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4)历史性的对接

  历史性的对接

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公元2012年6月24日,在浩瀚的西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东经141度58.50分、北纬10度59.50分,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正式冲击7000米深度。早晨6时30分,大雨如注,海浪翻飞,现场指挥部和临时党委在功勋卓著的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值勤甲板上,冒雨举行试航员出征仪式。

夜幕还没有完全退去,明晃晃的甲板大灯亮如白昼,一条写有“中国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试航员出征仪式”大红横幅格外光彩夺目。从200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2012年第四年海试,这句“7000米”早已耳熟能详了,经过了种种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终于将在今天成为现实了!

指挥部和临时党委的所有成员,身穿蓝色的海试队服,头戴安全帽,整齐列队,久久注视着那横幅上的十几个大字,感慨万千,神情激动。三位重任在肩的试航员:“蛟龙”号主任设计师、首席试航员叶聪、中科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开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波,站在队前,左胸前的五星红旗标志分外醒目,映照着他们年青的脸庞一片红光。

仪式由刘心成书记主持。

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向即将第一次冲击7000米(总第49潜次)深度的三位试航员做了简短动员,随即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

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成员与他们一一握手、紧紧拥抱,此时没有了言语,只是用手在背上重重拍了几下。这是重托,也是祝愿。

三位试航员健步登上维护平台依次进舱。主驾驶叶聪最后一个进去,特意回身招了一下手,显示出一定要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雨虽然很大,但所有送行人员没有撤离现场,各个岗位继续按照部署开展工作,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

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拆除限位销、挂主缆、起吊、A架外摆、挂龙头缆、布放入水、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漂离母船尾部。不远处,“海洋六号”船在担负警戒任务。

自从5000米海试开始,新闻媒体公开报道“蛟龙”号情况以来,为了统一口径,海试队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由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代表现场指挥部做发言人。现在,他第一次向随船采访的媒体记者权威发布:“'蛟龙’号7时29分入水,7时33分建立声学数字通信,现在正以每分钟41米的速度下潜,潜水器设备正常,试航员状态良好。”

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10OO、20OO、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的心情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漂洋过海,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可变压载、推力器等遭遇深海高压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哽咽、泪水、走麦城交替出现,鲜花、贺信、掌声一路同行。当想到……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了。10时05分,刘峰总指挥提醒道:“老兄,该做第二次权威发布了。”

“好,”刘心成核对了一下数据,清了清嗓子,对记者们说:“'蛟龙’号于10时04分下潜到6000米深度,目前以每分钟35米速度下潜。潜航员叶聪报告设备正常,人员状态良好。”

指挥部鸦雀无声。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晴,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 “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久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三人深潜的新纪录诞生!刘峰与刘心成情不自禁站起来,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久久没有松开。

总指挥眼睛又一次湿润了,而临时党委书记则强打精神、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因为中央电视台正在视频连线直播,他要时刻发布新闻,让公众看到“蛟龙”号海试团队敢于斗争、勇获全胜的精神风貌。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九”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宫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如果同一天成功,那将是中国人创造的“上天入海”的两大奇迹!

激动人心的一刻说来就来了!

11时25分---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9时07分,深海中传来了主驾驶叶聪的报告声:“'向九’!'向九’!'蛟龙’号于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9时07分,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成功坐底。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好啊!这是中华民族昂首挺胸的时刻!这是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一天!47年前的1965年5月,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在一首词里展望的梦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竟在今天变成了现实,全国人民、世界华人,乃至五大洲的朋友们怎能不欣喜若狂、无比振奋呢!

刘心成激动地声音有些颤抖:“大家都听到了,我就不用再发布了。刚才,我们的'蛟龙’号创造了历史!”

现场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海洋报记者谁也没有抬头,只是会意地点点头,双手飞快地敲打着面前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在第一时间将这一重磅新闻发布出去。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蛟龙”号深潜7000米和“神九”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的消息时,有一段航天员祝福潜航员的报道:只见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身穿蓝色航天服,胸前印有同样鲜红的国旗标志,飘浮在天宫一号轨道舱内,由指挥长景海鹏代表三人一字一顿地说:

“我们三位航天员向在太平洋下潜7020米深度的深潜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表示祝贺,祝愿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由此,中国两大高科技新成就随着电波传遍全世界。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无不感到由衷的自豪!原来,经过中央电视台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联系,潜航员的祝福被及时送到远在太空飞行的神舟九号飞船上。景海鹏等三名航天员,心领神会,也在第一时间做了回应,传回地面的指控中心和中央电视台。

这是历史性的对接!在7020米海底的中国潜航员与远在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互致祝福、互相激励,意义非同寻常,影响波及世界。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精神和士气,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地位,令全球友好甚而不友好的人都刮目相看!

那么,这绝妙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是刻意所为呢,还是纯属巧合?事后,曾有许多人就此一事问询海试队。实事求是地说:既不是刻意,也并非巧合,而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成果!

自从“蛟龙”号来到马里亚纳海域实施7000米级第一潜之后,海试团队又在6月19日由唐嘉陵、于杭、张东升小组执潜,进行了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6965.25米,完成了近底巡航、均衡、定深航行、灯光调试、摄像及海底微地形地貌测量、三次坐底、沉积物取样、水样取样、布放标志物等作业。标志物上印着“中国载人深潜   蛟龙号  第47次下潜”字样。坐底地点与计划完全吻合,说明了“蛟龙”号水下导航、定位能力十分优秀。

然而,这也给外界带来一些不解和疑问:为什么“蛟龙”号都到了6960多米,就差几十米了,不去冲击7000米深度呢?难道是潜水器出了问题,还是海底不适合继续下潜?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是认为错过了一个一步到位的好机会,令人遗憾和惋惜。

实际上,这是根据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批复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方案”,稳扎稳打,有意而为之。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现场指挥部决定举行一个媒体通气会,说明详情,以释悬念。

会议在“向九”船会议室举行,由新闻发言人刘心成书记主持。刘峰总指挥首先通报了第三次下潜计划,而后解释说:“为什么没有直接潜到7000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海试领导小组批准的下潜计划是4+2,即4个有效潜次,两个备用潜次,按照5000米、6000米、7000米顺序进行,前三个潜次都不过7000米,我们完全按照计划执行;二是在6000米深度有200多个项目需要测试、试验或验证,第二次下潜时可调压载系统和高度计就出现故障,未能通过测试;三是7000米下潜前需要与北京协调好,可能上级会有一些安排,必须要有计划,协调进行。目前来看,如无特殊情况,我们准备在6月25日第四次下潜时,冲击7000米……”

接着,刘心成补充道:“特别是第二次下潜到6965米后,国内各种渠道不断质疑,综合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替我们没有达到7000米深度感到惋惜;二是埋怨为什么不到7000米?三是认为试验可能不顺利。这些议论说明社会对试验非常关注,对中国载人深潜事业非常关心,也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严谨求实’是我们的团队践行并凝练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我们不但这样说,更是这样做。海试不仅仅是一个深度,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便将来更好的应用。为了排除可调压载系统海水泵控制电路板故障,电力与配电小组工作到凌晨三点,这就是拼搏奉献。我们的团队绝对不允许试验结束了,问题没有暴露而潜伏下来。这些年,我们都是本着这样的科学态度一路走来的。明天的试验还是重复第二次下潜试验的内容,包括对可调压载系统和高度计排故后的验证,深度还不超过7000米,所以请媒体的朋友们把海试团队严谨求实的负责精神和科学态度解读给广大公众。”

第二天的6月22日,由傅文韬、于杭、叶聪小组执潜,实施了蛟龙号7000米第三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6963米,成果更加丰富。海底作业三个多小时,六次坐底,获得三个沉积物和三个水样、两个黑色块状结核和一个生物(透明状海参),拍摄到海底生物,完成了本潜次复核可调压载注排水功能、推进器功能,打开成像声纳、多普勒测速仪、避碰声纳、灯光、摄像机,观察工作情况等试验计划。进一步验证了“蛟龙”号在深海中的优异表现。

试航小组返回甲板前,傅文韬通过甚高频呼叫海洋二所的海洋环境科学家刘诚刚准备一个盆。现场指挥部的人们顿时兴奋起来:看来这回抓住深海生物了!不约而同地奔向了后甲板。轨道车复位后,大家竞相往采样蓝方向涌去,把记者们都挤到外边了。刘诚刚拿了一个样品盘,小心翼翼地戴上橡胶手套,在很多人扶持下,一只脚踩在轨道车上,另一只脚悬空,小心翼翼地从生物采样蓝中取出一只透明状海参,大家赶快举起样品盆。刘诚刚一边放入盆中,一边说了一句:“需要加海水。”

“来了,海水来啦。”众人一阵呼应。原来准备给试航员的礼物—两桶海水,早已摆在潜水器准备间门口了。

当这只大木盆放在大舱盖上后,呼啦啦,一下子围上来很多人,都想看一看太平洋海底的海参什么样子,连拿着台标话筒、扛着摄像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都被挤在外边。刘心成不愧新闻发言人,立即说:“请大家先让一让,让记者们先拍照、摄像,发消息吧!”

“对对……”大家笑着自觉地向后闪身。中央电视台的孙艳、高淼,新华社的罗沙、科技日报陈瑜、中国海洋报赵建东一拥而上,啪啪地拍了个够。

而后,大家一波一波地在大舱盖周围尽情地观赏、拍照。刘诚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板尺,丈量那只透明状海参,足有15厘米长。随潜的于教授说:“它缩小了,在海底是很大的,要是这么小,机械手根本抓不着。”

“指挥部只知道你们在水下发现很多海参、虾等生物,可是还不知道你们已经取到了这么珍贵的生物样品。”刘峰感叹道。

“呵呵,这是我故意不让他们说的,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在水下发现了这个海参,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说一定把它抓上来,傅文韬操作机械手,叶聪在一旁指点,终于抓住了。我们又怕它跑掉,傅文韬一直用机械手压着生物采样蓝的盖子……”

除此而外,他们在海底还采到两个结核状物体,形状不规则,有点像锰结核,具体什么物质尚待进一步研究。根据一般原理,结核状物质只有在海盆地才有,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瞧,虽说这次仍然没有突破7000米深度,但检验了潜水器的各项功能,还采集到非常珍贵的生物和矿物样品,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丰硕的潜次。

同时,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通过视频与现场指挥部交谈。其中刘局长特别说道:“今天的下潜很顺利,向你们再次表示祝贺。有一个事情与你们商量,原来准备在6月25日下潜7000米深度,这一天是星期一,大家都在上班。如果能在24日做,起到的社会宣传效果会更好,当然要以现场情况为准,如果准备来不及就不要勉强,还是要安全第一。”

刘峰看了看旁边的刘心成,答道:“好的刘局长,我们研究一下,争取提前一天。”

由此可见,第一个提出放在6月24日突破7000米的,是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们。不过他们还没想到能有通信手段与太空对话。而远离祖国的海试队,看不到电视新闻,没有手机网络信号,只是通过北海分局信息中心发给船上的国内新闻摘要,知道我国在6月16日成功发射“神九”载人飞船了,其他一无所知。加上海试任务非常紧张,天天都是工作日,没有星期几的概念,也无心关注其他事情。

当晚指挥部会议上,总指挥刘峰传达了刘局长讲话精神,要求大家实事求是,看看到底能不能把第一次下潜7000米深度的时间,提前一天实施?

负责潜水器本体的副总指挥崔维成首先发言:“我觉得可以。虽然目前可调压载有些故障,但只是影响到上浮速度,对其他试验项目没有影响。”

专家咨询组组长于教授接着说:“从技术角度分析,可调压载故障不影响其他试验。目前'蛟龙’号各项设备表现良好,从全局考虑,我同意24日进行7000米下潜。”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赞同。最后刘峰说:“那好,我们就按照24日下潜7000米的时间节点来准备!”

会后,现场指挥部将新方案上报北京,得到批准后,立即通告全队人员。就在这天晚上10点多钟,随船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罗沙跑到刘心成房间,欣喜而神秘地说:“刘书记,我们社里刚传来一个消息:神九与天宫一号太空手操对接也是在6月24日,跟咱们冲击7000米在同一天。”

刘心成顿时眼睛一亮,心说:这太巧了!

罗沙接着说:“我看可以运作一个深海潜航员与太空航天员对话的场景,那将特别有意义。”

“我看行,走,找总指挥说说去。”他们立马到刘峰房间。

刘峰听后也觉得是个好事:“这个想法不错,但直接对话恐怕要首先解决声学通讯问题。小罗,你赶紧把朱敏叫来商量商量。”

朱敏是“蛟龙”号声学系统负责人,更是声学专家,闻言思忖了一下说:“潜航员与母船通话是水声通信,而地面与航天员通话是无线电通信,体制不一样,直接对话在技术上有难度。不过,可以通过航天中心'中转’来实现。”

年轻的罗沙当即表示:新华社、央视都可以承担中转角色。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大家分头准备。

6月24日那天,叶聪怀揣着三位潜航员对三位航天员的祝福词下潜,到达深海7020米时,他就是通过水声通信将照片和语音传输到向九船现场指挥部,央视小组直接视频连线到中央电视台,又被转送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再由他们传送至太空的“神舟”九号飞船。

不久,同样的办法传回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对深潜员的祝福。双方深受鼓舞。这些视频都在第一时间播报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起到了极大的振奋和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永恒的里程碑式的历史佳话。

然而,个别西方媒体也不无夸张地说,“从太空到海底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透明的了!” 话中仍然带有冷战思维的色彩。明明一个科研项目,明明是中国作为海洋大国肩负起了推动世界海洋科技发展的责任,在他们眼里却滋生了无端的猜忌和不安。但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庆贺这一丰硕的科技成果、庆贺这一海天科技发展史上重要时刻。

茫茫太空、幽幽深海,中国人来了!

此时,身在北京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的刘赐贵局长通过视频连线,与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坐底的“蛟龙”号试航员通话了。

他欣悦而激动地说:“叶聪、刘开周、杨波你们好!首先我代表国家海洋局和海试领导小组,对你们成功下潜到7020米深度表示热烈祝贺!我们一直在关注下潜过程,感到激动和自豪。通过媒体报道,全国人民都在关注你们。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下一步的试验中取得更大成绩,确保海试圆满成功!”

叶聪代表三位试航员回答:“我们在7020米的海底,听到刘局长的讲话很清晰,感到很亲切。我们在坐底期间进行了布放标志物、取水样、照相、录像等作业。三位试航员状态非常好。我们为'蛟龙’号感到骄傲。感谢各位领导和关心、支持深潜事业的朋友们!”

通话也是“中转”直接实现的:北京的音视频通过卫星传输至'向九’船指挥部,朱敏研究员在喇叭前放置一个话筒,将音频调制成水声信号发送给'蛟龙’号,然后再还原成声音,音频转换的质量和效果都很好。

“蛟龙”号在水下进行两次坐底,取得两个非保压水样和一个保压水样,布放了标志物。返航途中进行了可调压载系统复核,注排水功能正常,完成了预定试验任务,于17时26分浮出水面,18时12分回收至母船。试航员出舱时,展示了带到马里亚纳海沟的国旗,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一片闪光。

值勤甲板的横幅已经更换为“中国载人潜水器下潜7000米试航员凯旋仪式”。刘心成书记主持。叶聪代表刘开周、杨波大声报告:“我们三位试航员完成第49潜次试验任务,成功下潜到7020米深度,安全顺利返航,向你报道!”

刘峰总指挥说:“你们辛苦了,欢迎你们,感谢你们!”

刘心成宣布:“向英雄的试航员们献花!”

《科技日报》女记者陈瑜穿着连衣裙,手捧鲜艳的绢花,在一片响亮的掌声中,分别献给三位试航员并与他们拥抱。'向九’船陈崇明政委把已经打开保险的香槟酒递给试航员。他们拔出瓶塞,奋力摇动,酒花喷薄而出,洒向队员们,洒向海天之间。 

18时49分,身在北京的刘赐贵局长通过视频连线,宣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发来的贺信。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参研单位,全体参试人员:

欣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到达7000米水深,实现了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这标志着我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意义十分重大,谨向参加蛟龙号研制和海试的所有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严谨求实,拼搏奉献,圆满完成各项海试任务,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2012年6月24日

电视直播,加之随船采访媒体的连篇报道,使“蛟龙”号突破7000米试验的成果迅速传遍全国、全世界。除了中央领导人的贺信之外,各单位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贺信贺电雪片似地纷至沓来。

从6月24到26日,计有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市、天津市、青岛市、厦门市、珠海市、深圳市、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外交部、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集团以及各参试单位,可见“蛟龙深海”与“神舟飞天”一样,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叶聪、杨波、刘开周三位试航员一夜之间,名扬神州大地及海内外。尽管此前四年内已有数人乘载“蛟龙”号成功下潜深海,但真正突破7000米深度是一个节点、一个里程碑。多少年过去了,人们说起“蛟龙”号,往往会想起到达7000米的一瞬间。

当然,选择他们三人完成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指挥部有意为之的。叶聪是中船重工702所高级工程师,“蛟龙”号本体组主任设计师之一,首席试航员;杨波是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蛟龙”号水声通信系统设计师之一,试航员;刘开周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蛟龙”号控制系统设计师之一,试航员。他们来自研制中国载人潜水器的三个主力单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就像战争年代胜利者举行入城式一样,由最有代表性的部队打头阵、率先开进,享受人们的赞美与欢呼。

  三位试航员表现出色,不辱使命,也是整个“蛟龙”号团队的代表与象征。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第四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三章:“蛟龙”公众开放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2)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尔文”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3)新海权时代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五章:钻进“蛟龙”过把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2)吹响深海集结号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3)退休“老帅”再出山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4) 有志男儿聚无锡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5) 总体组牵动海内外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7)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七章:“蛟龙”科考开门红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2)海试第一潜:“下不去”与“联不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3)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4)拳拳赤子心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6)国庆60年:深海的献礼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九章:科考应用建奇功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1)再别母亲港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2)“海试大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3)又一次“走麦城”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4)“目标吉野,冲!”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5)与“蛟龙”一起成长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6)深海警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7)五星红旗在海底飘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8)世界瞩目“中国龙”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一章:半个世纪蓝色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1)先辈的旗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2)坚强的“战斗堡垒”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3)告别祖国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4)“老轨”和他的兄弟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5)“蛟龙”打游击:奋力一搏5000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6)惊心动魄的一幕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7)搏风击浪看“蛙人”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8) 海之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三章:太平洋上看日出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一  “蓝色海洋·你我同行”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2)7000米级第一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3)“蛟龙”守护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二次坐底 深度为6965米
7000米
"蛟龙号"再次入海挑战7000米极限 专家详解下潜过程
中国8人完成7000米级载人深潜 全球共11人
蛟龙号7000米首次下潜再次推迟至明日进行|蛟龙号|潜水器
中国“蛟龙号”第三次下潜 成功抵达5188米海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