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时的家乡水||刘保学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

儿时的家乡水

刘保学

太行山南麓,山脚下的一个村子----上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儿时家乡的水,家乡的水清澈、透亮、碧绿、甘甜!

村子北边离村有一里余、两里地的是上秦河,村南头是下秦河,东有一条人工机井河,三条河流环绕在村庄的周围,河水灌溉和哺育了村子附近转周围那一片片大大小小的村镇。从村庄生生不息的三条河流里,使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大堰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翠竹环绕的村庄晨曦初照。虽不能说是“家家溪水绕户转”,但条条街道各家各户的院子门前都要有潺潺小溪流过。在离门前小溪近些的,或是在小溪的上水头,“上水头”指的就是在从流入小溪的水源头近些的人家。一些家庭主妇和较大些的孩子们,会叮叮当当地提着水桶拿着水勺来到门前的小溪前汲水。她们一勺一勺地将小河中的水装满水桶,或担、或抬、或提地,将水运到家里倒入水缸中。

“水缸”这是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都要有的陶瓷的储水器具。这样,如此往复地来回要跑上两三趟,一直将家中的水缸提满为止。以此水,为上班或是为上地干活的人们做早餐。那个时候的河水做早餐!?现代人听此说就有点儿不可理解。俗话说,“水流百步净!”特别是清晨。这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在那个少有工业污染的气息,就有了来自原野上的大自然的浓浓的气息了。河水亦是如此地纯清,洁净。

水缸的由满到空,由空到满,生活如此日复一日。除了来自门前小溪的汲水,而主要的则是来自村中的几口水井了。全村在儿时的记忆中,也只有北堂门一眼水井、南街中段一眼水井、后街中段一眼水井。村子中间也就分布着这三口水井,犹如村子周围的三条河流。如此村子里就有了这,三口井水又三条河水。

在水井取水,早、中、晚餐时间,人们会按“先来后到”的次序排队。排上队后,将一只水桶哗啦哗啦地绕来緾去地,套在水辘轳的铁葫芦链上。铁葫芦链,如没有套过的还真的是一下子不会套或套不上去。套好铁链,然后下到约有十多米的水井深处,水桶随着铁葫芦链的沉度下坠到水中至水满桶后,再摇辘轳上的铁葫芦链带水桶上来,倒在另一只水桶中。在后边等的,如有老人或是较小的孩子,已套在铁链上的水桶主人,会把摇上来的水桶水倒入这些人的水桶之中。

到水井汲水,要如此反复两次到三次,将两桶水装满挑回家倒入水缸,一般家庭的水缸都要盛两三担水。在炎炎的夏日里,从田野里劳作的农人能滋儿、滋儿喝上一口家乡的水井新汲上来的井水,那是最为得劲的幸福时刻。我们那里对新汲上来的井水称之谓:“拔根凉!”,那是满可以和现在的冰激凌相媲美,甚至有天然美的味道。

再有一眼水井就是在当年村西北角上的“西宅”家里了。西宅家那可是旧社会的大户。西宅家院落里,里里外外有几进几出的几套院子,高高的楼房,雕梁画栋,宽大的过厅。我和村里小伙伴们的小学六年的读书时光,就是在此院落里完成的。

在那个年代,洗衣服用水时,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三三两两,唧唧喳喳地一路笑声满天,或带上碱面、或是肥皂、或在树上摘下来的皂角。再后来大都是用洗衣粉之类的洗涤用品,挎起盛有衣服的竹篮,提起洗衣盆以及木棒槌,来到村边的河沿浣洗衣服。

有的还会在河边的树上拉起绳子,随时晒上刚刚洗过后的衣物,随风摆动的花花绿绿的衣物,伴随着姑娘们的欢歌笑语,给野外凭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环绕家乡的竹林是亚洲最大的人工种植的竹子产地。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博爱的竹子开始供北京动物园里的熊猫食用。每天有几捆嫩绿青翠的竹子搭乘一里开外的月山火车站,乘火车送往北京。

月山一带的竹林则完全依靠水源来维持其四季青翠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所谓“完全依靠水源”,则是指竹园的培护只是按季节浇上水和迭成畦。也不上什么有机肥或是家畜粪。维护也就是扎上竹篱笆,有那么三两位老人看护即行。

竹子是家乡百姓赖以生存的一大经济支柱,当地百姓有这么一句口头禅:“竹刀一响,黄金万两”“一亩园十亩田”“竹园一钻,有吃有穿”等。那个时候,如社员们等到了开资的时间,或是需要生活费用时,生产队会组织社员掂起竹刀跳进竹园劈哩叭啦,砍翻一捆捆竹子拉到外地换钱花。 

清化竹器在当年的万国博览会是已成了一段过往的佳话。上世纪的一九一四年三月的巴拿马比赛会上征集到的河南土特产,就有清化竹器、禹县钧瓷等并获得了奖励。

在大江南北的山野平原生长着茂密的原始竹林,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聚宝盆”。虽然当地的竹子是人工林。可充裕的水源是竹子的命脉,村庄上秦河和下秦河的水源,来自西北方向山里流淌过来的,那用之不尽的丹河水系而维系着这片片竹林。

村庄的用之不竭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养育了祖祖辈辈的老少爷们。有了充足水分保障了肥沃土地和旱涝保收。纯净优质的水源为栽培“苏家寨村的萝卜,上庄村的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上庄姜”吃了没有渣滓,在当地土特产中是响亮的一面招牌。

在地里干活的人们渴了,可以在地里的小溪中边看着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边双手捧掬起清澈的水饮个够。虽然不像东北北大荒那样瓢舀鱼。但顺手逮个小虾小蟹的还是蛮行的。

    改革开放后的村子利用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先后开发出了一家啤酒厂和两家饮料厂。可想“家乡的水”在现代化发展之中,也发挥到了极致。

唉!可时过境迁,“儿时家乡的水”早已远去。门前条条的小溪水早已不能用马瓢舀来饮用。代替而来的却是自来水,家家已没有了原来必备的水缸和水桶,而是直接将水引到了各自家庭的灶台旁。从而取代了手提,肩挑取水的历史。

儿时家乡的水喝到嘴里,甜在舌尖上、甜在嗓子里、甜在心里、甜在脸上。

但儿时家乡的水那纯净的、天然的、优质的水源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刘保学,喜爱文学、书法。作品曾见于河南日报、大河报、焦作日报、冶金报、老人春秋及河南文苑等报刊网络。

刘保学作品展示区:(点开可看)

儿时家乡的柿子||刘保学

拄着双拐的旅行者 ||刘保学

还是读书好 || 刘保学

四个年青人|| 刘保学

自行车情结 || 刘保学

邂逅郭老师 || 刘保学

组合字的趣味性 || 刘保学

香辣山韭菜 || 刘保学

听娘的话 || 刘保学

斗室练拳 || 刘保学

拄着双拐的旅行者 ||刘保学

老邢 || 刘保学

一把车掸子 || 刘保学

免费的口罩||刘保学

杏花楼的邻家们 || 刘保学

电梯的门“防疫的门”||刘保学

穿薄纱裙的女童 || 刘保学

老彭  || 刘保学

说说吃“辣椒” ||刘保学

七旬老太学网购||刘保学

结缘在书画 ||刘保学

油瓶倾倒前后 ||刘保学

河南文苑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114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岑国义:水的变迁
散文||挑水的岁月
李克胜 | 故乡的水井
在豫南,曾经吃水那么远,又那么近;如今那么近,又那么远!
【清漳美文】记忆中的水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