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宵风俗唠天神||彭林家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元宵风俗唠天神

彭林家

嚷喳喳,棚灯搭;人娇娃,道明道,正月十五月吟花。云起灯笼,燃放焰火,过了春节就是元宵节喽。第一个月圆之夜,大街悬挂的月半,小巷结彩的月望;观灯,观出除夕之前的活观音;猜谜,猜出初一之后的太一神。瞧!三三笑语盈盈,五五凤箫声动,远见近步,将元夜的活动推向九霄八方。一曰天始于元,曰地初于宵。《说文解字》云:元者,始也;宵者,夜也。想想晚饭到睡觉时段的宵中星,酉戌时辰,属鸡属狗,天下休舍矣。年年月月,玉壶光转;渐渐将小正月的眼睛长出绿芽的春天。

元夕灯节,霄见花朝。《岁时杂记》记载,因循道教的陈规,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天上的日月星连珠,人间的年月日始初。天官赐福而燮理阴阳,地官赦罪而化生万物;水官解厄而收贮归仓。上下和合,仿佛让我们走进宋太宗时代,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一种落落明景照九隅的气象,将三光的春色灵动南北东西的烛焰;偶尔噗呲一笑,恍惚日月的心灵,悠然洞照一身;顿感“浮元子”的仙果;一股元气的芬芳徐地扩散,灵光着和美的灵光。尝一尝,那南方包的汤圆,那北方滚的元宵;一包一滚,裹着的性情将“五灵夜烛焕八区”,诱来“子存内皇与我游”;嘴里唱着闹元宵,心里想着月正圆,心空驰骋,任凭天下故里的根性缀满节日的花灯,悄悄地,为你飘逸着神灵驾驭的云朵……

花灯尼玛阳谷照,达瓦星辰月色寻。然而,这种民族

情结,自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从昏达旦,至晦而罢。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早已有了变化。试想,日、月、星的位移变化,无不是关联着太阳(火)、月亮(水)、星辰(宿)的裙带之象。所谓火气之精者为日,太一生水者,乃上气之天,下土之地;而二十八星宿的年月日,接应着天与人的合一。天道人事,龙首蛇身,自从盘古的涅槃化十二祖巫:后土,共工,祝融,帝江,玄冥,强良,烛龙,句芒,蓐收,竖亥,奢比,天吴。《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巫”。在那个时期,代表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力量,而且是一种无形的信仰。人们都相信“巫”能够带领自我战胜恶劣的生存环境而繁衍生息。十二祖巫中,以后土巫力最为强大,可操纵幽冥的世界。因此说,对于土地的遥拜而衍射出对“火生土”的形象,口耳相传,追忖大巫的祖先。当时间搁浅三皇五帝的视野,由于原始生产力低下,无力对抗大自然,导致先民众产生了一种图腾的敬重;为了驱逐凶禽虫兽的恐惧,在乡间田野持火把、扎灯笼,慢慢衍生为驱魔降福,祈祷收成的心愿。

据说,有一年,猎人意外杀死了迷路而降落人间的神鸟,天帝震怒,下令天兵把人间的人畜财产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着红尘受难,就偷偷下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无辜的百姓。于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每户人家吐放烟火,天响声震,人间一片红光火海,天帝误以为凡尘都被烧光了。如今,西南一些地区,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稻作发源地之一的万年,多少年来,也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以期丰年;汉代开始,隋、唐、宋更是风靡云涌;无疑,都是一种人道无力而借助天道的内心折射。

譬如,火把节 也叫星回节。《礼记·月令·季冬之月》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星回”一词源自白语柴火。先民崇拜一个火神,就与天空中以“火”而命名星辰族团。如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族。《管子·轻重篇》说:“炎帝作钻燧生火”。如此对火神顶拜,都是以颛顼氏的后代祝融为火神原型。流派上,无具体来历的称南方火帝君,或种火老母;有来历的则直呼其名,如彝族的阿依迭古,凉山篝火历时三天三夜的都载(迎火)、都格(颂火)、都沙(送火),唱着“都则朵洛嗬”的歌调:祭火——祝愿——歌。显然,这种原始民族心理与火的自然代拜,天神与地神争斗,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和庄稼生长。稻都万年每到元宵前后,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做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浇上油,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小孩则打着稻秆灯,三个一伙,四个一群,嘴里哼着:大门大大开哟,一对元宝滚进来……一个“滚”字的臆说,渗透着狂欢化的民俗心理,为血脉的遗风寻找“神”的现实具象。

如果说最早的天帝莫过于开天大神——盘古。那么,开天后死亡,精气神化为女娲、伏羲、神农。才有:天圆为女娲执规象征天,地方为界伏羲执矩象征地。盘古孕育出三大神兽:帝俊、太一,羲和。后来,帝俊与太一成立天庭,之妻羲和变成日神,帝俊称为天帝。而这种节日庆祝的最初天神便是人类潜意识的心理结构;但是语言的疾病滋生新神话。天,是周朝正式出现玉皇大帝——昊天上帝,主宰宇宙星辰。《通典·礼典》:“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帝、老天爷是中华民族的神话,不依托于某一宗教存在,却为历代统治者的正典祭祀——天帝,众星拱之。由于星座的位移而形成古今岁差,其中北斗七星和天桔星等,都是三皇五帝至秦汉时代的拱极星,天皇、地皇、泰皇皆有五帝五方神的属性。如耍龙灯,一种大型歌舞就出现过龙头鸟身的扮演形象,六条蛟龙互相穿插;源自于黄帝为纪念召集天下的鬼神,而做了一支《清角》曲子,反射着人们潜意识对神话的追本。

东汉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 汉代纬书称六天,即昊天上帝可代天,五方上帝则不可代苍天。在五行人帝中,四面天帝,各监一方,掌后土的土神,手中一绳,寻约八方的黄帝——中央天帝含枢纽;而辅佐大臣有东方太昊,木神句芒,手中一规为青帝灵威仰春神;南方炎帝,火神祝融,手中一秤为赤帝赤熛怒夏神;西方少昊,金神蓐收,手中一曲尺为白帝白招拒秋神;北方颛顼,水神玄冥,手中一秤锤为黑帝汁先纪冬神。然而,当星座进入奴隶社会,《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如烧镫、踩高跷,就是高顾遐视的映现喽。《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那么,这种用木杖捆绑小腿,迭相抛出七剑的内心视点,象征着智慧耀眼的自由,反刍着对主日天神太一的向往。太一,泰一、贵人,帝王也。帝星位于紫微垣,亦太乙之坐;为北极五星之最明者,而其原形,秦时称为太皇,也就是东夷的祖先和洪荒时代妖族首领太昊(太皞),即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伏羲:百王先、三皇五帝之首的人皇和人文始祖;嗣后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由龙变为凤凰之鸟图腾。相传伏羲是儒家继承商周的礼制,五德相生,周朝把自家的先祖后稷尊为上帝。帝或上帝在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伏羲后裔属地渐次迁徙,战国时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融入华夏,图腾也在禅变;唐宋以后均已越出拱极圈的范围,便也是一种象、数、理的变化。

圆月是日落后不久的天然气象,如梦如幻的时刻,从东方冉冉升起的图案,交错着忽明忽暗的宇宙,恍惚烧灯以外的焰火,比拟着种种杂耍技艺的表演,总会给人想象的空间营造无边无际的神话。

《史记》中的“神话”大都是图腾崇拜的真实反映。这种先秦的道家集体潜意识,只是一种学术上的派别观点,如老庄学术著作,虽然不是原始宗教的经典,但秦始皇崇尚采丹炼药,入海求仙,融合了巫术、祭祀、民俗、神话及各种方术而达到成仙的目的。因此,相沿的古俗从封建专制的秦朝开始,元宵节燃灯则是来源于道家的太乙真人(太上老君的师侄)了。太一,即老子所说的道所生之祭祠。道者,一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天龙座为十二神之主,降祥赐福,解险扶危,顺布者吉,逆布者凶。《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东皇太一当时就是各国诸侯祀奉的至高神。如战国楚地信仰的太一神,无形形象,受天帝保佑,不准民间祭祀,像屈原笔下的《山鬼》就是太一神的属下,离忧哀怨,这也导致了东皇太一神在民间的没落。然而,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隐语”游戏,就是那时候猜灯谜的萌芽呐。

《五行大义》:人皇为太一。人皇伏羲,天水故里是诞生地,淮阳故都是长眠地。“皇”的原意是神祇,神性略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天皇、地皇皆神祇人物,惟泰皇(人皇)是现实的真实统治者,与天皇、地皇并称盘古之后的三皇之首。所以王绾、冯劫、李斯皆曰泰皇最贵;也是秦汉时流行的三个太阳神的崇拜,并把人皇太一提高到至尊的地位。如今,每逢元宵或除夕,淮阳民俗既崇鱼龙或猪龙,又崇鸟凤或鸡凤,不论红白之事,龙头凤尾。祭贡时,摆上鸡(领魂)、鱼(鱼龙),猪肉刀头(猪龙)、四个馒头(上圆下圆)。祭品是图腾崇拜的无意识折射,而历代的典祀是反映一个民族风俗的宝藏。自秦汉至明清都对伏羲钦崇。不过,先秦还有将太昊、伏羲等神合并青帝一说。如周代时秦襄公西迁建国,祭祀西方之神白帝。尔后,秦宣公祭东方之神青帝。汉初刘邦又加祭黑帝。汉文帝时,从祭五帝庙被方士所骗到一心治理朝政,为纪念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每逢元夜必出宫与民同乐,凸现“文景之治”的盛况,闹吖吖的这一夜就叫元宵;促使汉文帝成为下令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那万盏灯火的元夜,却为司马迁的笔端举起了历史意义的口碑。

出门赏月放灯,喜猜灯谜,猜出映蔚的精巧,谜入人流如织的多彩,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高潮着娱乐的心灵驰骋……

 汉武帝时,由于社会得到恢复,削弱诸侯王势力。政治上,五帝崇拜缺乏至上神的观念,这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一;于是在五帝之上重现了新的太一神。功能上,救苦天尊誓愿度人鬼亡魂的孽障,旨在祛兽扶善而其返朴人性。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设太一坛,以五常为辅,祭坛度幽冥的太一,成为汉朝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中所尊奉的上苍;倡导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被后人视作崇祀天神的先声。如东方朔的一句“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让占卜求卦的精神寄托,成全元宵姑娘,为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武帝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太一神君,挂灯放烟火,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汤圆叫元宵或元宝。为我们的“浮元子”嚼味,衔起了那个年代的新奇昂贵食品。无疑,历时三千多年的追念,神的无形随着时空需要禅变。如同《淮南子·览冥训》所说:伏羲、女娲不设法律制度却以至高德性而流传后世,便是虚静无为纯粹专一的境界呐。

东汉初期,汉明帝弘扬佛法,适逢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蔡愔又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摩喝陀国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僧史略》载,佛祖降伏神魔的示现神变时,西方的12月30日为东土的正月十五日。于是乎就敕令在皇宫、白马寺燃灯法会,祭天金人,以示礼佛;让无量火焰化作佛祖威神,照耀无极;令士族庶民挂灯,观佛表佛,百千灯明忏悔罪,无意成了赏花灯的创始人。而那本土影响力的扩大,推动风俗的吏治清明,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如狮子本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从西域佛教传入中国,那打滚的的头身、抖毛的后脚和引狮滚球的视点;为一幕幕文武双舞的温驯和凶猛,步步蹬高的方向,彰显明章之治的时代。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汉书·乐志》是“象人” 便是狮舞的前身,有的提到汉章帝、三国起源,流行于南北朝就莫衷一是了。

东汉中后期,便开始了黄老道徒:于吉、张道陵、张角、葛玄等纷纷创立道教分支。东汉末张角受 “黄老”的影响,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给人治病来为布道,自称是大众先觉的大贤良师,让生病或忏悔的人,将其姓名及悔意写在三张纸上,置于高山、埋入地下和沈入水中,成为天、地、水三官的最早的渊源。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而被称为上元节。在紫微斗数全书中称:“天官星,戊土,阳土,主显达大贵守于身,因此也叫天官紫微大帝。三官大帝为道教最早供祀的神灵。道教虽然奉三清为至高神,但也只限于道教。上元节吸其信仰拜天官唐尧赐福,而真正的原因是它处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元节(盂兰盆)祭祀先人,地官虞舜清虚大帝赦罪;下元节(完冬)祭祀祖先,水官大禹洞阴大帝解厄。如天成地平,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则是三官合一的后话了。但灯节对应的是天,请来的是神;所以道观内外,信道男女,都要吃三官素,办三官斋,映现出神明是从自然奉祀衍化成灵魂崇拜的人性化。在道教的神格中,三官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的神只。张陵创立天师道祷祭天地水三官;使《上三官手书》成为治病的经典。汉魏时,东汉佛教的传入,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等。六朝道教兴起,道拜三官;两者文化激烈碰撞,迁都洛阳的移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驱使汉魏之后推动元宵节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兴盛的天地水三官神,则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三为一。南朝上帝叫玉皇道君、高上玉帝。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道教把“三元”合为天、地、水三官,成为人生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而达成民众的崇敬。如逐鼠民俗,始于魏晋。丝绸业兴盛,养蚕人家怕老鼠在夜里把蚕吃掉,就用米粥喂老鼠而不吃蚕,占卜蚕桑则是迎接紫姑祭厕神的到来了。隋朝时,土地庙的上司城隍神如同现管的玉皇。今之城隍,盖即古之水庸。祭祀水庸者:庸训为墉,城也。水训为池,隍也。从三国到宋代,如唐未正式祀典城隍;从抽象上帝到具体姓名,如宋代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道教称之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如成人之美的杨素,府中有一歌姬乐昌公主,把一面铜镜摔成两半,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约定夫君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到破镜终重圆。

花灯寄寓着现实与理想的超我神性世界,编制的形象,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出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

唐宋时,风俗的传拜,三元节视为道教的大庆。唐以前上元燃灯岁不常设,唐时三元节的放夜放灯,却不独是上元日。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史记记载,“灯节”之大兴,典出唐代。李渊奉李耳为始祖,道观林立而成为国节。长安城内,制灯挂彩;从十三上灯夜到十八落灯夜,往往一灯之费,动辄万钱;怪不得炸元宵宛如油画明珠。北宋时,真宗为了掩饰“檀渊之盟”的耻辱,谎称有玉皇入梦,便开始吹捧玉皇大帝。的是,道教三大派别统一尊主神位,体现出哲学意义被道教化用,而名字犯忌的田登,把“灯”改成“火”,演出了一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添丁史话。到了南宋,宰相贾似道为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把谜语悬之彩灯上,供人猜射,而这种“猜”的灯虎情结,就是心灵深处浮现到意识里,以某些特定形象,表现种种英雄意象的天帝:如六御玉皇大帝和太乙。汤圆的起源幻化着“乳糖圆子”的仿照,大概就是太乙前身的别念。虽然对昊天上帝的形象进行再一次设定,但在道教内的地位不再是至高神。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天官喜乐,下尘界,校定人之罪福,如同杭州民间用作福消灾的吉利话——天官赐福。宋明以后三清四御的确立,三官神的职掌范围而有所缩小。宋代寺庙中供奉韦陀菩萨,护法助人,报本返始着人性本源的传统。明代时,各地有三官殿、堂、庵、庙等。每逢三元节,都要到庙宇祭拜。其元宵称为糯米团子,象征不分离的忏悔自我,祈福心结的释放。朱元璋规定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大街小巷悬挂涂抹各种人物的五色灯彩;由于“淮西妇人好大脚”的谜语,误解暗讥皇后马氏而狂杀金陵一条街,时为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明清时,如北方的走百病,结伴而行,见桥必过,是“百冰”的谐音,叫游、散、烤百病,消灾祛病,也都是接受三官的洗礼。至于民间信仰十二老母的罗教,来源于儒释道的揉合,虚静着无为的真空家乡,回归无生父母的身边。清代时,天官赐福的年画,携带五童子和吉庆鲤鱼灯,多种多样。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归持灯笼, 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民国时,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想复辟登基又怕人民反对,一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就提心吊胆,于是将元宵改为汤圆或粉果。近代,天官和文昌帝君、南极仙翁合称为福禄寿,象征三星在户,就是对远古星辰的驰念跪拜。

那么,这种记忆的神根,也渐渐地复活着民族的神天:盘古—后土—炎帝族—祝融—帝俊—昊天上帝—伏羲—五帝—太一—佛祖—天官—弥勒佛——城隍神—太一泰皇—玉皇大帝—韦陀菩萨—三星等等。一目了然,不同的时代具有天帝不同名称的神灵;无论是猜谜射覆的内心情结,还是过桥摸钉的民族结构;一尊尊历代的天神,一个个时空约定的俗成,神话着为民做主的依赖;犹如击太平鼓的音符节奏,一声声,一咚咚,都是将疾苦的体恤顶礼着无边的膜拜。然后,踩起远望的高跷,耍起生命的狮子;当泊来的洋节趋之若鹜时,觉醒的一刹那,也许淡忘的传统性情,那“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神性自我,依然会洞悟着科学文明远离了对自然的敬畏;所以,不管如何变迁,欢腾的黄河长江,依旧在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当拈花一笑的回眸,为自家屋檐、树杈悬挂的油盏,目送着孔明灯的旧时回放;一阵阵,飘动着我们红红火火的剪影、鸾影、写影;那凸映红尘的神光,或者叼着通宵达旦的元宵,不经意,天神的你我桃花眼,便中国最美最痴的情人节!

        2018年2月23-3月2吉林元宵节  


作者简介:

彭林家,聋龙天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美学作家、著名评论家,2017年中国诗坛实力诗人,出版文集多部。作品散见于《诗刊》《词刊》《散文诗》《中华诗词》《人民日报》等100多种国内外报刊。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414

扫描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感谢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元宵节有趣的事
元宵节的“元”啥意思?正月十五为何要吃“元宵”?
元宵节其实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政治符箓之国君佩符
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精选10篇)
【节日】元宵节(完整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