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作的“红旗渠”游记之二||杜四平
焦作的“红旗渠”游记之二
杜四平


焦作红旗渠在哪里?这可能是大家都疑惑不解的问题。且听我慢慢道来。

修武有一个村庄叫田坪村,田坪村不远处有一个水渠叫“革命渠”,当地老百姓又叫焦作的“红旗渠”。我颇有兴趣,就慕名而来,想一探究竟,解密一下它的奥秘。

2021年11月初,和文友走进了当年修渠人刘全恭老人家里,据刘全恭老师回忆,他当年参加修渠年仅19岁,修渠生活条件特别艰难困苦,一天三顿饭,吃的是蜀黍面馍头,喝稀饭。没有居住的地方,人们都睡在山崖下或洞穴里。那个年代,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没有抱怨,响应国家的号召,兴修水利,克服困难修建焦作的红旗渠。

刘老师说,记得有一次,大家从工地回来,大风过后,看着倒塌的伙房和一大锅蜀黍面汤净是些枯草、柏枝,大家肚子咕咕响,只好捞出草枝吃起来。修建革命大桥时,刘老师能把两袋水泥扛在肩膀上,一步一步攀爬老龙湾瀑布,陡坡有八十米之高,这事说起来没有人相信。

为了一睹焦作红旗渠的真实感受,2021年11月20日,和文友约好上午8点在土门掌村西头山神庙前集中,带着极大的好奇驱车看看革命渠、和两山间的革命大桥和老龙湾瀑布。我和文友从土门掌村西头山神庙出发,沿途过上刘庄村、山底村,向北过山门河,从山门河向西北而行,经过洞湾大桥继续向西北,约40分钟来到田坪村大队,和当地的村民打听革命大桥、老龙湾瀑布后,按照当地人的指引,我们俩人驱车沿着河底向前进。

说是沿着河底行走,其实是一条通往纸浆庄的石河路。石头大小不均匀,过的车辆多了,自然形成的一条高低不平的石头路,路宽仅能过去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小轿车底盘低,会对车辆磨损比较大。

我们车子停在路边后,沿着河左侧山体向前行走,我沿着河右侧山体向前行走,只见两山之间河道最宽约有100米,最窄处约有50米,听一位三轮车拉柴火的大哥说,田坪村革命渠长12.5公里,1969年农历二月初二开工,1975年竣工通水,至今还用水渠里面的水。我们沿着河底行走约30分钟,就听到有水流潺潺的声音,接着就看到两山间的石桥下老龙湾瀑布,清澈见底、瀑布下水流的形状好似一个大写的人字。抬头望,只见上面横跨两山有一座全石拱大桥,老龙湾大桥总长58米,主拱跨度14米,拱高4.5米,大桥正面镌刻着革命大桥,革命与大桥之间有一颗红五角星,背面镌刻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遥想在那艰苦落后的年代,修建难度有多么大,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只能手搬肩扛,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造就不了这样如此伟大的工程、壮观的工程,这也是老一代人艰苦奋斗战太行的真实写照。我们走一会儿,我们就会停下来歇息,被这座革命大桥所感动,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见证,更是大自然的美丽画卷!

因为这里没有开发,游客很少,三五结伴而行,只有山民采韭菜时,会来到这儿,一些根艺爱好者来这挖些雀梅根、黄栌根等,还有移栽移栽黄栌树、鬼见愁树、榔榆树等盆景。向里又走约半小时,我们沿着崎岖山路,拾阶而上来到革命大桥,站在大桥上,大声呼喊,“我们来了,红旗渠!”,桥东侧有两块石碑,上面是毛主席的诗词《水调歌头 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桥西侧有一块石碑,上面是毛主席的诗词《送瘟神》,两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我们俩吟诵了一遍毛主席的这三块石碑上的诗句,在革命大桥上吃些自带的吃物,喝瓶自带的矿泉水,中午这顿饭就算解决了啦!

我们沿着革命大桥上的水渠向西走,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渠向前走,大约有30分左右,我们俩看到一座山,山腰处有一处团结洞,水渠从洞中穿过有15米长,洞高约2.2米,宽约1.5米,由于沟渠中没有水,我们下到水渠中向前进,沿着水渠返回至田坪村大队,我们一路说说笑笑,回想今天收获满满。

黄昏时,我们开始回返。人走在山上,看到一座座高山被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渠缠绕,造福人民,真佩服那个年代的人民,不图回报,不图名利,真是不虚此行。我们俩带着刘老师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革命渠精神、和吃水不忘当年修渠人的愿望,感到今天的红旗渠,是多么需要大力宣传,这里无疑也是一种红色教育宣传的阵地。有时候,仔细想想,对于旅游方面,这里也是一块被人们所忽略的风景。而林州的红旗渠红红火火,能广为人知,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简介:
杜四平,偶尔写诗,偶尔阅读,偶尔旅游,一个不断行走的人,诗意和远方就是生命的意义。

杜四平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焦作的“红旗渠”游记||杜四平

土门掌:一个神奇美丽有故事的山村||杜四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水有记忆
“五一”之行寻访红旗渠 -- 秋趣的一起游博客
《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本意造福百姓,为何却遭村民不断告状?
半夜悄悄渡河,炸毁红旗渠——1992年河北省与河南省的漳河水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