《小渌天丛钞》;一是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的连载本。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小渌天丛钞》第28册书衣署《板本八考》,并以阿拉伯数字标出了此书撰述规划:“1、雕镂,2、款式,3、纸墨,4、坊肆,5、工价,6、板权,7、装潢,8、避讳。”卷端题名“雕板印书考卷一”,内容凡十四节,依次为:雕板之始、唐人版本、五代监本、宋监版本、宋监所刊名数、宋监刊书奏令、辽世版本、金元监雕译本、元兴文署版本、明南北监本、明印宋元版本、明经厂本、清初译本、清武英殿版本。整体框架仍属以年代为先后的传统方式,论述对象大率为“监本”(详后文)。书中称清朝为“国朝”、“本朝”,盖属稿于清季孙毓修初入商务印书馆时,又稿本已言及敦煌石室发现所谓“太平兴国五年翻雕大隋《永陀罗尼本经》”,[5]则稿本当撰于1909—1911年前后。卷末双行小注:“聚珍本、套板本、巾箱本,别详下卷。”可见孙毓修虽已有根据书籍版本印刷类型分门别类的思想,但似仍最重雕版,而以他种印本为附庸。

《雕板印书考》内容与《中国雕板源流考》稍异,其行文亦未将引文资料与作者按断加以区分,而是随引随论,夹叙夹议。然其所述要点,实与《中国雕板源流考》大同小异,尤其是“雕板之始”一节,文字全同者近半,且撰稿本时,孙毓修已持中国雕版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的观点,并已经提出“雕板之事成于隋,实张本于汉”,且论述唐人雕版时已述及《开元杂报》,是前者为后者之初稿殆无疑义。[6]

此外,与《中国雕板源流考》相比,《雕板印书考》亦稍具纂著长编之形式。[7]如《雕板之始》一节,刊本径谓“世言书籍之有雕板,始自冯道,其实不然”云云,随后引陆深《河汾燕闲录》及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论证雕版始于隋代。稿本则广引叶梦得《过庭录》《石林燕语》、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罗愿《鹤林玉露》(引误,实为罗璧《识遗》)、王明清《挥麈馀话》、宋《国史·艺文志》、朱翌《猗觉寮杂记》等,梳理宋人论雕板源流的三种说法,[8]而后引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及陆深、罗振玉说论证雕板始于隋代。此后又云:“胡应麟谓隋世既有雕本,唐文皇胡不扩其遗制,广刻诸书,复尽选五品以上子弟入弘文馆钞书?然宋初三馆藏书、本朝四库全书亦皆写录,雕本既行,钞本亦何必尽废耶!”盖此段文字与雕版源始无涉,故孙毓修于《中国雕板源流考》中未再提及雕印、抄录并行不废的观点,但这一观点实具慧眼。

又如稿本于“宋监版本”后单设“宋监所刊名数”“宋监刊书奏令”两节,其中“宋监所刊名数”依据《玉海·艺文》,参考《麟台故事》《中兴馆阁录》《中兴馆阁续录》等,整理出宋代国子监刻书事二十九条。《中国雕板源流考》则但引《玉海·艺文》,举其荦荦大端者而已。至于“宋监刊书奏令”,孙氏似欲藉此窥测国子监刻书典制,或将用于“板本八考”之版权研究亦未可知。但此节与雕板源流无直接关系,故《中国雕板源流考》未录奏令。

在稿本和刊本之间,还有一个连载本,题作《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唯此本作“雕版”不作“雕板”),连载于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第19、21、27、30(以上1913年)、35(1914年)、52(1915年)、58(1916年)、66、70(以上1917年)、77(本期笔者未见)、80(1918年)期。其内容凡十三节:金石刻、雕版、监本、官本书塾本、坊刻本、活字印书法、巾箱本、朱墨本、刻印书籍工价、纸、墨、煤、装订。连载本亦为旧式标点,其辑录资料者以顶格排版,按语低二格排版,与“文艺丛刻”本同。

连载本前有小序,将《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的全文论述分为六端:一曰时(历时久),二曰地(刻书地点与刻书主体),三曰式(雕版以外尚有活字、套版等版本类型),四曰价(人工、物料等价格),五曰纸墨,六曰装潢。小序并略加数语,交代撰述缘起,谓雕版印书“此诚古人之伟业,抑亦国史之荣光。而纪载寂寥,专书未辑。徘徊艺圃,良用歉然。觕述此篇,备厥掌故”云云,序末又谓“盖将以扬国辉而觇进步,其诸大雅所乐闻者欤”。不论是稿本《雕板印书考》或是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孙毓修都持有“我国雕板,托始于隋,而实张本于汉”的观点,而在连载本中,孙毓修更是将此观点推进一步,作为“金石刻”这一独立章节,而“金石刻”又从初民时代论起,且言称中国以文字著书当始于《尚书》,而《尚书》之成书早于西历纪元二千五百年云云;又“活字印书法”一节,连载本谓:“活字印书法,西人谓之Movable Type,其法传自中土。今日盛行铅字,制模浇字之法,悉用机器,迥非向时恃一手一足之力者,可与之争胜矣。”一是提出西方铅活字印刷之法来自中国的观点;二是指出如今中土亦用机器印刷,相较古时更有长足进步。民元以来,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渐次觉醒,孙毓修殆亦有感于此,故而于连载本中作如此语。然而铅活字印刷术是否传自中国,并无切实论据,此说未必成立,且今日中土亦用机器印刷云云,与雕版印刷大旨无涉。刊本但谓活字印书法创始于宋初,近年则用机器,非以往手工操作可同日而语,不言西人活字印刷术起源于中国云云,持论相对谨慎客观。

此外,连载本将“监本”与“官本”分离,而将“官本”与“书塾本”列为同一章节。其“监本”一节云:“监中墨简,始于长兴,历朝皆仿其故事。宋朝称监,金称弘文院,辽称秘书监,元称编修所、秘堂监、兴文署,明称南北监、经厂,清称武英殿、古香斋,其为御府所刻,则一也。”此盖承接《雕板印书考》而来。而“官本书塾本”一节云:“雕版初兴,坊肆未盛。宋元以来,坊肆盛矣。而贾人本射利之心,贻豕亥之误。是不得不官中雕刻,以扶斯文于不敝。故他种营业,鲜闻官与商并立者,有之独印书业也。书塾本亦同此意,故并著之。北宋官刊,莫不字画清朗,体兼颜欧,非麻沙坊本所能及云。”细审此二节,殆孙氏之论监本,欲考其刻书典制;论官本,欲标其精校精刊。然则官司刻书,亦多为秘监颁行,故虽各有侧重,而强分监本、官本两造,终为不宜。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即合监本、官本为“官本”一节,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家塾本”一节则仅有寥寥数条而已。

又有“墨”“煤”两节,所辑资料颇可观,且偏重实用技术,然此二节小序谓:“宋元人所撰《墨经》《墨史》诸书,皆主于文房所用,而不别言印书之墨,方知古时印书,即用文房之墨,非如近世之别造至劣之墨皮墨胶,以供印书之用者也。”而其所辑史料,大抵偏重文房用墨,揆诸雕版印书实际,恐不甚切题,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不论墨煤,盖由于此。

连载本小序虽言“为之遐稽收藏之志,亲访珍閟之家,益以史书之文,杂家之记,条分缕悉,述而不作”,然《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实为述作兼备,例如“雕版”一节言《开元杂报》,则不仅抒发私议,更是论证《开元杂报》为雕印之本,进而推出“则其时刻版印书之风,必已大盛”,并谓柳玭《训序》言坊中雕本仅有字书是“未免所见之不广也”;至刊本中“雕板之始”一节,此等推测及断语皆为删略。又如“活字印书法”,连载本论及兰雪堂华氏、桂坡馆安氏,谓“明世吾乡铜活字本有二”,并谓华氏“有虞山毛氏之风”、“黄荛圃、张金吾诸人亟称道之”云云,至刊本则仅谓“明世无锡铜活字本有二”,至于溢美华氏之辞,则尽数删略,并补充论述吴郡孙凤、五云溪馆、金兰馆、建业张氏诸家。诸如此类改动不一而足。

总之,刊本相比连载本,于同类史料则精简实例,于论述按断则删繁就简,同时增添相关史料,补写必要论述。[9]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基本落实了孙氏“条分缕悉,述而不作”这一撰著大旨,然则尽删私人评议,虽更显客观科学,亦觉不无可惜。

 


二、《中国雕板源流考》之价值

既名《中国雕板源流考》,读者对此书的关注,必在于雕版印刷的“源流”,且尤重其“源”,而未必重其“流”。而《中国雕板源流考》的雕版印刷起于隋代之说确实有误,这一关键错误必然会导致后人对此书评价的降低。孙氏据明陆深《河汾燕闲录》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夹注:据陆子渊《河汾燕闲录》。)此印书之始”,又据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称有所谓“太平兴国五年翻雕”“大隋《永陀罗尼经》”,罗文所载实为“《大随永陀罗尼经》:上面左有'施主李知顺’一行,右有'王文沼雕板’一行,经末有'太平兴国五年六月雕板毕手记’十三字”[10],并无“翻雕”字样。又“随”“隋”古字虽通,然所谓“大随永”者亦出于笔误,当作“大随求”,即随心所求之意,与隋朝固无涉。孙氏误读《河汾燕闲录》,对《敦煌石室书目》之利用亦有强行牵合己意之嫌,其所谓雕版印刷起源隋代说,自不可信。

雕版起源隋代说并非孙氏首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大致采信陆深《河汾燕闲录》之说,清王士禛《池北偶谈》采陆深说,然《居易录》又以为非,赵翼《陔馀丛考》疑为非,四库馆臣辨其为非,阮葵生《茶馀客话》又以为是,日本岛田翰《雕版渊源考》则既以陆深说为是,又据《颜氏家训》《玉烛宝典》等书谓六朝已有“墨版”,[11]更是大胆有馀而审细不足。[12]可见明清两代,此事已有诸家争讼而无定论。近人黄节《版籍考》谓:“镂板之兴,自隋开皇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13]此为印书之始。”[14]亦蹈袭前人之误,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书有刻板之始”驳正前人所引陆深说云:“然陆氏此语本隋费长房《三宝记》,其文本曰:'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意谓废像则重雕,遗经则重撰耳。”[15]其说可信;其后向达先生撰《唐代刊书考》,[16]辨正更详,至今学者引为确论。

然则瑕不掩瑜,孙著自有其优长,尤其相较于发表稍前之黄节《版籍考》与撰写约略同时而刊行稍晚的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国雕板源流考》固有其自身特色与价值。

黄节《版籍考》,分两期刊登于《国粹学报》第47期(1908年)、第49期(1909年),此文将版籍源流分为三期:刊石、镂板、活板(活字),[17]上期专论刊石,即讨论各朝石经镌刻及其补刻、传拓。虽然石经传拓是文本可复制技术的体现,但黄节的论述重点始终在于正定经文,并不重视讨论刊石与雕版在技术上的联系,所用“版籍”概念也相对含混。相较而言,孙毓修虽主张“我国雕板,托始于隋,而实张本于汉”,但其所重在石刻文献可复制,“一时车马阗溢,摹搨而归。则有颁诸天下,公诸同好之意,于雕板事已近”。孙毓修虽在连载本中将《金石刻》单独划分作一节,但其引言则谓“金石刻本,似非本文所宜及。然实木刻之先导,不可废也,故首列之”,对版刻的概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界定。

《版籍考》下期大体专论镂版,虽然黄节对雕版源始的判断有误,但其广引诸家文献,梳理出自五代冯道始请刻监本至明代南北监刊刻经籍情形,征引史料虽不如《中国雕板源流考》详赡,然大致脉络已勾勒清晰,孙氏稿本《雕板印书考》篇章结构与《版籍考》下期基本一致,惟引证更丰富,盖写作时曾参考黄氏文。惟黄氏所论仍以正定经文为主,未讨论其馀刻书主体,亦未论及经部以外诸书,且谓:“自隋越唐,仅镂字书、小学、《文选》诸书,而不及经典,亦以为经典者立于学官,传于博士,虑以镂板故至犯异同耳。”[18]虽聊备一说,然终稍嫌迂腐。又黄氏引书多不加考究,如谓“后蜀毋丘俭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人”云云,不注出处,且毋丘俭是前魏时人,如何得在后蜀?孙毓修稿本《雕板印书考》亦引此事,注出王明清《挥麈馀话》,明其为后蜀毋昭裔事,并加小注云:“汲古阁刊本误作毋丘俭,《经义考》仍之。”又黄节鄙弃活字印刷,《版籍考》论活版仅寥寥数语,且谓历朝活版不兴,盖因“其时读书者犹知郑重一编”,而近世活版盛行,“自今已往,版籍之讹谬,吾不知其纪极也”。[19]孙毓修论活字印刷,引证颇为详备,且所引文献如元代王祯《活字印书法》及清代《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皆颇称活字之善。同是生当机器印书滥觞之世,黄节对新技术的态度显得颇为保守,孙毓修则较为开放,虽然孙著于历代活字印书不如雕版之兴盛未置一词,或系为推崇新技术,以“扬国辉而觇进步”,但孙氏并未因此而非议雕版印刷,而仍视其为印刷之正宗。可见孙毓修对待活字印刷的态度,较黄节更为开通。

叶德辉《书林清话》成书于1912年初,[20]付梓于1917年后,与《中国雕板源流考》撰写和刊行年代大抵相近,盖各自成书而互不相谋。叶著“博考周稽,条分缕晰”,而为“考板本、话遗闻者所当争睹”,[21]其篇幅大小与论题深广自非一册《中国雕板源流考》所能及。但孙著“分量虽较叶德辉《书林清话》为小,然其中有好多资料为《清话》所未及,足见孙先生阅书之富”。[22]胡道静先生曾指出《中国雕板源流考》对宋代刻书工价的记载和对《开元杂报》的论述,即为《书林清话》所未详。[23]柳和城先生亦指出《书林清话》于辽代刻书不置一词,于金代刻书亦仅及平水书坊刻本而已。《中国雕板源流考》据正史纪传考得辽代有官府藏书和设学颁经事,而推测其必有雕本,并引沈括《梦溪笔谈》载“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为辽代版本鲜传于世提供了初步解释;至于金代刻书,《中国雕板源流考》据正史及目录考得“立经籍所于平阳刊行经籍”之平阳即平水,并且指出平水为金元两朝官民雕版之所,官私刻书皆颇发达。[24]此外,《书林清话》对书籍之纸墨装订虽有讨论,然其论纸墨多取材于藏家书录和笔记,不脱赏鉴家习气,论装订则皆讨论书册制度。《中国雕板源流考》讨论纸墨则重视其工艺,援引文献亦不限于书录笔记,而且广采历代各地方志,辑出不同产地的造纸材料与制造工序;至于装订,则所辑材料多来自藏家书录,但是并不上溯早期书册制度,而是仅讨论册子本形成以来的具体装帧形制,较《书林清话》探讨更为具体深入。[25]

除了采辑资料的多寡和侧重、成书的篇幅和架构以外,《中国雕板源流考》和《书林清话》的差异似更在于各自的问题意识不同,问题意识的不同自然会使一部著作具备其独有的学术价值,而不因其资料之寡、议论之少遂受磨灭。学者自胡道静先生以来,多谓《中国雕板源流考》引用工价资料较《书林清话》更为丰富,实则《中国雕板源流考》所引四部宋版书(《大易粹言》《汉隽》《二俊文集》《小畜集》)的工价资料,皆见于《书林清话》卷六“宋监本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一节,该节另有《嘉泰会稽志》、孔平仲《续世说》两部书之工价。就宋刻本工价资料而言,《书林清话》实较《中国雕板源流考》丰富;元时刻书工价,叶著基于《至正金陵新志》记载推算,未必为确,孙著引延祐重刻宝祐本《通鉴纪事本末》所载赎买藏版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工价;明代刻书工价,两书所引史料不同,惟皆得出明时刻书工价甚廉之结论。然而问题意识的不同,可以反映在对同一材料的引用截取上。叶德辉引用宋代刻书工价,是为了揭示“宋时刻印工价之廉,而士大夫便益学者之心,信非俗吏所能企及矣”,[26]与孙毓修的以工价为本位不同,因此在引用象山县学刻本《汉隽》的工价资料时,孙毓修仅引其价格记载,叶德辉则另引出“善本锓木,储之县庠,且藉工墨盈馀,为养士之助”一句,盖有表彰宋代文教之微意于其间;至于引述《大易粹言》之工价,叶德辉仅具其价格与用料,孙毓修则多引“杭州路教授李清孙校勘无差”一句,虽与工价并无直接关系,然而明确校勘责任所属,盖与其“板本八考”计划尤其是板权研究略有关联。明代刻书工价一节,两书皆以为甚廉,但孙毓修引用资料,仅谓明代刻书价廉,清代刻书工价相比明时已然翻倍;叶德辉同样得出清代工价已较明代倍增的结论,但他进一步指出明代刻书“价虽廉,而讹谬不可收拾矣”,仍以一书之版本价值为重,至于刻书工价之廉,恐怕更多地是叶德辉批判明代刻本率多粗疏的论据。

黄节、叶德辉两著,前者有开创之功,后者有精详之誉,但其所重皆在版本价值之优劣,如黄节不惜笔墨论述石经,于活字仅著数语;叶德辉全书多有价值判断,其辞不乏赏鉴家习气。孙毓修更重“版刻学”而非“版本学”,对工艺、工序、工料之情形引述不厌其详,而对于文本之精校、书版之精刊与否,仅约略及之而似不以为意。此盖亦“读书人”与“出版人”之气质差异乎?

后来学者,已较孙毓修所见更为深广,如向达先生《唐代刊书考》所引雕版印刷资料,即较《中国雕板源流考》更丰。向先生论唐代刊书之先导,谓“中国印刷术之起源,与佛教有密切之关系”,[27]所引佛教印书及私印历书之文献皆为孙著所未及,然其结论亦大致与孙著相同。此外,向先生发现唐代刊书渐次流行的时代大率在唐懿宗咸通年间前后,“是刊书之事,当自此始渐为士大夫所注意,因而形诸记述”,[28]称为中国刊书史上之咸通时代,并举十条文献记载以实之。[29]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已征引其中六条,惜未进而推出“咸通时代”。孙氏阅书诚已甚富,惟向先生于见闻广博以外更兼颖悟过人,故其所论多更确凿。

张元济撰《宝礼堂宋本书录序》,实亦一篇中国书史简述。该文谓雕版印刷“昉于晚唐,沿及五代,至南北宋而极盛”,[30]虽谓雕版印书起于晚唐似稍晚,然已纠正孙毓修的起于隋代之说。张元济并谓其工事之美善,可得而言者有四:一曰写本,二曰开版,三曰印刷,四曰装潢,其所引史料与《中国雕板源流考》重合与相异者各半,其叙述框架“顺序几乎与孙著相仿,只是更加精粹”,“表明张元济撰写此序文时,极可能参考过孙毓修的书”。[31]张元济论述“开版”时谓“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自言家塾所藏有天福铜版本,后有人得韩文'《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春秋》谨严,《左传》浮夸’十六字铜范者,蔡澄、张廷济均谓是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然今所传铜板印本,仅为有明建业张氏、锡山安氏及华氏会通馆、兰雪堂所制,而宋本已无一存”,“传于今者,厥惟木版。刊印之便,宜莫如木,若梨若枣,取用尤繁,故当时所称曰锓板,曰锓梓,曰绣梓,曰刻板,曰镂板,曰雕造,曰模刻,曰板行,无不与木为缘。揆其功能,实远出范金合土之上”。[32]而孙毓修于连载本《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中谓“隋唐版片,用金用木,今不可考矣。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有天福铜版本。宋时监本,皆用枣木,麻沙本皆用榕木。近时刻版,精者用枣,劣者用梨、用杨。刻图有用黄杨者,工费最巨。用铜锡铅泥者,则惟活字版有之”,两人皆引用《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天福铜版本论述早期版刻或以金属为之的可能性。玩味张元济《序》,虽言有韩文铜范,然意未必即有铜版,恐怕张元济对“天福铜版本”之说亦未尽信。[33]而孙毓修于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中删去“天福铜版本”相关论述,是否与张元济之意见有关,如今亦无从考证。但从《宝礼堂宋本书录序》的论述来看,张元济对孙毓修的观点,似既有参考亦有补正,从中亦可悬揣蠡测二人交谊之一斑。

三、孙毓修的“板本八考”研究

前文已述及孙毓修有“板本八考”的撰述计划,而《中国雕板源流考》仅仅完成其中五项(雕镂、纸墨、坊肆、工价、装潢),至于款式、板权、避讳三项,《中国雕板源流考》基本未加论述。然而孙毓修一直有综合性的“板本”研究的问题意识,考察孙氏部分著述或资料辑录之稿本,亦可窥“板本八考”之涯略。

孙毓修另有《藏书丛话》稿本四册,今藏上海图书馆,其中第一册书衣题“藏书丛话(乙卯旧重阳 第一次稿本 留庵)”,第二册书衣题“藏书丛话目录”,并注“予欲辑此久矣,人事因循,疾病时作,至今未成,后必勉为之。丙辰夏正十二月廿七日午后,星如”,第三册书衣题“书目叙跋贞册”,不题年月,第四册书衣题“目录学录  丙辰八月”,疑有误。则此稿始撰于1915年,随后不断增补。其中第一册书衣于书名以外,尚写有此本分类目录,凡三十一章,[34]而据本册各页版心,则此书仅完二十一章:雕造、佞宋、款式、纸墨、仿梓、搜访、偏嗜、传录、假借、校雠、藏印、真赏、闺阁、聚散、目录、装潢、明本、木记、字体、工价、活本。第二册以下则未加分类。此书原意盖是对各家书录、书跋内容分类辑订,可惜仅完成第一册,馀下三册则仅存未分类之长编。[35]

今就此稿第一册言之。既名《藏书丛话》,其所侧重,自与藏书关联较大,从上述章节名称已可见之。然于“雕造”一节,则可作《中国雕板源流考》资料所未及者之补充,如《中国雕板源流考》“官本”一节,侧重经史之刊刻,以及国监刻书之体制,尤以赵宋一代资料最为详赡;《藏书丛话》所辑宋代刻书资料则有钱佃《荀子考异》所载《荀子》有“元丰国子监刻者”,知宋国子监不仅刊刻经史,亦刊刻他书。又有《齐东野语》所载沈与(字偕君)“既而擢第,尽买国子监书以归”事,可见国子监刻书亦对外售卖,且此条或可见国子监书亦一定程度上为时人所爱重,而《中国雕板源流考》有“顾李易安仓皇避寇,而先弃书之监本者(见《金石录序》),似旧监本不为当时所重”,两条材料或可互为参证。[36]除“雕造”以外,其“纸墨”“装潢”“工价”诸节辑录的材料,亦有可为《中国雕板源流考》补正者,此不赘引。

此外,《藏书丛话》有“款式”一节,下分为行格、正文小字、标目、板心、分卷五部分,虽资料并不丰赡,但亦面面俱到,可作“板本八考”研究之成果。此外并有“木记”、“字体”等章节,惜抄辑较少,似亦属未完之稿。

孙毓修另有《翻版牓文》稿本一册,今藏上海图书馆,为孙氏抄录各书刊刻所撰序跋、牌记,就中多声明版权所属,部分序跋还提及已申官司付榜文,禁止擅自翻刻云云。此即“板本八考”之“板权”研究,仍较为单一且原始。[37]孙氏对版权的兴趣,可能来自其作为编辑的本职工作,也可能是受《大清著作权律》出台的影响。

乐怡女史以书内夹附“元板《四书拂镜尘》”信息一纸,为孙氏倩友人访得,有墨笔落款“8/9/9”,盖即民国八年(1919),而以为此稿辑成于1919年前后。[38]此说信然,且另有旁证,此稿根据江南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崇道堂刻《五经》本《礼记》录出卷首《抄录邸报》及《朱氏经书启》。这两篇文字文博义丰,且为近年研究中国古代版权问题诸学者未曾论及,允为该稿本中最有价值者。孙毓修曾于1919年7月至8月间,为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选取底本事,前往江南图书馆访书,[39]得见崇道堂本《礼记》,当于此年无疑。另《翻版牓文》有明万历刊本《七经图》相关资料,该书著录于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钱塘丁氏旧藏多归江南图书馆,孙氏获睹此书应当亦在此年。

《翻版牓文》辑录的序跋及榜文,其版权保护仍是诉诸官府,如宋元本序跋不论内容长短,要不外乎“已申上司,不许覆版”(宋本《东都事略》目录后)而已。所录明本《周易经传》附牒文,则是官方牒文规定坊刻四书五经,须严格按照官府颁行之本照样翻刻,并由官学组织师生校对无误后,方准印售。录清代经籍刊行序跋及牒文亦然,惟录张潮《昭代丛书丙集·例言》言及清代福建翻版猖獗,而私家刻书者难以支持身赴福建打官司的成本,[40]是故提请“今八闽当道诸先生,凡遇此等流,力为追劈伪板,究拟如法”,虽然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但也是本稿中最有趣味的一篇文字。

《翻版牓文》虽重在抄录榜文,但亦辑录其馀形式的版权标志,例如明万历刊本“七经图”,其卷前叶有古玉花纹,并木记云:“绵纸双印,恐有赝本,用故双琱玉为记。”孙氏除抄录其文字外,另夹附卷前叶(当是影印件)一张,读者观之可一目了然。只可惜此稿篇幅仅有数页,且孙毓修只限于抄录史料,而未加按断或评议。如天假孙氏以长年,或可完成“板本八考”及其他未竟之著述计划(如《书目考》等),使后来者得以快读其书,而想见其博雅。

【注释】

[1] 王绍曾:《小绿天善本书辑录》,《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005年版,第125页。

[2] 胡道静:《重印〈中国雕板源流考〉题跋》,《出版史料》1990年第4期,第104页。按《书林清话》所引刻书工价史料不限于元代(详见下文)。《开元杂报》之性质与印刷方式目前尚有争议,学者多有讨论,本文不赘。

[3]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0—101页。

[4] 《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一。

[5] 盖引自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一文,原载于1909年《东方杂志》第10期。

[6]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9页。

[7] 长编者,即求其资料详备而待删订之初稿。

[8] 冯道说、毋昭裔说、唐末说。

[9]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194页。柳著所举两版差异之例颇详备,本文不具引。

[10] 稿本引作“雕撰”(清王士禛《居易录》引同),连载本引作“雕版”(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引同),刊本则引作“雕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少室山房笔丛》提要引同)。

[11] 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原载于《东方杂志》1909年第10期,第45页。

[12] [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杜泽逊、王晓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53—154页。

[13] 俞樾已驳其误,载岛田翰《访馀录·春在堂笔谈》,见氏著:《古文旧书考》,杜泽逊、王晓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424页。

[14] 黄节:《版籍考》(续四十七期),原载于《国粹学报》1909年第49期,美术篇页01a。

[15] 叶德辉:《书林清话》,李庆西标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16] 原载于1928年《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后又收入氏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7] 黄节:《版籍考》(未完),原载于《国粹学报》1908年第47期,美术篇页1a。

[18] 黄节:《版籍考》(续四十七期),《国粹学报》1909年第49期,美术篇页1a。

[19] 黄节:《版籍考》(续四十七期),《国粹学报》1909年第49期,美术篇页4b。

[20] 叶德辉《自序》末署“宣统辛亥岁除”,即1912年2月17日,时清帝已逊位。

[21] 叶启崟:《书林清话跋》,见《书林清话》,第254页。

[22] 胡道静:《孙毓修的古籍出版工作和版本目录学著作》,原载于《出版史料》1989年第3—4期,第81页。

[23] 胡道静:《重印〈中国雕板源流考〉题跋》,《出版史料》1990年第4期,第104页。又按,戈公振对孙毓修《开元杂报》为唐人雕本说颇信,见氏著:《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7—28页;至论邸报用活字之始,则全采孙毓修说,见《中国报学史》,第32—33页。

[24]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页。

[25]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181页。

[26] 叶德辉:《书林清话》,李庆西标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27] 向达:《唐代刊书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36页。

[28] 向达:《唐代刊书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40页。

[29] 日本僧宗叡《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范摅《云溪友议》、司空图《一鸣集》、王谠《唐语林》、柳玭《家训序》、叶梦得《石林燕语》、无名氏《爱日斋丛钞》、唐《国史志》、朱益(朱翌)《猗觉寮杂记》。

[30] 张元济:《序》,潘祖荫撰、潘宗周编:《滂喜斋藏书记 宝礼堂宋本书录》,柳向春、佘彦焱点校,吴格审定,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69页。

[31]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32] 张元济:《序》,潘祖荫撰、潘宗周编:《滂喜斋藏书记 宝礼堂宋本书录》,柳向春、佘彦焱点校,吴格审定,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69—170页。

[33] 按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十“张廷济蜀铜书范不可据”一节则直指所谓韩文铜范之说不可信。

[34] 雕镂、活版、佞宋、元明、款式、避讳、字体、纸墨、装潢、板权、工价、坊肆、贩鬻、鉴别、搜访、印记、传写、假借、校雠、目录、聚散、闺阁、偏嗜、返忆、仿刻、丛书、残阙、进献、禁书、释道、题跋。

[35]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9—120页。

[36] 按《金石录后序》所载李清照依次舍弃之藏品为 “书之重大印本者”“画之多幅者”“古器之无款识者”“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似正可说明监本恰为李氏所重,详参李开升:《古籍之为文物——明代出现的新型藏书家》,见氏著:《古籍之为文物》,中华书局,2019,第8—9页。

[37] 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版权研究,可参考何朝晖:《试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版权形态的基本特征》,《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3期,第113—118、125页。

[38]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6页。

[39] 胡道静:《孙毓修的古籍出版工作和版本目录学著作》,原载于《出版史料》1989年第3—4期,第79页。

[40] 由此占之,古代版权官司似是属地管辖?

【作者简介】

郑凌峰,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硕士在读。

相关链接:

郑凌峰丨异文背后的学术因缘——新校订本《清代学术概论》读后小记

郑凌峰丨《夜航船》整理前言

蘑菇酱丨因为无能——《夜航船》整理杂忆

郑凌峰丨张岱《和陶集》整理前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德辉和他的《书林清话》
宋代的印刷事业与版权保护
叶德辉对目录学的贡献
古籍版本学
[尚丽新]汲古阁刊刻《乐府诗集》(8)源流 · 中国民俗学网
大收藏家493期:叶德辉,贪财好色、一辈子“反动”的大藏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