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宗友丨新见竹垞书札释证

新见竹垞书札释证*

张宗友**

  

  张宗友,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及清代学术史研究。著有《经义考研究》(中华书局,2009)、《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2014)等。 

【内容提要】朱彝尊文学、学术兼长,是学界研究较多的清初大家之一,其集外书札也得到较多的发掘与利用。龙野新发现朱彝尊致宋荦书札(《竹垞致漫堂书札》,凡十三通)、致马思赞等书札(《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凡二十二通),胡愚新辑出《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均有疏释,颇有助于对朱彝尊及清初学术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惟龙、胡二氏之释读,其中难免有误。兹对其中错讹之处(尤其系年问题)予以考订,未尽之处予以补释,部分史实予以疏证,以进一步提高上述书信的利用价值。释证涉及书札,凡二十二通。

【关键词】朱彝尊 书札 宋荦 马思赞 查慎行

 

朱彝尊(1629-1709。锡鬯、竹垞。秀水人),清初大家之一。顾炎武曾激赏其“文章尔雅,宅心和厚”,谦称“不如”[1]。四库馆臣认为朱氏于诗、词、古文、考据,“事事皆工”,“核其著作,实不愧一代之词宗”[2]。朱彝尊同时受到士林与清廷的重视,当前也是学界关注较多的清初人物之一,研究成果递有问世。除利用朱氏本人诗文集(《曝书亭集》)及学术著作(如《经义考》《明诗综》等)之外,学人还广泛利用其他文献材料,作为研究朱氏文学与学术成就的依据,集外书札就是其中一类重要文献。刘玉才先生首及于此,对朱氏书札加以考订与介绍[3],堪称导夫先路;于翠玲、朱丽霞等学者,亦利用罕见之若干通家信,从事朱氏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4]。笔者从事朱彝尊专题研究,亦撰有专文二篇,对其二十馀通书札予以考释[5]。在朱彝尊书札之搜集、整理方面,胡愚、王利民等学者贡献最巨,在二氏所集《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6]中,朱氏书札即有三卷,每卷三十通,凡九十通。鉴于书信所具有之私密性与真实性,对此类文献予以发掘、利用,无疑将大大促进相关研究不断得以拓展与深化。
本文题中“新见竹垞书札”,是指如下三组新近得以刊布之书信:(一)朱彝尊致宋荦书札,见于《宝鉴斋录存所藏宋牧仲存札》(宋荦编。上海图书馆藏吴县郏志潮嘉庆庚辰[1820]抄本)。存札中朱彝尊致宋荦部分,凡十三通(本文称为“《竹垞致漫堂书札》”),由龙野博士辑出并予以释读(详氏撰《新见朱彝尊致宋荦书札及相关问题考释》[以下简称“《考释》”]一文[7])。(二)《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凡二十二通,龙野博士自合众图书馆抄本中辑出并加考释(详氏撰《题朱彝尊、查慎行致马思赞等四十九通书札考录》[以下简称“《考录》”]一文[8])。(三)《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由胡愚辑出并作释读[9]。以上合四十通。
如所周知,古人书札,往往因信息量有限,极难索解。上述三组新见书札,龙野、胡愚二氏,已经尽力加以考释,疏通人物,揭橥史实,其有功于竹垞及清初学术研究,自不待言。惟二氏之考释内,误读、错解之处,亦复不少。笔者近年从事朱氏生平事行之研求,为竹垞撰有年谱(《朱彝尊年谱》[以下简称“朱《谱》”],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正文五卷,全谱五十五万余言);对上述三组书札,亦加意研读,对其中部分书札之既有解读、系年,颇有发现,能补龙、胡二氏之未备,订正其中之误识。兹不揣冒昧,谨按新考所得次序,加以释证。(释证时,谨仿杨谦撰写《朱竹垞先生年谱》之例,于行文中称朱彝尊为“先生”,以示传承。)

一、《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第三通

景企风仪,历有星岁。虽芝光未觏,而枌井攸同。侧闻露冕南临,骏誉兰发。新安江水,未足喻其澄清,可胜荣羡。启者。泾县新令,蒋名云翼,武塘望族,早腾声于艺林。兹获依樾荫,所冀老年台加意拂拭之。弟缘情关亲懿,遂忘冒昧之请。老年台笃念乡闾,知必能垂照也。临颖驰溯。 弟名另肃。 (左眘)。(页13。)[10]

按:此札系胡愚据拍品(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3秋季拍卖会第1799号拍品“朱彝尊、尤侗等《清初名人尺牍》册页”)录得,并判定为先生之作(拍卖者原定其作者为钱名夏),书札时间为康熙十九年(1680),所论极确。惜于先生同蒋氏之关系、收信者系何人等,尚未论及。同此札相关者,尚有另一通书札:“泾县令蒋名云翼,订交杵臼有年,又侍之婶母舅也。其人敏慎而慈悌,以之宰百里余,特牵丝伊始,惟望老先生加意培植,百凡指诲。”[11]考先生家族世系,有堂叔父朱茂晭,“字子蓉,号东溪,戚孺人出。邑庠生。迁居真如寺西,曰东溪草堂。著有《镜云亭诗集》《松溪唱和诗》《东溪草堂诗馀》。天启甲子(1624)九月十五日生,康熙庚午(1690)三月初九日殁,寿六十七。”[12]茂晭系先生从祖父朱大启第六子,先生称为十五叔(参朱《谱》22.11条)。“配嘉善蒋氏,万历庚戌进士、兵备副使英瞻云女。天启癸亥(1623)九月二十七日生,康熙戊辰(1688)十二月二十七日殁,寿六十六。合葬三成圩戚孺人墓左。”[13]蒋云翼盖即蒋英之子,先生称其“嬏母舅”者以此。明置嘉善县,定治魏塘(又名魏里、武塘),先生称蒋氏为“武塘望族”者以此。收信者当即龚隹育(1622—1685)。龚氏初名隹允,字祖锡、介岑,仁和人。历官山东按察使司佥事,分巡直隶通永道(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六年在任),擢安徽布政使(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在任),举天下卓异第一人,至光禄寺卿。(参朱《谱》45.11条。)先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在龚氏分巡直隶通永道时,即客其幕,并在龚氏升任安徽布政使时,追随至江宁(参朱《谱》49.8条)。蒋云翼本年到任,龚氏正其上司,先生此札,当因蒋氏之请托而作。

二、《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第一通

自别履絇,恒深离索之感。酉冬入粤,道出封溪,渴欲一趋铃下,而篙工不肯纡途,遂失嘉觌。归晤电发,述老先生清苦之状,诚史册《循吏传》所希。吾师乎,吾师乎!道里迢遥,远承惠问,荣戢实多。重拜纤絺,服之无斁,岂曰无衣,不若君子之赐安且吉也。旧闻附正,凭颖瞻依。  侍名正肃。(昚余。)

侍年来辑《经义考》一书,已得十九,但卷帙繁重,剞劂为难。颙盻老先生衡文敝省,庶几不至覆酱耳。  侍再顿首。(页11。)

按:此札胡愚曾予释读,要点有:(一)关于收信者。“此通信札从墨迹图片录出,未署名款,收信者应为广东人氏”,“封溪,即今广东封开县江口镇一带,是西江流经广东和广西交界的地方。”(二)关于入粤时间。“‘酉冬入粤’,当是指康熙三十一年(1692,壬申)岁末……此处,朱彝尊误记了一年干支,应该是申冬酉春的时候客游粤东。”(三)关于此札写作时间。“电发,为朱彝尊老友徐釚(字电发,号虹亭)。朱稻孙《中村诗草序》:‘岁在著雍摄提格冬,吴江徐先生虹亭归自南粤,扁舟访先大父于小长芦,持赠罗浮蝴蝶茧一,悬之帐中。’著雍摄提格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戊寅。此年冬,徐釚游南粤归,过访朱彝尊,谈及这位广东的老先生。”“《经义考》为朱彝尊晚年归田后着意编纂的经学文献目录,总三百卷,堪称巨著。大约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基本编成。信札中说‘已得十九’,则此札写作时间应在稍前之时。[14]胡氏所释,其中第(二)点确凿无疑(参朱《谱》64.27条、65.1至65.7条),而第(一)(三)两点,均有可议。胡氏将收信者判断为“广东人氏”者,重要依据是将收信者所居之封溪,判定为西江支流,以其流经封开县江口镇一带。考先生此次入粤,主要活动于广州,未尝西至肇庆府之西境(今封开县于清初分属封川、开建二县,同广西梧州府苍梧县相邻),故札中封溪,当另有其地。先生此次南下,仍是自赣入粤,同顺治十三年丙申(1646)入粤路线相同(参朱《谱》28.9至28.13诸条);在赣期间,仍由南昌溯赣江而南,中经临江府封溪(顺治丙申,先生有《封溪聂侯庙》诗)。札中“道出封溪”者即此,并同“篙工不肯纡途”相应。收信者盖江西人(或即临江人),而非广东人氏。由“《循吏传》所希”云云,知收信者曾于前明为官。先生入粤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返里于癸酉(1693),是年冬即访徐釚于吴江,并同访潘耒(参朱《谱》65.16条),其时先生必已向徐氏“述老先生清苦之状”。“重拜纤絺,服之无斁”云云,明书札之前,“老先生”尚有馈赠(织物),则此札当作于是冬同徐釚相会之后不久。《经义考》系先生重要学术著作,虽编成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但以卷帙重大(凡三百卷),必有长期编纂之历程。此札所叙,恰为明证。徐釚(1636—1708),字电发,号拙存,自号垂虹亭长(同先生并称“二亭”),吴江人。与先生同应鸿博征,授检讨,与修《明史》(详参朱《谱》50.13条)。

三、《竹垞致漫堂书札》第二通

湘兄度已到馆,幸致。小儿前有砚铭一册求跋,幸题掷是荷。前奉和论画诗吟未竟,而使适至,牵率成章,致多纰缪,幸老先生直谅,肯纠其讹。陈思王称吴季重言“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是所贵乎执友耳。“宣和小印”更作“印文纪察”,何如?若“营丘”则竟更“李唐”可也。小儿不解事,乃荷长者奖及之,但有惶汗也。借书抄写,感不可言,跂予望之。湘兄望致意。弟名笺肃。(页317。)

按:龙野《考释》推此札“似写于康熙三十四年三月初”,其实尚可进一步推论。考先生和宋荦《论画绝句》诗凡二十六首,载于《曝书亭集》卷十六者有十二首(题《论画和宋中丞十二首》),次在《二月二十日》诗之后;另有十四首,收入《曝书亭外集》。据此札“前奉和论画诗吟未竟,而使适至,牵率成章,致多纰缪,幸老先生直谅,肯纠其讹”云云,知先生奉宋氏之命和其论画诗(或在北游会面之时),全部二十六首,创作尚费时日,未能一时完成;宋荦倩人取回,其后又有修改之举。据《考释》所考,“湘兄”指邵长蘅。邵氏其时入宋氏幕,是春有西湖之游,于三月初八日回到苏州[15]。此札首云“湘兄度已到馆”,则邵氏自杭返吴,必经嘉兴,度其或曾与先生相会,故先生能推断其归期。如此一推测不误,则先生同邵氏相见,约在三月六日或七日;此札则作于二人相别之后、初八日之前。其时先生和诗业已写就。《竹垞致漫堂书札》第一通云:“每诣吟窝,辄费春厨樱笋,老先生之遇弟厚矣”,其中“‘樱笋’时节为农历三月”(《考释》,页318),则和诗初成,当在三月初。邵长蘅(1637—1704),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武进人。以古文辞名。先生授翰林检讨时,邵氏曾作长诗《五月十七日喜闻诸公同官翰林赋赠五十韵》相贺(参朱《谱》51.20条)。

又按:《竹垞致漫堂书札》第二通,尚及和诗写作、修改事宜,而第一通则言“悉和佳章,并缀跋语”等风雅酬和之事(见本文第四条),度其时诗已写定,故此两通书札,第二通应在第一通之前,编次因此需予调整。

四、《竹垞致漫堂书札》第一通

每诣吟窝,辄费春厨樱笋,老先生之遇弟厚矣。迩来弟贫到骨,典衣得旧地志十馀,可证经义,终日抄撮,始信衡门之下,饥亦可乐也。老先生为热官,乃肯作冷淡生活,且乐与菰芦中人风雅酬和,弟因不揣固陋,悉和佳章,并缀跋语,此如三家邨夫子就所见闻遽谂之米友仁、柯敬仲之前,多见其不知量矣。《声画集》录得副本奉送。第太觉潦草,或更命胥钞以纳香厨可耳。陆其清藏有顾阿瑛所辑《玉山雅集》九册,望老先生借钞第一卷至七卷见赐,至感。若遵王处《皇元风雅》暨《元诗正体》二卷亦得借钞,尤所感也。又前所恳毛应龙《周礼》等序,得觅便见示,尤祷。诸不既。小弟彝尊顿首。(页315—316。)

按:关于写作时间,龙野《考释》未予论定;此札所涉人物,龙氏已作初步介绍,而于其中史实之拟测,尚有未尽。由“每诣吟窝,辄费春厨樱笋,老先生之遇弟厚矣”,知先生常至苏州,受到宋氏礼遇。所谓“衡门”“菰芦中人”等语,实先生自况,颇切合其归田里居之身份。“热官”,指宋氏官江苏巡抚,为一方大员;“肯作冷淡生活”,指宋氏居官之暇,醉心风雅,于诗画之道,颇有追求,所作《论画绝句》二十六首,影响颇巨,一时名流如王士禛等,皆有和作。“悉和佳章”者,先生撰《论画和宋中丞》诗,步韵论学,凡二十六首;“并缀跋语”者,先生为宋氏《论画绝句》撰跋,推其能于“古今画家雅俗工拙高下之殊、流派之别,尽括其要”。跋文首云:“孙绍远辑《声画集》,分题画、观画门,而无论画之作。”继而赞扬宋氏论画之诗,有“金针度人”之效(参朱《谱》67.7条)。宋氏盖因此向先生求孙氏《声画集》,先生遂录副本以赠。盖先生游吴、和诗在前,录赠副本在后。先生本年有诗五首入本集:《二月二十日》《论画和宋中丞十二首》《答徐舍人(永宁)上舍(永宣)五十韵》《乔孝廉(崇烈)居父丧每泣则庭乌尽下禹鸿胪为画饷乌图率题三首》《雨舟联句》(载《曝书亭集》卷十六),第一首日期较为确定,第三首诗作于是冬十二月(参朱谱67.15条),则第四首、第五首亦当作于十二月,而《论画和宋中丞十二首》,当作于春、冬之间(其实当作于三月初,见下文第五条所考)。由“每诣吟窝,辄费春厨樱笋”一句,知先生是春屡有游吴之旅。嘉兴府同苏州府相邻,相距不远,水路通达。以先生同宋荦交游之密切,度先生录《声画集》副本相赠,当在撰诗相和后不久,或即在是春之内。

五、《竹垞致漫堂书札》第五通

老先生方谢客之时,乃惓惓于故人,连扰珍厨,携游胜地,快披名迹,愈觉乐郊之可乐矣。《年谱》读竟,文章功业惟韩魏公君臣相遇庶几比伦,此岂张肖甫所能及耶?谨端力赍缴。刻下即解维出城,不及再诣星门踵谢,恃高怀澄鉴也。拙诗乏副本,乞即掷下。诸容嗣布,不备。弟名笺肃。(页322。)

按:龙野《考释》:“朱彝尊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九月访宋荦,并同游苏州名胜,宴集于沧浪亭。竹垞有《九月八日沧浪亭怀古二十四韵》、《九日宋中丞招集沧浪亭观韩滉〈五牛图〉,复成二十四韵》诗,朱彝尊此札似写于此次会面告别之时。”(页322。)此一判断,盖基于先生二诗于《曝书亭集》编次于“强圉赤奋若”(丁丑。1697)之事实。其实,此二诗编次有误,不足为据。考先生本集卷六十八有《殳山题壁》文:“予避地梅会,距殳山一十三里。居未定,南至于端州,西北穷乎云朔,东放琅琊。兹山在户牖之外,历四十九载未之游焉。岁在丁丑(1697)九月九日,期谭十一给事兄践登高之约,舍舟而陆,杖藜偕行。……乃分书于寺壁下山。”知丁丑重九,先生同谭瑄杖藜登山。据朱《谱》21.1条(“携妻至塘桥侍养本生父安度先生朱茂曙。岳父冯镇鼎以田劵相赠,妻辞不受,鬻饰持家。因所居隘小,复移居梅会里。先赁道南茅亭之居,旋移居接连桥。”),知先生移居梅会里,乃在顺治六年(1649)。“历四十九载”,乃在丁丑(1697)。该岁重九,既登殳山,则沧浪亭怀古之游,必不在该岁。考先生归田后,壬申(1692)九月,有杭州之游;癸酉(1693)九月,有平湖、杭州之行;甲戌(1694)九月,里居;丙子(1696)九月,至杭州、平湖;戊寅(1698)九月,经历福建之游后,养病在家;己卯(1699)重九,访高士奇。前后近十年间,惟乙亥岁(1695)九月空白。是春,先生屡有北游苏州之举,且书札数通,同宋荦过往甚密。因此,先生应邀游沧浪亭、观《五牛图》,当在此岁。故先生此札,当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九月。“携游胜地”,指游沧浪亭;“快披名迹”,指观《五牛图》。

六、《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八通

十三之期,已订舟子,昨查田相约联袂入苕,业与订廿五日至横涨桥,度定相闻耳。仇画初见时气韵颇佳,为刘君挂壁数年,风神顿减,正恐未真。今如命附到,千闻不如一见,自古然矣。其余俟吴回赍览,并面领此图也。《鼓吹续编》所收诗庸熟太甚,刮眼者绝少,俟抄出数首面缴。醧舫手泐。十一日。冲。

明集先完四家:董萝石一卷;许云村四册;马仲房四册;丁吏部四册。(页132。)

按:龙野《考释》,未考此札写作于何时。检《曝书亭集》卷十四《紫藤花下醉歌同查上舍(嗣瑮)弟赋》诗,有句云:“明年期尔横涨桥”,自注:“上舍所居。”查嗣瑮(1653—1734。德尹,查浦。详朱《谱》59.15条),查慎行弟。知横涨桥在查氏兄弟居处附近。先生于札内自陈同查慎行有“联袂入苕”之约,又“订廿五日至横涨桥”,结合查氏行止,应为康熙三十七年春之事(是岁正月初六日,查氏同先生过宿秀水徐功燮之听莺斋;二月中下旬,同先生在嘉兴谭瑄宅看两树海棠。详朱《谱》7.01条、7.02条),而此札当作于是岁入闽之前,即写于三月十一日。考《查他山先生年谱》云:“(康熙三十七年戊寅。)春,至禾中,复游苕上。”[16]查慎行《近游集》有《自入春来往返嘉兴湖州两郡凡六十馀日谷雨后还家花事尽矣》诗:“累月扁舟碧水浔,归来三径已眷深。楼头一帯槎牙树,多为黄鹂换绿阴。”[17]是岁谷雨,在三月十日(公历4月20日),即先生作此札前一日。查慎行《近游集》又有《重至湖州戏简许舜功张桐轩两学博》《雨中游飞英寺次东坡稀字韵》等诗[18],知查氏自正月初六日至三月十日,均在嘉兴、湖州两地游历,凡六十馀日。查氏自言“谷雨后还家”,从其还家后所作诗题来看(《题又微侄载花图小影》、《再题种菜图二首》、《题族孙恒宏看舞图》),查氏并未再度北上,故二人“联袂入苕”之约,极有可能未予践行。“苕”指苕溪,自湖州入太湖,先生盖用以指湖州。札中还提及明人诗集四种(董澐、许相卿、马汝骥、丁奉,见龙野《考录》(页132)所考)者,盖先生其时正编《明诗综》,用备采择。

七、《竹垞致漫堂书札》第六通

每诣星门,既费笋厨,复颁禄米,当之者真有逾分之荣。此去闽山,安得更有脱官样,若老先生者敦簦笠之交者耶?金大将军陛见回,必过吴苑,晤间幸一齿及,感感。弟年来闭户,俗事全不相关,惟藉小儿馆谷以为家食之计,今辞幕者逾年,未免困乏,此番封疆大老多所更易,倘有从老先生处商及幕友者,祈一留神。小儿于章奏刑名书札亦颇细心,至于硁硁自守,不可以利夺,尤知之深者,可以不辱老先生提携也。新诗句句好,不揣梼昧,妄为点抹,开罪寔多。扇并书上。弟入秋必归,当奉陪行春看月之燕耳。解缆匆匆,未及覼缕。弟名笺肃。(页323。)

按:龙野《考释》云:“由札中提及‘此去闽山’,则书札似写于朱彝尊、查慎行结伴入闽时,当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月。”(页323。)但据札中“年来闭户”云云,此札当写于南下之前;又据朱《谱》70.5条所引查慎行《得树楼杂钞》卷一之文(“戊寅三月,曾同朱竹垞先生步入大成殿后摩挲壁闲石刻,合计八十七片。竹垞有跋刻集中。”),知先生同查慎行南下,实启程于三月,故此札当作于是岁三月。

八、《竹垞致漫堂书札》第七通

幢节远驻维扬,日盼老先生旋吴,冀展嘉觌,兼与山兄称贺,而改岁尚按三城,惟有翘企,遥祝春祺也。客冬与舍亲钱介老约,拟买小舫一艘共舣雷塘,上颂南山之寿,奈家累纷纠,未果前诺。末微之羾即托介老赍上,自恃簦笠旧知,不复以杯币袭套,老先生万毋固却,一哂存之,光荣多矣。介老夙荷培埏,衔感寔切,第渠久暌色笑,近又席砚靡依,中有欲吐于左右者,老先生笃念旧雨,必能鉴察而俯慰之耳。至弟近状,烟楮难宣,倘垂问介老,亦可得其百一也。八驺何日抵金阊?尚图叩晤。未既欲言,凭颖依切。弟名笺肃。(页323。)

按:龙野《考释》断此札“似写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起,江苏各地(淮、扬、徐、海州等),天灾频仍,宋荦作为巡抚,须常至各地赈灾(苏氏自定《漫堂年谱》多有记载),先生札中所谓“幢节远驻维扬”、“改岁尚按三城”者以此。先生自归田后,同宋荦过从甚密,由此札可知,欲为宋氏生日(正月二十六日)道贺,“上颂南山之寿”。宋荦本年六十六岁。康熙三十七年(1698),先生游闽返里,未抵家即已染病(见朱《谱》70.51条),子昆田亦病(见朱《谱》70.53条),弟彝玠去世(见朱《谱》70.55条),札中所谓“家累纷纠”者以此。故此札当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是年正月,康熙帝玄烨“以淮、扬河决,地方屡被灾伤,亲临阅视”,“(宋)荦于二十一日,发棹吴门,二月二十五日,会同督提学院盐院总兵诸臣,于山东台儿庄地方跪迎” [19]。札中“八驺何日抵金阊”、“尚图叩晤”者,盖欲探听玄烨抵苏州消息,以便迎驾。故此札写作时间,可进一步推定为正月下旬。

九、《竹垞致漫堂书札》第八通

戟门二八,屡结平原布衣之欢,所论莫非古人,所谭不涉时事,如此胜引,恐六合所仅有耳。醉酒饱德而还,中藏无斁。今年暑甚,坚卧庄窝,足迹不入城府,亦思一访二世兄为沧浪纳凉之客,而惫未能也。宣纸草草书上,仓猝不成字。诗容搜索枯肠、捧心拥鼻,青门兄册亦暂留,统俟诗成献丑耳。前席间语及大理石新材,模糊者多,弟家藏一片,黑白差觉分明,惟是屏匡已坏,尚须更制,兹附来伻赍到,无异田家之献老瓦盆也。诸容嗣罄,不备欲宣。二世兄、青兄、山兄均致。弟名笺肃。

又启:新海防李郡丞士征,系同年石台先生之子,求老先生青眼视之。(页324。)

按:龙野《考释》,推此札作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盛暑时”。“戟门”,代指宋荦官署。先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暑前数至苏州(参朱《谱》72.4条、72.7条等),以二人之交谊,宋荦当有接引,札中所谓“前席间语及大理石新材”“屡结平原布衣之欢”者以此。是岁,“淮、扬二属”之海州等十五州县,“三春霪雨,仍罹水灾”[20]。水灾之后,往往酷暑,“今年暑甚”“不入城府”者以此。据此札,先生与牧仲过往频繁,往往受宋氏之请,吟诗作文。此札盖因宋荦有信来催促而作。结合先生是夏行止,及札中“今年暑甚”等语,度此札或作于秋初。

十、《竹垞致漫堂书札》第十二通

琳札遥颁,偶过查田、查浦,有失裁答,负疚寔多。贱辰复蒙记忆,忆本不敢承,欲存老先生一段古谊,被奇温于冰壑之中,留为山村嘉话,遂赧颜拜嘉矣。三签书上,安氏《墨林快事》六册并附呈,思得老先生命小胥抄一副本见惠,原本存之邺架,何如?山、稚两世兄暨邵、冯、吴诸兄均希道念。凭颖丹铭。弟名另肃。(页325。)

按:龙野《考释》,推此札作于康熙四十年(1701)“秋冬之间”。检朱《谱》,先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尝过访查慎行(别号查田)、查嗣瑮(号查浦)兄弟(见朱《谱》73.29条、73.30条),札中“偶过查田、查浦,有失裁答”者以此。先生应宋荦要求,以《墨林快事》原书相赠,足见二氏交谊之笃。“贱辰复蒙记忆”云云,明此札为答谢宋荦生日贺仪而作,当写于八月二十一日或其后数日,即中秋节后不久。

十一、《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十通

查浦过寺夜谭,悉老侄近履清适,甚慰。愚于望日始下榻招提,写样、镂板二人均为修端先生罗致,但有静坐以竢其来,《诗综》印行,正无日矣。汲古书单,《说文》真本价甚昂,已购得一部存案头,当觅当人方可奉耳。《翰苑群书》翼得观,如渴羌之望酒。又曹氏《松隐集》,亟欲还果亭前辈,幸留神是祷。苕客郑书目中有曾穜《大易粹言》,虽阙《乾》、《坤》二卦,然的系宋椠。此书唯传是楼有完本,业已进呈。老侄亟宜收之。特嘱其造红叶山房,或嘱素村存之,何如?勿使空返,幸甚。衎斋老侄。醧舫手泐。

外吴江一友有《东国医鉴》一部,阙其二本,皆高丽纸,用国中钉法,尚存二十六册。此书欲得,幸寄信付我。二卦,蘅圃处有旧抄本,可借。(页133—134。)

按:龙野《考录》云:“此诗盖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春,时朱彝尊率弟子寓居苏州白莲泾之慧庆寺僧房,准备刊刻《明诗综》。此札盖写于初到慧庆寺不久。”(页134。)札中未录有诗句,“此诗”不知何指。考先生《曝书亭集》卷二十有《慧庆僧房雪中联句三首》,第一首《柏》内有“我来七月留”句;先生是岁岁末致书陈廷敬,有“晚因刊诗,留吴下者七月”之语(《竹垞老人尺牍·与陈说岩》)[21],故朱《谱》据此,将先生至苏州赁慧庆寺僧房、刊刻《明诗综》,系于是岁六月。据此札“愚于望日始下榻招提”云云,可进一步推断,先生入住慧庆寺,即在是月十五日,此札亦当作于是日之后。查浦,查嗣瑮。“老侄”,马思赞。修端先生,未详。汲古书单,应指常熟毛氏汲古阁图书目录。明年(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先生在苏州曾会毛扆(参朱《谱》75.5条),此书单,盖从别途获得者。先生尝欲编《瀛州道古录》(参朱《谱》51.40条),遭劾未果。此次欲向马氏所借之《翰苑群书》(宋儒洪遵撰),先生后来得之,有跋以记(载《曝书亭集》卷四十四)。先生《潜采堂宋人集目录》,载有宋人曹勋《松隐集》四十卷、五册,知此集确为先生所藏。《大易粹言》,先生据《宋史·艺文志》著录于《经义考》卷二十九,而四库馆臣辨此书作者为方闻一而非曾穜(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三是书提要)。《东国医鉴》,未详。

十二、《竹垞致漫堂书札》第十三通

拙作书上。蚓窍蝇鸣,何足当老先生过誉?荣与赧并矣。附缴八世兄《松风图轴》,亦甚愧潦草也。《名臣氏族类考》十册,意欲借抄《元和姓纂》诸条,知老先生不靳,得检发来力,感感。旋里日即当奉纳香厨耳。率布不一。期弟彝尊顿首。(页327—328。)

按:此札写作时间,龙野《考释》未予讨论。由先生自署“期弟”,明其时家有丧事。又云“旋里日既当奉纳香厨”,知其时未居里第。考康熙四十一年(1702),先生子妇沈氏,卒于三月十三日(参朱《谱》74.11条);先生六月十五日至慧庆寺开雕《明诗综》(参本文上条及朱《谱》74.21条),则此札当作于此际。八世兄,指宋荦第五子宋致。据考(详龙野给作者《考释》梓稿(页327)上新作之题识),札中《松风图轴》,即柳遇写照、王翚补绘古松之《静听松风图》,见收于《明清肖像画·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手卷后有朱彝尊题七言绝句二首:“五鬣长松一亩阴,马麐旧迹王翚临。千年直干江南少,除是梁园雪后寻。”“片石疏篁拂袂青,披图已觉风泠泠。沉思此景百分好,可许弹冠客坐听。穉佳世兄将补观察,故末句云然。小长芦钓鱼师朱彝尊。”王翚补图作于“康熙庚辰(1700)六月十八日”;另有冯景题跋,署题“康熙壬午(1702)冬十一月望日”。故可以进一步推知,先生此跋当作于王翚补图(六月十八日)之后。

十三、《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一通

匆匆别去,未得剧谭,且简略滋諐,恃次公不见督耳。老年书无人肯读,取割赐书相贻,可谓得所,岂计值之多寡乎?《款识》属赏鉴家,更幸。特附使贵〔赍〕上《庚〔唐〕子西集》二册附览。《梦梁录》果开雕否?与其刊樊川习见之书,不数〔若〕此可新人耳目也。旋府日,得便,望以石仓《明诗》第一集见借,阅过即奉还。其铁厓、孝肃二集尚须少留耳。惠米,更感吹尘视甑,全家皆颂德矣。谢谢。衎斋次公。期尊顿首。(页126。)

按:龙野《考录》将此札作年定为康熙四十年(1701)。先生自署“期尊”,明其时家有丧事。考康熙四十一年(1702),先生子妇沈氏卒于三月十三日(参朱《谱》74.11条),此札当作于是岁。先生是岁曾同马思赞相见,并互通消息,借览书籍。次公,对马思赞之敬称(思赞行二)。吴自牧《梦梁录》,先生昨岁寓杭州昭庆僧楼时,取读一过(参朱《谱》73.12条),嫌其“用笔拖沓,不知所裁”,然而又云:“虽然,自曾端伯编《类说》、朱藏一编《绀珠集》、陶九成编《说郛》,皆千百而取一,说部之完书存焉者,寡矣。因赞徐舍人镂板于吴下。”(《曝书亭集》卷四十四《梦梁录跋》。)札中问“《梦梁录》果开雕否”者以此,则马思赞亦熟知其事。“徐舍人”,龙野以其人为徐惇复(《考录》,页126)。先生同徐惇复(字七来,震泽人)交往较晚(朱《谱》中有记载者最早在康熙四十三年[见76.3条],尚在先生书写此札之后)。考武进徐元珙二子徐永宁、徐永宣,同先生交游较早:康熙三十三年(1694)秋,徐永宣至梅会里来访(参朱《谱》66.20条);次年秋,徐永宁、永宣兄弟又同来拜访(参朱《谱》67.10条);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徐永宣更奉寄长诗(《冬至前五日奉寄竹垞先生求为先中丞表墓》),求为其父表墓(参朱《谱》67.14条)。先生则有《答徐舍人(永宁)上舍(永宣)五十韵》诗及《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徐公神道碑》文(《曝书亭集》卷十六、卷七十)。因此,此札中“徐舍人”,应指徐永宁。《唐子西集》,北宋诗人唐庚(1070—1120。字子西)所撰。樊川,指唐代诗人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有《樊川文集》。“石仓《明诗》”,指曹学佺(1574-1646)所编《石仓历代诗选》中的明诗部分(初集八十六卷、次集一百四十卷)。“铁厓、孝肃”,指杨维桢(1296—1370)、包拯(999—1062)。(以上诸人,参龙野《考录》,页126。)

十四、《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二通

别后领上忽生一疮,今藉芘已愈,故多时笔墨俱辍也。《东莱全集》向有宋椠,后王俨老见之,欲进呈,因推与之,仅留得《丽泽集》,已亡之矣。袭远至今未来,所需诸书无从检奉。《叠山集》已对[封]书两促之,容取得即寄上耳。猷堂《家语》得补入《经考》,幸甚。阅《画谱》,得王晋卿和苏诗二长篇,试询查田曾录入注否?素邨致意。衎斋主人,尊顿首。冲。(页127。)

按:龙野《考录》以为“此札或即作于康熙四十二年四月之前”(页127)。先生晚年,同马思赞交往频繁,互相流通图书。所谓“别后”,明二人此前曾有相会。检先生三月十四日致马氏札(《竹垞老人晚年手牍(其二)》),邀请马氏同往汲古阁观书(参朱《谱》75.5条、75.6条),或竟因此成行。札中所举诸书,盖二人会面之时,马氏向先生索求,先生因逐一回复。《东莱全集》《丽泽集》,系宋儒吕祖谦著述。考《竹垞老人晚年手牍》第三通中有“《丽泽讲说》,记置宋人集中,而查觅不见,容足痛愈遍寻之”[22]等语,盖即因马氏之请而遍检所藏。而该通书信作于是岁四月二十四日(见朱《谱》75.11条),则先生此札当作于二十四日之前。由“领上忽生一疮”之事实,推知此札或作于是夏之初。是夏苦热(见朱《谱》75.10条),易于生疮。王俨老,指王鸿绪(1645—1723。俨斋其号。参朱《谱》74.37条)。袭远,指朱甫田(1660—1741。袭远其字),先生从子(参朱《谱》73.3条)。《叠山集》,谢枋得(1226—1289。叠山其号)诗文集。“猷堂《家语》”,指王广谋(字景猷,别字猷堂)《家语句解》(三卷),先生著录于《经义考》卷二七八。《经考》,即《经义考》。札中所谓《画谱》,“《初白庵苏诗补注》卷三十《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诗后附有王晋卿两篇次韵七古,札中所指盖即此。查慎行据《式古堂书画考》辑得此二诗。札中‘《画谱》’,或是误记”(龙野《考录》,页127)。查田,查慎行(1650—1727)别号。素村,思赞弟马翼赞(1672—1727)之号。

十五、《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十一通

愚于初九日旋里,二十后仍欲到吴关,非不欲过红叶山房,而琐事纠纷,未能也。衎斋有兴于数日内鼓棹来一话,甚妙。无暇,则不敢强耳。吴中新刊《白香山集》购得,奉插架。健庵所刻《读礼通考》百二十卷,佳纸一篓,可印二部。此番去,纠分往刷,衎斋能印一篓否?此地印书,每篓不过三星,吴中浮二星,帋佳者得一两三钱,则系仁风号矣。便中附询。醧舫手泐衎斋主人。十五日。(页134—135。)

按:龙野《考录》以为此札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六月后。札中《白香山集》,即汪立名编刻之《白香山诗集》。据汪立名《年谱旧本》一文(见朱《谱》75.12条所引),知此集刻竣于五月,汪氏所撰《白香山年谱》附刻以行;而先生即以陈振孙《白文公年谱》相授,得附刻并行。前后相参,知此札当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十五日;而先生本月行止,亦可得其大概。健庵,指徐乾学(1631—1694。原一,健庵。参朱《谱》45.8条)。

十六、《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七通

数月之别,极思登堂一晤,奈明后日即往同〔桐〕乡借观裘杼楼之书,返便入吴,再久则劂工必散,非袭远一人所能留矣。或深秋初冬,谋践海滨之约,可乎?书单所开,半在僧舍。曾端伯《雅词》委恺仲抄,四月未竟,《天下同文》侠君借抄未还,当(“当”字,疑衍)归当觅便奉寄可也。伻旋学〔率〕复,不尽欲陈。醧舫手复衎斋主人。廿一日灯下。(页130。)

按:龙野《考录》以为“此札似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二十一日晚”(页132)。由此札可知,马思赞曾有书札,询问《明诗综》刊刻事宜,并邀约先生前往海宁(“海滨之约”);另开有书单,向先生求书。先生遂修此书以复。先生三月十四日致马氏札(《竹垞老人晚年手牍(其二)》),邀请马氏同往汲古阁观书(参朱《谱》75.5条、75.6条),或竟因此成行,札中所称“数月之别”者以此。朱丕戭(1677-1734。恺仲其字)受命抄《乐府雅词》,“四月未竟”;合以“数月之别”,则此札当写于七月二十一日;“海滨之约”,因此后推至“深秋初冬”。裘杼楼,系汪森藏书楼。汪森(1653—1726。晋贤,碧巢。桐乡人),筑有碧巢书屋及裘杼楼,藏书数万卷。曾助先生选《词综》(参朱《谱》41.17条)。袭远,朱甫田(1660—1741)之字。侠君,指顾嗣立(1665—1722。侠君其字。参朱《谱》70.3条)。僧舍,盖指苏州慧庆寺。“曾端伯《雅词》”,指宋人曾慥所辑《乐府雅词》;《天下同文》,指元人周南瑞所辑《天下同文集》。是岁三月,毛扆至吴,借先生书四种,此即其中二种(参朱《谱》75.5条)。

十七、《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六通

准拟十九日造晤,届期忽雨,继以穷阴积雪,势难冲淖而前,只得中止。入春正当于甲子朝坐舴艋奉贺新祺耳。岁事匆忙,乃承记忆,过损椒酒之资,当之不安,然又不敢却也。查浦人日前,度未必出门,便希预订同乘小篮过衎斋,兴尤不浅,敬谢示〔不〕宣。醧舫手复衎斋主人。

汲古阁主人扎至,欲以纸笺画轴相售,兼以秘书携至,期以元宵左右。如果来,老侄能过梅会一晤之否?(页130。)

按:龙野《考录》将此札同第七通同观,以为作于康熙四十二年。查浦,即查嗣瑮(1653—1734。查浦其号),慎行之弟(参朱《谱》59.15条)。考康熙四十五年(1706)正月初七日(“人日”),先生同查嗣瑮在马思赞处,因雪受阻,同观汉武梁祠碑拓本(参朱《谱》78.1条),所记同此札之预期(先生同查氏往访衎斋)相合,则此札当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二月。先生原拟十九日造访,因雨雪不能成行,则此札必作于是月下旬之内。汲古阁主人,指毛扆(1640—1713),毛晋第三子(参朱《谱》75.5条)。

十八、《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五通

龙山回舟,谓抵硖石必曛黑,是日返里,才秉烛也。咸三来,不相值,怅怅而归。岁宴冗集,复邀鱼酒之惠,俾我春堂生色,谢谢。次孙已采芹,献岁元辰次日,即欲往禾一谢学者。大约初十左右始能过红叶〔药〕山房也。《续大事纪〔记〕》必有以报,第刻下心烦意乱,未及检查了,亮之。素村并致。醧舫手复衎斋主人。小除日。(页129。)

按:此札所作时间,龙野《考录》未予推定。小除日,即小除夕日,除夕前一日。龙山,在海宁,查慎行家在焉(今袁花镇。镇北有龙山路等)。硖石,在海宁东北、袁花之北。自龙山至梅会里,水路必经硖石。先生龙山之行,大约即是访问查慎行、查嗣瑮兄弟,且必在归田里居之后。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南归,先生同查慎行兄弟同时在家过除夕者,仅有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四十五年(丙戌。1706)、四十六年(丁亥。1707)。但康熙三十七年,先生同查慎行结伴游闽,八月返里时即已抱疴(参朱《谱》70.51条);是岁十二月十八日,先生以弟朱彝玠卒,经纪其丧,悲悼不止(参朱《谱》70.55条),是岁当无于小除日前南访查氏之可能。康熙四十五年(1706)九月,查慎行“乞假葬亲”[23];是月,先生即同查氏往访马思赞,连榻斋中(参朱《谱》78.22条)。十一月五日,先生致书查氏,托其向马氏借《剡源集》《太仓稊米集》(参朱《谱》78.24条)。是冬,查慎行“葬逸远公暨锺太君于龙山西阡。先生与两弟德尹、浚安焚黄祭告,哀感行路”[24]。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查慎行“渡江迎銮”,买舟渡江,自淮扬抵江宁,达杭州,直至五月送驾于高邮[25]。是岁,先生先于三月十五日,至无锡迎驾,复南下杭州,于四月上旬朝见于西湖行殿;十二日,送驾于五里亭(分见朱《谱》79.7条、79.17条、79.18条等)。其间,先生同查慎行、马思赞等颇有交游,如立夏日(四月五日),查慎行举行樱笋之会,先生同查嗣瑮及马思赞、马翼赞等参与相会(参朱《谱》79.16条)。康熙四十七年(1708)春,查慎行“家居一年,展限已满,州县敦迫就道”,再度入都[26]。在此期间,先生同查慎行、马思赞仍频有交游: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先生跋朱子《周易本义》于道古堂(参朱《谱》79.26条);十二月,同查慎行等共观汉武梁祠碑拓本(参朱《谱》79.49条);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之间),查慎行北上过访,先生因为送行,“送至杉青闸,值风雪交作,诵‘无将故人酒,不敌石尤风’二语送别。”(参朱《谱》80.5条)。综上所考,知自康熙四十五年九月查慎行乞假葬亲、返里家居以来,先生同查慎行兄弟、马思赞兄弟,均频有交游。故先生于康熙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岁末往访查氏,均有可能。检先生康熙四十七年春致马思赞书札,有云:“残年摒挡拙文,中多未安,辄翻阅故籍,眼昏佥甚,终日劳劳,不觉岁聿其除也。土锉萧然,忽荷珍味之贶,全家获一饱矣。谢谢。查田闻改岁即入都,尚思一聚,或□过山斋,未定耳。”(《竹垞尺牍五通(其三)》[27]。参朱《谱》80.1条。)知先生于康熙四十六年岁末,在家翻阅故籍,未尝出门。每逢春节,马思赞例有馈赠,此次则在“岁聿其除”之后,“忽荷珍味之贶”。据上揭小除日书札,先生返家后发现有“鱼酒之惠”,则马氏馈赠于除夕之前。由此可证,先生此次南访查氏,必在康熙四十五年岁末无疑。是岁小除在腊月二十八日(公历1707年2月11日)。咸三,顾仲清(参朱《谱》59.6条),先生弟子。次孙,即朱稻孙,昆田次子(参朱《谱》54.18条)。采芹,谓入府学(龙野《考录》,页129)。红药山房,马思赞书斋。《续大事记》,明儒王祎所撰,以续吕祖谦《大事记》。素村,马翼赞。

十九、《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十三通

查浦返棹,谓老侄必以古林藏书寘怀,第此事图之甚难。而宝藏在前,机不可失,宜贤晜友熟筹之,须载宝而来,庶无失着耳。大小二策,白兄能悉之,其中委曲,得过镇居面商为妙。醧舫手泐衎斋主人。素村不另札。(页135。)

按:龙野《考录》,未推绎此札写于何时。读札可知,查嗣瑮(查浦其号)来告马思赞(“老侄”)欲购曹溶藏书,其意颇决,因写札向先生求助。考康熙四十六年(1707)冬,先生有致马氏书(《竹垞老人晚年手牍(其十一)》),中云:“穗石凂陈甥昭远,请力任交易倦圃书,愚以贤昆友必兴阑,谢之。” [28]知先生积极介入其事。又查嗣瑮于是岁三月,曾同先生过龚翔麟田居(参朱《谱》79.12条),则此札当作于此际。古林藏书,指曹溶(1613—1685)藏书。曹氏曾撰《古林金石表》(参朱《谱》23.3条)。

二十、《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十九通

左顾,虽留信宿,仍未□□□□,研铭究未及书,至今抱歉。今为宝灵通书大幅,寄上。别后尘务劳劳,卒岁奇窘之策,万不获已,求次公通融廿金,余年倘延,尚可以笔墨书籍图报。次公爱我,虽无馀力,亦必恳如数见济,真同续命之膏矣。端力挐舟上控,勿容凝望,感感。外有徽友书目一帋,中亦有可采者,圈出与议值何如?湖菱一篓,颇胜市者,奉噉。醧舫手泐红药主人。十八日灯下。(页137。)

按:此札所作时间,龙野《考录》未予拟测。读此札,知先生同马思赞(“次公”“红药主人”)不久前相聚,且马氏请先生为书研铭等。先生晚境困顿,故有“余年倘延”之叹;由“卒岁奇窘”,知书札时乃近岁末;由致谢马思赞札中“忽荷珍味之贶,全家获一饱矣”(《竹垞尺牍五通(其三)》。参朱《谱》80.1条),知此札当作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二月十八日,且马氏果有援手之举。宝灵通,即马思赞之子马之复(1675—1729)。之复字心阳,号养微,太学生。有《养微诗集》。(宝灵通身份,见龙野《考录》,页137。)先生求助之时,仅能以“湖菱一篓”相奉,其困顿可见一斑。

二十一、《朱彝尊致马思赞等书札》第二十二通

翰至,简《建元考》,中间夹纸条甚多。又《舆地碑目》中有五六则当入,刻下正在补缀。昨见城中有售书,目内有《越峤志》,亦须补抄。且少需时日,竢订正无悮,然后录副本,可无遗憾矣。此书若成,愚意欲募刻之,不敢秘之笥箧耳。《枣林杂俎》二月初旬当录完,容即邮赵。衎斋希致意。醧舫手复咸三年兄。十九日午刻。(页139。)

按:此札所作时间,龙野《考录》未予判定。康熙四十六年(1707)八月二十二日,先生致马思赞信中云:“《枣林杂俎》,正在抄录,不至迟延,容陆续完上,断不遗失耳。咸三处书尚未见面,俟晤后再复。”(《竹垞老人晚年手牍(其七)》[29]。)此札告以《枣林杂俎》可录竣之期(“二月初旬”),当在八月二十二日致马思赞书札之后,也即应作于四十七年(1708)正月十九日。咸三,指顾仲清(参朱《谱》59.6条)。《建元考》,指锺渊映《历代建元考》,先生尝取朝鲜人申叔舟《海东诸国纪》以补之(《书海东诸国纪后》,《曝书亭集》卷四十四)。此书“中间夹纸条甚多”,正先生补缀其书之证。《舆地碑目》,指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二百卷)中《碑志》部分,明人曾辑出单行(凡四卷。参龙野《考录》,页139—140)。《越峤志》,盖即明人李文凤《越峤书》,“皆记安南事迹”(《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六是书提要)。先生有《越峤书跋》(《曝书亭集》卷四十四)。以上诸书,盖应顾仲清之请而加董理,故先期书札以告。

二十二、《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第四通

小婿又持还,述老弟礼遇之优,深荷推分。闻铃下繁剧,时动莼鲙之思。然此时家居甚难,武昌之鱼何必不食,尚宜审计也。愚年来局处,窘况日甚一日。颙望繁阳可以相济,奈音问稀疏。春间已决计入荆,得繁阳信,期以夏秋,有以慰衰老。若竢之不至,秋高不得不鼓夏口之棹。虽意在繁阳,正恐兼累老弟南道之谊。繁阳度时相见,幸怂恿之,早周旋及愚。在愚衰年可免风波之苦,在繁阳亦省礼数之烦,不亦可乎?兹因表弟谭泗友来楚之便,附此。泗友为蘐城表兄之亲弟。伏谒时祈优遇之,谅老弟必能推爱耳。率泐不备。名笺具。四月六日。(冲。)  (愚兄彝尊拜。)(页13。)

按:此札胡愚曾予释读:“此札收信人应当是在荆楚任官的某位友人”,“信中所言‘小婿又持’是朱彝尊的女婿钱琰(字又持)”,“‘表弟谭泗友’为谭吉球(字泗友),谭贞良四子;‘蘐城表兄’为谭瑄(原名吉瑄,字蘐城,又字左羽),谭贞良次子。谭贞良系朱彝尊姑父,故谭氏兄弟为其表兄弟。”“朱彝尊生平中未曾游楚。在此札中虽有入楚之想,却并没有成行。” [30]所论皆确。惟此札作于何时,未能探究。先生晚年,为两孙析箸(即分家)之后,奔波于苏州、嘉兴、杭州之间,以流通图书(编书、刻书、售书乃至贩书)为业,而生计问题,并不容乐观。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二月十八日,致书查马思赞,自言“卒岁奇窘”,欲借二十金,比于“续命之膏”,读之心酸(见上文第二十条)。知先生暮年,窘况愈重。此札亦坦陈“家居甚难”,欲往游依附。度前后数岁四月之行止,此札或即作于此年四月六日。

    以上就龙野、胡愚二氏新近发现并刊布、释读之竹垞书札中之二十二通,予以释证,或推定所作之时间,或补释所论之事实,或以二氏既有释读为基础,作进一步之推绎。但囿于文献难征,书札索解难度较大(例如,龙野《考录》中第十四通、第十六通等,文字较少,释读时即难于措手);本文所释,虽建立在龙氏、胡氏已有成果之上,亦难免有误,尚祈方家及同道不吝是正。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彝尊论学诗研究”(批准号:17BZW118)阶段性成果,入驻孔学堂研修成果。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孔学堂入驻研修学者。

注释:

[1]〔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广师》,载《顾亭林诗文集》(华忱之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34页。
[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八“《曝书亭集》八十卷《附录》一卷”条提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20页。
[3]刘玉才《朱彝尊晚年手牍考录》,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第1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332—342页。
[4]于翠玲《朱彝尊〈词综〉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朱丽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与文学生态——以徐渭、方文、朱彝尊为个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张宗友《竹垞尺牍十通考释》,载《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446—462页;《竹垞老人晚年手牍考释》,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6辑,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298—313页。
[6]见〔清〕朱彝尊《曝书亭全集》(王利民、胡愚等整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7]龙野《新见朱彝尊致宋荦书札及相关问题考释》,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6辑,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314—328页。
[8]龙野《题朱彝尊、查慎行致马思赞等四十九通书札考录》,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7辑,凤凰出版社,2015年,第123—141页。
[9]胡愚《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载《嘉兴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11—15页。
[10]按:本文于所揭书札文字之末,附注原文所登载刊物之页码,以免频繁出注。
[11]〔清〕朱彝尊《竹垞老人尺牍·与龚》,王利民、胡愚等《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九,载《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000页。
[12]〔清〕朱荣等修《秀水朱氏家谱·世系表三》,咸丰三年刻本,《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67册,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115—116页。
[13]〔清〕朱荣等修《秀水朱氏家谱·世系表三》,第115—116页。
[14]胡愚《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第11—12页。
[15]〔清〕邵长蘅《奉酬漫堂先生〈久雨忽晴,喜子湘、心壁道人同日至〉垂示之作》:“江路才晴逢谷雨,客帆沿岸落枫桥。”(《青门剩稿》卷二。)详龙野《新见朱彝尊致宋荦书札及相关问题考释》(页318)。
[16]陈敬璋《查他山先生年谱》,载《查继佐年谱 查慎行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第23页。
[17]〔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1页。
[18]〔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三,第657页。
[19]〔清〕宋荦《漫堂年谱》,漫堂钞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20]〔清〕宋荦《漫堂年谱》,漫堂钞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54册,第230页。
[21]王利民、胡愚等《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九,载《曝书亭全集》,第1002页。
[22]王利民、胡愚等《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十,载《曝书亭全集》,第1004页。
[23]陈敬璋《查他山先生年谱》,第28页。
[24]陈敬璋《查他山先生年谱》,第28页。
[25]陈敬璋《查他山先生年谱》,第29页。
[26]陈敬璋《查他山先生年谱》,第29页。
[27]王利民、胡愚等《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十一,载《曝书亭全集》,第1013页。
[28]王利民、胡愚等《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十,载《曝书亭全集》,第1005—1006页。
[29]王利民、胡愚等《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十,载《曝书亭全集》,第1005页。
[30]胡愚《新见朱彝尊信札五通》,载《嘉兴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13—14页。

相关链接:

張宗友丨朱彝尊事行新考

张宗友: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五)

张宗友: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四)

张宗友: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三)

张宗友: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二)

张宗友: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一)

注:本文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此据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张宗友老师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朱彝尊著中国书法品评著作《曝书亭书画跋》
朱彝尊《风怀二百韵》
朱彝尊:曝书亭
从抄书、藏书 到著书
司图博行的主页
张宗友:《尺牍·事行·思想:朱彝尊研究论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